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8694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6 大小:81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2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docx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

第1节生命之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感受和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感悟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初步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特点,分辨出每首乐曲的表演形式。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记出《猎人送葬》主题音乐并分析其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开始对鉴赏音乐产生兴趣,懂得大自然也有生命,作为地球公民应”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教学内容】

1、欣赏三首以生命的开始-成熟-终结的音乐作品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特点.

2、了解音乐小知识舞剧摇篮曲交响曲。

3、了解三首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悟音乐与人类生命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

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语言分析音乐作品,通过聆听记录音乐片段.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学案:

1、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为使幼儿安静入眠而唱的一种歌曲。

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中,都有很多悦耳动听的摇篮曲。

后来作曲家们对摇篮曲的应用突破了原来只用于催眠的局限,逐渐发展成为在音乐会上表演的一种抒情歌曲,成为独具一格的音乐体裁。

摇篮曲有它的自身特点,它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真挚的特点;曲调抒情、优美、静谧;旋律比较平稳,音域适中,不用过高过低的音,起伏不大;节拍形式多为2/4、4/4、6/8等复拍子,也有3/4拍子的,节奏、拍节不强调重音,但律动整齐,以适应表现摇篮徐缓、摇曳的特点。

速度缓慢,大多是行板(Andante);力度较弱,一般不超过中强(mf);调式一般用明朗的大调式;演出形式一般为女声独唱。

2、舞剧《鱼美人》首演于1959年,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和杜鸣心作曲,由当时在中国任教的前苏联著名舞蹈家彼·安·古谢夫和他的中国学生们集体编导。

这部舞剧曾分别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音乐和舞蹈的"经典奖",在美国、英国、俄罗斯和香港地区进行了成功的演出。

《鱼美人》的故事情节是讲述海底美丽善良的鱼美人,爱上了人间勤劳勇敢的猎人,但是遭到了凶恶的山妖的阻挠和破坏,在人参老人的帮助下,猎人和鱼美人终于战胜了山妖的魔法,结成一对幸福的伴侣。

3、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

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

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二【导学过程】导入:

首先引导学生大自然声音分为:

乐音噪音

人们都说:

|”音乐源于生活而高与生活,”音乐与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音乐贯穿与人生旅程,那么音乐与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人们从诞生起音乐伴随人生重要的三个阶段即出生、婚礼、葬礼,生命之歌这一节主要描述从生命诞生开始到生命成熟直到生命终结的三个过程,作曲家运用音乐带给我们的三种感受,下面我们来聆听三首音乐作品.

三【新授】:

(一)生命诞生:

1让学生唱出所知道的摇篮曲.

2聆听<<摈榔树下摇网床>>思考:

(1)作品的演唱形式?

童声合唱\女生独唱

(2)运用音乐三要素分析此曲?

速度旋律节奏

(3)摇篮曲的特点?

曲调柔美节奏平稳富有摇晃感

3复听感受:

师生共同哼唱并体验摇篮曲特点?

4介绍京族:

《摈榔树下摇网床》是广西壮族的京族民歌

(二)生命成熟:

1聆听思考:

我们从摇篮中慢慢长大慢慢成熟,结婚的时候需要怎样的音乐?

聆听<<婚礼场面>>思考:

它所描绘的场景,情绪节奏旋律又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课本的谱例)

喜气热闹的婚礼场面,从音乐中感受喜悦兴高采烈的情绪,节奏为快板,有锣鼓点的节奏音型.

2乐曲结构分析:

变奏曲式结构:

A-A1-A2

A1-A2是主题的变奏,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加以改编.

3了解作曲家:

课本

吴祖强杜鸣心的简介及主要作品

4复听:

师生共同感受节奏的特点

(三)生命终结:

1聆听音乐:

让学生回忆乐曲的旋律是根据哪首儿歌改编的?

两只老虎

2让学生对比聆听两段旋律,听辩乐曲调性的不同?

<<两只老虎>>大调<<猎人送葬行列>>小调

3分组对比演唱:

4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旋律记下来:

(略)

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拍号音符力度记号等简单的音乐知识

5引导探究:

1<<猎人送葬行列>>与传统意义的葬礼音乐有何不同?

2作曲家运用什么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3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音乐小知识交响曲?

三拓展:

播放<<地球之歌>>让学生看视频感悟生命不仅是人类所有,大自然也同样拥有,让我们珍惜生命,爱护自然.

四小结与作业

真正的艺术没有任何例外,它直接来自内心,来自对生活的经验,对生活的

思考与实践.

-艾夫斯

作业:

以<<音乐与我>>为题,写下感受,下节与同学共享.

