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681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0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docx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0-2020)

第一章规划依据、原则、指导思想、期限及范围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3、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

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

7、《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

8、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年)

9、安徽省城镇发展纲要(2001—2010年)

10、凤阳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11、上一层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

12、凤阳县已完成的专业规划以及各行业发展的规划意见与设想

13、上一轮凤阳县总体规划

二、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将城市置于区域总体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机遇,从而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框架。

2、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及凤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乡现代化服务。

3、规划连续性原则

以1996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

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凤阳县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加强耕地保护,节约土地资源。

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规划指导思想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应能体现区域资源特点和经济优势,城市建设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市场流通。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控制性规划,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是一个较长时间的长远规划。

其主要作用是对城市用地和建设进行宏观调控。

针对当前3-5年内的建设项目或现实需求,还要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因此,规划应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做到近期建设现实可行,长远规划科学合理,达到近期和长远的统一协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突出生态环境观,处理好物质建设与环境建设,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厂“三废”污染,城市的污水和垃圾总量将逐渐增多,城市环境质量如不得到有效保护,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因此规划在注重物质建设的同时,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5、经济和环境生态优先,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在保持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创造一流人居环境质量。

6、合理引导城市人民政府把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等“最大的国有资产”经营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坚持集约开发,发挥规模效应,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7、发扬城市特色,精心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区域形象。

8、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灵活性和弹性。

四、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03—2020年,其中:

近期:

2003—2005年

远期:

2011—2020年

同时考虑凤阳中心城市远景发展设想为本世纪中叶。

五、城市规划区范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对城市规划区的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管理职能的范围。

三镇统一考虑,使市区范围变动较大,使城市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规划除考虑远期及远景城市发展用地、水源保护区、生态用地外、还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大型工业项目的选址等。

为了更好地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实施有效的管理,本次规划确定的凤阳城市总体规划将府城镇、门台镇、临淮镇、城西乡、大庙镇、板桥镇的行政范围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面积355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城市职能是城市在区域中及其内部担当的政治、经济、社会功能。

城市的职能有不同的作用区域,或称不同的区域等级。

按照凤阳县城市职能作用区域的大小排列,其主要职能有:

1、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凤阳是1990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以中都城、明皇陵、鼓楼为代表的明文化、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文化,凤阳花鼓戏、凤画等一批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这些文化不仅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凤阳不仅要充分发掘和精心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要以文化促发展,弘扬历史文化内涵,创造新的时代精神,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京沪铁路和淮河交汇处的城市

京沪铁路是国家的经济大动脉,是联系中国首都北京和首位城市上海的重要的通道。

淮河是黄河与长江之间的最大的河流,是淮河流域的主要航道。

从蚌埠来看,凤阳当不了此重任,但从历史背景和区域来看,凤阳距蚌埠市只有23公里,历史上蚌埠市隶属于凤阳县,于民国36年,脱离凤阳县而设市。

凤阳是蚌埠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蚌埠市是凤阳的高一级中心城市,凤阳是蚌埠市一个次中心,承担着蚌埠市的部分城市功能。

临淮关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清同治年间在淮河水面设关收税,始称临淮关。

历史上临淮关是沿淮水陆交通枢纽,是五河、定远和江苏泗洪、盱眙等县的物资转运点,是淮河中下游物资集散地之一,这些因素既是凤阳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因素,应正确分析,认识其中的意义。

3、县域中心城市

这是城市的一般职能,中心城市是全县域的行政管理中心,也集中了县域主要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并为县域各地提供高等级的公共服务与商业性服务。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中心职能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发展中的工贸城市

目前凤阳县的工业发展已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级阶段转变的过程,其工业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近年来工业项目和用地已成递增趋势。

由于距离蚌埠较近,与蚌埠相比有较大的地价优势,为蚌埠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县域有丰富的土地、人文和生态、水资源、农产品资源与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优势。

而工业化的发展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保证,是完成凤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保证。

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业的发展必定要求商业的发展与之配套,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交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满足了城市生活形态多元化的要求。

5、发展旅游城市

凤阳县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

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起步,正在日益成长。

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将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将成为城市形象树立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6、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蓬勃发展的文化教育事业

凤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有大量的文化古迹,县城有安徽省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凤阳师范、技校等一批中高等教育院校,在县城占建设用地,用地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是城市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

经济的发展,也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合凤阳目前的城市职能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确定凤阳县城市性质为:

历史文化名城,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二、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规模

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人口包括建成区范围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2002年底,规划区现状居住人口约为9.2万人,其中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6.71万人,农业人口2.27万人,暂住人口为0.22万人。

凤阳城区现状人口包括府城、门台子、临淮关镇区和城西乡部分居住在府城镇人口,其现状人口情况详见表2-1。

 

