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8113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docx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第六节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一、图像的观察和分析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是影像诊断的基础,也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对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步骤,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避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利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及正确诊断。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包括以下原则和步骤。

(一)图像观察和分析前的准备

图像观察和分析前,要认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切忌就图像而论图像,进行盲目的观察和分析。

1.核对图像上患者信息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当前各种影像检查的图像上大多标有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和检查号等,以及检查日期。

应认真核对这些信息,否则在图像观察和分析中就有可能发生“张冠李戴”,导致医疗差错,甚至重大医疗事故。

2.图像应符合观察和分析的需求有以下两点:

①图像的成像技术、检查方法、技术条件及检查范围等,应符合观察和分析的需求。

若不相符,例如胸部X线检查仅有后前位图像,而无侧位图像,又如多期增强CT检查时,对比剂用量少(大血管强化程度低)、扫描延迟时间不恰当、未包全需要检查的器官等,则不能进行观察和分析,否则将会导致错误结果。

②图像质量也应满足观察和分析的需求。

进行各种影像检查时,设备性能、技术因素和患者自身原因(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检查、体表或体内有干扰成像的物质)等,均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

对于质量较差的图像,尤其图像上有各种原因造成的伪影者,不能勉强进行观察和分析,否则难以做出合理解释,并有可能导致误诊。

3.识别图像类型图像类型系指应用何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获取的图像。

各种影像检查获得的大多为黑白灰度图像,这些图像有某些相似之处,尤其是常规CT和MRI横断层图像,初学者易于混淆。

然而,识别图像的类型是进行正确观察和分析的前提条件,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在不同类型图像上,同一病变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例如,同样为胆囊石,常规X线图像上常呈高密度灶,CT图像上亦常表现为高密度灶,二维超声图像上为强回声灶伴后方声影,而MRI常规T1WI和T2WI上则多呈低信号影。

又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在CT平扫图像上为低密度病变,二维超声图像上多呈高回声表现,MRI平扫T1WI和T2WI图像上分别为低信号和显著高信号病灶。

因此,只有在明确图像类型的基础上,才能对图像进行正确的观察和分析。

(二)图像观察和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图像观察和分析时,要遵循全面、重点和比对相结合的原则。

1.图像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为了不遗漏图像上的病灶,尤其是小病灶,应当全面、有序、系统地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形成良好习惯。

例如,在观察和分析胸部X线后前位图像时,应由外及里依次观察和分析胸壁、肺、肺门、纵膈和心脏大血管的影像。

在观察和分析肺部时,亦应自肺尖至肺底、自肺门向肺周有顺序地进行。

否则,很容易遗漏某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病灶,例如忽略肋骨的骨质破坏,这种情况并非少见。

对于CT和MRI的多幅横断层图像,也要逐幅认真全面观察和分析。

小病灶例如CT上肺小结节,仅显示在1、2幅横断层图像上,稍不细心,就有可能遗漏。

2.图像的重点观察和分析在图像全面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临床具体需求,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和分析。

例如,对于疑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CT图像,要重点观察和分析胆系有无扩张、扩张的范围、梗阻的部位以及梗阻端表现等,除此以外,还要观察和分析邻近淋巴结有无增大、胰管是否扩张、以及相邻部位和脏器表现,所有这些均有助于梗阻性黄疸的正确诊断。

应当指出,重点观察和分析并不排斥全面观察和分析,而需两者密切有机结合,方能达到正确诊断之目的。

3.图像的比对观察和分析是常用的方法,比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称部位的图像比对:

为了明确某一解剖部位图像有无异常,常需要与对侧对称部位图像进行比对。

例如,怀疑一侧乳腺X线图像上有局限性不对称致密时,需要与对侧乳腺X线图像进行比对。

(2)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比对:

患者在同期可能进行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像技术检查,对这些图像需认真进行比对。

目的除进一步确认病变外,还可通过比对观察和分析发现病变特征。

例如,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上显示肾上腺类圆形肿块,比对其MRI图像,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该肿块于反相位图像上信号强度明显减低,指明其内富含脂质,为肾上腺腺瘤的表现特征。

(3)同一成像技术不同检查方法的图像比对:

临床上常用。

例如,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通过比对平扫CT和多期增强CT图像表现,除能进一步确认病变外,且可反映强化范围由病灶周边向中心逐渐扩展的特征,而有利于正确诊断。

