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887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东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高三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S32Cu64

一、第一部分

1.下列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工业上原油的分馏

B.生活中用“暖宝宝”取暖

C.拉瓦锡测定空气中O2含量

D.普利斯特利光合作用实验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要弄清每个过程可能涉及的反应,着重分析价态是否有变化。

【详解】A.工业上原油的分馏原理是利用了各组分的沸点差异,实现了物质的分离,不涉及化学变化,A项可选;B.暖宝宝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还原性铁粉、炭、食盐水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最终放出大量的热,该过程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B项排除;C.拉瓦锡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主要利用了两个反应:

2Hg+O2

2HgO,2HgO

2Hg+O2↑,均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C项排除;普利斯特利的光合作用实验,涉及了多个氧化还原反应,比如老鼠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蜡烛的燃烧等,D项排除。

答案选A项。

【点睛】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特征是化合价有升降。

2.下列关于水处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馏法可淡化海水

B.ClO2、O3均可代替Cl2作为自来水消毒剂

C.Na2S做沉淀剂可处理含Cu2+、Hg2+的工业废水

D.明矾在水中可以水解生成Al(OH)3胶体,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涉及了水处理中的淡化、消毒、污水治理、净水等多个方面。

【详解】A.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有: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A项正确;B.ClO2、O3均具有强氧化性,可实现杀菌消毒,且消毒后的残余物对人、对环境相对友好,可代替Cl2作为自来水消毒剂,B项正确;C.S2-可将Cu2+、Hg2+变为CuS、HgS沉淀而除去,实现工业废水的初步治理,C项正确;D.明矾水解生成Al(OH)3胶体,能聚沉水中的悬浮物,起到净水作用,但不能杀菌消毒。

答案选D项。

3.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Cl>P

B.碱性:

NaOH>KOH

C.热稳定性:

SiH4>CH4

D.还原性:

S2->F-

【答案】D

【解析】

【详解】A.除稀有气体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越来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

【点睛】熟练掌握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判据,明确元素周期律的相关内容,是破题的关键。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盐析可分离提纯蛋白质

B.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

C.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天然纤维

D.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用于制取肥皂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加入轻金属盐的饱和溶液,可以降低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实现蛋白质的提纯,A项正确;B.碘水检出的是剩余的淀粉,而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要检验溶液中是否含葡萄糖,通常方法是:

向水解液中加NaOH溶液,调整溶液至碱性,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B项错误;C.棉花等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属于天然纤维,C项正确;D.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其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工业上可用油脂制肥皂,D项正确;答案选B项。

5.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氯气通入水中:

Cl2+H2O=2H++Cl-+C1O-

B.电解饱和食盐水:

2Cl-+2H+=C12↑+H2↑

C.向H218O中投入Na2O2固体:

2H218O+2Na2O2=4Na++4OH-+18O2↑

D.向Ba(OH)2中逐滴加入NaHSO4溶液使Ba2+恰好沉淀完全:

Ba2++OH-+H++SO42-=BaSO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其离子方程式应该使用可逆符号,HClO是弱酸,化学式不拆写,A项错误;B,.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物中有水且不拆写,生成物中还有OH-,漏写反应条件,B项错误;C.Na2O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歧化反应,O2中的氧原子均来自于Na2O2而不是水,C项错误;D.假设Ba(OH)2为1mol,其中Ba2+有1mol,完全沉淀需要SO42-1mol,所以需要加入NaHSO41mol,其中H+和OH-反应,OH-剩余1mol,据此写出完整的离子方程式:

Ba2++OH-+H++SO42-=BaSO4↓+H2O,D项正确;答案选D项。

【点睛】涉及量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通常可设量少的为1mol。

本题中D项,是恰好完全中和至中性,还是恰好完全沉淀某离子,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

6.2017年中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高能量密度材料,该成果发表在《Nature》上,合成该材料所需主要原料为草酰二肼(结构如图)。

