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7456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docx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德、意、目法西斯签订联合作战协定,声称三国“有毫不动摇的决心”在这场战争“胜利结束前决不放下武器",并“紧密合作”建立法西斯的“新秩序”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加强盟国内的团结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张美国的海报就是为此而印制的。

图上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

”画面上有密密层层裹着美、英、中、苏等国国旗的巨炮向天空轰击,驱散了空中浓重的阴霾,象征着盟国的团结具有巨大的力量,打开法西斯乌云,恢复世界光明…

——摘编自陈仲丹《墙头政治》

注:

“墙头政治”是指在公共场所张贴的有政治意又的文告或宣传画。

(1)请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阅读以上材料,困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2)【示例一】

观点:

反法西斯联盟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论述:

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疯狂侵略扩张,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

1942年,40多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釆取统筹安排,协同作战。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中国发动全面大反攻,促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综上所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相互支援,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保证。

【示例二】

观点:

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

论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疯狂侵略扩张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942年,40多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相互支援,采取统筹安排,协同作战,打败了邪恶的法西斯,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当今世界,国际恐怖主义猖獗、全球气侯变暖、毒品泛滥、核武器扩散等问题成胁着世界人民的生存和安全,美、英、法、俄、中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起来,协同配合,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面临成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问题时,只有世界各国联合起来,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示例三】

观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人民战胜法西斯国家挑起的浩劫,依靠的是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奋斗,打败了邪恶的法西斯势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国际恐怖主义猖獗、全球气候变暖、毒品泛濫、核武器扩散等,这些全球性问题,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严重戚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行动协同配合,如到目前为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有将近200个国家。

综上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本题答案不唯一,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即可,首先确定观点,然后组织材料,进行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依据材料的“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加强盟国内的团结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张美国的海报就是为此而印制的。

图上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

’画面上有密密层层裹着美、英、中、苏等国国旗的巨炮向天空轰击,驱散了空中浓重的阴霾,象征着盟国的团结具有巨大的力量,打开法西斯乌云,恢复世界光明”可以提炼的观点:

反法西斯联盟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论述: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疯狂侵略扩张,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

1942年,40多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釆取统筹安排,协同作战。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中国发动全面大反攻,促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综上所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相互支援,是取得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保证。

【点睛】

解答历史论述题的关键三步,需要把握好,第一部是根据材料提炼观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二步是组织材料进行论述,第三步是得出结论,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斯福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两次新政,第一次新政的主要立法,是在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完成的,时间为99天,因此被称为百日新政。

这一阶段的新政侧重于当务之急,即遏制经济衰退,挽救业已奔溃的金融危机和濒临奔溃的农业危机,复兴工业,消除失业和饥饿。

第二次新政的时间为1935—1939年。

这一阶段的新政注重具有长远影响的立法。

——乔继堂《罗斯福炉边谈话》

(1)罗斯福总统在位期间的经济困难跟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罗斯福总统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经济困难?

(2)小历同学说“罗斯福为遏制经济衰退,以调整工业为核心,使美国彻底渡过了经济危机。

”小历的说法正确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不正确,因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各国经济萧条。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颁行成为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没有使美国彻底渡过了经济危机。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引起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各国经济萧条。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颁行成为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没有使美国彻底渡过了经济危机,所以小历的说法是错误的。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

“把它砍倒。

”保守分子说:

“不要动它。

”我则采取折中的办法:

“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

——罗斯福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对罗斯福新政: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种,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而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材料四:

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三个阶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你认同哪一阶层的评价?

据材料和所学说明你的理由。

(4)结合材料回答,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答案】

(1)新政的实质: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或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罗斯福的人性魅力。

(3)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保守派)、左派社会主义政党及其他激进组织(激进的左派\左派)、中下层民众。

如同意第一种评价.

理由是:

①新政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措施,如整顿金融体系调整工业、调整农业生产、触犯垄断资本家利益的一系列措施。

②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等措施有利于中下层民众。

如同意第二种评价,理由是:

①新政只是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并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②新政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如同意第二种评价,理由是:

①新政采取了-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如以工代赈等措施,使失业率下降,经济恢复。

②强化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罗斯福新政的经验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获取到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可知,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罗斯福的人性魅力。

(3)跟据材料三的内容“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可知,材料反映了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左派社会主义政党及其他激进组织、中下层民众阶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可以任选一张观点进行评论。

如同意第一种评价,因为新政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措施,如整顿金融体系、调整工业、调整农业生产、触犯垄断资本家利益的一系列措施;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等措施有利于中下层民众。

如同意第二种评价,因为新政只是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并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新政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如同意第三种评价,因为新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如以工代赈等措施,使失业率下降,经济恢复;强化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根据材料四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罗斯福新政的经验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等等。

