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70015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知识梳理

  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

  发展线索: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年至19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

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949年到19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9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认识: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

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是: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重点问题理解

  .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19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

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

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

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

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

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特点和评价:

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

第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

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

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19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认识: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经济基础的局部调整,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即保持上层建筑不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

我国之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原有的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3)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角度来认识: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这些政策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精题范例

  例1 1949~19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历史线索的再认再现、历史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力。

回答时要紧扣“1949~196年”、“农村生产关系变化”两个要求。

A项在时间跨度上与题干不符,可先排除;项是经济形态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亦可排除;D项是农业改造的三个步骤,虽然能反映生产关系的变化,但并不能反映1949~196年农村生产关系的整体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经过土改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后来又经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所以B项答案正确。

  答案:

B。

  例2198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解读、理解历史材科,阐释历史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理解一般“革命”的根本目的:

即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目的也是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次要结合选项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B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明显与题意不符,可直接排除;、D两项则是改革内容的一个方面,但没有揭示出改革的实质,亦可排除;A项的表述和革命的根本目的──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吻合,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四、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具关键性作用的是(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D.镇压反革命

  2.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营企业中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的措施是(  )

  A.没收官僚资本 

  B实行民主改革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生产改革

  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一五计划”期间的哪一项建设成就?

(  )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大庆、大港油田建成

  .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D.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

  4.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的是(  )

  A.农业互助合作化

  B.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个体手工业合作化

  D没收官僚资本

  .中共八大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  )

  ①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总任务④强调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适合实际情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②③④  D.①②④

  6.既符合中共八大总任务的要求,但又违背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是(

  )

  A.整风运动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七千人大会  D.“文化大革命”

  7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原因包括(  )

  ①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④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A.①②④  B.①②③  .②③④  D.①③④

  8.以下表格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生产总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