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27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架构、经济架构、政治架构和学术架构影响。

2、研究劳动社会学应从劳动者个人层次、群体和组织层次、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3、反映讲点劳动社会学的四个经典里程碑阶段:

(1)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异化、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2)迪尔凯姆

主要贡献:

《劳动的社会分工》

思想:

A、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

机械团结(主要特征)、有机团结(基础)

社会一般是由机械化的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进化

B、分析了劳工的变态方式:

失范形式的社会分工、强迫的分工

(3)韦伯

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

科层制的特点:

a、内部分工

b、职位分等

c、组织成员都具备各种职业技术资格

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e、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新教的职业观:

(1)世俗工作是美好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手段。

(2)被上帝挑选的人是上帝的工具

(3)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

(4)泰罗与梅耶

泰罗-管理之父,“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导人《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

梅耶:

霍桑实验

4、现代的劳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理论:

社会行动系统的构成

A、文化系统(模式维持)B、社会系统(整合功能)

C、人格系统(目标达成)D、行为有机系统(适应功能)

(2)冲突理论:

达尔多夫:

A阶级冲突已被由职业决定的地位等级关系所取代

B、阶层流动(中国近年来阶层变化导致的社会稳定和不稳定因素)

(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4)新制度主义学派:

A法团主义(核心):

利益协调

B、自由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谈判)

C、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

第二章

1、劳动者:

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2、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

男:

16-59岁,女:

16-54岁

3、劳动力资源:

一个社会中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总和。

即:

(1)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在业人口}

(2)就学人口

(3)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

(4)正在谋求职业的人口

(5)劳动适龄人口以外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正在从事社会劳动人口+正在谋求职业的人口

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就学人口+从事家务劳动人口

·劳动力资源不包括现役军人、在劳动年龄内的在押犯人、因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

4、劳动力: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自然界的任何能力及现代电脑表现出来的人工智力,都不叫劳动力。

(2)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能力

(3)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总和

5、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在业人口+正在谋业人口×100%

劳动力人口数量

劳动力参与率越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就越高。

6、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劳动年龄的界限

(2)教育的普及程度

(3)社会保险状况(4)宗教及社会风俗

(5)劳动制度及工资制度(6)经济结构类型及其发展水平

(7)卫生保健事业状况(8)经济生活状况

7、劳动者的素质

A、自然素质:

智力、体力(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

B、社会素质:

(1)劳动者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认识能力

(2)劳动态度和心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的程度)

b:

影响劳动态度的因素

(1)个人背景因素:

文化背景、个人素质、气质、能力、性格、年龄等

(2)大众传媒因素:

个人与大众传媒接触的程度

(3)个人的价值观

(4)工作类别

(5)工作性质:

工作的变异性、自主性、互动性、知识技术程度等

(6)工作环境因素

c:

衡量劳动态度的客观指标:

完成的工作量、遵守劳动纪律和生产纪律情况等

衡量劳动态度的住观指标:

(1)对所属组织的态度

(2)对工作环境的态度

(3)对工作管理及监督人员的态度(4)对同事的态度

(5)对工作任务本身的态度(6)对报酬的态度

(7)对职位变化的态度(8)对技术变化的态度

(9)对工作时间的态度(10)对劳动纪律和法规的态度

d、现代性的人具有的一般特征:

(1)接受新的生活经验并欢迎改革和变迁。

(2)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3)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是现在取向或未来取向而不是过去取向。

(4)办事有计划。

(5)具有能效感。

(6)普遍的信任感。

(7)尊重他人。

(8)信奉并且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

(9)相信科学与技术。

(10)富有进取心。

8、A、微观社会环境中,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表现在:

(1)形成一定的工作环境基础

(2)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影响劳动者的价值观念

B、现代技术条件下异化的表现:

(1)无权感

(2)无意义感(3)孤独感(4)自我疏远感

C、劳动者之间的同事关系是形成劳动者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基础

领导的实际影响力取决于其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合法权力

非权力性影响力不是由他人委托产生的,而是由领导者个人的一些特性决定的

9、中观社会文化环境(具体的劳动组织或企业的文化环境)

A、对劳动者产生影响的文化环境要素:

(1)组织意识形态,往往通过价值观和意义体系表现出来。

(2)制度与规范体系。

(3)组织方式。

(4)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5)组织技术

劳动者与中观社会文化环境是一种吉登斯所强调的“结构二重性”关系。

10、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一个社会特有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即:

人口、经济、自然、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

劳动者并不是宏观社会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实际上,他(她)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现者与构建者。

11、劳动者行为的特点:

