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7819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高考新题目

2011-10-301109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市)

2012届高三质量抽测试卷(2011年10月27日)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选考历史的考生另有30分钟40分的加试卷。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成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山青水秀 睚眦必报 豁然开朗 提纲挈领

 B.言简意赅 涣然一新 如火如荼 走投无路

 C.世外桃源 怡然自得 铤而走险 无精打采

 D.张弛有度 无事生非 再接再励 弄巧成拙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李娜中网首轮出局,继续着她在法网辉煌之后的长时间离谱低迷,这主要原因是她自己、团队以及外界给她的压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B.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多措并举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

 D.经济体制改革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触及到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运行机制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3.阅读下面文字,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博客精神。

(4分)

博客中没有永远的阳春白雪,也没有永远的下里巴人,这里没有权威,我们尊重每种声音,尊重每个个体,我们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既然要容忍各种声音,就得保持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你可以与不同的观点进行争鸣,也应该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

好的博客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操守,鄙视低级趣味的内容。

在当今喧嚣浮躁、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博客的主人是坚持原创思考的一群人!

   ▲   ,   ▲   ,   ▲   ,   ▲   

4.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像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还为后人留下许多名句佳作,如我们熟悉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

(1)材料所引诗句的是   ▲   ,他是唐代   ▲   诗派的代表人物。

(2分)

(2)重阳节时,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远足活动,请你以组织者的口吻拟写一段话,概括此次远足的意义,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个字。

(3分)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呜呼!

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

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

”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

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

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

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

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

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以处士为法   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3分)

                            ▲                       ▲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4分)

                            ▲                       ▲                                   

 (3)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3分)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释】①沈(沉)浮遗失。

②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1)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3分)

                            ▲                       ▲                                   

(2)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                       ▲                                   

(3)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3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大道之行也,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    。

               (《论语》)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4)以咨诹善道,   ▲    ,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5)   ▲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6)吾师道也,   ▲    ?

                        (韩愈《师说》)

(7)   ▲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

   (欧阳修《醉翁亭记》)

(8)雄姿英发,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l~14题。

旧 书

李琬

①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

它是否依旧安好?

不得而知。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

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

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

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

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无比令人渴望。

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③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

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

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

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

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生存下来的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④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⑤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

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

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

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

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

书皮破败,纸页油腻。

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

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

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⑥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⑦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

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

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

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

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⑧《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

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

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

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⑨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

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

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

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

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⑩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

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

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

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

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

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⑾)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

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

11.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那家旧书店,有何作用?

(4分)

                            ▲                       ▲                                   

12.文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结合⑦~⑩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

(6分)

                            ▲                       ▲                                   

13.解释“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这句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

                            ▲                       ▲                                   

14.请结合全文探究的情感取向。

(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鲁迅和《水浒传》

郑公盾

鲁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

鲁迅不但为研究《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费了一番心力,同时,他为寻找陈老莲的《水浒图》也下了很大功夫。

他同《水浒传》研究者郑振铎的通信中,曾多次讲到陈老莲的《水浒图》。

他十分希望能寻到这个著名的《水浒图》,他说“至于为青年着想的普及版,而且为了对青年负责,应当按照明人的古衣冠来刻画《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介绍《水浒传》”。

以上说明鲁迅对《水浒传》的介绍是十分认真负责的。

鲁迅还充分肯定了《水浒传》一书的思想内容。

他在《谈金圣叹》一文中指出“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

”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他也指出“梁山泊劫富济贫的事,已成为书本上的故事了。

”这说明鲁迅充分肯定了《水浒传》所描写的“劫富济贫”这一正义行为。

鲁迅肯定了‘《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肯定李逵也是农民革命家,他惋惜着人们读《水浒传》,但却很少有人真把这部书好好学习,而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因风而起的不免是涂面剪径的假李逵”,或者充其量是打滚斗式的“突变”。

鲁迅在他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中,明确地区别了一般武侠小说同《水浒传》在思想内容上的原则不同之处。

指出‘《三侠五义》之类的旧小说,看来好像有《水浒传》的余韵,而实际上‘仅其外貌,而非精神’。

”前者所刻画的人物,充其量是“帮助政府”,而后者——《水浒传》中人物是在“反抗政府”的。

鲁迅正确阐明了《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

他在为叶紫著的《丰收》一书的序文中写道“中国确也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

”所谓中国社会有水浒气,那就是指在旧中国当官的都像强盗一样,为非作歹,借势欺人,对人民巧取豪夺,而且要关便关,要杀便杀,广大人民生活却毫无保障,因此人民对封建反动官府进行不间断地反抗斗争,已蔚为社会的风气。

这种风气,就是“水浒气”。

这也说明鲁迅十分重视《水浒传》,认为这部著名古典小说不但有历史价值,而且就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也还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15.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                       ▲                                   

16.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介绍《水浒传》是认真负责的?