另一种是CT和MRI后处理图像与源图像之间的比对,以相互印证,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分析结果的可信性。

(4)不同时间的图像比对:

这种比对也很重要。

例如,体检胸部X线图像上有孤立性肺结节,与已往体检图像比对,若结节无变化,常指示为良性结节,但原无结节或结节明显增大,则提示有肺癌的可能性。

不同时期的图像比对还用于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比对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的CT图像,能够反映疗效,说明病变好转、稳定、进展或出现合并症。

二、影像诊断原则

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及时、合理、有效治疗。

为了达到正确影像诊断这一目的,必须遵循“熟悉正常影像表现、辨认异常影像表现、异常影像表现的分析和归纳、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的影像诊断基本原则。

(一)熟悉正常影像表现

熟悉不同部位各种影像检查的正常影像表现非常重要,这是辨认异常影像表现的先决条件。

在熟悉和掌握正常影像表现时,不但要清楚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性别、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还要识别各种正常解剖变异。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发现和辨认异常影像表现。

(二)辨认异常影像表现

异常影像表现是进行疾病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识别异常表现即辨认异常征象(常简称为认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影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在认征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既不可将正常影像表现误认为异常表现,如将X线图像上的儿童期骨骺误认为骨折;也不可把异常影像表现误认为正常,如将后前位胸片的下肺野内结节误为正常乳头影像。

同时,还要注意辨认不同形式的伪影,如MRI检查时腹主动脉搏动性伪影常在肝左叶外侧段形成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不可误认为病变。

只有在准确认征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做出正确诊断。

(三)异常影像表现的分析和归纳

当确认为异常影像表现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评价可能代表的病理改变。

1.异常影像表现的分析异常影像表现与疾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其进一步分析,无疑有助于正确诊断。

异常影像表现以局灶性改变多见,分析时包括以下内容。

(1)部位:

一些病变常有其好发部位,如同属于颅内肿瘤,脑膜瘤多位于颅内脑外,转移瘤常见于脑内表浅部位,而星形细胞肿瘤的位置多较深在。

(2)数目:

同为肺内结节,单发者可能为肺癌或其他良性病变,多发者常见于转移瘤。

(3)形状和边缘:

反映了病变的大体形态。

一般而言,类圆形且边缘光整者常为良性病变,如肺错构瘤;而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者,可能为恶性肿瘤如肺癌,或为急性炎症如肺脓肿急性期。

(4)密度、信号强度和回声:

可大致反映病变的组织结构和成分。

例如,钙化灶在X线平片和CT上均呈高密度,MRI上呈长T1、短T2信号,超声上则为强回声伴后方声影;含水囊肿,CT上为水样密度,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超声上为无回声灶并后方回声增强;软组织病变,在X线平片、CT、MRI和超声上,其密度、信号强度和回声与邻近正常组织有所差异,且CT、MRI增强检查和超声造影上有不同程度强化和回声增强。

(5)邻近器官和结构:

邻近器官和结构改变对诊断常有较大帮助,例如CT图像上发现肺野内分叶状肿块,若同时有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常指示肿块为周围型肺癌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

此外,异常表现也可为弥漫性,例如X线片上显示骨质密度普遍性减低,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或软骨病;肺纹理普遍性增多,见于肺间质性病变、肺淤血或肺充血。

异常表现还可为器官大小、形态和位置等改变。

例如,CT上脾弥漫性增大常见,原因颇多,可为门静脉高压、淀粉样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白血病、淋巴瘤等病变所致;又如,X线正位片上心影形态呈“梨形”改变,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再如,超声检查示肾床内无肾影,而于盆腔内显示肾结构回声,即“盆肾”,属于先天性异常。

2.异常影像表现的归纳归纳就是将病灶的各种异常影像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数目、形状、边缘、密度、信号、回声、增强表现及周围结构改变等,综合在一起,以推测可能代表的病理改变及病变性质。

此外,归纳还包括综合同期同一种成像技术不同检查方法、或不同成像技术的影像表现,目的是通过归纳分析,筛选出一种或几种能够反映病变病理特征的异常表现,以利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例如,CT平扫显示肝内低密度肿块,多期增强检查时,病变强化范围随时间由周边向中心扩散,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征;而肿块于肝动脉期强化,并于肝实质期迅速减低,则是肝细胞癌较特征性表现,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图1-15)。

图1-15

(四)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

对病变的异常影像表现,进行识别、分析和归纳后,可以获得初步结果,进一步还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

