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400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docx

教师版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高三高考生物第二轮验收测试《生物和环境专题》

1.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的趋势。

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的特性。

(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Ⅰ 过度繁殖 

(2)Ⅱ 55亿 (3)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解析】

(1)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在初期疯狂蔓延,体现了生物过度繁殖的特性,此阶段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做是“J”型增长,如曲线Ⅰ所示。

(2)由于地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如图中曲线Ⅱ所示。

种群数量在K/2时,资源和空间比较充足,K/2是种群发展的最适数量,所以全世界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1/2=55亿。

(3)由于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4)有效控制有害动物数量的关键措施是增加其生存环境阻力,从而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2.下图甲中,Ⅰ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图乙是布氏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________点,该点与甲图中的________点相对应。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________关系。

(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

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____________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答案】

(1)稳定 

(2)G C (3)捕食 (4)协调与平衡

【解析】

(1)在图甲中,DE段鼠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即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

(3)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

(4)由图甲给予的启示是:

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要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而且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

3.某养殖户想因地制宜,开发池塘进行渔业养殖,如图是其绘制的池塘生物群落图解,请回答有关问题:

(1)池塘中的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________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图中黑鱼与虾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提高鱼的产量,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流向了鱼体内。

(3)为提高经济效益,在养殖后期决定清除大部分黑鱼,投放部分青鱼、鲢鱼和鳙鱼,请在坐标系中画出清除部分黑鱼后鳙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答案】

(1)分层 捕食和竞争 

(2)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或生产者(粮食作物、杂草) (3)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

(1)池塘中的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黑鱼与虾的种间关系既有捕食,也有竞争(资源、空间竞争)。

(2)鸡粪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能量的一部分,适量的投入可以提高鱼的产量,这是生产者的能量流向了鱼体内。

(3)清除部分黑鱼后,对鳙鱼的压力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又由于环境和食物等限制,所以呈“S”型曲线。

4.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

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________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法。

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加,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

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

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机盐 次生演替 

(2)标志重捕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 (3)群落 种间关系 (4)物质循环再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植物需要吸收无机盐,所以利用植物修复该生态系统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该修复过程属于人为参与的次生演替过程。

(2)野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的数量相互限制,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3)涉及到多种生物的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的问题。

本小题中的信息传递发生于多种物种之间,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4)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遵循的是生态工程中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5.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变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

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

据甲图可知,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等。

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__________________锐减等环境问题。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

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____________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

(3)假设海水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特点。

【答案】

(1)互利共生 虫黄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2)主动运输 缓冲物质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

【解析】

(1)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O2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CO2和无机盐,因此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虫黄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生长提供有机物等;由“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可推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

(2)乙图中显示可通过主动运输将H+运出细胞,也可通过缓冲物质与H+结合形成H2CO3。

(3)海水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耐酸基因,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

(4)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6.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有关种群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表甲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甲中________组的结果。

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5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丙所示,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mL。

(2)图丁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示的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则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J/(cm2·y)。

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其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

(1)B、A、D 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7.5×106 

(2)e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88 次生演替

【解析】

(1)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培养液体积越小,锥形瓶中所剩空间越大,氧气越多,则酵母菌繁殖的越快,达到最大数量的时间越短;而葡萄糖浓度越高,种群密度越大。

曲线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甲中B、A、D、C组的结果。

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该计数板是25×16型的,采用五点取样法,即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5个中方格总共30个,这样1mL有酵母菌30/80×400×104×5=7.5×106个。

(2)据图,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a、b、c、d属于生物群落,e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生物群落;题图揭示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3)b固定的能量为200J/(cm2·y),用于呼吸的为112J/(cm2·y),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200-112=88J/(cm2·y);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土壤的基本条件还在,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演替应该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7.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志过的个体4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

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______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88 

(2)大 (3)①B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②B 草场退化

【解析】

(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

N∶32=36∶4,得N=288。

(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体数减少,则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

(3)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增长曲线斜率最大的点,约为K/2,即B点;图二中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长期超过C点,草场将会退化。

8.如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1是____________,3是____________,4是____________。

(2)能够表示化能合成作用的是________(填数字),能够表示呼吸作用的是____________(填数字)。

(3)在食物链中含碳元素最多的是第________营养级,1、2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越强。

