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7807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ocx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总工:

矿长:

2019年度

地震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一、事故类型

地震对煤矿安全会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引发的事故灾害类型是:

1、地震可能引发煤矿地面生产系统严重破坏,造成地面设施、建筑物倒塌垮落、人员大量伤亡,人员提升设施和撤离通道遭到损坏,大量人员被困井下。

2、地震可能引发电网破坏,造成煤矿大面积停电,造成主要通风设备和提升设备停止工作,严重威胁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

3、地震可能引发煤系地层严重破坏,造成巷道(硐室)垮塌、矿井透水、电气火灾、有毒有害气体喷出、积聚和爆炸。

4、地震可能引发矸石山崩落,可能对矸石山附近构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5、地震引发的水库溃坝等形成矿井次生灾害,造成地面和井下进一步遭到破坏。

6、地震可能引发矿井地面交通中断,煤矿各类交通运输事故。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1、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企业及所属下属单位立即按照"地震灾害引发的煤矿事故专项预案"进行应急和处置。

2、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原则,按上级指令和应急要求撤除井下人员,在属地地震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处置地震引发的煤矿灾害事故。

3、与属地地震指挥部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4、按照属地地震指挥部的应急处置方案,坚持自救互救和应急避灾的原则。

井上非救援人员要撤至预设的避灾地点,井下人员要立即停止工作,按照避灾路线撤至地面。

5、地震灾害引发的各类煤矿事故,要按照煤矿各类事故灾害预案进行应急处置。

6、在救援过程中,必须与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救灾指令畅通,并及时向属地地震救援指挥部汇报。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地震应急要依靠人民群众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和发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矿山救护队是引发地震时矿山救援的中坚力量。

1、应急组织体系

矿井救援指挥部是矿区地震抢险救援工作。

矿井地震应急组织主要由救援指挥系统,救援队伍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相关保障系统组成。

煤矿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分为煤矿指挥分部和地面社区指挥分部两个部分。

两个指挥分部在应急救援指挥的统一领导下,通力配合,协调工作。

2、指挥机构及职责

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本预案,救援指挥部立即工作并承担煤矿抗震救灾和矿区地面社区抢险指挥职能。

各分部及专业小组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总指挥:

矿长

畐U总指挥:

生产矿长、总工程师、机电矿长、后勤矿长

其中:

井下救援指挥部指挥:

生产矿长

工广地面指挥部指挥:

后勤矿长

矿井指挥部指挥:

后勤主任

成员:

其他负责人、副总工程师、相关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

职责:

承担地震引发的地面和矿井各类事故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对照属地应急指挥部的指令,负责工广地面、社区和矿井抢险救援的工作、完善地震引发的灾难应急救援方案、发布抢险救援命令,根据抢险需要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组织抢险救援工作的实施,及时向属地地震救援指挥部汇报和工作衔接。

核实遇险、遇难人员,汇报和通报事故有关情况。

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向上级救援机构发出救援请求。

做好稳定矿区社会秩序、伤亡人员的善后和安抚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设现场抢救组、现场保卫组、生活与后勤物资保障组、事故善后处理组、医疗急救组、宣传组:

(1).现场抢救组:

组长:

矿长

副组长:

技术负责人

救援队主要负责人、有关部门负责人、社区主要负责人

成员:

救援队负责人、有关部门人员

其中:

矿井抢险救灾组组长:

生产矿长、救护队主要负责人

副组长:

机电矿长、安全矿长

工厂地面抢险救灾组组长:

后勤矿长

职责:

矿井抢险救灾小组负责矿井工业抢险工作,地面抢险救灾组负责矿区地面抢险工作。

在现场抢险组的统一领导下工作。

井下抢险任务由专业矿山救护队承担,地面抢险以矿山救护队为主、自愿人员为辅,如灾害严重可约请武警部队和解放军支援。

按照救援方案,指挥救援队伍实施井上下抢险救援行动。

紧急调用抢险物资、设备、人员和场地。

根据事故情况,在危及周边工作地点和人员的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的疏散工作。

负责记录、保存救援过程资料。

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保卫组

组长:

生产矿长

副组长:

保卫组组长、办公室主任

成员:

矿保卫人员、公安干警、联防队员等

职责:

维护矿区和居民生活区的治安,做好事故发生后的人员疏散、封闭相关场所,维护交通秩序。

杜绝无关人员进入事故救援现场,确保事故救援的顺利进行,完成指挥部赋予的其它工作任务。

(3).生活与后勤物资保障组

组长:

后勤矿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成员:

财务部主任、调度室主任、后勤部主任

职责:

