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7412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docx

中央电大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

中央电大2005年《人类与社会》期末复习提要

张显传

说明

1.考虑《人类与社会》课程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在教与学尺度的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此编写本提要。

2.本提要按教学大纲要求,从知识与能力两个层面上对各章重点、难点内容作了提示,以利大家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本提要只是对教材中知识点的逻辑顺序作了提示,以帮助大家理清复习的思路,而对于问题中所提有关自身的具体看法、具体实例的举证,以及联系实际的论述与分析都未涉及,有待大家据此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第一章

1.是谁提出了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该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美国的著名科学家伽莫夫于1948年提出的。

“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为什么会膨胀进行了解释,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微体状态,这种微体在150亿年以前发生的一次爆炸后开始变化,我们今天的宇宙空间和物质就是从这时开始发展的。

2.地球上出现第一次生命大爆发是在何时?

早期生物一般生活在何处?

地球上出现第一次生命大爆发是在距今6亿年前。

早期生物一般生活在海洋之中。

3.被公认为“人类的直系祖先”是谁?

他们生活的绝对年代是在何时?

腊玛古猿是“人类的前驱”,是人科最早的代表,被公认为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他们生活的绝对年代是在1400万年到800万年前,那时他们已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

4.什么叫种族?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

种族划分的依据是人的纯自然特征差异,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种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种族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与变异的结果。

外在生理的差异不能用以区分种族的优劣。

5.当今世界,国际上屡屡发生种族争端。

请根据种族划分的科学理论,结合实际具体分析“白色人种族优越”的谬论。

根据种族划分的科学理论,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

种族划分的依据是人的纯自然特征差异,因此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种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种族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与变异的结果。

所以,我们不能以这些外在的生理差异来说明有的种族比别的种族优越或高级,或试图以这种纯生理差异来作为文化差异的根据。

种族主义者却忽视这些科学事实,他们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

这种荒谬的论调会对人类的发展与繁荣构成威胁,并已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日本帝国主义大肆杀害亚洲各国人民,这些具体事实都能说明,“种族优越”的谬论对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第二章

1.什么叫资源?

一般地说,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是资源。

狭义地说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它具有某种稀缺性的特点,受社会条件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约束。

2.简要说明资源的两个重要特征。

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

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

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受社会条件各种环境要的素约束,它是有限的。

3.举例论述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其中,自然资源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的劳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

(一)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人类社会的大厦是建立在各种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人类长期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到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腾飞,充分说明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因此,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真理亘古不变,科学的进步只能起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的作用。

(二)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

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不断使用会导致其减少甚至枯竭,从而产生资源危机;而且,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残余物回流自然或干扰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将对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在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

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持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

由于无知导致的盲目和贪婪产生的驱动,人类只知一味地从自然中掠夺性索取各种资源,不愿对大自然的生命循环过程进行维护,导致大自然不堪重负,以各种形式向人类表达着她的抗议。

4.资源退化枯竭对社会发展会产生那些制约?

当前由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已引起了资源的退化或枯竭,已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制约,请结合本地区的现实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可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的使用强度和使用量越来越大,很多资源都面临着日渐退化或枯竭的危险。

(1)土地资源退化。

土地资源在人口的压力下,不仅后备资源短缺,而且处于退化之中。

由于土地退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载畜量和粮食产量在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的安全性。

(2)水资源短缺。

由于世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也由于环境污染使很多淡水资源被破坏而不能使用,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缺乏情况十分严重。

水资源匮乏已成为目前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自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气候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土地无止境的开发等原因,对动植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使生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4)矿产资源的耗竭。

由于全球工业化速度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也在加速进行。

矿产资源的短缺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条件。

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并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世界范围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

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并签署了5个重要文件,提出了“新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一理念,为今后环境与发展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确立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

6.“可持续发展”思想包含着哪些深刻的含义?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它极力追求的最基本目标之一。

(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6)可持续发展强调树立全新的文化观念,彻底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

7.详细论述我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目标和内容。

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争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同时,必须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的持续利用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持续维护和改善相协调等原则。

“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内容有:

(1)保证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①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这是保证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略,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②积极提高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

(2)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纲领

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为确保21世纪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执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再生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大政策。

其中,提高资源利用率、走节约资源型发展道路应是战略首选。

(3)保证环境的行动纲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出现许多环境问题。

必须坚持“环境保护是我国第二项基本国策”的思想,寻求中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策略贯穿到底,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

1.什么是婚姻?

