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古希腊的石头.docx
《54古希腊的石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4古希腊的石头.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4古希腊的石头
授课教师
余珍希
授课班级
汽车运用0903
授课时间
2010.6
课题名称
二十四、古希腊的石头
授课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拓展模块)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古希腊人创造的灿烂文化。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作品结构与品味作品语言,揣摩作者情感。
2.逐步学会问题探讨的读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作品结构及品味作品语言,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题驱动法
教具配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与课堂掌握情况,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班级可结合字词的训练和练习的讲评适当将课时延长至两节课)
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拓展模块)上册的第五单元,该单元以“让学生了解多元的世界文化,提高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为单元的学习目标。
结合该目标,本文主要让学生了解古希腊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同时引发对文化保护的思考。
二、学生分析:
所教授对象为汽车运用的职专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世界不同文化的了解相对肤浅,对古希腊文明没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但他们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青春期,乐于接受不同的文化,勇于尝试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世界,敢于质疑与探讨社会现象。
《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在课前做好学生预习的作业布置,同时分发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
学生准备:
1.通过图书馆、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有关古希腊文化的文字资料、图片;查找作家冯骥才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作家名片卡。
2.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字词的读音与释义。
3.预习课文内容,整理在预习中不理解的疑难语句,并填写表格(表格见附录二)
4.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别推选出组长。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组织教学
环视全班,与学生问好。
与老师问好。
做好上课准备
约1分钟
激情导入
展示一组反映古希腊文化的雕像、石碑、石柱等的图片,引领学生走进石头的世界,初步品味石头的文化。
导入语:
刚才老师展示的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对,这几幅图片展示的都是古希腊的石头艺术,那些十分普通的石头却让我们看到了雕刻之美、建筑之美,艺术之美,甚至让我们遐想万千,似乎让我们触摸到了石头里深藏着的悠久醇厚的历史,感知到了石头里沉淀着的古朴深厚的文化。
今天,让我们沿着作家冯骥才先生的足迹,走进希腊,走进希腊的石头堆,走进希腊的文明。
(板书:
二十四、古希腊的石头)
预设与调控:
学生一般能概况出“石头”、“希腊风光”、“艺术”等词,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从文化、艺术、历史的角度看待石头。
感受、讨论
通过图片感知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第一时间融入课文情境,为新授环节作好铺垫。
多媒体课件
约2
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学习要求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希腊人创造的灿烂文化。
2.通过分析作品结构与品味作品语言,揣摩作者情感。
逐步学会问题探讨的读书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作品结构及品味作品语言,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三)学习难点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预设与调控:
可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读的相关内容,自行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感知、领会
培养学生逐步掌握问题探讨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和重难点,使他们在学习中有的放矢。
多媒体课件
约2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讲授新课
(一)题目阐释
文题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石头”,指的是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
在冯骥才的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真实的历史。
古希腊的石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让他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于是他喜欢上了“古希腊的石头”。
作者借古希腊的石头,浮想联翩,将古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联系在了一起,把希腊人文物保护的态度和方法与国人的做法对照起来,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深刻思考。
预设与调控:
可能学生仅能从字面上理解,并不能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石头,无法理解作者对历史、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深刻思考。
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部分在课堂小结时再明确。
思考、讨论
从分析题目入手,可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
多媒体课件
约2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讲授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学习重点)
下面由小组组长组织组员以文本阅读为基础,交流学案上预习作业中填写的表格内容,得出结果后在全班交流。
(表格见附二)
1.本文是一篇记游类文化散文,请浏览课文,借助圈点法,就课文筛选关键词,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阿雷奥斯·帕果斯小山——迈锡尼遗址——海神庙遗址
预设与调控:
学生在找游踪时可能会将所有表示地点的名词圈出,如“雅典卫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段落的表意重点进行分析判断。
2.作家在每个游览的地方主要写了哪些古希腊的石头?