下列有关草酰二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碱性

B.完全水解可得3种化合物

C.含有的官能团也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

D.与联二脲(

)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草酰二肼中含有氨基,所以能结合H+体现碱性,A项正确;B.草酰二肼中能水解的基团是两个对称的酰胺键,1分子草酰二肼水解后生成2分子的肼、1分子的乙二酸,其水解产物为2种,B项错误;C.蛋白质可看作是氨基酸缩聚的产物,所以蛋白质中有许多的酰胺键,C项正确;D.草酰二肼与联二脲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答案选B项。

7.BHT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由对甲基苯酚(

)合成BHT的常用方法有2种(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HT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BHT与对甲基苯酚互为同系物

C.BHT中加入浓溴水易发生取代反应

D.方法一的原子利用率高于方法二

【答案】C

【解析】

【详解】A.BHT结构中有酚羟基,可以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其结构中有一个甲基直接与苯环相连,也能被酸性KMnO4溶液直接氧化,A项正确;B.对甲基苯酚和BHT相比,都含有1个酚羟基,BHT多了8个“CH2”原子团,符合同系物的定义——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若干个CH2,B项正确;C.BHT中酚羟基的邻对位已无H原子,所以不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C项错误;D.方法一为加成反应,原子利用率理论高达100%,而方法二为取代反应,产物中还有水,原子利用率相对较低,D项正确;答案选C项。

【点睛】①同系物的判断,首先要求碳干结构相似,官能团种类和数量相同,其次是分子组成上要相差若干个CH2。

②酚羟基的引入,使苯环上酚羟基的邻对位氢受到激发,变得比较活泼。

8.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开启啤酒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

B.由I2(g)、I2(g)、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C.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将乙酸乙酯不断蒸出

D.石灰岩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啤酒中存在平衡:

CO2(g)

CO2(aq),开启啤酒瓶,瓶中压强降低,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生成CO2气体的方向移动,A项排除;B.反应H2(g)+I2(g)

2HI(g)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并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此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是因为I2(g)的浓度的增大,B项可选;C.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采用加热的方式将生成的乙酸乙酯不断蒸出,从而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C项排除;D.石灰岩地貌的形成与以下反应有关:

CaCO3+CO2+H2O

Ca(HCO3)2,固体的溶解和凝结的反反复复,涉及了平衡的移动,D项排除;答案选B项。

【点睛】勒夏特列原理(或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不仅适用于化学反应的平衡分析,还适用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的分析,甚至于物理变化中平衡的分析。

9.同学们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SO2及其水溶液的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ⅰ.SO2溶于水

ⅱ.向ⅰ的水溶液中滴入品红溶液

ⅲ.将ⅱ的溶液加热

 

A.ⅰ的溶液呈酸性,是由于SO2+H2O

H2SO3

2H++SO32-

B.ⅱ中品红褪色,不足以证明具有漂白性的是SO2

C.ⅲ中溶液恢复红色,一定是H2SO3分解造成的

D.上述实验涉及SO2的溶解性和强氧化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SO2作为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共性。

特殊的是,SO2还具有暂时漂白的性质,以及较强的还原性和较弱的氧化性。

【详解】A.H2SO3是二元弱酸,分步电离且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H2SO3

H++HSO3-,A项错误;B.品红褪色,说明溶液中某微粒具有漂白性,这种微粒可能是SO2、也可能是H2SO3、HSO3-等,B项正确;C.溶液恢复红色,可能是H2SO3分解造成,也可能是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分解造成的,C项错误;D.上述实验没有涉及SO2的氧化性,题目涉及了SO2的溶解性和漂白性,D项错误。

答案选B项。

【点睛】由现象得出结论时,要丝丝入扣,步步为营,不要将平时学习的结论想当然代入。

10.氮化镓(GaN)与Cu可组成如图所示的人工光合系统,该装置能以CO2和H2O为原料合成CH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u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溶液中H+向GaN电极移动

C.该系统的功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相同条件下,理论上产生的O2和CH4气体体积比为2: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价态变化分析,左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原电池的负极,右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原电池的正极。

