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总复习128.docx
《高分子总复习1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总复习12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分子总复习128
第一章绪论
1.聚合物的命名(习惯)
2.结构单元、重复单元、聚合度、单体单元的概念
结构单元:
由一种单体分子通过聚合进入重复单元的部分。
重复单元:
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最小基本单元(分子式中括号内的部分)。
聚合度:
高分子链中重复单元的数目称为聚合度。
单体单元:
除电子结构改变外,原子种类及个数完全相同的结构单元。
3.判断聚合类型
逐步聚合:
通过单体上所带的能相互反应的官能团逐步反应形成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直到最终在数小时内形成聚合物的反应。
连锁聚合:
在链引发形成的活性中心的作用下,通过链增长、链终止、链转移等基元反应在极短时间内形成高分子的反应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1、名词解释:
引发效率、诱导分解和笼蔽效应、自动加速现象、链转移反应、链转移常数、动力学链长、凝胶效应和沉淀效应、半衰期、自由基聚合。
引发效率f;引发剂分解生成的初级自由基实际参与链引发反应的分率。
诱导分解:
指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
笼蔽效应:
当体系中有溶剂存在时,引发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在开始的瞬间被溶剂分子所包围,发生副反应而失去活性,不能与单体发生反应生成单体自由基的现象。
自动加速现象:
随着聚合反应继续进行,反应速率并未因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降低而下降,相反却出现了聚合反应速率自动加快的现象。
链转移反应:
链自由基从单体、溶剂,引发剂或已形成的大分子上夺取一个原子而终止,并使失去原子的分子成为新的自由基,这种反应称为链转移反应。
链转移常数:
链转移反应速率常数和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比值
动力学链长:
平均每一个链自由基从引发到终止过程中(包括链转移反应的延续)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凝胶效应:
随反应进行体系粘度加大,链自由基活性寿命增加及链终止反应速率常数下降,使得聚合反应速率自动加速的现象。
沉淀效应:
在非均相体系中,反应形成的聚合物一开始就从体系中沉析出来,链自由基被埋在长链形成的无规线团内部,阻碍了双基终止,使得聚合反应速率自动加速的现象。
半衰期:
在一定温度下,引发剂分解一半所需时间称为引发剂分解半衰期,以t1/2表示。
自由基聚合:
自由基引发剂(radicalinitiator)能使大多数烯烃聚合。
这是因为自由基呈中性,对键的进攻和对自由基增长种的稳定作用并无严格的要求。
3、简答:
一.自由基聚合历程中各基元反应。
解答:
自由基聚合反应包含四个基元反应:
链引发反应、链增长反应、链终止反应、链转移反应
二.自由基聚合时,单体转化率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随时间的变化的特征。
与聚合机理的关系。
自由基聚合时,引发剂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分解释放自由基的,因此单体是逐次与产生的自由基作用增长的,故转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而对产生的一个活性中心来说,它与单体间反应的活化能很低,kp值很大,因此瞬间内就可生成高聚物。
因此,从反应一开始有自由基生成时,聚合物分子量就很大,反应过程中任一时刻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量相差不大。
三.自由基聚合常用的引发方式
引发剂可分为热分解型和氧化还原型两大类。
热分解型引发剂主要有两大类,偶氮类和过氧化物类。
偶氮类如偶氮二异丁腈,45-65℃下使用,引发时产生氮气,只生成一种自由基,性质稳定。
过氧化物类,如过氧化二苯甲酰,分解有副反应存在,性质不稳定。
氧化还原型反应活化能低,活性较高。
有过氧化氢-亚铁盐体系,过硫酸钾-亚硫酸盐体系,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
其它应用相对多的引发方式包括热引发、光引发、辐射引发
四.推导自由基聚合动力学方程时,作了哪些基本假定?
