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简答 2.docx
《基础护理简答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护理简答 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护理简答2
护理的基本任务有:
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协助康复、减轻病痛。
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
温度、湿度、通风、光线、音响、装饰等。
.医院物理环境正常值:
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病人,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
病室湿度以50%~60%为宜,白天病室较理想的强度是35~40分贝
医院适宜的温度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缩,缺乏动力,又可能会造成患者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病房适宜的病室湿度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气闷不适,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又为不利;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病室工作人员“四轻”必须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医院常见不安全因素有
(1)物理性损伤;
(2)化学性损伤;(3)生物性损伤;(4)心理性损伤;(5)医源性损伤。
医院常见的物理性损伤有:
机械性损伤;温度性损伤;压力性损伤;放射性损伤。
常见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辐射污染。
铺备用床的目的是保持病室整洁、美观;准备接受新病人。
铺暂空床的目的是保持病室整洁、美观;供新入院患者或暂离床活动的患者使用。
麻醉床的目的是便于接受和护理麻醉手术后的患者;保护被褥不被血液和呕吐物污染;使患者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发生。
卧有患者床的目的是为卧床患者更换清洁床单,使病床整洁,患者睡卧舒适,防止压疮及其它合并症的发生;保持病室整洁、美观。
人体力学的运用原则是扩大支撑面、降低重心、减少身体重力线的偏移程度、利用杠杆作用、尽量使用大肌肉或多肌群、用最小量的肌力作功。
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
(1)卧位姿势应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体重均分布于身体的各部位,关节处于正常功能位置;
(2)经常变换姿势,至少两小时一次。
(3)注意活动关节(4)预防褥疮(5)遮盖患者,保护隐私。
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穿刺后的患者
中凹卧位的适用范围有休克患者。
屈膝仰卧位适用范围有
(1)腹部检查的患者
(2)女病人导尿时,以暴露操作部位。
侧卧位的适用范围1)灌肠、肛门检查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臀部肌内注射(3)预防压疮
半坐卧位适用范围有
(1)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
(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3)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患者(4)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端坐位适用范围有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俯卧位适用范围有
(1)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2)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3)胃肠胀气所致腹痛
{一}
低脚高位适用范围有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
(需采取右侧卧位)(3)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4)跟骨、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反牵引力。
头高足低位适用范围有
(1)颈椎骨折进行颅骨牵引时作反牵引力
(2)减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3)开颅手术后
膝胸卧位适用范围有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治疗
(2)矫正子宫后倾或胎位不正(3)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截石位适用范围有
(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
(2)产妇分娩
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注意事项:
(1)颅脑术后,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
(2)颈椎、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3)各种导管和输液装置应安置妥当,防止翻身时导管连接处脱落或扭曲受压。
(4)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的患者,翻身后将患处放于适当的位置,防止受压。
(5)操作时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以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的目的。
使用保护具时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应用指征,注意维护患者自尊.
(2)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保护具的目的(3)保护具只能短期使用,并定时松解,助患者翻身活动(4)使用时肢体处于功能位置(5)记录使用保护具的原因、时间、观察结果、护理措施和解除约束的时间。
口腔护理适应症有禁食、高热、昏迷、鼻饲、术后、口腔疾患等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口腔护理目的
(1)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去除口臭、口垢,使患者舒适,促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观察口腔粘膜、舌苔和特殊口腔气味,提供病情变化的动态信息。
口腔护理常用漱口溶液及作用:
生理盐水—清洁口腔、预防感染1%-3%过氧化氢溶液—遇有机物时,放出新生氧,抗菌除臭1%-4%碳酸氢钠溶液——破坏细菌的生长环境,用于真菌感染0.02%呋喃西林溶液——清洁口腔,广谱抗菌0.1%醋酸溶液——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0.08%甲硝唑溶液——用于厌氧菌感染
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
(1)昏迷、牙关紧闭者用张口器
(2)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者注意观察有无真菌感染;(3)昏迷患者禁忌漱口,以防误吸.(4)擦洗时,动作宜轻,避免损伤粘膜及牙龈,棉球不可过湿,以防患者将溶液吸入呼吸道.(5)洗时勿处及软腭、咽部以免引起病人恶心。
护理患者义齿时应注意取下的义齿应放在冷水杯中。
义齿不可热水、乙醇等消毒液。
床上擦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防止患者受凉,保护患者隐私.
