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7860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

(古诗文阅读)

班级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横渠先生行状

吕大临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

少孤自立,无所不学。

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

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

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

“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因劝读《中庸》。

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

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

“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

“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

”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

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

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

上悦之。

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

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

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

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舂之,先生亟止之曰:

“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

”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

诏从之。

先生曰:

“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

”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

会有疾,谒告以归。

不幸告终,不卒其愿。

 

1.对下列句了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慨然以功名自许      许:

期望           

B.登用大臣         登:

提升

C.左右简编         简:

选择            

D.不卒其愿         卒:

完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劝读《中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人不堪其忧    非子房其谁全之

C.俯而读,仰而思  北救赵而西却秦               

D.虽蔬食且自愧   臣死且不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9分)

(1)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

 (3分) 

(2)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

(3分)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

(3分)

4.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

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

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

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

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罍石?

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庄子云: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见见闻闻者也?

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忆余少时尝在外家外:

外地

B.所至官多著声绩著:

显著

C.公殆未能以忘于世殆:

大概

D.而僭为之记僭:

超越本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认为陶渊明的诗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B.淀山公有才能,所做官职,声名功绩显著,罢官后,朝廷谈论还可以重用他,但他自己却忘怀这些,纵情于山水之间。

C.淀山公曾经游览名山大川,把自然之趣全都融贯在马鞍山的楼阁亭台之中,因此感觉悠然自得的能够寄托情感的却是马鞍山。

D.文末引

用庄子的原话,意在赞扬淀山公崇尚自然的道家情怀:

对于故国故乡的山川草木,虽然只去过十分之久,心里也已经很舒畅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2)兹山何啻泰山之罍石?

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

8.淀山公仰慕

陶渊明,具有悠然超脱的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

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

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

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

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

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

教化

B.能似其先人者也

能:

才干

C.以进士中其科中:

考取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

催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代时,戚元鲁的曾祖父在乡里享有盛名,

德高望重,但是抗逆朝廷,不愿做官。

B.戚元鲁的父亲叫戚舜臣,做过尚书虞部郎中的官职,一生恭敬勤谨,严守家法。

C.戚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精进不止,可惜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一定能有建树。

D.戚家是宋代有名望的世家,作者曾巩亲自为戚家不止一个人撰写过墓志铭。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4分)

(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4分)

12.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1)诗的颔联写景有何作用?

(3分)

(2)简析诗颈联的妙处。

(4分)

(3)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0分)

送唐六赴举

冷朝阳

秋色生边思,送君西入关。

草衰空大野,叶落露青山。

故国烟霞外,新安道路间。

碧霄知己在,香桂月中攀。

(1)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

(3分)

(2)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15.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11分)

水调歌头

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

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注释:

沐猴冠:

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

弹铗:

战国时代的冯谖为求得孟尝君对他的待遇而三次弹铗,礼贤下士的孟尝

君满足了他的要求。

(1)词人在上阕层层否定,试概括作者否定的内容。

(4分)

(2)“铗休弹”中“休”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分)

(3)赏析“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4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故不积跬步,         。

(荀子《劝学》)

(2)怒而飞,         。

(庄子《逍遥游》)

(3)         ,用之如泥沙?

(杜枚《阿房宫赋》)

(4)         ,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

(5)清荣峻茂,         。

(郦道元《三峡》)

(6)自经丧乱少睡眠,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8)删繁就简三秋树,         。

(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庄子《逍遥游》)

(3)故不积跬步,         。

(荀子《劝学》)

(4)朝搴阰之木兰兮,         。

(屈原《离骚》)

(5)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8)横眉冷对千夫指,         。

(鲁迅《自嘲》)

高三语文考前指导2参考答案

1.C(文献典籍)

2.D连词,尚且;A 副词,于是/ 介词,通过;B代词,那种/副词,加强语气,表反诘;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3.

(1)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

(疑问句式1分,“置意”、“域”各1分)

(2)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

(定语后置句式1分,“苟”“粝蔬”各1分 )

(3)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每小句1分,重点译出“是”、“辞”、“庶几”)

4.

(1)由博学转向专一;

(2)勤学善思。

(每点2分)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世代是开封人。

少年时代丧父而自立,没有什么不学的。

与焦寅交游,焦寅喜欢谈论军事,张载听后很高兴。

张载十八岁,豪爽期望建立功名。

(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

“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

”因此,劝告他读《中庸》。

张载读了这本书,虽然喜欢读,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

嘉佑初年,在京城见到洛阳程颢、程颐二兄弟,和二程共读道学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

“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

”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淳朴诚信学道。

京城的王乐道曾经延请他到郡学,先生多以道义教化人,他从容对学习的人说:

“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

”学习的人听到后效法他的话,也多诱人跟从他。

皇上几位的第二年,提升重用大臣,想有所变更。

御史中丞吕晦叔在朝廷上推荐先生。

他入朝见到皇上,皇上问他治国之道,他以逐渐渐恢复复夏商周三代回答皇上。

皇上韩高兴。

适逢张载之弟天祺因为话语得罪权贵,受牵连,先生向皇上请求向西归还,在故居横渠居住。

(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字天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很偏僻,有数百亩田地的收成供他生活,节俭能满足,没有生活的忧虑,先生生活在那里很安定。

整天端端正正坐在一间屋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望思考,有所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候半夜起来坐着,思考学习点着蜡烛写作,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

认为教学生不能养学生然后学生才信服,所以虽然贫穷不能自给,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

正值年岁歉收,到了食人的地步,家有孬米不舂,将要去舂米,先生赶快直至并说:

“死尸遍野,虽然吃粗食且已经很惭愧,又怎么忍心选择呢?