7、【每月一歌】

学唱《北京欢迎你》

第一节生命之歌

【教学目标】

1.愿意感受和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感悟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初步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特点,分辨出每首音乐的表演形式;

3.能唱出并记录《猎人的送葬行列》的音乐主题。

4.开始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懂得大自然也有生命。

作为地球公民应“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

【预习内容】

1.《槟榔树下摇网床》

黄淑子词苏文进曲

广东渔民生活的一个场景.海风、槟榔树、网床……将一派鲜活的南国风情展现于眼前。

“槟榔树下摇网床”像淡淡的一抹斜月,穿过了高高的槟榔树影,映照在窗棂上;像微微的一阵清风,越过了绿绿的稻草原,吹拂在脸颊上;柔柔的一首摇篮曲,传送出暖暖的爱意,安抚了所有疲惫的心。

前奏纯净的录音,柔美的和声,使人一听便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宁静中,享受着云般的轻柔使烦扰尽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作出。

2.《婚礼场面》(舞剧《鱼美人》片段)

吴祖强、杜鸣心作曲

剧情介绍:

海底的鱼美人每天早晨都上岸来欣赏人间的生活,眺望她爱慕的青年猎人。

但是,山妖盯着鱼美人,并且把她抢走。

青年猎人在森林里打猎,从凶恶的老虎爪下搭救了人参。

人参与他结成友谊,表示他需要时给他帮助。

深夜,猎人看见山妖带着鱼美人飞过。

他拉弓向妖射箭,鱼美人落到勇敢的青年手上。

他惊叹她的美貌,而她则感谢猎人的搭救。

他们产生了爱情。

但是山妖没有放弃占有鱼美人的恶念。

他突然出现,迫使鱼美人隐入海中。

 猎人到处寻找鱼美人。

但是山妖施展魔法,让他坠落海里淹死。

山妖高兴地狂笑……群鱼找到落海的猎人。

她们把鱼美人领到他身旁,齐心协力救活了猎人,并且推举他做海王。

猎人表示人间的劳动生活是如此美好,他不愿在海中为王。

于是猎人同鱼美人回到人间,在亲友的欢庆中举行了婚礼。

山妖穿着隐身衣来破坏婚礼。

最后,他化身为道人来陷害这一对恋人,并又把新娘抢走。

阴森的妖洞里,山妖向鱼美人强求爱情,遭到鱼美人的坚决拒绝。

猎人靠了人参的帮助找到山妖住的地方,忠实于爱情的猎人,战胜了山妖所变幻的一切魔法,救回了鱼美人。

作者介绍:

吴祖强作曲家。

原籍江苏武进。

1927年7月24日生于北京。

195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赴苏联留学,入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

1958年毕业归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7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82年任院长。

1985年起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86年5月至1989年12月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

吴祖强作有管弦乐、协奏曲、舞剧、大合唱、室内乐、独奏曲等各种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较重要的有:

弦乐四重奏、交响音画《在祖国的大地上》、清唱剧《与洪水搏斗》,以及与杜鸣心合作的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和与刘德海合作的琵琶与管弦乐队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

此外,他曾将著名的传统乐曲《二泉映月》、《听松》改编为弦乐合奏曲,《江河水》改编为二胡与管弦乐队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编为琵琶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很受观众欢迎。

杜鸣心(1928~)作曲家,湖北潜江人。

1939年被陶行知从保育院选拔到重庆育才学校学习音乐,在贺绿汀、任光、范继森等指导下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其他音乐基础知识,并创作了讽刺歌曲《薪水是个大活宝》,在当时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中发挥过作用。

建国后,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创作上偏重于器乐体裁,主要作品有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均与吴祖强全作)的音乐,交响诗《飘扬吧,军旗》,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和《青年交响乐》等。

另外,他还写过一些电影音乐和铜管音乐。

其创作注重配器的色彩,和声手法较丰富。

3.《猎人的送葬行列》(《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中的插图,奥地利的孩子们全都知道它。

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蛛、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

作曲者的意图是使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

作者介绍: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童年即显露音乐的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

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

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

1907年脱离歌剧院,旅居美国,先后任大都会歌剧院的乐队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

工作之余从事创作,共写了十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首歌曲。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除《第一交响曲》外,他的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合唱,大大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

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4.《第六交响曲》(悲怆)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

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作者介绍: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

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

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

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音乐知识】

摇篮曲:

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

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

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

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

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舞剧音乐:

作曲家为各种类型的舞剧所写的音乐。

它把舞剧的戏剧构思体现为鲜明的音乐形象,并为舞蹈提供内在感情形象和动态性节奏,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交响曲:

一种用奏鸣套曲形式写成的大型管弦乐体裁,形成于欧洲18世纪的古典乐派时期。

17~18世纪,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基础上,演变为快、慢、快三个独立的乐章,而后加入一首小步舞曲,形成了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典型的古典交响乐样式。

 

【基础训练】

1.《槟榔树下摇网床》是省的民歌,这首歌曲的体裁是。

2.《婚礼场面》是一首,出自于舞剧,作者

是、。

3.《猎人的送葬行列》是国作曲家的作品,他

一生共写有部交响乐。

4.《第六交响曲(悲怆)》是国作曲家的作品,列举出他其他的作品两部、。

【导学过程】

1.基础训练音乐知识的反馈。

2.聆听《槟榔树下摇网床》体会摇篮曲的风格特征。

3.聆听《婚礼场面》结合舞剧音乐的相关知识,体会出中国风格的作品在表现婚礼场面时所表达出的欢快节奏。

4.仔细聆听《猎人的送葬行列》,说出它改编自哪首熟悉的儿歌?

5.《猎人的送葬行列》改编的这首儿歌跟原来的儿歌有什么区别?

进一步体会作曲家改编这首作品的巧妙。

6.聆听《第六交响曲(悲怆)》,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仔细体会作品音乐的表达。

7.巩固练习

摇篮曲:

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

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

许多大作曲家如都写有这种歌曲。

《猎人的送葬行列》改编自儿歌,不同的是作者将原曲的大调式改为。

【拓展与探究】

在你的人生中,也许会有许多音乐感动大家。

请大家分别找出在已经历过的岁月里感动过你的歌,并饱含深情的演唱。

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

第2节情感之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分辨出音乐的段落、体裁、演奏乐器及表演形式。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并根据图片划分段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主动搜集表达不同情感的歌曲向同学介绍

【教学内容】

4、欣赏三首不同情感的作品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特点.

5、了解音乐小知识合唱、交响诗套曲。

6、了解三首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7、学唱阳关三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悟音乐与情感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

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语言分析音乐作品,学唱曲谱.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学案:

1歌曲背景:

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作于1880年。

原作为一首歌曲,是作者所作的包括八首歌曲在内的歌曲集《吉普赛之歌》中的第四曲。

本曲后来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合唱曲等形式。

除了大量的器乐作品之外,德沃夏克还创作了不少歌曲,其中歌曲集《吉普赛之歌》被认为是他歌曲创作的顶峰。

所有的歌词均取自波希米亚抒情诗人阿多尔夫·海杜克(1835-1923)的诗篇,本曲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在行板速度上轻轻流动的旋律,带有摇篮曲的摆动感,句尾的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更增强了波浪式的起伏感,曲调温和亲切,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

当这一抒情的旋律再现时,前两句增加了一些装饰变化,后面的乐句则有新的发展,形成了全曲的高潮,流露出一种难言的伤感,催人泪下。

最后乐曲用哀婉动人的旋律终曲,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2阳关三叠背景:

古代琴歌。

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因诗中有“阳关”(今甘肃敦煌南、玉门关南)、“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3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创作背景:

此曲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

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

斯美塔那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

1874年的一个秋天,后来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的斯美塔那,慢慢地走上查理大桥。

此时的斯美塔那已完全耳聋,可怕的是他患上了一种“啸鸣性”耳疾,发作起来,满耳全是尖锐的啸鸣声,他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万分,他已厌世,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天清晨,我缓缓地走向大桥,没有人知道我想干什么,就在这时我突然听见了伏尔塔瓦河的激流在撞击查理大桥的声音……”,斯美塔那惊喜地扑向桥栏,眼睛紧紧地盯着瑞急的河流,他的热泪夺眶而出,一段优美的旋律在他心中响起……。

3了解作者:

德沃夏克斯美塔纳(略)

二【导学过程】导入:

1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这节音乐课,今天的主题是情感之声。

设问:

人类的情感有哪些?

母爱、友情、爱情等

2聆听流行歌曲片断请学生说出哪种情感?

《朋友》《懂你》《好大一棵树》

二新授:

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分析三首作品

(四)<<母亲教我的歌>>:

1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2对比小提琴版探究找出作品的异同?

讨论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

3组织评论乐曲再重复时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请同学介绍曲作者。

(五)《阳关三叠》:

1聆听思考:

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何为三叠?

作品中两段插部音乐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见学案)

2学唱第一叠主题。

3小知识:

合唱

(六)《沃尔塔瓦河》:

1了解斯美塔那和民族乐派:

见学案

2视频了解《沃尔塔瓦河》创作背景以及留经的地区.