(2)洗脸时注意洗净耳后、耳廓等处。
(3)脱衣服时先脱近侧,后脱远侧;如有外伤,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压疮发生的原因
(1)力学因素:
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
(2)局部经常受潮湿或排泄物刺激(3)石膏绷带和夹板使用不当(4)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
压疮的好发部位:
仰卧位:
枕骨粗隆、肩胛部、肘、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
侧卧位:
耳部、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
俯卧位:
耳、颊部、肩部、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脚趾。
坐位:
坐骨结节。
{一}
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定时翻身,减少组织的压力;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
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
(2)免摩擦力和剪切力(3)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全范围的关节运动、按摩受压部位(5)改善机体营养状况(6)健康教育
压疮临床表现a瘀血红润期:
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有触痛,解除压力30分钟后,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
B,炎性浸润期:
受压表面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皮肤因水肿而变薄,表皮有水泡形成,此时极易破溃,破溃后,可显露出潮湿的疮面,病人有疼痛感。
c.浅度溃疡期:
此期表皮水疱逐渐扩大,水疱破溃后,可显露潮湿红润的疮面,有黄色渗出液流出;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疼痛加剧。
d.坏死溃疡期:
为压疮严重期。
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感染可向周边及深部扩展,可深达骨面。
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严重者细菌入侵易引起败血症,造成全身感染。
压疮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1)全身治疗:
治疗原发病,增加营养和全身抗感染
(2)局部治疗和护理(3)健康教育(4)根据压疮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不同治疗护理措施:
A.瘀血红润期:
增加翻身次数,避免局部过度受压;避免摩擦、潮湿和排泄物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采用湿热敷、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B.炎性浸润期:
此期应保护皮肤,避免感染;未破的小水泡要减少摩擦,防止破裂,进水泡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后,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无菌敷料包扎。
C.浅度溃疡期:
此期护理原则是清洁疮面,促进愈合;解除压迫,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采用物理疗法,如用鹅颈灯照射疮面,D.坏死溃疡期:
此期护理原则是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保持引流通畅,促进愈合;对于溃疡较深、引流不畅者,应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以抑制厌氧菌的生长;感染的疮面应定期采集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每周一次,按检查结果选用药物;对大面积深达骨骼的压疮,应配合医生清除坏死组织,植皮修补缺损组织,以缩短压疮的病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1)温度刺激
(2)化学刺激3)物理损伤4)病理改变5)心理因素
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受的因素
(1)年龄:
(2)社会文化背景(3)个人经历:
过去疼痛的经验可影响患者对现存疼痛的反应.(4)个性心理特征:
自控力和自尊心较强的人表现出的耐受性较高.(5)情绪:
积极的情绪可减轻疼痛,消极的情绪可使疼痛加剧.(6)注意力 :
当个体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其他事物时,疼痛会减轻或消失.(7)疲乏:
患者疲乏时对疼痛的感觉加剧,忍耐性降低;当得到充足的睡眠时疼痛感觉减轻.。
疼痛评估工具:
1.评分法:
将一条直线等分10段,一端“0”代表无痛,另一端“10”代表极度疼痛。
2.描述评分法:
将一条直线等分5段,每个点均有相应的描述疼痛的文字,其中一端表示“没有疼痛”,另一端表示“无法忍耐的疼痛”。
3.模拟评分法:
用一条直线,不作任何划分,仅在直线的两端分别注明不痛和剧痛。
患者根据自己对疼痛的实际感觉在线上标记疼痛的程度。
4.表情测量图:
适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
疼痛病人的护理措施
(1)止痛措施:
首先应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解除疼痛刺激原。
A药物止痛:
三阶梯疗法第一阶段:
主要针对轻度疼痛的病人选用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炎类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第二阶段:
主要适用于中度疼痛的病人若用非阿片类药物止痛无效,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
如氨酚待因、可待因、曲马多等。
第三阶段:
主要用于重度和剧烈性癌痛的病人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等。
辅助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类。
弱安定类,如艾司唑仑和地西泮等;强安定类,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等;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
B物理止痛:
应用冷、热疗法,如冰袋、冷水浸泡等。
此外按摩、推拿等也是常用物理止痛方法。
C针灸止痛:
D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2)心理护理A减轻患者心理压力B分散注意力组织患者参加活动;选听音乐;有节律的按摩;深呼吸。
松弛疗法:
指导想象(3)促进舒适(4)健康教育
影响睡眠的因素
(1)生理因素:
A年龄:
睡眠的需要量与其年龄成反比,婴儿期16~20h 幼儿期10~14h学龄前11~12h 青少年9~10h 成年期7~8h 老年期6~7hB疲劳:
适度的疲劳有助于睡眠C昼夜节律性:
节律的破坏会影响睡眠,需3~5天才能恢复正常D寝前习惯:
不少人睡前有例行的活动E内分泌变化:
妇女月经前期或月经期会出现嗜睡现象
(2)病理因素A疾病:
许多疾病及其症状可影响睡眠 B身体不适:
身体的舒适是获得休息与安睡的先决条件C心理因素:
任何强烈的情绪都可能造成失眠D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的变化可以改变睡眠状况E其它:
食物、酒、兴奋剂、药物等
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1)健康教育
(2)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3)解除身体不适(4)尊重睡眠习惯(5)解决睡眠中的特殊问题如失眠、心理障碍、发作性睡眠、睡眠型呼吸暂停、梦游、遗尿。
引起活动受限的原因
(1)生理因素疼痛、损伤、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疾病、身体残疾、医护措施限制
(2)心理因素
影响活动的因素
(1)年龄:
决定所需或能耐受活动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2)性别(3)生理因素(4)心理因素(5)环境:
温度、空间
肌力评估分级:
0级:
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1级:
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无肢体运动2级:
肢体可移动位置但不能抬起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
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5级:
肌力正常
机体的活动功能可分为5度:
0度:
完全能独立,可自由活动1度:
需要使用设备或器械(如拐杖、轮椅)2度:
需要他人的帮助、监护和教育 3度:
既需要有人帮助,也需要设备和器械4度:
完全不能独立,不能参加活动