4.阅读下列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

下图为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曲线图。

(1)根据材料指出,造成A段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小历认为,图中B段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美国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2)判断:

不同意。

理由:

①图中B段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1933年3月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的结果。

②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21年春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实施的。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片数据可知,A段时间是1929-193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美国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因此失业率急剧上升。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ID观点是错的,因此,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图中B段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1933年3月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的结果。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21年春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实施的。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9—1932年英、德、法、美四国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表(以1913年为100)

(1)材料所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不断下降。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所示1929-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或者出现严重的衰退。

(2)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爆发,从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持续4年之久,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经济危机还引发了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动荡。

6.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两张图片中的场景分别出现在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中?

(2)材料二中,三张图片分别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的美国、俄国、日本出现的社会危机。

请根据图片的历史信息,分别指出面对社会危机,美国、俄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摆脱了危机。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欧美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哪些。

(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一片困顿和恐慌之中。

为度过这一困难局面,美国实施了哪一措施?

日本和德国又是如何应对这一困难局面的?

【答案】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2)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3)革命(战争)改革两种方式

(4)罗斯福新政;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处死查理一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件;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事件。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三张图片分别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的美国、俄国、日本出现的社会危机,面对社会危机,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摆脱危机;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来摆脱危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革摆脱了危机。

(3)依据上述材料的内容可知,英国、法国和美国通过战争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和日本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此可知,欧美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革命和改革。

(4)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小问:

为度过经济大危机的困难局面,美国实施了新政;第二小问:

日本和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来应对这一困难局面。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纳税的能力已降低;各级政府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的情况;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

材料二:

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了使美国从危机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

1933年,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进行调整,恢复银行信用,有效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1933年,通过《社会保障法》,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材料三:

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机构:

193年,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地方资源养护队,专门在各地从事植树造林与防汛工作;建立农业调整署,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1935年,建立重新安置署,向最贫穷的农民提供直接帮助;建立工程进度管理署,雇佣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大批公路、铁路、桥梁、体育馆、学校、医院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斯福传》

(1)材料一中美国政府所遇到的严峻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严峻情况的?

(3)这些措施对美国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

(1)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2)颁布法案;建立机构。

(3)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渐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答出其中2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纳税的能力已降低;各级政府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的情况”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所遇到的严峻情况是因为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2)根据材料二“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

1933年,通过《紧急银行法案》”,以及材料三“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机构”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概括美国政府采取了颁布法案;建立机构等措施来应对严峻的情况,有效的缓解了危机。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使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渐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以下这段话摘自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价值萎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已降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交换手段难逃贸易的长河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更重要的是,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罗斯福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

(3)罗斯福针对“农产品找不到市场”采取了什么措施?

(4)罗斯福针对“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美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2)1933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各企业行业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3)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4)兴办公共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时间“1933年”以及材料的描述可知,这反映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29年--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2)根据材料中的“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1933年美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各企业行业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3)依据材料“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旦”及所学可知,针对材料中农场主的危机,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点睛】

此题注意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结果和影响。

1929年——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美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农业方面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政府还兴建公共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地球上这么多个广大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及时的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民一枪就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我们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的演说

材料三:

某国际组织1945年建立,宗旨是: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中国是其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其总部设在纽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名画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那个最突出的世界矛盾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丘吉尔与前任首相处理材料一中世界矛盾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其结果有什么不同?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时建立该国际组织的认识。

(4)结合当今国际形势,说一说维护上述国际组织地位的重要意义。

【答案】

(1)法西斯德国轰炸西班牙,法西斯侵略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侵略。

(2)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丘吉尔抗击法西斯的侵略确保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4)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促进国际有好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名画的创作背景是法西斯德国轰炸西班牙。

那个最突出的世界矛盾是法西斯侵略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侵略。

控诉了法西斯国家的残暴行为,反映了二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丘吉尔与前任首相处理材料一中世界矛盾的政策的不同;其结果的不同是: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丘吉尔抗击法西斯的侵略确保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对当时建立该国际组织的认识是: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上述国际组织地位的重要意义是:

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促进国际有好合作;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现代文学和美术;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摘编自《联合国家宣言》(1842年1月1日)

材料二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贺信中评价这次战役说:

“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参加“本宣言签字国”有多少个?

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这次战役”指的是哪一次战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为何有这样高度的评价?

(不得照抄材料)(6分)

【答案】

(1)26;(2分)消灭法西斯。

(2分)

(2)斯大林格勒战役;(2分)沉重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预示着法西斯走向灭亡;有助于盟军后续作战计划;给予反法西斯斗争必胜的信心。

(4分。

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的数量及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目的。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