【详解】A.铜电极上通入了CO2,生成了CH4,发生了还原反应,A项错误;B.H+作为内电路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Cu电极),B项错误;C.该系统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项错误;D.从得失电子守恒的角度看,4H2O~2O2~8e-~CO2~CH4,D项正确;答案选D项。

【点睛】看好题给的箭头,明确各极发生的价态变化是解题的方向。

11.由下列实验现象一定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现象

①中无明显现象,②中产生浑浊

左边棉球变黄,右边棉球变蓝

试管中先出现淡黄色固体,后出现黄色固体

试管中液体变浑浊

结论

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氧化性:

Cl2>Br2>I2

溶解度:

AgCl>AgBr>AgI

非金属性:

C>Si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为高考经典题型。

注意由现象推断结论的严密性,多考虑是否有其它结论的可能性。

【详解】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物质分解产生了CO2,直接加热的Na2CO3没有分解,反而间接加热的NaHCO3分解了,说明了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A项正确;

B.右侧棉球变蓝说明生成了I2,既可能是Br2氧化了I-,也可能是Cl2氧化了I-,所以无法比较Br2和I2的氧化性强弱,B项错误;

C.从生成淡黄色沉淀这一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gCl的溶解度大于AgBr,由于AgCl的量相对较充足,从生成黄色沉淀这一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gCl的溶解度大于AgI;因此仅根据所给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无法判断AgBr和AgI的溶解度相对大小,C项错误;

D.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盐酸也能使Na2SiO3溶液中出现浑浊:

2HCl+Na2SiO3=H2SiO3↓+2NaCl,不能证明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大于Si,D项错误;答案选A项。

12.室温下,依次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冰醋酸,配制成100mL0.1mol/LCH3COOH溶液;

②取20mL①中所配溶液,加入20mL0.1mol/LNaOH溶液;

③继续滴加amL0.1mol/L盐酸,至溶液的pH=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溶液的pH>1

B.②中,反应后的溶液:

c(Na+)>c(CH3COO-)>c(OH-)>c(H+)

C.③中,a=20

D.③中,反应后的溶液,c(Na+)=c(CH3COO-)+c(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冰醋酸是弱酸,不能完全电离,所以0.1mol/LCH3COOH溶液中c(H+)<0.1mol/L,其溶液pH>1,A项正确;B.加入的NaOH溶液恰好与原有的CH3COOH完全反应生成CH3COONa。

CH3COONa溶液呈碱性,所以c(OH-)>c(H+),因CH3COO-水解略有消耗,所以c(Na+)>c(CH3COO-),B项正确;C.②中溶液因CH3COO-水解而呈弱碱性,只需加少量的盐酸即可调整至中性,所以a小于20,C项错误;D.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

c(Na+)+c(H+)=c(CH3COO-)+c(Cl-)+c(OH-),又由于溶液呈中性,得c(H+)=c(OH-),而在两边删去两离子,所以有c(Na+)=c(CH3COO-)+c(Cl-),D项正确;答案选C项。

13.向盛有等量水的甲、乙两容器中分别加入0.1molCuSO4·5H2O(s)和0.1molCuSO4(s),测得甲中溶液温度降低,乙中溶液温度升高;恢复至室温,最终两容器中均有晶体剩余(不考虑溶剂挥发)。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容器中剩余晶体均为CuSO4·5H2O

B.最终所得溶液中c(CuSO4):

甲=乙

C.若再向乙中加入9g水,充分振荡并恢复至室温后,c(CuSO4)减小

D.由该实验,用盖斯定律可推知:

CuSO4·5H2O(s)=CuSO4(s)+5H2O(l)△H>0

【答案】C

【解析】

【详解】A.晶体均是在溶液中剩余,所以均是形成CuSO4·5H2O这一结晶水合物,A项正确;B.所得溶液均是同一条件下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其浓度必然相同,B项正确;C.乙容器加入9g水,正相当于0.1molCuSO4·5H2O中的结晶水的质量,此时乙容器与甲容器等同,已知甲中有固体剩余,所以c(CuSO4)不变,C项错误;D.甲、乙两容器的溶解过程比较,甲容器中多了一个CuSO4·5H2O(s)=CuSO4(s)+5H2O(l),从“甲容器的温度比乙容器低”这一现象明显看出,这一步是吸热的,即△H>0,D项正确;答案选C项。