3聆听乐曲片段选择相应图片及不同的乐器:

山涧小溪长笛单簧宽广的河舞会单簧小提暮色中的河小提单簧峡谷激流铜管打击奔流的河单簧小提

4分段聆听,老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

5音乐小知识:

交响诗(学案)

三拓展:

播放<<感恩的心>>让学生看视频学唱并做手语,感悟母爱的伟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恩社会\学校\父母,懂得珍惜生命.

四小结与作业

1小结: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善于表达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在漫漫人生路中,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抒发着人类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做有心人

去感受人类中不同的情感.

2作业:

搜集整理关于友情的歌曲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

第二节情感之声

(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乐意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2、能听辨出音乐的段落、体裁、演奏乐器及表演形式。

3、主动搜集一首或几首表达不同情感的乐(歌)曲,向同学推荐介绍,愿意用口头描述或写短文的形式与同学交流鉴赏音乐的心得与见解。

4、熟悉并能唱出《欢乐颂》、《沃尔塔瓦河》的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理解以及表述音乐的情绪、情感,领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教学难点:

听辨音乐的段落、乐器及体裁;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视频《精忠报国》

问: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歌曲表达了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旋律激昂,节奏有力,令人振奋。

二、展开环节

(一)《沃尔塔瓦河》

1、提出问题:

什么是交响诗?

(学生通过学案预习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交响诗特点:

(1)单乐章,

(2)音乐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

(3)属于标题音乐

(4)题材来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

2、介绍作者:

斯梅塔那BedrichSmetana(1824--1884)

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

贝德叶赫·斯美塔那,被誉为“新捷克音乐之父”,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在体现音乐的民族性方面,斯美塔那将捷克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作品。

在其作品中,他极少直接采用民歌主题,却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捷克民族音乐的风格及意味。

斯美塔那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作曲家,这种精神明显地体现在他的音乐中。

主要作品有《被出卖的新娘》、《达里波》等近10部。

器乐作品中,标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最著名,它像一幅富于诗意的画卷,抒发了对祖国深沉挚爱的感情。

这部在立意和结构上均有创作的作品成为后来史诗性交响写作的范本。

3、作品背景介绍: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是捷克民族繁荣富强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斯梅塔那晚年创作的标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全曲共有六个乐章),是作曲家遭到耳聋不幸以后开始创作的,它表现了作曲家非凡的毅力和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

斯美塔那曾为《沃尔塔瓦河》的内容写下如下的文字:

“······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汇合起来成为沃尔塔瓦河,向远方流去。

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回响的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

欢乐的农村婚礼的声音传到它的岸边。

在月光下水仙女们唱着蛊惑人心的歌曲在它的波浪上嬉游。

······沃尔塔瓦河从斯维特扬峡谷的激流中冲击,在岸边轰响并掀起浪花飞沫。

在美丽的布拉格的近旁,它的河床更加宽阔,带着滔滔的波浪从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的旁边渡过······”

作者通过《沃尔塔瓦河》的音乐,形象地描绘了上述种种动人的大自然景色,热情地歌颂了他的祖国。

4、完整欣赏乐曲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建立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和体验。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到:

“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

乐曲为e小调,6/8拍子,快板,较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

音乐形象:

两条小溪——河流形成——穿过田野——婚礼场面——晚上的河流——苏醒的河流——圣约翰峡谷——布拉格——远去

5、分段欣赏,展开想象,并口头描述音乐所表现的画面,谈谈感受。

(1)沃尔塔瓦河源头的山泉潺潺而流。

开始有一较长的引子,它先由两支长笛互相衔接轮奏着波动的音型,随之加进了两支单簧管,奏着与长笛反向流动的音型。

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的泛音,犹如清泉涌出地面,然后欢畅的向前奔流,时而冲击在山石上,溅起浪花水沫,时而在阳光下,闪耀着点点银辉。

(2)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

(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抒发着作者对沃尔塔瓦河无限深情的爱。

(3)森林狩猎——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倾听作者用了什么乐器,什么音色、节奏来表现。

(圆号、小号来表现狩猎的号角声,大调色彩、八六拍的节奏)

(4)乡村波尔卡舞曲——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舞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

思考:

乐曲用了何种乐器?

什么样的力度变化?

(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

(5)月光下水仙女起舞——夜幕降临(大管)。

这段音乐描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水仙女的舞蹈,宁静而又神秘,表现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河中出现,悠扬地歌唱。

(引导学生注意聆听:

长笛和单簧管不停地吹奏者由引子变化而来的流动音型,示意着河流仍在夜幕中不停的流淌。

提问:

请问乐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