表2-12002年底城区城市人口单位:

万人

地域单元

常住人口

其中城区

人口

暂住人口

府城镇

5.28

4.29

0.14

门台子镇

1.28

0.94

0.02

临淮关镇

2.64

1.48

0.05

合计

9.2

6.71

0.22

资料来源:

根据《凤阳统计年鉴2002》,公安局相关人口统计资料整理,府城镇含城西乡人口

2、规划人口规模

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为:

中心城区人口自然增长、中心城区范围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区范围的扩大、其它地区非农业人口的迁入、周围地区或市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规划利用了增长率、城市人口趋势外推和就业人员预测等三种方法进行预测。

自然增长率近期取8‰,远期取6‰。

(1)平均增长率法:

综合自然增长率和机械人口增长率,城区人口为年增长率为4%,远期取5%计算。

暂住人口为城区占人口2%。

城区人口增长到2005年为:

9.2×(1+4%)3=10.35万

到2020年为:

10.35×(1+5%)15=21.52万

城区暂住人口增长到2005年为:

10.35×2%=0.21万

到2020年为:

21.52×2%=0.43万

城区总人口到2005年为:

10.35+0.21=10.56万

城区总人口到2020年为:

21.52+0.43=21.95万

(2)城市化水平趋势外推

由于随着经济的增长,城镇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现状城区人口占全县城镇人口的56%,规划近期取56%,远期取55%。

规划全县城镇人口

2005年,20.4万人;

2020年,43.7万人。

城区总人口到2005年为:

20.4×56%=11.42万

城区总人口到2020年为:

43.7×55%=24.04万

(3)城市就业人员预测法

由于凤阳经济起点低,从凤阳本身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看,凤阳经济的起飞阶段不是在近二三年内,较有可能是在中后期,应该是在未来10年左右。

2002年,全县GDP为33.80亿元,人均GDP4754元,三产比例30:

38:

32,中心城市GDP占全县27%。

近期(到2005年),经济持续增长,全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总量达到42.7亿元左右(2000年价,下同),人均GDP达到5700元左右。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

42:

33。

市区的产值占全县的30%,为12.8亿元,人均12000元,近期城区人口为10.8万人。

远期(到2020年),全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1%,总量达到213.8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25000元左右。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

45:

41。

市区的产值占全县的40%,为89.80亿元,人均40000元,远期城区人口为22.45万人。

综合该三种方法预测结果,确定中心城区到:

2005年,中心城区人口为10.8万人,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可以达到22万人。

3、用地规模

a)现状用地规模

根据本次规划的调查,2002年末,凤阳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为9.77平方公里,其中府城区为4.91平方公里,门台子镇为2.16平方公里,临淮关镇为2.70平方公里。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6.25平方米。

2.规划用地规模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6.25平方米,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Ⅲ级的90.1—105.0平方米/人、Ⅳ级的105.1—120.0平方米/人,根据凤阳县未来城市发展需要,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中期201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105平方米左右;考虑到凤阳是旅游城市的特点,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控制在110平方米左右。

现状中心城区人口为9.2万人;用地规模:

9.77平方公里。

2005年,中心城区人口10.8万人;用地规模:

12平方公里。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22.0万人;用地规模:

24.5平方公里。

第三章土地资源分析与建设用地评价

一、土地资源分析

1、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凤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与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得较好,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出了较大余地。

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城市建成区的周边地区皆划为一般农田,将来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其范围主要分布在府、临、门三镇周边用地。

该范围以外地区才安排基本农田保护区。

2、建设用地后备资源分析

规划将京沪铁路、濠河、中部山体、县界,视为城市发展的门槛,规划区被门槛分割为三个单元,各土地单元存量情况如下:

A单元:

濠河、中部山体与府城东南之间尚未开发土地约20平方公里,其土地主要涉及城西乡的桥北、桥南、行政村,府城的凤北、校场、五里庙行政村,用地空间较零散,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可用地较紧凑。

B单元:

京沪高速铁路、中部山体与临淮门台子两镇之间未开发土地面积约19.7平方公里,该范围内土地主要涉及临淮镇、门台子镇之间的用地。

农村居民点较稀,土地空间完整。

C单元:

由县界、城西乡、府城以西、中部山体以及南吴老坝水道围合范围的土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土地空间完整,居民点较稀疏。

二、建设用地评价

凤阳县地形为临山沿河的丘陵地带,处于我国地形分布的第三级阶梯,区内地势平坦,地表坡度一般小于5°,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标高在20-40米(黄海高程,下同),东部标高在20米左右。

