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6 声光物态变化内能综合训练一解析版.docx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6 声光物态变化内能综合训练一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6 声光物态变化内能综合训练一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6声光物态变化内能综合训练一解析版
专题06声、光、物态变化、内能综合训练
(一)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淄博)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D.禁止听众喧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考点:
声速,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说法错误;B.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弦的振动幅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说法错误;C.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C说法正确;D.禁止听众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说法错误。
故选:
C。
2.(2019湖南衡阳)“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淞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A
【解析】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A正确;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
A。
3.(2019江苏南京)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
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
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
(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这两个判断()
A.只有
(1)正确B.只有
(2)正确
C.都正确D.都错误
【答案】B
【解析】考点:
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
甲图中试管中的冰放在装水的烧杯中,冰会在试管内吸热熔化;图乙酒精灯给“碘锤”中固态碘加热,固态碘吸热升华;升华是指物体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没有液态这一中间状态,故碘没有经历固态到液态的过程。
所以,题干中
(1)说法错误,
(2)说法正确。
故选:
B。
4.(2019浙江温州)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
该像的性质是()
A.缩小的虚像B.放大的虚像
C.缩小的实像D.放大的实像
【答案】D
【解析】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装有水的烧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
D。
5.(2019广东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一定相同
B.两物体相比,分子动能越大的物体,其内能越大
C.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说明甲物体内能大
D.扩散现象中,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在高温物体
【答案】D
【解析】
考点: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热传递的概念与方式,扩散现象。
A.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等多个因素有关,不能只根据温度判定内能的大小,故A错误;B.物体的分子动能越大,其分子势能不一定大,所以不能比较物体内能的大小,故B错误;C.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说明甲物体的温度高,而温度高的物体,其内能不一定大,故C错误;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在高温物体,故D正确。
故选:
D。
6.(2019湖北鄂州)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cm
B.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C.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
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C
【解析】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cm−30cm=10c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故B错误;C.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若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在光屏上仍能成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故C正确。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即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故选:
C。
7.(2019湖南娄底)下列设备应用到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验钞机−−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B.体温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
C.汽油机−−压缩冲程中内能化为机械能
D.电冰箱−−利用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升华吸热
【答案】B
【解析】考点:
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紫外线,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A.验钞机验钞时,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故A错误;B.体温计里面装的液体是水银,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故B正确;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故C错误;
D.电冰箱内液态制冷剂在汽化时吸热,即蒸发吸收冰箱内的热量,达到降温致冷的目的,然后再液化放热使制冷剂变为液态,所以电冰箱是利用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原理工作的,故D错误。
故选:
B。
8.(2019内蒙古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深秋,草叶上的白霜是凝华现象
C.盛夏,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含有的热量增多
D.严冬,搓手取暖是利用了热传递增大内能
【答案】
【解析】考点:
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A.初春,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B.深秋,草叶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C.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只能说吸收,所以盛夏地面温度升高,不能说地面含有的热量增多,故C错误;D.严冬,搓手取暖是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利用了做功增大内能,故D错误。
故选:
B。
9.(黑龙江2019,绥化)下图是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的四个冲程,不是靠飞轮惯性完成的冲程是(B)
【答案】B
【解析】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在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都是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
A图:
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气缸容积减小,是排气冲程,不符合题意;B图:
两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行,火花塞点火,气缸容积增大,是做功冲程,符合题意;C图:
两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行,气缸容积减小,是压缩冲程,不符合题意;D图:
进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行,气缸容积增大,是吸气冲程,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0.(2019山东潍坊)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B.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C.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D.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
【答案】C
【解析】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图中看到字是倒立的,放大的像。
应用了凸透镜成像时2f>U>f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此透镜是凸透镜。
A.已知此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也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凹透镜是矫正近视眼的眼镜,此透镜是凸透镜,故B错误;C.此透镜是凸透镜,U>2f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此原理,因此可以用来做照相机的镜头,故C正确;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字到透镜的距离大于此透镜的焦距,故D错误。
故选:
C。
二、填空题
11.(2019江苏扬州)“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红花是花___(吸收/反射)红色光;“荷风送香气”,闻到香味是___现象;“鱼戏莲叶间”,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___形成的___像。
【答案】:
反射;扩散;折射;虚
【解析】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物体的颜色,扩散现象。
(1)红花是不透明的物体,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红花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看到红花。