负责组织抢险救援所需各种物资装备、器材、人员和资金的调集和筹备。

保障有关抢险救援人员的日常生活需要,保证矿区的正常秩序。

完成指挥部赋予的其它工作任务。

(4).事故善后处理组

组长:

生产矿长

副组长:

财务部主任、办公室主任

成员:

经管部主任、医院相关人员

职责:

负责核实遇难者身份,了解掌握家庭情况并通知其遇难者亲属。

安排遇难者亲属善后处理期间的生活和遇难者丧葬事宜,负

责洽谈抚恤条件。

完成指挥部赋予的其它工作任务。

(5).医疗救援组

组长:

矿长

副组长:

医院院相关人员

成员:

医院医护人员

职责:

组织医疗救治。

提供所需药品、医疗器械。

负责灾区消毒防疾,确保灾区饮食卫生。

完成指挥部赋予的其它工作任务。

(6).宣传组

组长:

办公室主任

成员:

办公室人员

职责:

做好宣传报导工作,协助现场保卫组维持矿区秩序。

编发事故简报,负责新闻媒体的组织与接待工作,协助现场应急指挥部通报事故抢险进展情况。

完成指挥部赋予的其它工作任务。

(7).专家组:

组长:

总工程师

副组长:

分管技术、通防、机电、运输、准备、回采、掘进技术员以及具有丰富救援经验的救援专家、地质部门负责人

成员:

技术部等相关部门主任和指挥部聘用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职责:

提供救援技术支持,参与抢险方案拟定。

搜集整理救援过程中的技术资料,为指挥部提出建议意见及相关依据,参与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参与事故调查总结。

完成指挥部赋予的其它工作任务。

四、预警和预防机制

1、信息监测与报告

(1).建立和完善企业地震震情管理的机构,进行必要的地震信息分析,发布属地地震局的权威预报信息。

(2).企业的地震震情管理的机构对群防网观测的地震异常现象要及时汇总上报。

对收到地震信息进行分析、传递、处理、存贮和报送。

(3).企业地震震情管理的机构要建立与当地地震台实时的信息交流,随时关注地震部门发布的有关通知,对其进行存储、分析处理,震情跟踪。

2、预警预防行动

(1).根据国家地震局提出短期地震预测意见,按照属地人民政府发布短期地震预报,及时做好突发地震的预警预防准备工作:

A、按照矿区人员分布结构,设置若干地面地震避灾区域,在避灾区域和每一个家庭要准备必要的生活用水、食品储备和后备供电设施。

地震避灾区由后勤和地质部门共同设计,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后勤部门负责维护。

家庭储备由职工自行负责。

E、对重点保护区,如抽风机房、压风机房、副井、变电所等,要采取避震安全措施,制定应急预防方案。

C、全面检查工业和民用建筑设施的抗震性能,加固不安全建筑。

转移危房居住人员。

D、加强对其他重点部位的抗震检查和加固,要适当提高上述地点建筑的抗震等级和撤离演练。

E、全面检查和维修各类提升设施和井下安全出口,确保地震发生时井下人员安全撤离。

F、加固井下重要硐室和大断面巷道及交叉点,增加井下应急物资储备。

G、在短期地震预报期,减少和控制每班下井人数。

H、加强地震预防知识的宣传,培训,分别进行地面人员和井下人员的撤离的演练。

I、添置抗震救灾必要的器材、仪表、材料,如起重机、移动塔

吊、支撑气垫、千斤顶、生命探测器等。

增加必要的生活物资储备,如矿泉水、方便食品。

增加必要的医疗药品和材料,如外用药、消

炎药、生理盐水、急救药品、注射器材等。

(2).根据属地人民政府发布临震预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

A、启动本预案,指挥部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全部人员到位。

下令撤离井下所有人员,矿山救护队立即做好救援准备,医疗单位作好

医疗救治的一切准备

B、以公告和广播等形式通知矿区所有职工和家属,矿区进入临震应急期,做好防震避灾一切准备。

C、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D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矿区社会安定。

E、对重要设施和建筑要设置警戒,加强保卫。

F、井下作业人员在接到撤离命令时要对采煤、掘进和运输设备进行停电加闸和稳固。

G指派专人清点井下撤出人员的人数,保证所有人员安全撤离。

H、采取应急措施,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正常工作。

五、应急处置

I、应急响应

响应分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火害。

2、信息报送

对地震灾情和引发的矿井灾难,要及时上报属地政府相关部门。

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

(1).报警系统及程序

A、预警和事故报告接警专用电话设在调度室,地震灾害和引发

的矿井灾难的预防与预警的工作职责纳入应急管理系统中,调度室是

预警预防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B、调度员接到地震预报和事故报告后,立即按照预警预防方案和事故响应等级,通知相关负责人和有关单位。