规划区内河渠成网,山体较多。

凤阳在地质结构上处于郯庐断裂带上,自古以来地震频繁,自明至今500多年间达151次之多,是全省地震次数最多的县,其中5级以上5次。

1)三镇区域地质分类

Ⅰ)淮河、濠河沿岸河滩冲刷地,其下有淤泥和砂层,地质状况不佳;

Ⅱ)府城西北的山丘基岩岩性为花岗岩,直接裸露于地面,表层风化较重;

Ⅲ)府城西北临山的冲积扇,约20平方公里范围,其下含砂层地质情况一般。

Ⅳ)府城护城河两岸,其下含淤泥层;

Ⅴ)府临门腹心地域包括现状临淮和门台子建成区,均为第四系粘土层所覆盖,地质情况良好。

具体地质情况详见表3-1、表3-2

位置

地层分布

R(T/m)

层深m

工程地质评价

盐业

公司临淮关镇西淮

河Ⅱ级阶地

(1)素填土松散粘土

0.8m

地质差,不宜做房基

(2)沾土

3.7m

同上

(3)粉砂

3.9m

(4)亚粘土

1.5m

有机质厚度小,作房基不理想

较理想,作浅基础有大困难

临淮关汽车站地貌同上

(1)杂填土

0.25m

不能作天然持力层

素填土

0.4m

同上

(2)粘土

20

3.8m

天然地基持力层

(3)轻亚粘土

10

1.2m

(4)粘土

18

0.5m

(5)亚粘土

15

2.5m

(6)粘土

20

不详

表3-1府城地质资料

 

表3-2临淮关地质资料

分布区域

综合地质、地形情况

用地类别

面积

淮河、濠河沿岸

易涝区,河滩冲刷地

15KM2

城山、九华山、第一山等

坡度在25%以上

5KM2

宝盒山、独山等

坡度在10-25%之间

3KM2

府城西北山前地带

小洪冲积扇

3KM2

府城护城河两岸

地下淤泥分布

0.8KM2

三镇腹心地带

地势平坦,粘土层属于淮淹没线

23KM2

府城南部三大地区

地势平坦,地质情况良好

2)三镇区域地形情况

将区域内地形坡度分为三类:

Ⅰ类为5%以下,府临门区域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此类,地势平坦,舒缓,为良好的城市建设用地。

Ⅱ类为10%-25%之间,Ⅲ类为25%以上。

府城西北的山丘及城东的独山属于此两类,为不宜城市建设区。

3)易涝地区划分

据调查,府临门地区的泄洪高程为19.5米,防洪高程为18.5米,淹没高程为17.5米,因此,将淮河两岸高程低于17.5米的区域划为易涝地区,属城市建设不宜地区,一般需经过填方抬高后方可做城市建设用地。

2、三镇区域用地评定根据以上三类用地评定标准——地形、地质、易涝与否,府临门三镇区域划分为三类用地:

Ⅰ类用地:

三条件中全部良好,不需作工程处理;场地地基承载力高,稳定性条件好,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高层建筑物及公用设施均适宜建设。

Ⅱ类用地:

三条件中有一项不佳,需作工程处理;

Ⅲ类用地:

三条件中有两项不佳或某一项特别差,工程

理量大,难以作城市建设用地。

根据以上府临门三镇用地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临淮关北临淮河,东南面与Ⅲ类用地相连,因此单从用地讲,临淮关已经将其北、东、南三面可发展用地全部用尽,城市发展只有一条路向西发展,向府临门腹心地区(Ⅰ类用地)发展。

B.根据远期三镇经济发展需要,府临门三镇的三角工业走廊将结成一体,而腹心地区(Ⅰ类用地)的良好用地现状为这种“腹心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城市结构、发展方向与用地布局

一、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用地现状

凤阳县城市规划区范围总用地为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9.77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区总用地的9.77%。

城区人口为9.2万,人均建设用地为106.2平方米。

凤阳中心城区包括府城城区、门台子镇和临淮关镇。

府城城区人口5.28万人,建成区面积为4.91平方公里,人均93.00平方米;门台子镇人口1.28万人,建成区面积为2.16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68.75平方米;临淮关镇人口2.64万人,建成区面积为2.7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2.27平方米。

现状建设用地情况详见表3-1。

表4-1城市总体规划现状用地汇总表

序号

类别名称

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占城市总体规划

用地比例(%)

1

城市总体规划用地

100.00

100.00

2

城市建设用地

9.77

9.77

3

水域和其他用地

90.23

90.23

府城镇是安徽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门台子镇和临淮关镇,城区中心位于环城河的中心府东、府西路、府南、府北路一带。

(二)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地结构比例失衡

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47.54%、工业用地占15.16%、绿地占0.52%、道路广场用地占11.70%,这四大类用地与国家规范相比,凤阳县的居住用地比重过大,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较为正常,绿地严重不足。