解:
在不考虑链转移反应的前提下,作了三个基本假定:
等活性假定,即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稳态假定,即在反应中自由基的浓度保持不变;聚合度很大假定
五.什么是自动加速现象?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对聚合反应及聚合物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答:
当自由基聚合进入中期后,随转化率增加,聚合速率自动加快,这一现象称为自动加速现象。
这是由于凝胶效应和沉淀效应使链自由基的终止速率受到抑制,而链增长速率变化不大,从而使聚合速率加快。
自动加速现象可提高聚合反应速率,但控制不好,会出现爆聚使聚合失败。
自动加速现象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
六.什么是凝胶效应举例说明。
.解:
对于单体、聚合物、溶剂互溶的均相体系,当反应进入中期后,体系粘度加大,妨碍大分子链自由基的扩散,导致链终止反应速率常数随粘度增大而迅速下降,而粘度变化对单体扩散并不影响,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基本不变,由此表现出粘度增加的净结果为聚合速率加速,这一现象称为凝胶效应。
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苯中聚合,当单体浓度大于60%后,出现自动加速现象。
如氯乙烯的聚合,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在很低转化率下就产生自动加速。
七.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时,都存在自动加速现象,三者有何异同?
解答:
氯乙烯不溶聚氯乙烯,反应为非均相体系,沉淀效应抑制链终止,故在很低转化率下出现自动加速现象。
甲基丙烯酸甲酯不是其聚合物的良溶剂,自动加速由凝胶效应产生,在相同的聚合反应条件下,自动加速出现的比较早。
苯乙烯是聚苯乙烯的良溶剂,在相同聚合条件下,链自由基比较舒展,终止反应相对容易,因此自动加速出现的比较晚。
八.什么叫链转移反应?
有几种形式?
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何影响?
解答1)链自由基夺取其它分子上的原子,使原来的自由基终止,同时生成一个新的自由基,这种反应称为链转移反应。
(2)链转移的形式包括:
向单体、溶剂、引发剂、聚合物、外来试剂的转移反应。
(3)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影响:
使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降低。
课后作业P109——9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作引发剂,在60OC进行苯乙烯(密度为0.887)聚合动力学研究,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重量的0.109%,Rp=0.255×10-4mol/L·s,f=0.80,自由基寿命为0.82秒,聚合度为2460。
(1)求kd、kp、kt的大小,建立三个常数的数量级概念。
(2)比较单体浓度和自由基浓度的大小。
(3)比较Ri、Rp、Rt的大小。
解答:
(1)苯乙烯浓度[M]=ρ/MA=0.887/104=
引发剂浓度[M]=0.109%×104/225×0.887/104=
kd=3.24×10-6S-1kp=1.762×102L/mol·S
kt=3.59×107L/mol·S
(2)
[M]=8.529mol/L;[M·]=1.697×10-8mol/L。
(3)Ri=2.07×10-8mol/L·S;Rt=Ri;Rp=2.55×10-5mol/L·S。
Rp>>Ri=Rp
课后作业P109——12
以过氧化二特丁基作引发剂,在60OC下研究苯乙烯聚合。
已知苯乙烯溶液浓度为1.0mol/L,引发剂浓度为0.01mol/L,60OC下苯乙烯密度为0.887g/ml,溶剂苯的密度为0.839g/ml(假定聚合体系为理想溶液体系)。
引发和聚合的初速率分别为4.0×10-11和1.5×10-7mol/L·s。
CM=8.0×10-5,CI=3.2×10-4,CS=2.3×10-6。
求:
(1)fkd=?
(2)聚合初期动力学链长。
(3)聚合初期聚合度。
解答:
(1)Ri=2fkd[I]fkd=4.0×10-11/2×0.01=2×10-9S-1
(2)聚合初期动力学链长
(3)聚合初期聚合度溶剂苯[S]=9.5mol/L
=4200
课后作业P109——6
单体浓度0.2mol/L,过氧类引发剂浓度为4.2×10-3mol/L,在60OC下加热聚合。
如引发剂半衰期为44hr,引发剂引发效率f=0.80,kp=145L/mol·s,kt=7.0×107L/mol·s,欲达50%转化率,需多少时间?