【明确】石雕残臂——无头神像——粗糙的巨石——庙基和石柱
(板书:
历史美
石雕残臂——无头神像——粗糙的巨石——庙基和石柱)
预设与调控:
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文中提到的石头名称,教师用语言鼓励学生在阅读上的认真与细致。
教师用圈画形式突出关键词。
学生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四人小组交流学案上预习作业中填写的表格内容。
交流、讨论、质疑、筛选、得出结果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学能力,并学会对不同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问题探讨的学习方法掌握。
多媒体课件
约6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讲授新课
3.作家从所看到的石头产生了哪些联想?
【明确】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中国的佛像——迈锡尼神话——爱琴海传说
预设与调控:
有些学生可能在概括方面不够简练,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句子成分,找出中心词。
4.作家的感悟是什么?
【明确】古物的美在岁月侵蚀中出现,并且拒绝翻新与复原——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在希腊,历史的空间受到了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预设与调控:
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抓住“感悟”这个词,找出表示议论性的语句。
(板书:
文化美
英雄时代——中西文化的融合——重现历史——中西文化的联系)
5.全班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作家为什么“由衷地钦佩希腊人”,也就是从全文看,作家游览的最终感慨是什么?
【明确】保护古代文明遗产,需要的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崇拜,科学的方法,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文化品位。
(板书:
珍视与保护)
预设与调控:
提醒学生从全文的高度理解作者的情感。
可能一部分同学不能准确全面的对表格进行填写,这时要发挥小组合作的效力,实施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四人小组交流学案上预习作业中填写的表格内容。
交流、讨论、质疑、筛选、得出结果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学能力,并学会对不同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问题探讨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多媒体课件
约10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讲授新课
(三)自主探究,揣摩情感
1. 文中说,古老的石头“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
你是怎样理解“历史的表情”的?
【明确】“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
”“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
”这些都是对历史的最真实的记录,也正是今人对历史沧桑感的一种真实的认识
预设与调控:
理解句子中词语的特殊含义。
一是要注意词语本身的意义;二是要联系上下文,把握具体的语言环境。
有的词语还要注意分析其比喻义。
2. 对“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这句话,你是怎样
理解的?
【明确】古希腊的石头是古希腊历史的见证,所展现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脚步,站在他们中间就如同站在时光隧道中,可以发现人类历史的过程。
预设与调控:
该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这类问题的理解把握除了句子本身的含义之外,还要结合全段
乃至全文去理解,以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3. 希腊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措施很奇特,我们应如何看待?
应从中学些什么?
【明确】他们对于历史的严谨的保护态度令人感动,这是一种高度的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态度。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样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高层次的文明”。
预设与调控:
这是发散思维的题目,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大
胆发表意见。
1.合作质疑: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在预习中不理解的疑难语句,进行筛选,得出成果后在全班交流。
2.循序答疑:
由小组代表提出疑难语句,然后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最后进行解答。
①学生个人对于别人提出而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分析答疑。
②对于学生无法个人解答的语句,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并派代表予以答疑。
③对于小组讨论仍无法解答的语句,老师进行引导答疑。
(在答疑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适当补充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让学生学会用“问题探讨”的方法研读文本,与文本
对话,在讨论中深入思考,并学习用简明、得体、连贯的语言表达观点。
多媒体课件
约6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讲授新课
4. 冯骥才为什么喜欢“古
希腊的石头”?
