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77362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docx

教师招聘资料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

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这正是()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现代教育的()是指: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经验的束缚。

A.公共性 

B.生产性

C.科学性

D.终身性

3.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4.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制订计划 

B.营造校园文化

C.更新管理硬件 

D.顺畅沟通渠道

5.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A.学校校园文化 

B.学校教师文化

C.学校制度文化 

D.学校物质文化

6.学校按政策就近入学,各校办学是有计划按需进行,适龄者都可享有教育权利,校际之间不受竞争影响。

体现了学校组织的哪一种特征()。

A.程序性 

B.垄断性

C.非自愿性 

D.公益性

7.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8.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

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9.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教劳结合活动 

B.社会经济活动

C.社会文化活动 

D.社会政治运动

10.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11.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A.直接育美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3.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1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15.下列哪一方法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B.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16.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7.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班级授制 

D.复式教学

18.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这种测验是()。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19.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共15分) 

1.负向教育功能

2,教育制度

3.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4.毛入学率

5.测验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

共30分)

1.简述教育功能的形成。

2.简述学生的本质特点.

3.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4.简述认知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5.阐述教育平等观念的要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论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2.如何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进行评价?

五、应用题(共15分)

分析文化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A4.D5.C6.B7.C8.D9.A10.D

11.C12.A13.C14.A15.A16.B17.C18.C19.D20.B

二、名词解释题

1.负向教育功能:

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具有客观性、趋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3.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问关系。

4.毛入学率:

是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

5.测验:

就是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答:

教育功能的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2.答: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3.答:

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建设;

(3)班级教学管理;

(4)班级活动管理。

4.答:

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佰尔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3)学科知识结构;

(4)发现教学方法。

5.答:

教育平等观念的要点是:

(1)教育平等不仅是发展教育所需,而且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必由之路;

(2)平等原则和能力原则是互补的,不应使一个目标屈从于另一个目标;

(3)教育平等对个人、对社会、民族、国家皆有益而无害;

(4)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学到同样的知识,都可以得到发展。

四、论述题

1.答: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内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弊端日益显现。

表现为:

①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社会性、价值观和创造性的培养;(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

③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④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⑤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功能;

⑥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忽视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

(2)国际背景。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业目标;

②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③各国都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

强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④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使儿童具有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2)信息素养的养成。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素养成了课程改革的目标;

(3)创造力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课程改革强调创造力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尊重儿童经验,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发展学生个性,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关注点;

2.答:

(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歧是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

(2)个人本位论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而存在而延续,认识到教育培养人的智能,主张发展个性,提高人的价值,有可取之处。

但不正确地忽视或排斥教育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职能,否定了教育的发展价值,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否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前进方向的一致性是不可取的;

(3)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教育目的,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而生存而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

为社会作贡献是有道理的,但却忽视了个人发展,在反对利己主义的同时也反对个人发展的完善,全盘否定个人价值,个人对教育目的决定不具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是以国家、社会的意义抹煞了人的个性;

(4)两者都有片面、错误之处,也都有合理的因素,应具体分析,批判地吸取合理的东西。

五、应用题

答: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文化对学校课程变革的影响表现为:

(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

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变革课程时,依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

(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应随文化的变迁作相应的调整。

在科技突飞猛进、文化变迁较为激烈的时期,学校课程应进行较大的变革。

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调整,或大量增减科目、删添内容,或重新组合课程结构;

(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现代社会的文化日益呈现多元的趋势。

学校课程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在尊重各少数民族、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不同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