它的最基本含义是什么?

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的一种合法形式。

一般经历了择偶、嫁娶、维持适应和自然或人为解体过程。

它具有排他性、冲动性、直觉性和隐含性的特点。

2.简述家庭功能的主要特征?

⑴家庭功能具有多面性。

⑵家庭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最基本需要。

⑶家庭可以独立地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

3.什么叫血缘家庭?

它是人类第几种家庭形式?

血缘家庭是在同辈分内部发生两性关系的婚姻集团,出现在人类的蒙昧时期。

相同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自然构成以血缘为纽带的血缘家庭。

它的基本特点是:

血缘群婚和知母不知父。

这种婚姻家庭形式又称作等辈婚或兄妹婚,是群婚制的最初阶段。

血缘家庭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是人类第一种家庭形式。

4.“普那路亚”的名称来自何处?

这个名称的含义是什么?

“普那路亚”的名称来自于夏威夷群岛上的土著人,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夏威夷语亲密伙伴的意思。

5.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什么?

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6.现代社会家庭的结构变化有哪些特点。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婚姻关系的变化,家庭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核心家庭比率上升是现代家庭结构变化的总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家庭结构正趋向于从大家庭、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方向发展。

家庭人口减少,结构日趋简单。

(2)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并存。

核心家庭未能完全取代扩大家庭和大家庭,形成多种形式家庭并存的局面。

(3)单身家庭大量增加。

持独身主义的男女越来越多,单身家庭有发展的趋势。

(4)不完整家庭大量增加。

由于离婚率的提高,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

(5)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规模小型化。

“丁克夫妇”家庭日渐流行。

7.现代社会家庭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

当代家庭功能的变化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家庭功能的社会化。

家庭的一部分功能如生产功能、教育、抚育、赡养等功能已经开始转移到社会。

第二,家庭满足性爱和情感需求的功能得到强化,家庭的政治功能、地位获得功能、宗教功能则日趋弱化。

第三,家庭功能向社会转移加重了社会负担,家庭又失去了更好地承担责任的机会。

第四章

1.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

通过必要的社会阶层分化——包括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和贫富程度意义上的分化,能够激起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推动性力量。

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

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

⑵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

⑶社会阶层的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⑷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助于社会等级体系从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转变,由此产生的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特点。

⑴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出现了一个占有一定生产资料的个体私营主阶层。

⑵职业分化使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原来相对重合的收入、地位、声望三个社会序列发生了分离。

⑶产业结构的变动使那些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群体的人数比重加大,社会影响力增强。

⑷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造成了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

⑸新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如何定义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最根本的是其阶级统治的本质。

4.什么叫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保证行为关系规范化的准则,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

5.以楔形文字书写的《汉穆拉比法典》出现在何时何地?

以楔形文字书写的《汉穆拉比法典》出现在公元前18世纪,在两河流域的

巴比伦王国。

6.法律有哪些作用?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社会发生的影响,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体现。

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是法律的两大作用对象,因此,法律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法律对人的作用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作用。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前者是从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后者则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的角度来分析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作为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达到法律的社会作用的目的。

7.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

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是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

一般说来,正义的战争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非正义战争通常起反动作用。

因为,一切战争都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

政治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性质,并且通过战略这个关键环节对战争计划和军事行动产生影响。

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首先必须确定战争行为主体的政治目的。

总的说来,一切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反之,一切镇压革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是我们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

因此,实事求是地区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是确定我们对待战争的态度的基本依据。

第五章

1.什么叫城市?

关于城市的定义说法很多。

根据钱学森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2.中国城市出现在何时?

中国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中国就出现了城市。

3.何谓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从乡村向城市转化,城市人口在全社会中所占人口比例的提高,在其转化过程中,传统的农业活动逐渐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城市文化逐渐替代农村文化,非农产业人口的比例逐渐提高,呈现向城市发展的趋势。

4.城市化发生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

工业革命促使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因此,城市化在实质上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工业现代化,使一批专业性的非生产性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又使其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

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吸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并为工业企业在区域内分散布局提供了可能。

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但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呈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其表现各不相同。

5.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源于何处?

各有什么特点?

