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688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7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

《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第三章-心理流畅感[39页].pptx

,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章,心理流畅感,POSITIVEPSYCHOLOGY,1,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目录,目录,2,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心理流畅体验的概念,3,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缘起,

(一)与心理流畅体验有关的概念:

意识流与幸福感,4,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缘起,

(一)与心理流畅体验有关的概念:

意识桎梏与精神能趋疲,5,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缘起,

(一)与心理流畅体验有关的概念:

高峰体验,6,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定义,心理流畅体验(Flow)的概念是由契克森米哈与塞利格曼共同创立,并于1975年最早提出的。

他们将其定义为:

当人们参与一项自己有能力解决但是又相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或者说需要投入很多已具有的资源和技能,并且是由内部动机驱使的任务时所进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7,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心理流畅体验VS肤浅的快乐,快乐的情绪能让我们觉得放松自在,心理流畅体验却不一样。

处于心理流畅体验之中时,我们并不会觉得快乐,因为我们内心必须专注如一,如果要体验快乐,难免会让注意力脱离正在进行的任务。

心理流畅体验包含了快乐的积极体验,但只有快乐是不够的。

生理快感带来的快乐,依赖于外在环境,并不由我们自身掌握,一旦外界刺激没有了,这样的快乐会很快消失。

心理流畅体验带来的快乐感受,是由我们自身塑造的,只有能力与挑战达到平衡,才能获得心理流畅体验。

8,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心理流畅体验的特点,9,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理论模型,

(一)技能与挑战之间的黄金比例,如果个人能力与挑战之间平衡,才有可能产生流畅体验。

当个人能力与挑战不平衡时,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如果感受到挑战的难度过高容易感到挫折,总是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最后会怀疑自我的能力,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如果感受到的挑战太过容易完成此挑战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在完成任务的轻松之后,你只会觉得十分无趣。

如果挑战难度低,同时个人能力也不足你会对此挑战的态度趋于淡漠,对该活动不闻不问,10,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理论模型,

(二)三区间流畅体验模型,契克森米哈于1975年提出了三区间的流畅体验理论模型。

这一模型结构显示出个体具备的能力和活动的挑战之间的平衡会导致流畅体验的产生,而生活中的其他经验则是在能力和挑战不平衡时发生的。

11,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理论模型,挑战与能力的关系资源来源:

赵文(2014)心理流畅感江苏教育出版社,

(二)三区间流畅体验模型,流畅体验则如同介于焦虑与厌倦之间的一个通道处于这一状态中的个体感知到的任务难度与其自身能力几近匹配由此获得的积极能量足以使其摆脱或焦虑或厌倦的困扰。

12,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理论模型,(三)四通道的流畅体验模型,四通道的流畅体验模型资源来源:

赵文(2014)心理流畅感江苏教育出版社,流畅体验发生在活动的挑战性与个体的能力达到一种平衡,并且二者都高于个体的一般体验时,也即是个人知觉到的高挑战和高能力的平衡。

13,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理论模型,(四)八区间的流畅经验模型,费夫和马西米尼又再提出了八区间的流畅经验模型,他将挑战与技能的比率区分成三种程度,再相互组合而成,流畅体验正是存在于高挑战和高技能的水平上,14,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资源来源:

赵文(2014)心理流畅感江苏教育出版社,(四)八区间的流畅经验模型,一、心理流畅体验的理论模型,15,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点,专注当前任务,16,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

(一)挑战与能力的平衡Challenge-skillbalance,流畅经验的产生发生在更具挑战性的活动中,并且,你的能力与这一活动的难度大致相当。

这也是为什么“棋逢对手”总是令人乐而忘返,17,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

(二)行为与意识的平衡Mergingofactionandawareness,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只是心无旁骛地融入到玩耍之中,对下一步要做什么毫无设计,只是在一种顺乎自然的状态下行动、行动,却始终保持着盎然的兴致与纯粹的快乐,像被一股魔力推动一般。

这种知行合一的状态促使了流畅经验的产生,人们在行为与意识的完美融合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专注与满足。

18,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三)清晰的目标Cleargoals,清晰的目标与人生的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那些具有清晰目标的人更可能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流畅的体验,19,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四)明确的回馈Unambiguousfeedback,人们在确立了清晰的目标之后,总是需要即时而明确的反馈来印证目标的执行情况。

对于一个不善于自我激励的人来说,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的过程一定有些苦闷,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的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缺乏进一步行动的激情与动力。

真正自我实现的人却更依赖于自身所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内在系统,这才是他们获得回馈的不竭之源。

20,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五)专注于当前任务Concentrationonthetaskathand,人们在从事简单的活动或是无事可做的时候,不需要集中注意力,因此意识的闸门是打开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乘虚而入,破坏意识的内在秩序,使人们很容易受到“精神能趋疲”的干扰,导致情绪低迷、心绪不佳。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某件事上的时候,正是他她最幸福的时刻。

但只有那些不容外在因素干扰,需要你百分之百投入的活动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全神贯注。