【明确】在冯骥才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石头”(雕塑)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或者说让冯骥才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预设与调控:
“古希腊的石头”承载着古希腊的历史。
通过分析,进而把握冯骥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5. 冯骥才对古希腊石头的欣赏,也就是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从文中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当然不会简单的一门心思的沉醉在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中,他更加关注的是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关心的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并存。
所以,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奇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佛像的简单的比较与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
这是冯骥才在“古希腊石头”上最为温馨的遐想。
预设与调控:
教师在关键语句上进行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古代外国文化的深刻思考,其真正目的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学生自由讨论,从作者的写作目的
入手分析问题。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采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思考问
题。
实现课文难点的突
破。
多媒体课件
约4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讲授新课
6. 简介作家,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明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不为美丽而耽搁,因失去而忧伤;它没有拖泥带水的留恋也不肯做搔首弄姿的回望。
历史与古老的文明只有留给后人去苦苦追寻了。
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
历史会因为久远而模糊,文化会因失传而断层。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现在这些残块和断片”固然还向我们传达着那个时代零星的信息,但如果任其损毁,不加保护,很快,我们就再也无从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了。
冯骥才应该比谁都明白这一点。
远在几年前,就在自己文学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转而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他组织人力、物力,尽其所能地给天津的老房子、老建筑等文物拍照、录像,搞文字整理,陆续出版的关于老房子的照片的图书和经由他的多方奔波而最终保留下来的老房子、旧建筑都在见证着他的努力。
预设与调控:
学生收集的作家资料主要包括作家写作经历、代表作等方面,对作家被誉为“民间文艺救生员”“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这些称号不是很理解。
教师应做适当补充(见附录四),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感受一个负责任作家的历史使命感。
各组互相展示制作的作家名片卡,选出优秀作品,并让学生上台介绍作家冯骥才的相关
资料。
通过认识作家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让学生动手制作作家名片卡,在收集整理中学会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应以了解作家写作经历和写作背景为前提的阅读习惯。
多媒体课件
约4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课堂拓展
【讨论】
希腊人如此的珍惜他们的文明。
面对同样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中国人都做了些什么呢
星巴克进驻故宫
2007年初,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其博客中指责星巴克咖啡将其分店开到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因为“故宫是中国几千年最辉煌文化的载体,就是中国的象征”,而星巴克则是来自美国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代表符号”。
芮成钢向星巴克的首席执行官发出“抗议”,要求其将店铺撤出故宫。
进驻故宫七年的星巴克,最终在
经历了一场公共关系危机后宣布退出。
预设与调控: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采用辩论的形式形成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阅读材料后,分成正反方,采用辩论形式讨论中西方对文化保护的态度和做法,鼓励从多角度表达观点,言
之有理即可。
通过不同材料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社会现象,掌握问题探讨的读书方法。
同时采用辩论的形
式,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多媒体课件
约5分钟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览古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拉奥雷斯·帕果斯山上的雕像,以及迈锡尼遗址和海神庙,通过对古希腊“石头”的描写,阐释了自己对古代历史遗迹的思考以及对古代文物保护的
态度和方法。
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陈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与老师共同总结本课的主题。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呼唤学生的保护文化的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师生合作,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多媒体课件
约2分钟
布置作业
我们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遗产,它们的保护现状怎样?
请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实地参观拍照),制
作成PPT在班上交流。
积极准备,课下完成作业。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关注与思考社会现象,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多媒体课件
约1
分钟
教学后记
本文是篇关注古代历史遗迹保护的文化散文,教学时针对职业学生的特点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探讨的学习方法。
学生不仅了解了多元的世界文化,而且对古代历史遗迹的保护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学会
多角度的思考周围的社会现象。
福州市交通职业中专学校余珍希
附一:
板书设计:
附二:
本文是一篇记游类文化散文,请阅读全文,标注自然段段落号,并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
游踪
(每空限10字)
石头
(每空限5字)
联想
(每空限10字)
感悟
(每空限20字)
最终的感慨:
【明确】
游踪
(每空限10字)
希腊国家
考古博物馆
阿雷奥斯·帕果斯小山
迈锡尼遗址
海神庙遗址
石头
(每空限5字)
石雕残臂
无头神像
粗糙的巨石
庙基和石柱
联想
(每空限10字)
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中国的佛像
迈锡尼神话
爱琴海传说
感悟
(每空限20字)
古物的美在岁月侵蚀中出现,并且拒绝翻新与复原。
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
在希腊,历史的空间受到了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最终的感慨:
保护古代文明遗产,需要的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崇拜,科学的方法,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文化品位。
附三:
或许你在读完文章之后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就请完成下面的两步吧。
①在文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并用横线划出。
②归纳整理文章内容方面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好的表述应该是完整、准确和流畅的。
你做到了吗?
)
附四:
作家简介
冯骥才:
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
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
》,《神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90年代以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了10年。
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