1、用地布局功能混乱

现状工业用地与城市生活用地混杂,城市环境质量不高。

目前的工业用地大多沿府、临、门三镇的公路两侧发展。

基本形成了“线型”式的空间格局,其中一些工业污染比较严重。

在府城内,有很多小工厂与居住、公建、甚至文物古迹混在一起,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非常不利。

3、开发无序,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对城市土地开发引导不足,对开发时序和开发规模缺少控制,房地产开发大量占用好地进行低档次开发。

企事业单位圈征土地,多征少用,变相开发现象比较普遍。

城郊居民私人建房数量庞大。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对城市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

4、公共设施总量不足、档次不高

凤阳县尚未形成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商业区规模偏小,档次不高,购物环境不佳,吸引力不足。

文化设施门类不全,规模与数量小,布点分散,特别缺少面向儿童和老人的社区文化设施。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帐较多

城市道路级配不合理,次干路少,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严重缺乏。

城市缺少污水处理厂,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6、绿地与景观不成系统、特色不足。

凤阳县现状绿地总量严重不足,人均绿地面积仅0.05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约为0.05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标准为8平方米/人);缺少市一级大型公园绿地;公共绿地分布不匀、不成系统,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和城市景观的要求,使凤阳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矛盾。

城市景观缺乏特色和亮点,城市的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利用不够。

亲水性不强,生产性和防灾性岸线比例过大。

城市文化内涵与风貌特色有待挖掘。

7、新区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凤阳县新区主要是门台子镇和临淮镇的工业区。

虽然这两个开发区分别占据城市东部和西部两个门户位置,并启动多年,但发展较为缓慢。

8、文物保护力度还不足

凤阳县有两千多年的建成史,明朝的中都城再此营造,境内有大量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城市格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

目前凤阳县的文物保护停留在地表主要文物古迹的本身主体建筑的物质保护层次,没有从文物整体的层面上进行保护。

文物周边的环境与文物古迹不协调,没有做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没有发挥其对凤阳旅游、经济、城建的促进作用。

二、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是指在城市各项建设用地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并在城市内部动能和外部势能作用下所产生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向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有利于城市功能组织,提高运营效率;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一)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分析

城市发展方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凤阳县的具体情况,选取多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1、经济流向和引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的联系,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为城市以外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

城市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分为两种,即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一个城市既对它直接吸引范围内的低位次城市和区域有吸引力和辐射力,同时也受到这个城市以外更高位次城市和区域的吸引和辐射,这两个层次的综合引力,即构成一个城市的对外联系力场,当几个方向的力场不平衡时,城市就会偏重于主要方向发展。

具体研究凤阳的问题时,可以看到,从规划区范围来看,中心城区由府城区、门台子镇城区和临淮镇城区三个城区构成,一大二小,一主二次,级别不同,显然门台子镇城区和临淮关镇城区会受到府城区的辐射和吸引,因此三城区沿府、临、门三镇的公路相向发展是符合上述原理的。

从大区域范围来看,凤阳主城区受到西方向的蚌埠市、淮南市都市圈的吸引,南方向受到合肥市都市圈的吸引。

而其东、北部则没有相当实力的大城市来吸引它。

因此凤阳主城区向西和向南发展引力较强。

2、用地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评价,府城城区、门台子镇城区的周边地区和临淮关镇城区以西都属于工程地质优良区。

临淮关镇的东部、南部为易涝地区,城市建设应尽量避开。

3、对环境的影响

府城城区的南部是城市的水源地及濠河的上游。

该方向用地生态条件脆弱,空间破碎,不适宜城市发展。

府城城区的北部是山体,也不适宜城市发展。

而府城城区向西、向东发展对环境影响小。

临淮关镇城区的北部有淮河水道和东部有濠河水道,其与城市之间应留有缓冲地带,所以临淮关镇城区不宜再向南发展。

4、门槛和容量

凤阳县的城市发展门槛主要有山体、铁路、河流、县界。

府城区的发展门槛主要有北部、县界、东部的山体以及南部的濠河。

目前向西发展阻力较小,且向南发展空间容量最大。

府城区向东发展的空间容量次于向西,濠河的门槛阻力较大。

门台子镇城区的发展门槛为北部的京沪铁路,南部的山体,西部的县界。

东部、西部、南部有较大发展空间。

临淮关镇城区门台子镇城区的发展门槛为北部的京沪铁路,淮河,东部、南部的濠河。

东、北部和南部几乎无发展空间,根据凤阳县的经济实力,城市应充分利用门槛范围内的空间紧凑发展。

5、城市形态与远景发展

凤阳是因淮河而兴的城市,山水是城市的灵魂,因此靠近山水选择城市用地更能体现凤阳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凤阳城市远景发展存在向三镇中心发展可能,规划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