21,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六)高度的控制感Senseofcontrol,俗话说“尽人事,知天命”,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掌控的。

因此,人们很享受那种自主掌控、轻松自在的感觉。

22,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七)自我意识的丧失Lossofself-consciousness,意识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将有限的意识投注到自我太多时,自然就削弱了对当下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关注。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能够保持快乐的状态,做任何事情都显得非常投入、充满激情。

他们的秘诀在于能像孩童般常常忘记自我,将对自我的关注统统转移到当下,与正在进行的活动融为一体,23,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八)时间意识消失Timetransformation,美国明尼苏达州圣托马斯大学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人们觉得时间过得越快,那么就会感觉这段时间内越快乐。

时间感丧失,感到时间要么过快,要么过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常常发生在流畅状态里,是反映流畅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24,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九)自成性的经验Autotelicexperience,又称为“享受的体验”。

个体不计较是否能获得外在物质性的奖励,活动本身成为了促进活动进行的最大奖励,在活动过程中,个体感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生活中那些能够时常保持快乐的人大多拥有一套强大的内在评价系统,即活动过程本身带给他们的享受和乐趣。

25,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心理流畅体验的生理心理机制,

(一)流畅体验的神经生理学机制,迪特里希(Dietrich,2004)认为流畅体验产生时,基底神经节活跃度增加(有利于自动的内隐认知过程),中颞叶活跃度也降低(有利于费力的、控制的外显认知过程)。

韦伯(Weber,2009)则认为,流畅体验与注意网络和奖励网络的同步有关,在流畅体验中,与流畅体验有关的注意网络与奖励网络同步“放电”。

26,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心理流畅体验的生理心理机制,

(二)流畅体验的心理机制,卡尔(Carr,2008),引发流畅体验的活动一般具有内在激励性,即活动本身就能给人激励。

内在激励性活动能够给人带来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与个人目标实现进而产生的积极情绪有关在内在动机下在从事内在激励性活动中获得的掌控感、自主感、胜任感、满意感是人们追求流畅体验的内在奖励,这样内在、自生的奖励激励着人们继续追求流畅体验。

27,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不同活动中的心理流畅体验,28,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二,三,四,第三节不同活动中的心理流畅体验,29,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如何寻求学习中的心理流畅体验,

(一)拓展学习的舒适区,

(二)将“应该学习”转化为“热爱学习”,(三)专注是流畅学习体验的保证,(四)学会快乐学习,30,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为何工作会更容易带来心理流畅体验,

(一)对工作价值的认可激发工作动力,

(二)井然有序的心智运作令人感觉良好,(三)意义感让人沉浸其中,(四)将注意力放在将工作如何做好上,31,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如何在休闲中获得心理流畅体验,

(一)掌握驾驭闲暇的能力,

(二)增加主动闲暇,减少被动闲暇,(三)从发掘自我潜能出发,32,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四、人际心理流畅体验,人际间的流畅体验产生于和谐关系下的爱的连接,然而,人们经常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感到两难:

与人太亲近会受伤,不亲近又会孤单;结婚者比未婚者更幸福,未婚者又比离婚者更幸福,因此人们憧憬婚姻又畏惧婚姻,33,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四、人际心理流畅体验,

(一)人际流畅体验的基础互惠性,互惠性是所有人际关系的“保鲜剂”,只要运用得当,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不断的强化人们看重互惠性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行为方式相似的人,我们不只会模仿喜欢的对象,也会喜欢模仿我们的那些人。

模仿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给人一种“我们是一伙”的感觉。

34,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四、人际心理流畅体验,

(二)家庭关系中的流畅体验,契克森米哈在他的著作幸福的真意一书中描述了有助于产生流畅体验的家庭环境所应具有的五个特点:

35,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四、人际心理流畅体验,

(二)家庭关系中的流畅体验,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回馈,控制感,全神贯注,看重事物的动机和挑战,产生心理流畅体验的家庭环境的5个特点与心理流畅体验的特征有相通之处,36,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四、人际心理流畅体验,(三)友情中的心理流畅体验,人们在选择朋友时一般会遵循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目标、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人生经历等等,这种同质性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朋友相处易于产生流畅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真正的友谊需要朋友之间拥有共同愿景和目标,在人生的一个个挑战面前相互支持、相互激励,这种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的投入是维系友谊、获得流畅体验的关键。

37,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思考题,“流畅体验”与“高峰体验”有何区别?

流畅体验与一般的体验有什么区别?

流畅体验的九要素是什么?

流畅体验是如何产生的?

其产生条件是什么?

流畅体验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流畅体验相关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

如何在学习中获得流畅体验?

如何获取家庭流畅体验?

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激发自己的流畅体验。

38,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书目,AlanCarr,(2008).积极心理学:

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斯奈德,洛佩斯.(2013).积极心理学:

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赵文.(2014).心理流畅感.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Csikszentmihalyi(2011).当下的幸福:

我们并非不快乐.北京:

中信出版社.,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