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是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医院感染形成的常见感染源有:
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患者自身;动物感染源;环境储源。
医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注射、输液、输血传播;饮水、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医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感染连的存在;医院布局不妥和隔离措施不健全;消毒灭菌不严和无菌技术操作不当;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
在煮沸消毒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煮沸消毒前,物品要刷洗干净;物品放置要合理,与水充分接触;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水的时间及消毒时间;水中加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增强杀菌作用,还有去污防锈作用;水的沸点受气压影响,海拔高,水的沸点低,需适当延长消毒时间;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
臭氧灭菌灯主要用于空气消毒、医院污水和诊疗用水的消毒、物品表面消毒。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化学消毒药品。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的时间和使用方法。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挥发性较强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浓度。
(4)浸泡前将物品洗净擦干,并全部浸泡在消毒液内,将器械轴节获套盖打开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5)物品浸泡消毒后,使用前需用灭菌生理盐水冲净,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有:
浸泡法、擦拭法、喷雾法、熏蒸法。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
(1)操作环境清洁、宽敞、人群流动少,在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和换床单。
(2)无菌操作前,操作者修剪指甲洗手,衣帽穿戴好,必要时穿戴无菌衣、戴无菌手套(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应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失效期,保存期以一周为宜。
(4)进行无菌操作时要明确无菌区域和非无菌区域的划分。
(5)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要面向无菌区并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手臂保持在操作台或腰部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和接触无菌物品。
(6)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钳(或镊);无菌物品一经取出,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不可再使用,应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患者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法的目的是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的技术操作方法。
隔离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对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性隔离,避免感染的发生。
隔离的种类及适用范围1.种类:
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肠道隔离、接触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昆虫隔离、保护性隔离等。
适用范围:
a密隔离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
b呼吸道隔离主要用于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c肠道隔离适用于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了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
d接触隔离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e血液-体液隔离主要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的传染性疾病。
疹伤寒等。
f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病人。
严密隔离的主要措施
(1)病人应住单间病室,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
室内用具力求简单、耐消毒,室外挂有明显的标志。
禁止病人出病室,并禁止探视与陪护。
(2)接触病人时,必须戴好口罩和帽子,穿隔离衣和隔离鞋,必要时戴手套,消毒措施必须严格。
(3)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处理。
(4)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
(5)室内空气及地面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
呼吸道隔离的主要措施
(1)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室,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
(2)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病人离开病室需要戴口罩。
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要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
(3)为病人准备专用的痰杯,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
4)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喷洒,每天1次。
肠道隔离的主要措施
(1)不同病种病人最好能分室居住,如同居一室,须做好床边隔离。
(2)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染物时戴手套。
病室应有防蝇设备,并做到无蟑螂、无鼠。
(3)病人的食具、便器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的食物或排泄物均应消毒处理后才能倒掉。
(4)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装袋,作好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处理。
接触隔离的主要护理措施
(1)病人应住单间病室,不许接触他人。
(2)接触病人时需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工作人员的手或皮肤有破损者应避免接触病人,必要时戴手套。
(3)凡病人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换药器械均应先灭菌,然后再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4)被病人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
血液-体液隔离的主要护理措施
(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室隔离,必要时单人隔离。
(2)若血液或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
(3)接触血液或体液时应戴手套。
注意洗手,严防被注射针头等利器刺破,若手被血液、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护理另一个病人前也应洗手。
(4)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应装袋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病人用过的针头应放入防水、防刺破并有标记的容器内,直接毁型处理。