(1)行为主体(即劳动者)是具有理解力与创造性的主体,他们可以对劳动条件与环境施加影响。

(2)劳动者的劳动行为是有意义的

(3)劳动者行为是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互动是一个行为主体之间使用话语、姿态和其他符号进行意义协调的持续过程。

(4)劳动者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推动并与一定的目的有关。

(5)作为行为主体的劳动者之间的互动会产生出一些固定的模式,这些模式构成了劳动生活中理所当然的、大规模的安排。

(6)劳动者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会对组织产生作用和影响;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会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12、劳动者行为的类型:

A、从劳动者行为的组织特征角度看:

正式行为与非正式行为

B、从劳动者行为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

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

C、根据行为主体行动的动机与取向看:

(1)工具理性行为

(2)价值理性行为

(3)情感性行为(4)传统行为

D、根据劳动者在行为时依照的规范或价值看:

(1)情感性与情感中立性行为

(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行为

(3)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行为(4)先赋性与成就性行为

(5)扩散性与专门性行为

E、根据劳动者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看:

(1)个体行为:

a、技术性行为

(2)群体行为(3)社会行为

b、社会技术性个体行为

c、社会性个体行为

13、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

(1)服从组织的总目标

(2)服从一定的合法权威

(3)与劳动者在正式组织中的地位相符(4)受到各种正式规章与制度的限制

14、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

(1)具有同质性

(2)有特定的行为符号,主要包括风俗习惯规范

(3)与正式群体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以社会性行为为主,没有正式约束

(5)同一非正式群体有共同的兴趣、信仰、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15、劳动者社会行为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1)进行一起行为的集体行动者的构成过程

(2)通过界定集体行动的边界对集体行动者的认同过程

(3)认同的再生产

●16、劳动者的社会化包括的内容:

(1)掌握一个职业角色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工作环境的文化

(3)尝试身份的转变,使职业角色内化为个人的价值

●17、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

劳动者社会化是以初级社会化,即个人未进入劳动岗位、成为劳动者以前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18、劳动者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的比较

比较项目

一般社会化

劳动者社会化

起点

从一生下来就开始

进入某一职业或某一劳动岗位时开始

目标

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使人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社会化施体

主要受家庭、学校、邻里社会的影响

主要受其所在劳动岗位、班组、车间、企业、行业及与之相关的劳动价值、劳动规范的影响

社会化受体

一般的人

劳动者

过程图式

不间断的、贯穿一生的过程

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

引导方式

个体对个体(婴儿期与幼年期);集体对个体(进入学校以后)

个体对个体与集体接受都有

引导者

父母、长辈、教师及朋友

师傅、同事、培训者、劳动组织

●19、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

(1)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2)初始社会化:

能够正确理解劳动场所的期望和要求

(3)基础社会化:

能够了解他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所要求的规范

(4)继续社会化:

调整并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年龄、地位、技术变化)

●20、区分专业的标准(格林瓦特):

(1)有一套系统的理论

(2)被公众认为其对该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有专业权威

(3)专业领域有一种共同的认可与规定

(4)有一套可以用来对劳动者的行为进行调节的伦理规范

(5)有一中专业文化,以区别于专业与职业

●21、逆专业化的原因:

(1)能力差距的缩小

(2)专业内制裁政策不力

(3)业内人员的而彼此竞争(4)来自其他众多专业联合的侵占

(5)组织性就业(6)人口特性的转变

●22、劳动者社会化的其他因素:

(1)劳动场所与社会化

A、职业的工作特点、组织类型与劳动者社会构成状况影响劳动者的社会化过程

(2)社会因素与社会化(主要是技术进步与职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

●1、职业的构成要素:

(1)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的有酬工作,即通过这项工作活的经济报酬

(2)职业是劳动者能够谷歌稳定地从事的工作,即有时间限度,劳动者从事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非间断性的劳动,一般规定为全部正规劳动时间的1/3或1/2以上

(3)职业是劳动者模式化的一种人群关系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2、职业的特点:

(1)同一性

(2)差异性

(3)层次性(4)基础性

(5)广泛性

●3、职业的功能:

A、职业对劳动者的功能:

(1)经济性

(2)工具性

(3)社会性(4)职业是个人获得非经济收入的主要通道

(5)职业生活使个人进入一种社会情境,从而使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担当一定的角色

B、职业对社会的功能:

(1)职业的社会分层功能

(2)职业的整合性

●4、职业与行业的关系:

(1)行业与职业都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

(2)行业与职业的分工层次不同

(3)两者的内涵不同

(4)两者的发展趋势不同

(5)从一定程度讲,行业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职业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6)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状况

5、职业的分类: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2)专业技术人员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业人员

(5)农、林、渔、牧、水利业生产人员(6)军人

(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6、中国划分的三大产业:

(1)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