解答:
在低转化率条件下:
t=94h
34课后作业P109——15
.用过氧化二苯甲酰作引发剂,苯乙烯在60OC进行本体聚合。
已知[I]=0.04mol/L,f=0.8,kd=2.0×10-6s-1,kP=176L/mol·s,kt=3.6×107L/mol·s,60OC下苯乙烯密度为0.887g/ml,CI=0.05,CM=0.85×10-4。
求:
(1)引发、向引发剂转移、向单体转移三部分在聚合度倒数中各占多少百分比?
(2)对聚合度各有什么影响?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答:
① 1/
=1.329×10-3,其中向引发剂转移占17.6%,向单体转移占6.4%,引发剂引发(正常链终止)占76%。
② 对聚合度的影响:
正常链终止影响最大,其次是向引发剂的链转移,向单体转移影响最小。
第四自由基共聚
1.名词解释:
均聚合与共聚合、均聚物与共聚物;无规、交替、嵌段、接枝共聚物;竞聚率;恒比点
共聚合与共聚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同参与聚合的反应称为共聚合,产物称为共聚物。
共聚物中各种单体的含量称为共聚组成。
无规共聚物:
单体M1、M2在大分子链上无规排列,两单体在主链上呈随机分布,没有一种单体能在分子链上形成单独的较长链段。
交替共聚物:
两种单体在大分子链上严格相间排列。
嵌段共聚物:
由较长的M1链段和较长的M2链段间隔排列形成大分子链。
接枝共聚物:
主链由一种单体组成,支链则由另一种单体组成。
单体竞聚率:
为单体均聚和共聚链增长反应速率之比,表征两单体进行共聚的相对活性大小。
竞聚率:
单体自聚和共聚反应速率常数之比。
四、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和共聚行为类型
1.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4-6)
上式是以两单体的摩尔比或浓度比来描述共聚反应某一瞬间所形成共聚物的组成与该瞬间体系中单体组成的定量关系,称为以摩尔比(或浓度比)表示的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习惯上,常采用摩尔分数代替摩尔比或浓度比来表达共聚组成方程。
令f1代表某瞬间单体M1占单体混合物的摩尔分率,即:
(4-7)
式中f2代表某瞬间单体M2占单体混合物的摩尔分率。
令F1代表同一瞬间单体M1占共聚物的摩尔分率,即:
(4-8)
式中F2代表同一瞬间单体M2占共聚物的摩尔分率。
以摩尔分数表示的共聚组成方程为:
(4-9)
2.共聚行为类型(共聚物组成曲线)
(1)利用竞聚率判断单体活性和共聚行为:
r1=k11/k12,表示以~M1·为末端的增长链加本身单体M1与加另一单体M2的反应能力之比,~M1·加M1的能力为自聚能力,~M1·加M2的能力为共聚能力,即r1表征了M1单体的自聚能力与共聚能力之比。
当r1>1,即k11>k12时,自聚能力>共聚能力。
当r1<1,即k11<k12时,自聚能力<共聚能力。
当r1=1,即k11=k12时,自聚能力=共聚能力。
当r1=0,即k11=0,k12≠0时,只能共聚而不能自聚。
当r1=∞,即k11≠0,k12≈0时,只能自聚而不能共聚。
(2)共聚类型
①理想共聚r1r2=1。
共聚组成方程:
(4-10)
(4-11)
当r1=r2=1时,为理想恒比共聚。
图4-1理想共聚曲线
共聚组成方程:
orF1=f1(4-12)
r1>1,r2<1,r1r2=1。
即:
M1易与~M1·进行自聚,易与~M2·进行共聚。
由于单体M1的消耗速率要远大于M2,进入共聚物的单体中,M1>M2。
这样不管单体配比如何,任一瞬间所形成共聚物中M1所占比例均大于体系中单体M1所占比例,因此其共聚组成曲线在恒比对角线上方,r1值越大,共聚组成曲线距恒比对角线越远。
r1<1,r2>1,r1r2=1,共聚组成曲线在恒比对角线的下方。
②交替共聚。
r1r2=0。
对于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均为零或均趋于零的体系,两种链自由基都不能和自身单体进行均聚而只能与异种单体进行共聚,所形成共聚物中两种单体单元严格交替排列。
共聚组成方程:
or
(4-13)
共聚组成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如r1>0,r2=0,
共聚组成方程:
(4-14)
图4-2交替共聚曲线
单体M1的一定的自聚能力,M2则只能共聚而不能均聚。
