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7691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南地区考古发掘的战国秦汉墓葬遗址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其中铁农具的出土情况如下表(部分)。

据表可知,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  )

四川(77)

战国晚期-西汉晚期

战国晚期-东汉初期

公元前329年-西汉

战国晚期-秦

战国早期

西汉

汉武帝时-东汉初年

云南(37)

西汉

西汉中晚期-东汉初年

西汉中晚期-东汉初年

贵州(43)

西汉

西汉末年-东汉

西汉

西汉

西汉

A.冶铁技术水平先进B.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C.铁农具分布较均匀D.青铜农具为铁农具所取代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但不能说明西南地区冶铁技术水平先进,故A项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铁制农具的使用促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故B项正确。

从图中可知四川地区比云南、贵州地区出土的铁农具更多,故C项“分布较均匀”说法错误。

图中没有出现青铜农具,无法得出青铜农具为铁农具所取代的结论,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需要掌握战国到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图表式选择题。

在解读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本题考查对战国到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

2.秦律规定:

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工商业者,收钱时必须立即把钱投进“蛎”(一种容器)里,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

这些规定是为了(  )

A.打击工商业者B.限制农民经商C.协调官商关系D.规范商业行为

【答案】D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的监督,但不能说明是为了打击工商业者,故A项错误。

B.材料中没有涉及农民问题。

C.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商关系的问题,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

”可知为了规范商业行为,秦律对市场交易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监督,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商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重农抑商政策的特征,还要搞清楚材料中的商业规定的特点。

3.自文、景以后,汉代土地“买卖由己”成交后,要订立“契约”,注明买卖时间、土地方位、亩数、地价、双方姓名及中间人签字等。

这现象说明汉代(  )

A.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B.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买卖

C.农民失地现象非常严重D.小生产者利益得到保护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要订立‘契约’,注明买卖时间、土地方位、亩数、地价、双方姓名及中间人签字等”结合所学可知契约就是土地买卖的法律依据,经买卖双方签字后,即具备了法律效力,由此可知汉代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故正确;

B.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行为,不能得出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买卖的结论,故排除;

C.材料中只涉及了土地买卖的契约,不能得出农民失地现象非常严重,故排除;

D.小生产者是普通的手工业者,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侧重于考查的是汉代土地政策。

材料只是强调土地买卖双方之间订立的契约,没有涉及政府、农民、小生产者的行为,通过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人。

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是在南宋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时间不符。

B.题干所给材料只强调人口的南迁,没有涉及南方的自然资源。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向深度发展”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人”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及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5.宋朝诗人张来在《阜谣》中写道……楚天万里无纤云,早气塞空日昼昏。

土龙蜥蜴竟无神,田中水车声相闻。

努力踏车莫厌勤,但优水势伤禾根……材料描述的工具是(  )

A.曲辕犁B.简车C.水排D.翻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早气塞空”“努力踏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工具是翻车。

翻车是农业灌溉工具。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故D正确。

曲辕犁是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

筒车是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不用人力,故B项错误。

水排是冶铁工具,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努力踏车莫厌勤,但优水势伤禾根。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6.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的稻农发明了一种耘田的工具“耘耥”,“既胜耙锄,又代手足”,而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农民则弃而不用,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B.社会体制制约技术传播1

C.官营手工业的封建性D.商品经济对技术的限制

【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耘耥”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但是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农民则弃而不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长,造成劳动力的过剩。

B.“社会体制制约技术传播”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C.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而不是限制技术。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并明确农村人口的增加会制约农业的发展。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具的倒退。

首先,人口的增加以后,使得土地越分越细,土地越分越细又使得一些较先进而又复杂的农具在小块土地上失去了用武之地,这就限制了生产工具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由于农村劳力很多,原本一些可以采用先进工具来完成的作业,都采用手工劳动来完成。

生产工具的改进也成了多此一举。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7.据史料记载:

“今(唐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

海南蛮人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

即古所谓白叠布。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商品经济十分发达B.纺织业技术分工细

C.纺织工艺水平较高D.棉花种植波及南北

【答案】C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只是强调棉纺织品的生产,没有涉及棉纺织品的买卖,不能直接得出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结论。

B.题干所给材料只是强调纺织技术的高超,没有涉及纺织业技术的分工。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可知,唐代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D.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出“棉花种植波及南北”。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顾得纺织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8.元代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每日绝早入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

这一制度(  )

A.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B.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

C.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元代工匠工作时间长,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还有可能受到严厉的恁罚,这些做法降低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元代工匠工作时间长,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还有可能受到严厉的恁罚,这些做法降低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工匠的社会地位没有提高。

D.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的匠籍制度。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匠不离局,每日绝早入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9.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

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

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可以看出明初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拓展状况,故A项错误。

明清时期实行的是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海禁政策内容,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需要掌握明朝远洋航海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明朝远洋航海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唐代,“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今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于是德宗下令废罢王公百官及各地长吏,在扬州所“置邸肆贸易”。

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的生活来源依赖市场B.政府对城市控制逐渐放宽

C.位置优越的扬州商业繁荣D.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今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在扬州所‘置邸肆贸易’”等可知扬州商业繁荣,故C项正确。

A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城市的控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的辅助机构,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观察使以广陵(今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明代天启年间的商人程春字在其所著《士商类要》中记载了当时全国100条繁华的水陆商路,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各占一定比例。

这反映出当时(  )