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在西亚、中美洲和中国。

西亚是大麦和小麦的原产地;

中美洲最早培植玉米、南瓜等农作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

6.世界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何时、何地?

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

第六章

1.“地理大发现”这一海外探索活动发生在何时?

西欧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史称为“地理大发现”,这一海外探索活动发生在15世纪末。

2.何谓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对资源进行社会配置、通过价值规律来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运作形式。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3.市场活动的竞争性;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5.市场体系的完善性;6.市场运作的有序性。

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是在何时、何国,由何人完成的?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时间是在1903年12月17日,飞机是由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驾驶的。

第七章

1.什么叫大自然崇拜?

崇拜大自然是原始人类最初的崇拜形式之一,在原始社会是一种普遍现象。

原始人把与生活相关的自然物或自然力神化,作为其崇拜对象。

大自然崇拜反映了原始人对大自然的依赖和臣服。

2.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

它们都产生于何时、何地?

世界上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为世界各个地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三个著名的世界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公元1世纪时,基督教产生并流行于罗马帝国;

公元7世纪时,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创立;

公元前5世纪,佛教兴起于印度。

3.结合邪教在现实社会中的危害,分析其反动本质特征,谈谈为什么要坚决反对邪教。

邪教在世界各地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世界上各种狂热的宗教教派已超过1000个,其中“极具危险性”的邪教团体数以百计,它们具有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反动本质,是新宗教运动中出现的一颗毒瘤。

必须坚决反对。

邪教与一般宗教不同,其基本特征是:

  一是教主崇拜。

邪教中有一个教主代替了传统宗教中的神而成为教徒崇拜的对象,教主具有超凡的能力和绝对的权威,教徒对教主要绝对服从,甚至为教主而死。

  二是实行精神控制。

它们编造了种种歪理邪说,用各种欺骗方法对教徒实行强制性的洗脑和精神控制,还利用人们对天文奇观、自然现象和社会危机的迷惑,宣扬“世界末日将至,人类在劫难逃”,只有加入他们的组织才能逃避劫难,升入天国,使信奉者脱离社会正常生活,甚至与社会对立,仇视社会。

  三是秘密结社。

邪教一般都建立了以教主为核心严密的又是等级森严的组织形式,通过隐秘的方法进行活动。

四是危害社会。

为了实现政治图谋,邪教教主往往鼓动信徒用极端的手段与社会对抗,甚至不惜以牺牲信徒的生命为代价,制造反社会、反人类的事件。

4.如何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特征?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

它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扭曲的反映。

在人与自然力量的关系上,它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在人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上,它把社会力量神秘化;在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上,它把人的本质异化,它是以一种非理性化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心甘情愿地按照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的社会组织。

  第二,它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反映了人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异化。

它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依靠信仰的非理性的情感力量建立的唯心主义体系。

  第三,它是一种精神麻醉剂。

在承认现实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它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天国世界,关注的是来世的幸福,要人们把幸福寄托在虚构的天堂,用虚幻的自我安慰来充当“人民的鸦片”。

  正如恩格斯所说: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什么叫民俗?

民俗一般是指由历史积淀而成的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殊文化。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

第八章

1.什么叫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系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雅尔塔会议,这次有美国、英国、前苏联首脑参加的重要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与会者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一致决定战后建立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对于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消灭德、日法西斯主义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次会议也开始了以大国利益为基础的世界政治的格局。

由雅尔塔会议开始和其后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大国之间对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做出了重新安排和谅解,这就形成了雅尔塔体制。

2.东欧剧变开始于何时?

它是由哪国开始的?

东欧剧变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由波兰和匈牙利两国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开始的。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它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但是,整个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出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虽然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但距离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目标,还差得很远,维护世界和平依然是世界人民的重大责任,是当前的一个基本潮流。

发展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

战后,世界经济虽有发展,但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依然是维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础,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根源。

要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必须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应打破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

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实现各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

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缩小世界贫富差距,也是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4.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联合国宪章对联合国及其成员国规定了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不得以威胁或武力侵犯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原则;不得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和平共处的原则等。

5.联合国安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是由哪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几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的?

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主要机构。

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俄罗斯继任)。

非常任理事国为十个。

第九章

1.人类已经历了三次大的现代化浪潮,它们都发生在哪个时期?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发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时期。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

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报告,经济全球化应该包括自由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