当f1较小、M2过量较多时,产物基本为交替共聚物。
如两种单体的活性相差不多,则共聚物中F1>50%。
③非理想共聚。
r1r2<1。
a.非理想恒比共聚。
r1<1,r2<1。
此类共聚组成曲线与恒比对角线有一交点,在该交点处投料所得共聚物的共聚组成与单体投料组成相同,因此该点称为恒比点,该类共聚称为非理想恒比共聚。
在此点处有:
恒比点的条件:
(4-15)
(4-16)
4-3非理想恒比共聚曲线
当r1<1,r2<1,r1=r2时,恒比点处有F1=f1=0.5。
当r1>r2时,恒比点上移,当r1<r2时,恒比点下移。
当f1低于恒比组成时,共聚物中F1大于单体组成f1,此部分共聚组成曲线在恒比对角线上方;而当f1高于恒比组成时,共聚物中F1小于单体组成f1,此部分共聚组成曲线在恒比对角线下方。
此类共聚反应属于无规共聚反应。
b.非理想非恒比共聚。
r1>1,r2<1。
此类共聚组成曲线与恒比对角线不相交,
位于该对角线上方,且r1值越大,曲线离
恒比对角线越远,这些与理想共聚的情况相似。
不同在于没有理想共聚组成曲线那样的对称。
当体系为r1<1,r2>1,r1r2<1时,
共聚组成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下方。
4-4非理想非恒比共聚曲线
④“嵌段”共聚。
r1>1,r2>1。
两个竞聚率都大于1,说明两种链自由基都易与自身单体进行自聚而不易共聚。
从理论上讲应小
制备组成均一的共聚物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3.计算
F1=(r1f12+f2f1)/(r1f21+2f1f2+r2f22)恒比点:
F1=f1=(1-r2)/(2-r1-r2)
r1=r2=1,理想恒比共聚,d[M1]/d[M2]=[M1]/[M2],F1=f1。
r1=r2=0,交替共聚,d[M1]/d[M2]=1,F1=0.5。
r1>0,r2=0基本为交替共聚,d[M1]/d[M2]=1+r1[M1]/[M2],F1=(r1f1+f2)/(r2f2+2f2)。
r1r2=1,理想共聚,d[M1]/d[M2]=r1[M1]/[M2],F1=r1f1/(r1f1+f2)。
[例题4-4]苯乙烯(M1)和丁二烯(M2)在5OC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时,r1=0.64,r2=1.38。
已知苯乙烯和丁二烯的均聚链增长速率常数分别为49和25.1L/mol·s。
求:
(1)两种单体共聚时的反应速率常数。
(2)比较两种单体和两种链自由基活性的大小。
(3)作出此共聚反应的F1-f1图。
解答:
(1)k12=k11/r1=49/0.64=76.6L/(mol•s),
k21=k22/r2=25/1.38=18.2L/(mol•s)。
(2)1/r1=1.561/r2=0.71
M1·活性大于M2·。
(3)r1r2=0.9属非理想共聚图4-5共聚反应的F1-f1
共聚反应的F1-f1图曲线见图4-5
第五章聚合方法
1.解释下列名词:
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
本体聚合:
单体本身加少量引发剂(甚至不加)的聚合
溶液聚合:
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的聚合。
悬浮聚合:
单体以液滴状悬浮于水中的聚合。
乳液聚合:
单体、水、水溶性引发剂、乳化剂(emulsifier)配成乳液状态
胶束成核、均相成核、临界胶束浓度、胶束
胶束成核:
水相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由水相扩散进入胶束,在胶束中引发增长,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均相成核:
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单体进行增长,形成短链自由基后,在水相中沉淀出来,沉淀粒子从水相和单体液滴上吸附了乳化剂分子而稳定,接着又扩散入单体,形成和胶束成核过程同样的乳胶粒子,这一过程叫均相成核。
2、比较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的配方、基本组份和优缺点。
聚合方法
本体聚合
溶液聚合
悬浮聚合
乳液聚合
配方
单体
引发剂
单体
引发剂
溶剂
单体
引发剂
水,分散剂
单体
水溶性引发剂
水,乳化剂
聚合场所
本体内
溶液内
单体液滴内
胶束和
乳胶粒内
聚合机理
遵循自由基聚合一般规律,提高速率的因素