这是因为病变的异常表现常常缺乏特异性,同样的异常表现可见于不同疾病,此即“异病同影”,例如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常见异常表现,但也可见于炎性肉芽肿性病变;此外,同一疾病不同类型或进展阶段也可有不同的异常表现,此即“同病异影”,例如肾细胞癌不同亚型在增强CT和MRI上具有不同的强化形式。

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下述内容,综合这些资料,对最终做出正确影像诊断至关重要。

1.年龄和性别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疾病谱不同。

例如,肺门区肿块,在儿童常为淋巴结结核,在老年人则以中心型肺癌多见;肝细胞癌和肝细胞腺瘤均表现为肝内肿块,前者易发生在男性,而后者多见于口服避孕药的中年妇女。

2.职业史和接触史是诊断职业病和一些疾病不可或缺的依据,例如尘肺、腐蚀性食管炎的诊断须具有粉尘职业史或误服强酸、强碱史。

3.生长和居住史对地方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肝棘球蚴病多发生在西北牧区,而肝血吸虫病则以华东、中南一带多见。

4.家族史对某些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肾多囊性病变等均为遗传性疾病,常有阳性家族史。

5.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是进行最终影像诊断所必须参考的内容,它们可以支持、但也可否定最初的影像学考虑。

例如,影像检查根据肝内病灶的异常表现,考虑为肝细胞癌,实验室检查血中甲胎蛋白明显增高,则支持肝细胞癌诊断。

又如,CT上显示肺内大片实变影并含气支气管征,据此考虑为常见的肺炎性病变,然而临床上患者并无发热和血白细胞增高,则不支持最初考虑,而有可能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或肺淋巴瘤。

因而,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考虑,是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至关重要环节。

第七节影像检查的申请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

一、影像检查的申请

临床各学科医师在日常诊疗过程中,申请影像检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熟悉并掌握申请影像检查的要点,不但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应用这一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像检查能使疾病获得及时、准确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这些要点包括:

申请影像检查的目的要明确,并适宜影像学检查;合理选择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正确填写影像检查申请。

(一)申请影像检查的目的明确并适宜影像学检查

通常,临床医师申请影像检查以进行疾病诊断时,有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主要包括:

①对于临床表现类似而难以鉴别的疾病,进行影像检查,常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类型。

例如,临床考虑为胸痛三病症(急性心肌缺血、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时,申请胸部CTA检查,有助于其间鉴别。

②怀疑某一疾病,借助影像检查,以印证或除外这一病变。

例如,当患者有全程肉眼血尿并腹部肿块而疑为肾肿瘤时,申请腹部超声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③对于已确诊的疾病,欲通过影像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分期。

例如,经支气管镜检查并活检证实的肺癌,常申请胸部和上腹部CT检查及头颅MRI检查,目的是明确肿瘤的大小、有无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以及肾上腺、肝脏和脑转移。

④在疾病治疗后,常需影像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⑤对于易发某一疾病的高危人群或家族成员,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例如,乙型或丙型肝炎的肝硬化患者易发生肝细胞癌,定期行超声或MRI检查能够检出早期小的肝细胞癌。

⑥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随诊影像检查,可观察病变变化,有助于最终诊断。

例如,孤立性肺小结节的定期随访CT检查,常有助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⑦健康查体时,影像检查为主要项目之一。

申请影像检查时,除需有明确的检查目的外,还要认真考虑其是否适宜影像学检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影像学检查并非对所有疾病诊断均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些疾病,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心肌炎等,经临床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常能明确诊断,而影像学检查可无异常表现,则此部分疾病不宜行影像检查。

此外,还有一些疾病,例如,窦性心律失常、急性肝炎、缺铁性贫血等,影像学检查虽有一些异常表现,但所提供的信息无助于疾病的最终诊断,因而这些疾病也不宜行影像检查。

若对这些不适宜疾病进行影像检查,不但达不到诊断目的,延误了诊断时间,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了医疗资源。

(二)合理选择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在明确检查目的并确认适宜影像检查后,还须进一步合理选择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这一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不同疾病,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和限度各异。

合理选择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诊断价值高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对于临床拟诊的某一疾病,首先应选择对该疾病检出敏感、且能显示出特征性表现即诊断价值高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例如,患者突发昏迷并有脑膜刺激征,临床初步诊断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应选择对该病检出敏感、且能显示出特征性表现的头颅平扫CT检查;相比较,若患者有心房颤动病史,突发意识不清,疑为急性脑动脉栓塞时,则应选择头颅MRI检查,并包括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检出敏感的DWI序列。