(6分)

                            ▲                       ▲                                   

17.鲁迅认为《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6分)

                            ▲                       ▲                                   

七、作文(70分)

18.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贫瘠、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荒芜、繁茂将由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苏北四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C(A山清水秀B焕然一新D再接再厉)

2.(3分)D(A项,“原因”与“……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B项,搭配不当,“加强和改善”中“改善”与“调控”搭配不当。

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

3.(4分)①尊重自由(自由表达)②开放宽容③坚持操守(理想)④坚持原创(原创思考)

(每点1分,共4分)

4.(5分)

(1)王维 田园(答“山水田园”也对,只答“山水”不给分)(2分,每空1分)

(2)示例展足量过斑斓的田野,强身健体;跃身登上雄奇的高山,游目骋怀!

(3分)(从继承传统,亲近自然,磨练意志,团队精神等某一方面切入即可,语言得体1分、修辞恰当1分,语句通畅1分,超过字数至多得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B(反,通“返”,回到。

6.(3分)C(①是说连处士的身份;③说明连处士不当官的原因;⑥主语是集市上的人,不是连处士。

7.(3分)C(“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8.

(1)(3分)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其……欤”“躬”“信”各1分)

(2)(4分)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

(“岁饥”“粜”“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

(3)(3分)(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省”1分,补出“连处士”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

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

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

”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

”唉!

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

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

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

”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

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

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

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

”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

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

”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

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

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

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

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

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

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3分)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

(“夏天的傍晚”1分,“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4分)侧面写雨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

(3)(3分)用典,(1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1分)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1分)

【诗歌赏析】

南宋初年,吕本中历经艰辛,长途跋涉,从北方流亡到柳州避乱,因有感而做此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寓寄着飘零冷落之感。

后四句抒情,笔墨委婉而情意深沉。

诗篇开头从写景着笔,“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展现出是人在夏天风雨交加的傍晚,与寺僧为伴的清幽情景。

潇潇,风雨之声。

这里“似晚秋”的“似”字,写出了诗人对夏日风雨有一种深秋萧瑟的感受。

而下句紧接着写诗人归宿的清幽环境,呈现出山寺阗寂的境界。

三四句写的是远景。

由于云气弥漫,看不见重峦叠嶂的俊俏秀美的面貌,但是可以听到山水暴涨,万壑淙鸣的声响,这里静中有动,把群山起伏的气势写的流动有致,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这两句是从顾恺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语化来。

五六句由写景入抒情。

诗人卧宿寺院,几声清脆的晨钟声把它从睡梦中惊醒。

“空怅惘”,即写诗人思想的美梦被钟声惊破而感到惆怅,又是写醒后盼望不到家书的失望意绪。

“竟沉浮”,是说没有料到传书的人竟会把书信遗失,这是用殷洪乔不肯为人传书信的典故。

《世说新语》载,殷洪乔为豫章太守,临赴任,京都人都托他代书信百多封,他悉投于江,并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末两句“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直抒自己流落异乡而抱负不得施展的无限感慨。

“面如田字”是说脸型方正如田,在古代认为又富贵之相。

这是《南齐书》中《李安民传》的故事,“面如田字,封侯状也”。

第二个典故用班超封侯事。

诗人在这里把两个故事连缀在一起,说自己没有封侯的形相,当然不是飞黄腾达的材料,也不羡慕这种显贵的官位。

这是诗人“闻将相骤贵者”的激愤之语,也是在国事危难动荡之际,对那些做享富贵的将相表示不满,其中流露出伤时忧国的深沉情思。

这与方回在批注中所谓“亦于杜秦蜀湖湘之意”是吻合的。

这首诗,以景起,以情结,写景开阔,抒情细腻,构成一副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