往往使分子量下降。
能同时提高
速率和分子量
生产特征
散热难,自加速显著。
可制板材
散热易,反应平稳,产物宜直接使用。
散热易,产物须后处理,增加工序。
散热易,产物呈固态时要后处理,也可直接使用。
产品特性
纯度高,分子量分布宽。
纯度、分子量较低。
比较纯,但有分散剂。
含有少量乳化剂。
操作方式
间歇、连续
间歇,连续
间歇
间歇,连续
3、悬浮聚合与乳液聚合的根本差别是什么?
悬浮剂与乳化剂有何差别?
① 问:
主要差别在于引发剂和单体所处位置、聚合的主要不同场所。
悬浮聚合:
引发剂和单体互溶,在单体液滴中聚合。
乳液聚合:
引发剂和单体不在一相,聚合在乳胶粒中进行。
② 问:
乳化剂比悬浮剂表面活化作用强,乳化剂可形成更小、更稳定的胶束,而悬浮剂保护作用弱。
4、简述乳液聚合机理。
单体、乳化剂和引发剂所在场所。
引发、增长和终止的情况和场所。
在聚合过程中胶束、乳胶粒和单体液滴的变化情况。
① 问:
聚合机理,单体被乳化剂分散为增溶胶束和单体液滴,溶于介质中的引发剂形成活性中心后扩散入胶束进行增长。
② 单体:
微量溶于分散介质,部分形成增溶胶束,多数形成单体液滴。
引发剂:
溶于介质中,形成活性中心后扩散进入增溶胶束或吸附单体、乳化剂成核。
乳化剂:
CMC以下溶于介质,大部分形成胶束和增溶胶束,少量在单体液滴外部。
③ 引发:
活性中心最初在介质中形成,后进入增溶胶束。
增长:
增溶胶束内一旦进入活性中心,即开始增长(此时称乳胶粒)。
终止:
第二个活性中心进入乳胶粒造成终止。
④ 胶束:
随反应进行,数目下降,不断补充到体积、数量扩大的乳胶粒上。
乳胶粒:
引发阶段不断形成,恒速阶段数目不变,但体积增加。
单体液滴:
不断有单体补充给乳胶粒,体积数目不断减少,最后消失
5、采用乳液聚合,为什么可以同时提高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由乳液聚合机理特点决定。
聚合场所在乳胶粒中,活性中心来自介质中,所以扩散如乳胶粒的活性中心有相对长的寿命,如乳胶粒数目多,则可同时提高聚合反应速率Rp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n。
第六章离子聚合
1.解释下列概念
离子对异构化聚合活性聚合
离子对:
带有相反电电荷的离子当二者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临界距离时,可称为离子对。
异构化聚合:
在聚合链增长过程中,伴有分子内重排的聚合常称为异构化聚合。
活性聚合;没有链转移和链终止的聚合反应称为活性聚合。
2.比较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的
(1)转化率和时间的关系;
(2)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1) 逐步聚合:
单体转化率在反应开始后的短时间内就达很高,随后,随时间延长,转化率增加极其缓慢。
自由基聚合:
典型的转化率(C%)与时间(t)曲线为S形,反应初期C%与t可呈线性关系,中期可能出现自动加速现象,后期C%随时间延长增长缓慢。
阴离子聚合:
常常可实现活性聚合。
转化率与时间有如下关系:
㏑[1/(1-C%)]=kt。
2) 逐步聚合:
分子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加,高分子量聚合物需数小时的长时间才能生成。
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瞬间生成,在反应任一时刻形成的大分子的分子量相差无几。
阴离子聚合(活性):
聚合物分子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二者有如下关系:
㏑[1/(1-a
)]=k’t(a、k’为常数)。
3.聚合物的反应过程及特点
第七章配位聚合
1.解释下列概念
立构规整性(度)、定向聚合、配位聚合、聚合异构现象
立构规整度;立构规整聚合物占全部聚合物的分数。
定向聚合从形成的产物角度定义,凡形成立构规整聚合物的聚合均属定向聚合,不论反应历程如何。
配位聚合从反应历程定义,主要是从单体如何与活性中心发生作用角度分析反应。
2.简述两组分Ziegler-Natta催化剂、三组分Ziegler-Natta催化剂、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和茂金属催化剂的组成和特点。
3.使用Ziegler-Natta催化剂时须注意什么问题,聚合体系、单体、溶剂等应采用何种保证措施?
