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0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docx

学用版国文1电子教学讲义L2师说

 第二課 師說 韓愈

貳、韓愈簡介

學術思想

1.尊崇儒術,以孔孟繼承人自命,排斥佛老。

2.建立道統,推尊孟子。

3.主文以「載道」之說,為文乃欲闡明先王之道,「文」只是要達到明道此一目標的工具而已。

主張恢復樸實無華的古文,後人以【(4) 文以載道    】四字來代表韓愈的文學思想。

散文

1.主要特色在其氣勢雄健,字句怪奇,具有陽剛之美。

2.曾國藩以為「古文雄奇,以昌黎為第一。

詩歌

(【(5)奇險 】派)

※務去陳言,富於獨創。

1.以文為詩,把散文的篇章結構、句式、虛詞等運用於詩歌寫作。

2.用奇字,造怪句。

3.對宋詩的影響很大:

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多少都受到韓愈的影響。

※稱為韓孟詩派(韓愈、孟郊),賈島、盧仝(音ㄊㄨㄥˊ)、李賀等屬之。

一、韓愈與柳宗元之比較

人名

韓愈(時代:

中唐)

柳宗元(時代:

中唐)

學術(道之內涵)

1.主張文以載道(為純儒家的道統)。

2.發揚儒學,排斥佛老。

以儒為本,思想博通儒、釋、道三家。

文學

1.強調「務去陳言」、「詞必己出」。

2.詩屬奇險怪誕派。

1.要求文章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2.長於【(6)山水遊記】、寓言。

3.山水遊記文筆清麗,為後世遊記的楷模。

著作

昌黎先生集

柳河東集

備註

1.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2.【(7)蘇軾】讚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3.名篇:

師說、送董邵南序。

1.與韓愈並稱「韓柳」。

2.名篇:

捕蛇者說、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散文與駢文之比較

體別

散文

駢文

性質

同屬無韻文,不押韻

別名

古文

四六文

發展

1.尚書是中國散文之祖。

2.初唐陳子昂、柳冕等人,捨駢文而作散文,為古文運動先驅。

3.唐韓愈、柳宗元出,復倡古文,宋歐陽脩尊韓文,王安石、曾鞏、三蘇隨之,古文因此大振,古文運動方成。

4.元、明、清亦重視。

成熟於南北朝,定型於唐,衰於宋後,復興於清。

特色

1.樸實無華,涵蘊教化。

2.句法自由,不受限制,又無需用韻。

1.【 男子 】之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

代表作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歸有光、桐城三祖、曾國藩等。

陸機、初唐四傑、李商隱、袁枚等。

備註

李商隱自定其所作之駢文為「樊南四六甲乙集」,於是「四六」之名乃確定。

三、唐代古文運動介紹

朝代

文風特色或主張

唐初

1.唐之前文章演變:

(1)秦、漢以前:

質樸無華

(2)漢、魏、六朝:

駢散兼用,文風日趨華靡,注重文章形式及辭藻之修飾,內容流於空洞。

2.猶尚駢體。

陳子昂、柳冕、李華、元結、張說等人主張不用駢儷,初步要求實用文學,乃建立道統文學之理論,合文學、儒學、教化為一體,為古文運動之先驅。

中唐

1.韓愈:

‧認為「非三代、兩漢之文不敢觀」,以復古為革命,啟「文以載道」之先聲。

‧主張用「散文」代替「駢文」,以「儒學」抵排「佛老」。

‧主張「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蘇軾評︰「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韓愈雖然認為「文」是明道的工具,但他並未明言「文以載道」四個字。

2.柳宗元:

‧與韓愈唱和,主張「文以明道」。

‧韓愈評︰「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3.韓愈弟子︰李翱、李漢、張籍、皇甫湜等附和韓愈之主張,古文運動得以初步完成。

晚唐

駢儷文再盛,文壇復以駢文詩賦為主,古文中衰。

肆、課文深究──師說中「對比」用法

對比

作用

古今對比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對比

言聖愚之差別在從師與否

小學大遺對比

1.為子擇師與己不從師作對比。

2.「句讀之不知,則從師」、「或之不解,則不從師」作對比。

點出當時士大夫「小學而大遺」的矛盾

百工、士大夫對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能夠「不恥相師」;而士大夫不但恥於從師,對從師的人「群聚而笑之」。

諷刺了士大夫們的愚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二、義辨

孩子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爵位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 男子 】之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

孔「子」師郯子。

「子」何恃而往。

所以

行為的表現、做事的情形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論語 為政)

【 用來 】(表示憑藉的工具、方法等)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

(蘇軾留侯論)

3.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

(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

何以、為什麼(表示發生的原因)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2.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蘇軾 留侯論)

代詞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大概 】(推測語氣)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通「豈」(反詰語氣)

1.則天下其有不亂?