【点睛】明确C项中乙容器加入的9g水,就是初始加入的两种固体间相差的结晶水的质量,大大简化了分析步骤。

14.相同温度下,分别在起始体积均为1L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X2(g)+3Y2(g)

2XY3(g)△H=-akJ/mol实验测得反应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容器

反应条件

起始物质的量/mol

达到平衡所用时间

/min

达到平衡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X2

Y2

XY3

恒容

1

3

0

10

放热0.1akJ

恒压

1

3

0

t

放热bkJ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上述反应,①、②中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数值不同

B.①中:

从开始至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υ(X2)=0.1mol/(L·min)

C.②中:

X2的平衡转化率小于10%

D.b>0.1a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②中反应温度相同,平衡常数K的数值相同,A项错误;B.①中反应放热0.1akJ,说明10min内X2反应了0.1mol,物质的量浓度改变量为0.1mol/L,所以其平均速率为υ(X2)=0.01mol/(L·min),B项错误;C.据容器①中数据,可算出X2的平衡转化率为10%,容器②中是恒温恒压,容器①是恒温恒容,容器②相当于在容器①基础上加压,加压平衡右移,所以X2的转化率大于10%,C项错误;D.据C项分析,容器②相当于在容器①基础上右移,所以放出热量比容器①多,D项正确;答案选D项。

第二部分

15.CO2的有效利用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和能源短缺问题。

(1)CO2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和用途。

①CO2的电子式是_____,所含化学键类型为______共价键(填“非极性”或“极性”)。

②在温度高于31.26℃、压强高于7.29×106Pa时,CO2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CO2流体,它可用作萃取剂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

与用有机溶剂萃取相比,用超临界CO2萃取的优点有:

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新型纳米催化剂Na-Fe3O4和HMCM-22的表面将CO2转化为烷烃,其过程如下图。

上图中CO2转化为CO的反应为:

CO2(g)+H2(g)=CO(g)+H2O(g)△H=+41kJ/mol

已知:

2CO2(g)+6H2(g)=C2H4(g)+4H2O(g)△H=-128kJ/mol

①则图中CO转化为C2H4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②按系统命名法,图中X的名称是__________。

③关于X与Y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实验式相同b.都有4种一氯代物c.都易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④催化剂中Fe3O4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一定比例的FeCl2和FeCl3溶于盐酸,然后在60℃下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pH≈10,继续搅拌,得Fe3O4。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

(1).

(2).极性(3).萃取剂与溶质更易分离或萃取剂更环保等(4).2CO(g)+4H2(g)=C2H4(g)+2H2O(g)ΔH=﹣210kJ/mol(5).2-甲基丁烷(6).b(7).Fe2++2Fe3++8OH﹣=Fe3O4↓+4H2O

【解析】

【详解】

(1)①CO2中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为

,其中碳和氧形成的共价键均是极性共价键,电子对偏向氧原子;②与用有机溶剂萃取相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可以更好地实现萃取剂与溶质的分离,萃取剂更加的环保,对环境的污染少等;

(2)①将所给的CO2(g)+H2(g)=CO(g)+H2O(g)△H=+41kJ/mol,将式子反向并乘以2,与所给的2CO2(g)+6H2(g)=C2H4(g)+4H2O(g)△H=-128kJ/mol相加可得:

2CO(g)+4H2(g)=C2H4(g)+2H2O(g)ΔH=﹣210kJ/mol;②图中最长碳链为4个碳,从左侧开始编号,所以该烷烃的名称为2-甲基丁烷;③X与Y是两种烷烃,实验式分别为C5H12和C3H7,明显不同,a项错误;考查对称性不难发现,它们的一氯代物都只有4种,b项正确;作为烷烃,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项错误;答案选b。