(4)若1、2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乙所示的食物关系,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为____________kJ。

(5)请列举避免图甲中的4含量增加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1个措施即可)。

【答案】

(1)生产者 分解者 CO2 

(2)6 5和7 (3)1 抵抗力 (4)3.0×107 (5)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利用等(合理即可)

【解析】题图甲中1是生产者,含有的碳元素最多;4是CO2,则5、7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的同化量为5.8×109×10%-(1.3+1.5)×108=3.0×108(kJ),故A获得的能量为3.0×107kJ。

9.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都不断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又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这就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其特点是具有________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地流向下一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__。

(3)大多数昆虫中,雌虫能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虫前来交尾,性外激素属于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中的________信息,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在农业生产中,可利用此原理扰乱害虫的雌雄交配,从而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破坏,这种防治技术属于________防治。

【答案】

(1)物质循环 全球 

(2)还有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未利用(不能答: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10%~20% (3)化学 生物种群的繁衍(繁殖)/生物的繁殖 生物

【解析】

(1)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都不断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又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特点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地流向下一营养级,原因是还有些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或流向分解者或未利用。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3)性外激素是化学物质,所以是化学信息。

雌虫释放性外激素是为了吸引雄虫交配,所以该信息的作用是保证生物的繁衍正常进行。

利用信息传递来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10.为研究无机盐输入对湖水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从湖泊中随机取样,进行了系列实验,测量时以水体叶绿素总量代表藻类的数量。

下图表示向湖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无机磷对藻类数量变化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湖水中无机磷含量,总体上看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藻类增长,实验组和对照组藻类数量达到峰值后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同时还做了添加不同浓度的氮元素(NO3-)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实验,该实验对照组处理是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但不添加____________。

在另一组的实验中,实验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同时添加氮、磷元素,结果表明,该组藻类增长数目大于相应的只添加氮元素的处理组,但与

(1)中只添加磷元素的处理组相近,这些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关研究还表明,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细菌是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在物质循环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海洋细菌被证实能产生植物激素,促进藻类生长,后者为细菌繁殖提供有机物,这是两类生物的________进化。

【答案】

(1)促进 藻类增殖使水中无机盐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藻类自身的繁殖 

(2)氮元素(NO3-) 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湖水中含较多的N元素,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3)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协同

【解析】

(1)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水体叶绿素总量都升高,说明增加湖水中无机磷含量,总体上看能促进藻类增长;由于藻类增殖使水中无机盐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藻类自身的繁殖,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藻类数量达到峰值后均下降。

(2)要设计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氮元素(NO3-)对藻类生长影响,则NO3-浓度为自变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所以该实验对照组处理是其他培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但不添加氮元素(NO3-)。

若实验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同时添加氮、磷元素,结果表明,该组藻类增长数目大于相应的只添加氮元素的处理组,但与

(1)中只添加磷元素的处理组相近,说明湖水中含较多的N元素,但磷是该湖泊藻类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3)水域生态系统中细菌是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一些海洋细菌被证实能产生植物激素,促进藻类生长,后者为细菌繁殖提供有机物,说明两类生物协同进化。

11.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1)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_____而迅速蔓延,疯狂吞噬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直接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降。

科研人员将一定数量的鸭子放到稻田和茭白田中,一段时间之后,采用________法调查,发现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许多农作物的叶子却被鸭子毁坏了。

(3)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因此可用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______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样方 (3)6~7月份(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4)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效果十分明显(用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增长比用鸭子好)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鸟类、鳖等以福寿螺为食,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数量增长。

(2)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由于缺少天敌,且生活资源、空间、食物等方面都很充足而得以蔓延,在较短时间内会呈现出“J”型增长的现象。

由于福寿螺疯狂吞食水稻等水生作物,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福寿螺活动能力极弱,因此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的种群密度。

(3)从题图上看,采用中华鳖生物防治的结果,福寿螺数量明显减少是在6~7月份(6月中旬~7月中旬)。

从题图中对照组的曲线看,8~9月福寿螺几乎没有个体数的增加,即出生率基本为零,从而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

(4)从图示曲线可知,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效果十分明显。

12.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

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

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

【答案】

(1)144 高 

(2)8/9 (3)稳定 增长

【解析】

(1)由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所以N=M·n/m=(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hm2的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