(5)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室内表面物品,立即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
(6)探陪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昆虫隔离的主要护理措施根据昆虫类型来确定隔离措施。
如疟疾及乙型脑炎主要由蚊子传播,所以病室应有蚊帐及其他防蚊设施;而斑疹伤寒病人入院时,应经灭虱处理后,才能住进同种病室。
保护性隔离的主要护理措施
(1)设专用隔离室,病人住单间病室隔离。
(2)凡进入病室内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
(3)接触病人前、后及护理另一位病人前均应洗手。
(4)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5)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区。
(6)病室内空气、地面、家具等均应严格消毒并通风换气。
(7)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常用的隔离技术有口罩和帽子的使用;刷洗手及消毒手;使用避污纸;穿、脱隔离衣。
应用隔离技术原因:
患者及工作人员,避免相互传播,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接触传染患者后要洗手或消毒手原因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避免污染无菌物品和清洁物品。
穿脱隔离衣的目的是保护患者及工作人员,防止交叉感染。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1)促进微生物的DNA失去转换能力而死亡。
(2)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
(3)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
(4)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紫外线消毒适宜的温度是20~40℃,适宜湿度为40%~60%。
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
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和肌肉。
人体以物理方式进行散热。
主要散热的途径有皮肤、呼吸、排泄。
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占总散热量的70%。
物理方式散热的形式有四种: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境温度低时主要以辐射形式散热;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时主要以蒸发形式散热。
健康成人不同部位温度的正常范围是:
口腔温度36.3~37.2℃;肛门温度 36.5~37.7℃;腋下温度 36.0~37.℃
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有:
昼夜、年龄、性别、环境温度、活动、饮食。
临床对发热程度划分(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 41℃以上
常见的发热过程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2)体温上升期的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
(3)高热持续期的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4)退热期的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潮湿、大量出汗。
常见的发热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2)稽留热的典型症状:
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3)弛张热的典型症状:
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4)间歇热的典型症状:
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
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等。
(5)不规则热的典型症状:
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发热患者的护理?
收集资料、降温措施、饮食调养、保持清洁和舒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注意每点需要进行阐述)
.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包括局部全身和药物降温。
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
-加强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原因及诱因;治疗效果;出入量、体重。
--补充营养和水份:
流质或半流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饮水,每日3000ml。
促进患者舒适休息
(1)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适当休息
(2)口腔护理:
晨起、餐后、睡前漱口、防止口腔感染(3)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压疮等(4)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
心理护理
(1)体温上升期:
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高热持续期:
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3)退热期:
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临床对体温过低程度划分(以口腔温度为例)轻度:
32~35℃、 中度:
30~32℃、重度:
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
23~25℃
(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冷、口唇耳垂呈紫色、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意识障碍、晚期可能出现昏迷。
体温计消毒:
将用后的体温计放于化学消毒液容器内浸泡消毒,5min后取出,冲洗;用离心机甩下水银(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容器内30min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在清洁盒内备用。
体温计检查:
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以下的水中,3min后取出检视;凡误差在0.2℃以上或玻璃管有裂痕者,不能再使用;合格体温计用纱布擦干,放入容器内备用。
测量体温目的:
判断体温有无异常;动态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测量体温的方法:
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口腔温度、测量的时间为3--5分钟;腋下温度测量的时间为8--10分钟;肛门温度测量的时间为3分钟。
体温测量注意事项:
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忌口温测量;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禁忌腋温测量;肛温适用于婴幼儿、意识不清、精神异常患者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者禁忌肛温测量;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奶;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
冷疗法目的1.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用于:
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2.减轻疼痛用于:
急性损伤初期、牙痛、烫伤3.控制炎症扩散用于:
炎症早期4.降低体温用于:
高热、中暑禁忌-血液循环障碍-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组织损伤、破裂-对冷过敏-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慎用
热疗法目的1.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2.减轻疼痛3.减轻深部组织充血4.保暖与舒适
影响脉率的因素:
年龄、性别、体型、活动、情绪、药物。
220.异常脉搏的患者护理?
休息与活动;给氧;准备好急救物品;密切观察病情;健康教育等。
(注意每点要阐述)
.脉搏测量(以桡动脉为例)的目的有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