2.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在一些疾病,不同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均有可能明确诊断,此时应选择无创或微创性检查,必要时再选择有创性检查。

例如,经CT平扫或腰穿确诊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疑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时,应首选微创的头颅CTA检查,多能明确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颈和载瘤动脉等,若CTA未发现病变,则可进一步选择有创性全脑DSA检查,以明确诊断。

3.选择易行、费用低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在疾病影像检查时,应尽可能选择易行、费用低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例如,对于胆囊石和胆囊炎,通常超声检查即可明确诊断,而无需选择操作较为复杂、且费用较高的CT或MRI检查。

4.选择安全性高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多涉及到检查的安全性,选择时需特别注意。

例如,孕妇应禁行CT检查,早孕者也不宜行MRI检查;肾功能受损者则应慎用含碘对比剂行增强CT检查;置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铁磁性置入物者,则禁用MRI检查。

诸如此类安全性问题,在选择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合理选择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总体原则为:

在保证检查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先选择诊断价值高、且尽可能无创或微创、易行和费用低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三)正确填写影像检查申请

正确填写影像检查申请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甚至关系到影像诊断的正确与否。

申请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必须认真、准确逐项填写,不应有遗漏。

1.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门诊或住院号、病室和床号等。

其中有些信息,如年龄、性别等很重要,因不同年龄组和性别有着不同的疾病谱。

注意勿将患者年龄填写为“成”,而影响最终诊断。

其他项目也需准确填写,以防止差错发生。

2.临床资料认真、详细填写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

这些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均可对最终影像诊断产生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最初基于影像学表现所做出的考虑。

例如,CT增强检查时,肝脏内多发环形强化病灶有可能为多发肝脓肿或多发囊性转移瘤,此时参考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有无发热、有无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等,对其间鉴别有重要价值。

详细提供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也很重要。

例如,肾上腺各种功能性腺瘤和非功能性腺瘤多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其间鉴别主要依赖实验室的肾上腺各种功能检查结果。

由于影像医师进行疾病诊断时,需要获取有关疾病的详细临床资料,因此认真填写这部分资料,无疑有助于提高最终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反之,草率、不准确填写,甚至不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将可能导致影像诊断的误诊或漏诊。

3.临床初步诊断和检查目的这部分内容对影像诊断也十分重要,其将引导影像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重点观察和分析,同时也是最终影像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4.检查部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检查部位填写需准确、无误,且要与临床资料及临床初诊内容相匹配,切不可相互矛盾。

例如,临床资料栏目填写的是有关肺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而检查部位却填写为腹部,如此失误将导致不必要的影像检查,甚或引起医疗纠纷。

有关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

在日常疾病诊疗过程中,临床各学科医师经常接触到影像诊断报告。

如何对待影像诊断结果及如何应用这一结果,是年轻医师所面临的问题。

学习并逐步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将有益于在疾病诊疗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像诊断的作用。

(一)如何对待影像诊断结果

影像诊断的结果,基本有四种类型:

确定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能性诊断;否定性诊断。

对这四种类型,要区别对待。

1.确定性诊断一些疾病,在影像学检查时,具有特异性表现,据此能明确疾病诊断,并可显示其部位、大小、数目和范围等,这就为临床制订治疗计划和评估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例如,X线平片对四肢骨骨折的诊断、头颅CT平扫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二维超声对胆囊石的诊断、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等。

确定性诊断又依临床最初诊断的疾病,分为两种情况:

(1)影像诊断与临床最初诊断相一致:

指影像确诊的疾病即为临床最初诊断的疾病,这就使临床诊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可靠性。

(2)影像诊断与临床最初诊断不一致:

系指影像检查确诊的疾病,是最初临床诊断所未曾考虑到的疾病。

此时,应视疾病的临床意义,予以区别对待。

例如,临床最初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而行CT检查,CT诊断结果为急性胰腺炎、右肾细胞癌、肝左叶囊肿,则后两种诊断是临床最初所未曾考虑到的疾病,其中右肾细胞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必须及早治疗,而肝左叶囊肿在临床上多无大意义。

