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0487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docx

最新地理必修一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一、宇宙

1、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

成员

质量体积

平均密度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巨行星

木、土

远日行星

天王、海王、

较长

二、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通过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黑子、耀斑、磁暴等反映太阳活动的强烈程度。

三、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指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23026/S~23026/N)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

(如下图一)

2)其原因是:

黄赤交角(23026/)的存在。

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半球)春分3月20或21夏至6月21或22

秋分9月23或24冬至12月21或22

 

四、自转与公转意义

1、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1、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它可以表示地球上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

如:

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900即太阳位于正头顶,为最大值

晨昏线——太阳高度0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下

地球不停地运动,地球上各地太阳高度在变化,昼夜也在不断的交替。

2、地方时

一)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地方时。

2、计算

一天分为24小时,太阳升到最高时为12时(正午)。

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隔1小时(每度相差4分钟)。

偏东地点的时刻早于偏西地点(因为同纬度偏东地点比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

例如:

某地太阳升到最高时,北京时间为12时20分,求该地经度。

分析——两地时间相差20分,折合经度为50;该地时间晚于北京时间,即位于1200E以西;该地经度为1150E。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二者结合,可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一)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23026/N北半球00南半球23026/S

·P

 

北半球各地:

太阳直射点北移

春分日

昼渐长夜渐短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日冬至日

昼渐短夜渐长昼渐短夜渐长

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

昼长夜短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昼夜等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现象

南半球各地:

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各12小时)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230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23026/S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注:

下表中的节气以北半球为准)

23026/N以北

23026/S以南

23026/S与23026/N之间

00~23026/S

00~23026/N

最小值

冬至日

夏至日

夏至日

冬至日

最大值

夏至日

冬至日

900(每年两次)

第二章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可见,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要经过地球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这样大气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

吸收、反射、散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

选择性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红外线

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得很少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大部分可见光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能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例: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太阳辐射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

例: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是明亮的。

例: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距离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距离越长,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这是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之一。

提问:

其他原因呢?

(二)大气的保温效应

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相对来讲,太阳辐射为短波,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2、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而对地面长波辐射是隔热层,大气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其过程为太阳辐射地面大气地面

3、注意理解保温效应的二个步骤:

首先是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即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然后是大气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即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

例:

晚秋或寒冬,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因为天空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加强,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产生的影响

1、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

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提高了夜间最低气温。

2、由于大气的保温效应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150C(没有大气的保温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会下降到—180C),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四)举例及答案

(1)阴天时,天空是灰蒙蒙。

阴天时,只有少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云层,由于散射作用使天空呈现灰蒙蒙的(此时的散射无选择性)。

(2)夏天多云,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冬天多云,夜晚气温不会太低。

夏天多云,云层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

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因而气温不会太高。

冬天多云,大气逆辐射会得到加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加强,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夜晚气温也不会太低。

(3)温室的四周往往使用透明玻璃或塑料。

温室的四周使用透明玻璃或塑料,白天太阳辐射可进入温室,使温度升高;夜晚则起着隔热层作用,阻止了外面冷空气的进入。

二、大气的运动

水平运动:

大气运动

垂直运动:

气流上升、气流下沉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一、热力环流

(一)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过程:

(图一)(图二)(图三)

垂直气流

近地面气压

高空气压

水平气流

受热(A)

上升

低压

高压

高压低压

冷却(B、C)

下沉

高压

低压

小结:

受热上升

近地面气流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三维设计29页点拨学法和对点练习1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F1水平气压梯度力

F2地转偏向力

f摩擦力

(F1、F2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图四)(图五)

(一)基本概念

气压梯度: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它是风形成的原动力。

(二)对照以上图四、图五分析如下:

方向

对风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它。

不因风向而变化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影响风向、风速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可减风速

必须注意以下二种情况:

1、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上图四)

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右偏(顺时针转)900即为风向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南半球气压梯度力左偏(逆时针转)900即为风向

这种情况往往存在于高空大气中。

2、

在近地面的风向,往往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五)

北半球气压梯度力右偏(顺时针转)600~900即为风向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南半球气压梯度力左偏(逆时针转)600~900即为风向

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三维设计30页对点练习2和例一、例二

三、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0°~30°之间是低纬环流圈

30°~60°之间是中纬环流圈

60°~90°之间是高纬环流圈

一)前提

不考虑地形起伏

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海陆分布

……

二)形成因素

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三)形成机制(以北半球为例)

1、低纬环流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由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右偏成西南风、

气流下沉

流到300N附近上空偏转为西风300N附近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一支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北风)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2、低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向北的一支西南风(盛行西风)

近地面地转偏向力相遇形成600N附近的锋面(极锋)

极地高气压向南的气流东北风(极地东风)