特别紧急的预警信息和事故报告要直接向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C、预警基本情况包括:

事故预兆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预兆发现的简要经过;可能发生事故的发生原因初步判断;已采取的措施及当前事抢险处置情况等,必要时附现场简图。

D事故报告的内容包括:

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灾害区域破坏情况、可能的影响范围、波及的巷道、遇难遇险人数、以采取的自救互救和避灾措施以及现场通风系统、有毒有害气体涌出等情况。

(2).信息报告及处理

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和《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及时向总调度室报告矿区和地震及可能引发矿井各种灾害的预兆和出现的险情;总调度室负责人要根据汇报,立即核对情况,查明原因,布置预防处置措施。

情况紧急时要立即向主要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汇报,研究进一步的处置措施。

对于地震引发的各类灾害要立即向指挥部和属地政府职能部门报告。

(3).相关部门的通信、联络方式

A、应急救援电话见附录。

B、值班和通信方式

矿调度室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其他相关单位也必须有人值班,不得空班、漏班;矿长、副矿长、总工程师及部室负责人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不得停机;如有事离开矿机关所在地,必须委派相关人员作为应急事件处置临时负责人。

临时负责人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不得停机。

(4).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A、对电话形式的预警和事故灾情报告,调度室值班要作好电话

记录,力求记录准确、完整。

井下相关人员上井后要填写详细的报告,如地震引发的瓦斯、煤尘、矿压、风速、二氧化碳、水位、涌水量、巷道等变化情况。

地面人员要报告地震造成的工业和民用设施、建筑

物破坏程度,地点,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伤亡人数,被困人员及地点,财产损失等。

B、企业地震监测单位要将监测数据、分析结论、专业地震台网的信息实时地书面报告企业指挥部。

C、预警预防及事故处置措施以领导签发的调度通知形式下达。

紧急情况时可先执行电话或口头通知,电话或口头通知必须得到相关负责人的授权,事后需补签书面调度通知。

(5).出现明显事故预兆时应急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A、按照属地政府的临震预报疏散地面人员。

如发现明显地震预兆,现场人员都应立即向调度室报告。

信息汇总后,报告属地指挥部,等候命令。

B、出现明显事故预兆现时,现场人员在立即报告,如发生灾情,井下人员在向外求援的同时,要做好自救、互救和避灾的一切准备。

C、如险情发生,调度应按照事故报告程序进行汇报,并召请专业应急抢险队伍进行处置。

3、通信

利用地震应急通信链路,公共网络、通讯卫星等通讯资源,实时获得各级地震权威部门的信息,报送矿区地震灾情。

遇十分严重的地震灾情,在矿区通信网和公用网中断的情况下,可请求利用地震现场工作队携带的海事卫星、VSAT卫星地面站或信息产业部门派出移动应急通信车等设备与外界保持联系。

4、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地震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矿山自救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现场紧急处置的主要内容是:

(1).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

(2).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

(3).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

(4).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

(5).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6).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属地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

煤矿救援指挥部是属地地震指挥部的一个专业应急机构,接受属地指挥部领导,按照行业自救和社会互救的原则,在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支持和地面自愿人员的帮助下应对地震灾害。

除地面应急处置外,矿

山救护队要独立承担处置井下地震引发的各类事故灾害。

5、处置措施

(1).现场应急处置和人员撤离

A、接到属地权威部门的临震预报或发生地震时,总调度室或指挥部的指定抗震救灾机构要第一时间发出井下全部人员撤离的命令。

B、所有人员只能在第一次地震波过后的暂时平静时段,主平硐人行道等出口撤离。

C、撤离时要对正在操作的设备停电和临时固定。

D指挥部要采取一切办法保障主要通风机工作,确保井下人员安全。

E、井下人员无法撤离时,要在跟班区队长(班组长)带领,选择安全地点避灾等待救援队伍的到来。

禁止在剧烈晃动时撤离。

F、临震预报和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指挥部要采取一切手段

通知地面所有人员撤至设置的避灾场所(指挥部人员撤至临时避灾指挥办公地点),对学校、医院、老年公寓等重点保护人群要安排专门人员协助撤离。

矿山救护队在安全地点整装待命。

不能撤离的地面

人员要在被困地点等待救援并采取各种方法发出求救信号。

(2).自救与互救

A、自救互救是处置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地面人员要就近寻找避灾地点,要有正确的心态和信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生存条件,节约体力,延长时间,等待救援。

B、所有脱险人员要承担第一时间报告或救助受难人员的义务。

在安全的条件下,力所能及的方发现或救助废墟中有生命迹象的人群。

C、井下人员无法撤离时,要冷静沉着,迅速选择合适的地点避灾,并制作标识,用各种方法发出求救信号:

选择躲避的巷道(硐室)要坚固,通风情况良好;附近有风管或水管地点;能利用"三条线"的地点;预先设置的避灾场所(硐室)。

D在医疗救治人员未到来前,对于受伤人员实施互救互助。

(3).矿井抢险救援:

地面地震救援工作在属地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矿井抢险救援的指导原则是:

A、在灾害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抢险救援方案,经指挥

部批准后由矿山救护队执行

B、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救援方案随时进行调整,必须因地制宜,符合现场实际,有条件时尽量采用比较成熟的新设备和新技术。

C、地面抢险救灾要按照属地地震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部署进行,与地震专业救援队伍,武警部队、解放军救援部队密切衔接,充分发挥自愿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整体作战,协同配合的机制,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目的。

D井下抢险救灾要遵守下述原则:

处置地震灾害引发的井下事故抢险必须由矿山救护队执行;派遣侦查小分队进行事故现场侦查,根据侦查的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救援方案按照下述指挥程序,进行

应急处置:

了解和掌握地震引发井下事故灾害的充分信息;判断事故灾害的种类、地点、范围、被困人员人数及破坏程度,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正确下达各种处置命令;注意救援过程中的事态控制,防止诱发和继发灾害发生;将保护救护队员安全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E、根据地震引发的不同事故灾害的种类采取不同的处置程序和处置措施,具体处置方案见各类"煤矿事故灾害专项预案"

(4).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A、地面救援机制

执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关于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的规定,矿山救护队配合相关救援队伍完成矿区抢救和抢险任务:

中国地震局协调组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展灾区搜救工作;协调国际搜救队的救援行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公安部门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部队赶赴灾区,扑灭火灾和抢救被压埋人员;卫生部门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病队伍抢救伤员;不同救援

队伍之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救援功能的衔接与相互配合;相邻队

伍之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注结合部;区块内各队伍之间要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队伍之间保持联系,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B、地面人员搜救

在地震废墟中进行人员抢救要按照搜索营救程序实:

快速有序:

现场快速勘察,设置警戒线,建立救援基地;科学搜索:

展开人工搜索尽快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受难者,进行警犬搜索找寻被掩埋于废墟下的受难者,对重点部位进行仪器搜索以精确定位;有效地组织营救行动:

采用起重、支撑、破拆及狭窄场地营救,高空营救等方式,使受难者脱离险境;医疗救护行动。

由具有现场急救经验的专业急救医生,采取医疗救护手段对受难者进行救助,迅速转送医疗站。

C、井下救援

严格按照《煤矿事故灾害专项预案》、《矿山救援规程》执行。

(5).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A、对震损地面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进行危险评估;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泄漏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监视余震、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损毁高大构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B、需要进入井下开展搜索与营救行动时,对拟进入的矿井进行危险评估,判断能否进入。

(6).群众的安全防护

协助民政部门做好矿区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协助当地政府具体制定矿区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的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7).次生灾害防御

A、在公安部门协助和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矿区火灾发生,

处置地震次生灾害事故。

B、协助国家相关部门对处在矿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C、协助环保部门加强环境的监测、控制。

D协助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E、协助国家相关部门对矿区内和邻近区域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

(8).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

协助和配合地震部门向震区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增强震区的监测能力,对震区地震类型、地震趋势、短临预报进行分析、和传达。

(9).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

A、配合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烈度调查,确定发震构造,调查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

害等。

B、在属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矿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C、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

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达到上述条件,由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的原属地政府机关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

有关紧急应急措施的解除,仍由原宣布单位公布。

六、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1、装备保障

矿山辅助救护队除按照《矿山救援规程》配备救援装备外还要配备处置地震灾害的必要装备,如大型起吊设备、移动塔吊、气动千斤

顶、大吨位支撑气垫、生命探测设备。

所有装备必须保证完好。

2、物资保障

煤矿企业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应急救援设施、设备、仪表、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储备制度,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除集中储存外,各生产单位要建立应急储备分库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保证灾时能够正常使用。

要建立应急抢险物资储备数据库,了解抢险所需的车辆、电力设施、排水设施及材料、通风设施、灭火设施等型号以及匹配用途。

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七、附则

1、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

(1).自然灾害

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

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2).灾情

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3).灾情预警

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4).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

为满足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需要,200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立项。

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

"十五"期间,采用"2+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4"方案,即发射四颗光学小卫星和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

(5).次生灾害

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

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破坏。

(6).生命线设施

指电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油系统以及通信、交通等公用设施。

(7).直接经济损失

指地震及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房屋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物品等破坏引起的经济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