2.符合性诊断某些疾病,影像学检查虽有一定特征,但相同的异常表现还可见于其他疾病,此时可依据临床最初诊断的疾病,做出符合性影像诊断。

例如,临床初诊为二尖瓣狭窄,X线平片显示心脏呈“梨形”,这种心形改变是二尖瓣狭窄的典型表现,但也能见于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此时可做出二尖瓣狭窄的符合性诊断。

对于符合性影像诊断,临床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后复查,以获得最终确诊。

3.可能性诊断指影像学检查虽已发现病变,但其表现缺乏特征性,而不足以明确诊断,仅能诊为“病变性质待定”或提出几种疾病的可能性。

此时,影像诊断报告常建议选用其他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乃至穿刺活检或定期观察等方法,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例如,对CT检出的孤立性肺小结节,难以明确性质时,常常建议定期随诊复查;当结肠肿块难以判断为炎性抑或肿瘤性时,多建议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对肾上腺肿块难以定性时,也常常建议行实验室肾上腺功能检查。

临床医师应重视影像诊断报告中的这些建议,本着及时、有效、尽可能无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检查技术和方法,以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

4.否定性诊断经影像学检查,排除了临床最初诊断的疾病,即为否定性诊断。

例如,临床根据患者症状,最初疑为膀胱肿瘤,经超声检查,未发现膀胱异常。

然而,对于否定性诊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所选用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阶段、以及影像检查和诊断的限度等。

例如,对于脑转移瘤,CT检查为否定性诊断,而MRI双倍量对比剂的增强检查则可能发现直径2~3mm的微小脑转移瘤;胸部外伤后,X线平片可以表现正常,而薄层CT和三维重组则能发现平片不能检出的肋骨骨折,甚至肋软骨骨折;轻度水肿型胰腺炎的影像学检查可显示为正常;早期急性骨髓炎也可在X线平片上显示骨质无异常;对于胰岛素瘤,尽管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已很明确,但影像学检查有时却难以发现病变。

因此,对于否定性影像诊断,临床医师要根据具体病情,慎重对待,必要时可选择其他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或其他辅助检查,乃至定期随诊复查,以使疾病尽早获得确诊和治疗。

(二)如何应用影像诊断报告

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为了明确病变的性质、位置、大小、数目、范围及与毗邻结构的关系,以进一步决定治疗对策,常常需要比对影像诊断报告的结果与图像上的表现。

在比对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核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这一点很重要。

在比对前,要认真核对影像诊断报告与图像上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影像检查号及检查日期,其间应完全一致。

切忌诊断报告与图像上的患者资料不符,否则将导致医疗差错和事故发生。

若患者同期进行了多次影像检查或为治疗后复查,则应按检查时间先后对影像诊断报告和图像进行排序,依次进行比对。

2.认真比对影像诊断报告与图像临床医师应依影像诊断报告所描述的内容,对图像上的病灶进行识别,观察其位置、大小、数目、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治疗后改变等,以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

3.及时与影像诊断医师进行沟通在比对过程中,若发现影像诊断结果、图像与临床具体病情不符,或多次影像检查结果发生相互矛盾时,要及时与影像诊断医师进行沟通,以使疾病诊断得到进一步确认。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影像诊断结果偶也会发生漏诊、错诊及一些重要的差错,例如病变侧别之误、病变椎体或肋骨的定位不准确等。

在比对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此类错误,应及时与影像诊断医师沟通,避免将其带入下一步诊疗流程中。

第八节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价值极大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一)PACS的基本结构

PACS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数字图像获取子系统、PACS控制器和图像显示子系统,如图1-16所示。

图1-16

1.数字获取子系统该子系统含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成像设备和获取接口。

其中,成像设备包括诸如数字化X线成像、CT、MR等各种数字化医学影像成像设备。

为了使PACS网络系统与成像设备之间能够进行快速和可靠的图像数据传输,不同成像设备的制造商使用通用的图像获取接口联接成像设备与PACS网络,该获取接口应符合全球统一的数据结构和通讯协议[如医学数字成像和传输(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inmedicine,DICOM)3.0标准]。

图像获取接口的功能是与成像设备进行联接,以获取图像数据,并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图像预处理和信息格式的封装与转化,最终将封装完成的图像数据发送给PACS控制器。

图像获取接口的功能一般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实现。

2.PACS控制器PACS控制器包括了数据流控制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图像存档系统。

数据流控制器是PACS系统数据流的控制单元,对图像数据流进行智能化管理;数据库服务器为已经存档的文本文件与图像文件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