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顧炎武 廉恥)

2.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

(歐陽脩 縱囚論)

假如(假設語氣)

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韓愈 祭十二郎文)

然(形容詞語尾)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屈原 橘頌)

不齒

「齒」,本義為牙齒,引申有並列之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輕視。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2.陳涉之位,不齒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

(漢書陳勝項籍傳贊)

不恥

「恥」為羞恥。

「不恥」即不以為羞恥。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柒、「師」字的詞性與用法

詞性

意義

例句

名詞

老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3.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5.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6.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7.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8.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9.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具專門技藝的人

「師」襄、樂「師」、藥劑「師」。

軍隊編制的單位

一「師」二千五百人。

動詞

師法、學習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3.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第十三課 岳陽樓記范仲淹

一、雜記體

◎說明:

「記」為文體的名稱,亦作「志」。

泛指記人事、山水、建築、風俗、書畫、雜物等文字。

古人將以「記」名篇的文章稱為「雜記體」,依其內容大抵可分為四類:

亭臺樓閣記、山水名勝記、圖畫器物記、人物事件記。

分類

說明

名篇

亭臺樓閣記

包括建築物記和歷史名勝記二種,以記敘亭臺樓閣、名勝古蹟的營建、修葺過程、歷史沿革以及作者的議論感慨為內容。

‧范仲淹【 岳陽樓記 】

‧歐陽脩醉翁亭記

‧曾鞏墨池記

山水名勝記

以記敘作者遊歷名山大川的所見所聞和切身感受為主要內容。

可分為三種體式:

自由體、日記體、地理考察體。

‧柳宗元永州八記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圖畫器物記

可分為圖畫記和器物記二種。

‧韓愈畫記

‧魏學洢核舟記

‧黃淳耀李龍眠畫羅漢記

人物事件記

可略分為人物記和事件記兩種,專以記人或敘事為內容。

‧方苞獄中雜記

‧全祖望梅花嶺記

‧錢公輔義田記

二、貶謫「記」篇舉隅

文章別

貶謫之時地事

寫作時間

貶謫官職

旨趣

岳陽樓記

宋仁宗慶曆三年(西元一○四三年)/主張政治改革,遭主政者反對。

宋仁宗慶曆六年(西元一○四六年),五十八歲

鄧州知州

(河南鄧縣)

勉勵貶岳州的滕宗諒,應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抱。

醉翁亭記

宋仁宗慶曆五年(西元一○四五年)/遭流言陷害

宋仁宗慶曆六年(西元一○四六年),四十歲

滁州太守

(安徽滁縣)

抒發山水之樂,並寄託「與民同樂」的情懷。

三、宋古文運動

朝代

古文

第一波

古文運動

1.初唐【 陳子昂 】、柳冕等人,開始有宗經復古的主張。

2.中唐【 韓愈 】、【 柳宗元 】等,大力提倡反對駢文、提倡先秦兩漢文的古文運動。

3.古文運動在唐並未成功,晚唐五代,駢文復起。

第二波

古文運動

1.歐陽脩登高一呼,加上門人弟子的推行,當時便有「遠宗韓愈,近法歐陽」的口號,古文遂成為文章的正統。

2.王安石文簡勁鋒利,結構謹嚴,氣勢遒健。

3.【 曾鞏 】之文,議論文字質樸,說理曲折盡意,記敘條理分明;風格與其業師歐陽脩相近,並稱「歐曾」。

4.蘇洵為文取法戰國策、史記,長於議論,古勁簡樸,有先秦之風。

5.【 蘇軾 】之文題材廣泛,作文如行雲流水。

策論之文,受孟子、戰國策影響,筆勢縱橫,汪洋宏肆,詞理精確。

6.蘇轍擅長政論和史論,記遊之作亦極精妙。

蘇軾稱自己「詞理精確」。

一、互文

  行文時,為使句子簡鍊,或使句子排列整齊,上句省略下句出現的語詞,下句省略上句出現的語詞,但上句與下句合併後互相補足,即成為完整的意思。

這種修辭叫「互文」。

類型

說明

當句互文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指「朝暉夕陰和夕暉朝陰」。

「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指「岸(汀)芷汀(岸)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指「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

偶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指「不以物喜(悲),不以己(喜)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憂其民)」。

多句互文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樂府詩木蘭詩)

指花木蘭到各地的市集去買從軍之所需,並非真的只在東市才有駿馬,西市才有鞍韉,南市才有轡頭,北市才有長鞭。

二、對偶

  將語文之中,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似、平仄相對的句子,成雙成對地排列起來,以便表達相對或相關意思的修辭法叫「對偶」。

類別

說明

句中對

又稱當句對。

指在一句話中,上下兩個短語自為對偶。

1.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4.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5.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從寬式對偶的角度來看,以上有標記的例子均屬之)

單句對

上下兩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的對偶,在對偶中最為常見。

1.日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