A.未突破地区性市场的局限过B.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人关注贸易环境的好坏D.为规范市场制定经商指南

【答案】B

【解析】A.材料表明已经突破了地区性市场的局限性,故排除;

B.根据材料“当时全国100条繁华的水陆商路,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各占一定比例。

”可知明代东南地区商路的发达,由此可以推断出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正确;

C.材料中只提到商人关注水路交通,而本项“贸易环境的好坏”概念范围过大,故排除;

D.本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经济的区域性发展。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

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

年份

地丁税

盐课

关税

岁入(万两)

比重(%)

岁入(万两)

比重(%)

岁入(万两)

比重(%)

顺治九年(1652年)

2126

87

212

9

100

4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2727

87

276

9

120

4

雍正三年(1725年)

3007

86

443

13

135

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2938

72

701

17

430

11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991

61

574

12

540

11

嘉庆十七年(1812年)

2953

74

579

14

481

12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2943

71

747

18

435

11

A.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C.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A.根据表格中清政府从 1652年至1841年地丁税、盐课、关税的数额和比重可知地丁税比重虽有下降,盐课、关税比重虽有上升,但占主导的一直是地丁税,由此可以推知清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

B.农民负担加重以及私盐走私现象严重从图中无法得出。

C.从图中关税的变化可知对外贸易额增速不明显,故C项错误。

D.材料看不出私盐走私的严重。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的税收政策特征,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3.进入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纺废织存”的现象。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西方纱厂产品的物美价廉B.中国棉纺织业被迫实现近代化

C.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D.棉纺织业内部分工的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西方纱厂产品。

B.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棉织业采用机器生产的信息,因此不能得出“中国棉纺织业被迫实现近代化”的结论。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纺废织存”的现象说明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业内部分工的矛盾激化的信息。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纺废织存”,并正确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4.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

洋务派的这一做法(  )

A.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B.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反映了洋务企业资金的充足D.表明中国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A

【解析】A.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的“引私人投资”的办法,有利于扩大民用企业的资本总量,客观上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

B.民用企业客观上“分洋利”,但是没有抵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C.吸引私人投资,是因为洋务企业资金不足,故C项错误。

D.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材料时间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过程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产生的积极作用,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5.有学者说:

“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演化的总趋势是朝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目标靠近,但于封建历史传统的巨大惯性力量和外来殖民势力的千扰,这种不断地接近运动又始终不能顺利完成。

”这表明中国(  )

A.传统经济的顽固B.民族经济力量弱

C.殖民地化程度深D.近代化道路艰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目标”受到“封建历史传统的巨大惯性力量和外来殖民势力的干扰”,表明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困难重重,故D项正确。

传统经济的顽固、殖民地化程度深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AC项错误。

民族经济力量弱符合史实,但是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

需要掌握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6.从整个近代看,我国民族工业90%的工厂集中于沿海各省,其中大多数设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仅上海一地就占了48.7%.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产生于东部沿海B.半殖民地的性质

C.浓厚的爱国意识D.依赖于外国技术

【答案】B

【解析】A.材料看不出,在沿海地区产生只能反映出集中于沿海地区。

B.根据材料“大多数设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企业的半殖民地性质。

故B项正确。

C.有浓厚的爱国意识,材料看不出来。

D.材料也体现不出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特征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特点来分析。

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沿海各省”“通商口岸”,得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侵略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特征。

17.据统计,我国民族企业中,织机从1913年的4633台增加到1916年的5983台,1918年达7985台。

这一时期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列强被迫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国内民众开展抵制外货的运动D.民族资本家侧重于发展轻工业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

A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

CD两项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

本题考查对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下面是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时间(年)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合计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73

8.1

-

-

8.1

91.9

8.5

83.4

1893

8.4

0.6

-

7.8

91.6

13.0

78.6

1903

15.0

0.7

-

14.3

85.0

22.3

62.7

1910

17.6

1.5

0.1

16.0

82.4

17.0

65.4

1920

28.5

3.2

0.2

25.1

71.5

16.9

54.6

1930

26.9

3.7

1.9

21.3

73.1

17.3

55.8

(  )

A.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B.仍以进口工业原料为主

C.国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D.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A.193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A项。

B.材料不涉及进口工业原料,故排除B项。

C.材料只是中国的进口数量,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结论,故排除。

D.根据“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可以得知,中国进口的机器及大工具等生产工具数量上升,消费品数量相对下降,表明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1873-1930年”“进口”“生产资料”进行分析,读懂图表中传达的信息:

机器及大工具、设备(包括车辆船艇)获得迅速增长,得出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结论。

19.1945年11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要求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经营。

据此可知当时(  )

A.国民政府以抗战大局为重B.民族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

C.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D.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工业

【答案】C

【解析】1945年11月27日,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排除A项;

官僚资本的膨胀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排除B项;

依据材料“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经营”,表明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反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看出“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工业”,只能看出侵吞纺织企业的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45年11月27日”“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经营”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50年,政务院在制定国家税收标准中贯彻两个原则:

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

这一做法(  )

A.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B.旨在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

C.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D.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基础

【答案】A

【解析】A.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减少“工业”“生产资料”“日用品”的税收,通过税收调整国家生产,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故A项正确。

B.材料不涉及重工业的税收问题,故排除B项。

C.“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有利于日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但是无法得出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的结论,故排除C项。

D.国家税收原则着眼于对原有工业的发展和调整,故D项“充分地利用”表述错误。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