聚合结束后用什么方法除去残余催化剂?
① Ziegler-Natta催化剂与离子聚合引发剂在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活性中心易与水、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等反应失去活性。
反应体系应用惰性气体保护,除去空气、水分,单体、溶剂在反应前应精制、净化。
溶剂多用烃类化合物。
② 一般高效催化剂由于用量少,可不脱除。
一般工艺中残余催化剂可通过加入水、醇、螯合剂来脱除。
第二章逐步聚合
1、解释下列概念
① 反应程度和转化率
反应程度P:
参加反应的官能团与起始官能团总数之比。
转化率n:
参加反应的单体分子数与初始投料单体分子数之比
⑤ 线形缩聚和体型缩聚
线型缩聚:
聚合反应的单体只带有两个官能团,聚合过程中,分子链成线形增长,最终获得的聚合物结构是可溶可熔的线形结构。
体型缩聚:
参加聚合的单体至少有—种含有两个以上官能团,在反应过程中,分子链从多个方向增长,可以生成支化的和交联的体型聚合物。
3平均官能度和凝胶点
平均官能度:
反应体系中平均每一个分子带有的能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
凝胶点:
出现凝胶化现象时的反应程度叫做凝胶点
7光能团和官能度
官能团:
能参与反应并表征反应类型的原子(团)。
官能度:
单体分子中反应点的数目叫做单体官能度,一般等于单体所含反应基团的数目。
8热塑性树脂和热固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
加热时可塑化、冷却时则固化成型,能如此反复进行这种受热行为的树脂。
热固性树脂:
体型缩聚中形成的线型和支链型预聚物可熔融塑化,受热后经固化反应形成体型聚合物。
该聚合物加热后不能再塑化、成型,把这样的预聚物称为热固性树脂
9预聚物和无规预聚物
无规预聚物:
结构不确定,未反应的官能团无规排布的预聚物。
结构预聚物:
具有特定的活性端基或侧基的预聚物
★★★★高分子化学复习重点
考试的题型分为填空(15个)、选择(15个)、简答(6个)、计算(3个)
1.聚合物分类和命名
2.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和重复单元的区别。
会写重要的加聚物和缩聚物的重复单元和结构单元简式。
3.采用阴阳离子聚合的重要聚合物都有哪些?
举例说明
4.引发剂的分类及各自适用体系。
如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阳离子聚合引发剂,阴离子聚合引发剂,配位聚合引发剂的组成。
自由基聚合中的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都用哪些引发体系及引发剂。
5.自由基聚合中的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生产的聚合物都采用哪些手段控制分子量?
例如PVC如何控制分子量?
阳离子聚合如何控制分子量?
6.提高Zieglar-Natta催化剂的引发活性的手段有哪些
7.用Q-e概念判断聚合倾向
8.线形缩聚和体型缩聚比较
9.自动加速现象描述
10.四大聚合方法的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