甚至经常面对饭桌感叹不吃。

适逢秦凤帅吕公推荐荐他,皇帝下诏,先生听从去了。

先生说:

“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等到到了京城,公卿知道后都羡慕他,然而没有人能深深了解他的,先生曾经用他所想要说的话试别人,很多人不相信他的话。

适逢有病,谒请归家不幸告终,不行去世,没有完成他的心愿。

5.A(外,指外祖父)

6.D(庄子说的是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

7.

(1)心中无阻塞之处,那么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

(“留滞”、“天壤”、“何往”各1分,句意顺畅1分)

(2)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

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

(“何啻”“顾”、“特”各1分,句意顺畅1分)

8.

(1)亲近自然山水,具有恬淡自然的心境;

(2)有杰出才能和功绩遭到排挤后毫不计较,忘怀得失。

(每点2分)

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

表兄周淀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

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

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

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一样。

而恬淡自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

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

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任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

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

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

然”的原因。

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

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

庄子说:

“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

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

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

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9.(3分)D(邀请,请求)

10.(3分)A(志节高尚不移,不愿做官)

11.

(1)(4分)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

(“好恶”1分,状语后置“有异于流俗”1分,“游”1分,“闻人”1分)

(2)(4分)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寄来告诉我。

(“且”1分,“属”1分,“乞”1分,状语后置“乞铭于余”1分)

12.(4分)孝友忠信,敦厚和顺,好学不倦,聪明敏达。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戚家是宋人,是宋代的世家。

在五代的时候,有一位志节高尚不移、不愿做官、用美好的德行教化乡里百姓、远近求学的人都归附过来的,叫戚同文,号正素先生,死后追赠尚书兵部侍郎。

他有个儿子,在太宗、真宗时是一位名臣,凭借议论时事直言深切传送至今的,叫戚纶,官至枢密直学士,追赠太尉。

戚纶有个儿子谦恭谨慎、言行合乎规矩、能恪守家法、死后埋葬在宋的北原、我替他撰写墓志铭的,叫戚舜臣,做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就是戚舜臣的儿子,名叫戚师道,字元鲁。

元鲁为人孝顺友爱忠诚信义,心地醇厚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能类似他的祖先。

从五代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戚氏家风积淀深厚,流传久远,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可是操行符合礼义,像这样代代传递,所以我因此说戚家是宋代的世家。

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世事,能透彻分析其中的得失。

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

显达的人。

我因此认为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却未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

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

所以他去世的时候,无论跟他生前的关系远近亲疏,所有知晓他的为人的,都替他悲痛,至今说起来还为他悲慨不已呢。

元鲁开始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

后来凭进士登科,做亳州永城县主簿,后来又做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

娶妻陈氏,是内殿承制教习的女儿;陈氏去世后又娶妻王氏,是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的女儿;有一个儿子;都比元鲁去世的早,可是元鲁也没有兄弟。

哎,上苍对这个人如此的报答施与,是为什么呢?

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寄来告诉我。

我很悲痛元鲁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想通过我的这篇文章彰显给后人,所以我没法推辞他。

在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把元鲁安葬在他父亲坟墓的旁边,并让他跟妻子陈氏、王氏整齐的排列在一起。

将要安葬的时候,他的堂兄戚遵道通过书信来请求墓志铭,墓志铭文如下:

操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成就足够施于当世之用,可是这些追求在元鲁身上却不曾停止。

活着时候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死后又没有子嗣传承他的事业,拿什么来告慰哀思呢?

就把这篇铭文放在他的墓旁吧。

13.

(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

(3分)

(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

(4分)

(3)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

14.

(1)(3分)交待送别的时节、地点;点出送别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各1分)

(2)(4分)精选景物(1分),以草衰衬托空野,以叶落衬托青山(1分),表达了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惜别之情)(2分)。

(3)(3分)表达了对友人赴举成功的鼓励、期盼和祝愿。

(3分)

15.

(1)否定了文武功名;否定古今是非;否定一切。

表达了作者心中的郁闷之情和对时势对社会的愤激之情。

(每点1分)

(2)“休”,是不要的意思,即像冯谖那样弹铗有什么用处,(1分)诗人借用典故,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昏愦无能,根本不重视人才,(1分)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1分)

(3)鸮比喻恶,鸾比喻美。

(1分)“世事只如此”一句是对上文所表现的思想的总结,作者之所以有这样认识,都是因为世事单纯得很,只不过如此。

(1分)“自”是对“世事只如此”的转折,表明人世间的美恶并非如此。

(1分)这样的结尾取得了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处的效果。

(1分)

16.

(1)无以至千里

(2)其翼若垂天之云(3)奈何取之尽锱铢(4)春江花朝秋月夜

(5)良多趣味(6)长夜沾湿何由彻(7)位卑未敢忘忧国(8)领异标新二月花

17.

(1)思而不学则殆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无以至千里(4)夕揽洲之宿莽

(5)水中藻荇交横(6)雕阑(栏)玉砌应犹在(7)等闲识得东风面(8)俯首甘为孺子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