(2)“荷风送香气”,闻到香味,荷花的芳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我们闻到花香。
(3)鱼在水中,人在岸上,鱼射出的光线到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折射光线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
反射;扩散;折射;虚。
12.(2019四川泸州)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选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____传感器工作的。
(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
【答案】响度大;声源;超声波
【解析】考点:
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小轿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感器工作的。
故答案为:
响度大;声源;超声波。
13.(2019江苏泰州)如图,在大玻璃瓶与小玻璃瓶内各装入适量的水,将小瓶瓶口向下放入大瓶,使小瓶恰好悬浮,塞紧大瓶瓶塞,用气筒向大瓶内打气,大瓶内水面上方气压增大,小瓶会_(下沉/上浮/续悬浮);继续打气直到瓶塞跳起,瓶口出现“白雾”,此过程大瓶上方的气体对瓶塞做功,___能转化为___能。
【答案】下沉;内;机械
【解析】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内能的利用及其意义。
(1)由题意可知,小瓶相当于一个“浮沉子”,其原理为:
用气筒向大瓶内打气,大瓶内水面上方气压增大,将压强传递给水,水被压入小瓶中,将小瓶中的空气压缩,这时小瓶里进入一些水,其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下沉。
(2)当瓶塞跳起时,此过程大瓶上方的气体对瓶塞做功,大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少,瓶塞的机械能增大,即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故答案为:
下沉;内;机械。
14.(2019河南省卷)洛阳牡丹甲天下,图中花儿盛开时清香扑鼻,这是由于花香分子在做;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赏花,是由于光在花的表面发生了现象;清风吹过,露珠从花瓣上滚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答案】无规则运动;漫反射;运动状态
【解析】考点:
力的作用效果,漫反射,分子的运动
(1)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说明这个物体反射的光线能向四面八方传播,这说明在这个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3)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我们能够闻到牡丹花的香味,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赏牡丹花,说明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的都有,是发生了漫反射现象;露珠受到风的作用力从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
无规则运动;漫反射;运动状态。
15.(2019湖北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作画过程是:
艺人先将红(白)糖放在热锅里,由于(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糖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熔化.然后用小勺子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待糖汁(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
【答案】热传递;凝固
【解析】考点:
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1)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即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能量的转移过程。
(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该过程是放热的。
将红(白)糖放在热锅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糖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熔化。
加热时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这是熔化现象;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等糖汁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这样就做好了栩栩如生的“糖人”。
故答案为:
热传递;凝固。
三、作图题
16.凸透镜如图所示,MN为主光轴,O点为光心,F点为焦点,请在图中画出三条光线的折射光线,并作出物点S的像点S′(注意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
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三两条折射光线,即可得到发光点S的像点S′。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其折射光线靠近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三条折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S的像点S′。
17.(2019广东深圳)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界面MN上的反射光线如右图所示,请画出对应的入射
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1)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作出入射光线;
(2)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据此作出折射光线。
图中法线已经画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下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在玻璃内部法线的上侧作出折射光线;如上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
18.(2019湖北荆州)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如下: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关系。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
(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2,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
【答案】
(1)不需要;
(2)大小;(3)虚像;(4)45∘
【解析】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1)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2)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连接A.A1,做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移动后平面镜位置,如下图,可知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45∘,如图
故答案为:
(1)不需要;
(2)大小;(3)虚像;(4)45∘。
19.(2019江苏扬州)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
(c水=4.2×103J/(kg⋅℃),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分析图象可知:
(1)冰的熔点是___℃,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___。
(2)该物质在第6min时的内能___(大于/等于/小于)第8min的内能。
(3)熔化后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其中空烧杯的质量是22.4g,则水的质量是___g,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___J。
【答案】
(1)0;不变;
(2)小于;(3)50;1.68×104
【解析】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1)由图象知,冰在5∼15min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其熔点为0℃;
(2)由图象知,冰在5∼15min处于熔化过程中,此时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该物质在第6min时的内能小于第8min的内能;(3)由图乙可知,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m总=50g+20g+2.4g=72.4g;则水的质量:
m=m总−m空=72.4g−22.4g=50g。
在15∼25min内,水的温度升高了80℃,则在15∼25min内水吸收的热量为:
Q水吸=cm△t=4.2×103J/(kg⋅℃)×0.05kg×80℃=1.68×104J,由题知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而冰的熔化过程用时也是10min,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Q冰吸=Q水吸=1.68×104J。
故答案为:
(1)0;不变;
(2)小于;(3)50;1.68×104。
20.(2019四川广安)太阳能具有环保、可再生等优点,某品牌太阳能热水器在一天的有效照射时间内,将热水器中质量为50kg、初温为15℃的水升高到55℃.(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求:
(1)热水器中水吸收的热量Q;
(2)若改用焦炭来加热这些水,需要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焦炭?
(焦炭的热值q=3×107J/kg,设焦炭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答案】
(1)8.4×106J;
(2)0.28kg
【解析】考点:
太阳能热水器中的热量计算。
(1)知道水的比热、质量、初温和末温,根据Q=cm(t-t0)进行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2)知道热量和热值,根据Q放=mq计算质量。
(1)水吸收的热量:
Q=cm(t−t0)=4.2×103J/(kg⋅℃)×50kg×(55℃−15℃)=8.4×106J,
(2)改用焦炭来加热这些水,设焦炭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则焦炭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Q=8.4×106J,
根据Q放=mq可得,需要完全燃烧焦炭的质量:
m′=Q放q=8.4×106J3×107J/kg=0.28kg。
答案:
(1)热水器中水吸收的热量8.4×106J;
(2)需要完全燃烧0.28kg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