④题目已告知反应的微粒有Fe2+、Fe3+和NaOH,生成物有Fe3O4,暂定Fe3O4系数为1,根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即可顺利写出离子方程式为:

Fe2++2Fe3++8OH-=Fe3O4↓+4H2O。

16.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的结构为:

下图是P的合成路线

(1)B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

(2)

中的官能团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试剂a是_________。

(4)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5)⑥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6)当④中反应物以物质的量之比1:

1发生反应时,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

(1).Br-CH2-CH2-Br

(2).碳碳双键(3).羧基(4).NaOH水溶液(5).

(6).取代反应(7).

【解析】

【详解】

(1)乙烯和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r-CH2-CH2-Br,所以B的结构简式是Br-CH2-CH2-Br;

(2)该物质中有一个碳碳双键、一个羧基,所以答案为:

碳碳双键羧基;(3)从所给反应物质、反应条件和反应产物来看,D到E发生的是酯化反应,所以D中应含有醇羟基,说明B到D发生的是卤代烃水解反应,其反应条件是在NaOH的水溶液加热,所以答案为:

NaOH溶液;(4)D是乙二醇,③发生的是酯化反应,从E的分子式看出形成一个酯基,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所以答案为:

;(5)分析⑥反应前后的物质的结构变化,明显看出是高聚物的端点H被取代,所以答案为:

取代反应;(6)当④中反应物以物质的量之比1︰1发生反应时,根据题给的框图下的新反应信息,可知F的结构为:

,所以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所以答案为:

17.含SO2废气的治理可以变废为宝,使硫资源得以利用。

(1)按每年全国发电燃煤8亿吨,煤中含硫质量分数以2%计,若不经过脱硫处理,则会有_______亿吨SO2排放到大气中(假设S全部转化为SO2)。

(2)下列物质中,能吸收SO2的有_____(填序号)。

a.氨水b.酸性KMnO4溶液c.生石灰d.Na2CO3溶液

(3)某工厂采用(NH4)2SO3和NH4HSO3的混合溶液A吸收烟气中的SO2并制备(NH4)2SO3·H2O过程如下:

已知:

①“吸收”过程中,溶液中(NH4)2SO3和NH4HS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变____(填“大”或“小”)。

②(NH4)2S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_____。

③用不同的溶液A吸收SO2时,SO2吸收率和放空废气含NH3量的变化如下图。

解释图中放空废气含NH3量增大的原因:

随(NH4)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增大,_______。

注:

不同溶液A的体积相同,所含(NH4)2SO3和NH4HSO3的总物质的量相同。

④“制备”过程中,溶液B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4)检验产品(NH4)2SO3·H2O中含有少量SO42-的方法如下:

取少量产品加水溶解,_____(将实验操作和现象补充完整〕。

【答案】

(1).0.32

(2).abcd(3).小(4).

都水解,前者程度更大,使溶液中c(OH-)>c(H+)(5).溶液中c(

)和c(OH-)均增大,使

+H2O

NH3·H2O+H+平衡向右移动,促使NH3逸出(6).NH4HCO3+NH4HSO3=(NH4)2SO3·H2O↓+CO2↑(7).加过量盐酸,充分振荡,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解析】

【详解】

(1)直接以亿吨作为单位进行演算。

相同物质的量时,SO2的质量恰是S的2倍。

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

8亿吨×2%×2=0.32亿吨,所以答案为0.32;

(2)SO2能与所给的四种物质都反应。

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SO2+2NH3•H2O=(NH4)2SO3+H2O,SO2+NH3•H2O=NH4HSO3,5SO2+2MnO4-+2H2O=5SO42-+2Mn2++4H+,SO2+CaO=CaSO3,SO2+2Na2CO3+H2O=Na2SO3+2NaHCO3,所以答案为:

abcd;(3)①“吸收”的过程,就是溶液(NH4)2S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