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7636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0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

帝因问蕃曰:

“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

”蕃对曰:

“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

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

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临诀去,谓容曰:

“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

“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注】①玄䌲:

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孺子是徐稚的字。

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B. 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 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 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

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

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 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

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

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 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

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 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

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

②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答案】

(1)D

(2)D

(3)A

(4)①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

②(郭林宗等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

【解析】【分析】

(1)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也”“诗云”“为”“当”。

(2)D文中的“庐”指古人为守丧而在墓前构筑的小屋,不是“房舍”的意思,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不同。

(3)A“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理解有误。

原文“屡辟公府,不起”意为“多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

(4)此题中的①“征”征召、“并”都。

②“能言语生”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轻骑”骑马。

故答案为:

⑴D;⑵D;⑶A;

⑷①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

②(郭林宗等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

家里贫困,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

做人恭敬节俭仁义谦让,身边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

多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是太守,按照礼节请他暂时代理功曹一职,他无法推辞,拜见完就回来了。

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了特别摆设一张坐榻,徐稚回去就悬挂起来。

后来徐稚因为有德被举荐,到家里拜他为太原太守,都不接受。

(汉桓帝)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人给皇帝上书推荐徐稚等人说:

“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则,治国的依据。

《诗经》上说:

‘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

’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的人,为陛下而出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的事业。

我们知道这些有才德而不愿意出来做官的人,豫章的徐稚、彭城的姜肱、汝南的袁闵、京兆的韦著、颍川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在世人中非常有名声。

如果提拔他们任以公卿之职,协助陛下处理天下大事,一定能捍卫并发扬盛大美好的国政,让日月增光啊。

”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

桓帝于是问陈蕃说:

“徐稚、袁阂、韦著哪个更优秀?

陈蕃回答说:

“袁阂生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接受教育。

韦著生长在多礼义之俗的京畿,就是所说的‘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不用雕刻自然成器’。

至于徐稚,生长在江南土地低洼贫瘠的地方,而特立杰出,应该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没有就职。

等到黄琼去世归葬故里,徐稚于是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摆出了鸡和酒微薄的祭祀,哭完离去,不说出自己的姓名。

当时来参加吊唁活动的各地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听说这件事,猜测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

在路上追上,茅容为他摆上了饭食,一起说农事临告别时,徐稚对茅容说:

“替我传话给郭林宗,大树将要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无暇安静地待着?

”等到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徐稚前往祭奠,在庐墓前放一束青草而离去。

众人怪异,不知其故。

郭林宗说:

“这人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啊。

《诗经》上不是说吗,青草一束,那人美如玉’。

我没有那么美好的品德来承受这样的赞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

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

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

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

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出知松江府。

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

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

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

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

黄河为患,民多流移。

莹巡振,全活甚众。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

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

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

岁余,以疾乞休。

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

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

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还进刑部尚书。

武宗践阼,致仕归。

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

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

莹素贫,至是益窘。

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

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

“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1)选出与文中例句“莹巡振,全活甚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 沛公军霸上。

     

B.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素善留侯张良。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C. 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D. 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

比喻登上帝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

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 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C. 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

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 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

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答案】

(1)B

(2)C

(3)B

(4)B

(5)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解析】【分析】

(1)本题题干,“莹巡振,全活甚众”意思是,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全活”,动词活用作名词,保全存活的人。

A项,沛公军霸上,意思是,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军”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B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意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

C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

“活”,使动,使……活。

D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故选B。

(2)这段话翻译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曰”的主语是“莹”,要连在一起,前面“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断句,排除AB;“属莹部吏”的目的是“钩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

(3)B项,“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职责。

故选B。

(4)B项,“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

可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

故选B。

(5)关键词有:

①“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檄文;“寝”,停止,制止。

②“乃”,原来是;“官帑”,国库里的钱财;“因”,借;“晦冥”,阴暗;“罪”,作动词,给……定罪。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B;⑷B;

⑸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该题重点考查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

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年,考中进士,称病归家休养。

过了很长时间,授予他“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建造“却金亭”来纪念他。

   成化八年,升任御史。

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了贼人的首领。

到江北整顿军队,上奏的条文多被定为例规。

改调巡按云南,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出任松江府知府。

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

赋税徭役按照周忱的旧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

服丧归家,后来起用为平阳知府。

   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长官。

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升任河南按察使。

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

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四年升任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上奏相互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

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琮非常高兴。

然后樊莹上奏说他破坏孝陵龙脉的事,蒋琮于是被捕入狱,发配到净军。

   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的贼人勾结两广的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告谕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

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

樊莹在家赋闲七年,朝廷内外交相推荐,起用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连续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声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害异常,皇帝命令樊莹巡视。

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

访察得知景东的变乱,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樊莹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

刘瑾以联合核查隆平侯争夺袭爵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他的名籍。

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的事获罪,罚米五百石运输到边疆。

樊莹一向贫困,到这时更加窘迫。

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刘瑾失势后,恢复原官,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清简。

   樊莹性情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行走于田间,他说:

“不单是看庄稼,而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

”他的后人遵从教导,大多朴实敦厚勤奋学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

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

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

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

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

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

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

“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

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

”孝文曰:

“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

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

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

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

称霸                    

B. 遂执不移等哉              等:

同样

C. 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

捐献                       

D. 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

不安

(2)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乃有所不得已也

C. 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 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 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②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答案】

(1)C

(2)A

(3)C

(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解析】【分析】

(1)C项,“捐”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

国家不可抛弃刑罚。

C错误。

故选C。

(2)A项,两个“则”都是表对举,可译为“就……就”。

B项,第一个“乃”副词,表“就”;第二个“乃”,判断动词,“就是”。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C项,第一个“因”介词,依照、顺着;第二个“因”,介词,通过、经由。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D项,第一个“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第二个“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故选A。

(3)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分析有误,由原文“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可知,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他希望能坚守边防,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而不是派兵去征讨南越和朝鲜。

他这样做使得天下和平安乐了很长时间。

C错误。

故选C。

(4)“百姓无内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内外都无徭役,表意完整,应断句;“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在“天下”前与“富”后断句;“鸣鸡吠狗”与“烟火万里”是在叙述天下太平的景象,说的两个方面,应在“鸣鸡”“烟火”之前断句;“可谓”,一般用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