向南的一支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中纬度环流圈

暖而轻的气流爬升上升到高空

向北的一支在北极地区下沉形成高纬度环流圈

副极地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南半球(略)

全球气压带、风带是北半球夏季时向北移,北半球冬季时向南移。

三维设计32页对点练习2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主要以北半球为例:

一月(冬季)

七月(夏季)

大陆

海洋(太平洋)

大陆

海洋(太平洋)

同一纬度气温

气压中心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亚太地区

大气活动中心

亚洲高压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压

(阿留申低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压

(夏威夷高压)

北半球

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南半球

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300S以南的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大气活动中心:

冬、夏季海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大影响。

三、季风环流

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

2、亚洲季风

1月(冬季)

7月(夏季)

东亚

南亚

东亚

南亚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偏北风

偏南风

性质

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高温、湿润和多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思考为什么东亚(含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季风最典型?

答:

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任何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典型。

除西南季风形成主要原因是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外,另外三个季风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三维设计33页对点练习2

四、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特点是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于南北回归系至300之间的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特点是炎热干燥。

地中海气候:

分布于300~40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于400~60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终年湿润。

重点掌握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三维设计34页对点练习3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其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到几千千米。

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就是锋线。

冷暖气团相遇时,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思考:

为什么?

冷锋暖锋

移动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

过境时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云、雨,多连续性降雨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气温和湿度下降

云系雨区云系狭窄,雨区在锋两侧云系宽阔,雨区多在锋前

举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较少

我国冬季的寒潮

三维设计36页点拨学法,特别是第(4)条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水平气流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辐合

南半球:

顺时针方向辐合

北半球:

顺时针方向辐散

南半球:

逆时针方向辐散

中心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

举例:

台风

锋面气旋

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

三维设计36页诠释疑难看过境时的气压变化。

三、锋面气旋

分析判断锋面气旋中冷锋与暖锋的一般特征

暖锋云系宽阔,云系、雨区多在锋前,相伴的为连续性降水天气。

冷锋是狭窄的云系,云系、雨区多在锋后。

练习

读左下图回答:

1、该天气系统称为________。

该天气系统通常位于等压线的_______部位。

2、控制A、B、C三地的气团分别是:

A______B______C______。

3、现在的雨区主要在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

有连续性降水的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锋面气旋低压槽2、A暖气团B冷气团C冷气团3、甲、丁甲

五、水循环

水汽输送

植物蒸腾降水

蒸发BA

地表径流蒸发C降水

下渗

地下径流

水循环主要环节及类型(如上图)

A:

海陆间大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的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

B:

陆地循环(内陆循环)——陆地水蒸发或植物蒸腾、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

C:

海上内循环——

水资源更新最主要依靠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内陆循环)对水资源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

水循环的意义

六、洋流

洋流的形成

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其主要动力为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

例如右边世界洋流模式图中图中南、北赤

道暖流(信风为动力)、西风漂流(西风为动力)

提问:

为什么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与

风向不完全一致?

除此外洋流的流向还受什么

因素影响?

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还受如陆地形状的影响。

水平补偿流:

世界洋流模式图中的沿岸流多是水平补偿流

补偿流垂直补偿流:

上升流:

如秘鲁渔场附近的海域

下降流:

提问(看书后回答):

为什么存在上升流的海域,往往海洋生物资源比较集中?

答:

海水上泛能将海底营养盐类物质带到海面,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形成了食物链的基础,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等生物的饵料。

如秘鲁渔场的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

顺时针方向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

逆时针方向

呈反气旋

2、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分布,气旋性

3、西风漂流是寒流,分布与南极大陆外围。

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冬逆夏顺。

三维设计42页诠释疑难和43页点拨学法。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使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整全球的热量分布。

2、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渔业生产、航海等的影响。

A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形成、高纬度的港口而不冻。

寒流:

降温、减湿;如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

B渔业生产:

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这些海区往往成为世界著名渔场。

如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

提问:

这两大渔场分别位于哪些洋流的交汇处?

答:

分别是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

C海洋污染:

把近海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一方面加快了净化速度,另一方面可能使污染范围扩大。

D航海:

顺流节省时间、燃料;逆流费时间、燃料。

七地质作用

岩浆活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中掌握侵入岩层和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型

2、地壳运动中掌握褶皱和断层的相关概念

3、变质作用中了解大理岩的形成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

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

花岗岩;喷出岩:

玄武岩

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三)、劲性砼柱施工方案

1、施工程序

劲性砼柱的主要施工工序有:

钢骨加工—钢骨安装—钢筋绑扎—模板安装—砼浇灌。

2、劲性柱钢骨加工方案

劲性柱钢骨加工在工厂内加工成型,首先要选定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具有一级钢结构施工资质的专业公司加工。

如下加工简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