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7221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docx

物质质量的测量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学科

理科

年级

八年级

时间

2014年11月6日

地点

聋四教室

教学内容

质量的测量

研修主题

参与者

教学设计

[包括: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

]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常用托盘

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由于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

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因此本节内容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3)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数量级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会利用它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感受测量是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质量的含义。

(2)会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难点:

(1)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

(2)正确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四、教法分析

质量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常接触的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学生的实践较少,对于质量单位缺乏感性认识,1kg到底有多少,缺乏经验。

因此上课时要多举几个生活中常见1kg的例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另外天平的操作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熟练使用比较困难,多练习几遍才能掌握。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1.首先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组成的,为什么铁锤比铁钉重?

”让学生讨论明白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其次引入质量的概念,铁锤比铁钉重,是它们含有铁的量不同,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差别,为了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的概念。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准备一块橡胶泥,让学生捏成各种形状。

问这块橡胶泥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发生了变化,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将一个冰块在容器里化成水后质量会如何变化?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质量不变。

进而说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的位置变化无关。

所以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思考题:

如果将这块橡胶泥带到月球,它的质量如何?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出质量的单位。

大家知道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首先要确定长度的单位。

那么,比较质量的大小,就要确定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kg。

其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1kg的物质有多少呢?

20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1kg,两瓶中等容积的矿泉水的质量约为1kg。

再组织学生阅读“科学窗”关于千克原器的介绍,进一步理解1kg的含义。

最后介绍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阅读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的近似值”,使学生感知物体质量的数量级,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并简要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测量根据——杆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学习天平,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的学生天平是托盘天平。

将学生2人一组,配备一架天平,组织学生对照教材天平结构图,弄清天平结构。

认识天平结构时,要注意观察方法:

从下向上依次进行。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难点,老师要分步示范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先练习调节方法:

放平、调零。

再练习称量的方法:

左物体右砝码,轻拨游码,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数标尺读数。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一、物体的质量

1.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质量。

2.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的位置变化无关。

3.单位:

国际单位kg,常用单位为mg、g、t

二、物体质量的测量

1.测量质量的工具:

托盘天平

2.天平的结构

3.使用方法:

(1)调平

(2)左物右码(3)测量(4)记数

教学反思与改进设想

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敢大胆放手,总希望课堂要向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下去,不让学生尝试,害怕暴露问题,教师一讲到底。

但我们倡导自主课堂后,我在课堂中不断探究小组学习模式,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先学后教等方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事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很多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不够优化,形式较重。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自主学习、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物理教学模式。

反思以后我准备改进教学过程设计:

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平,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并讨论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2、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交流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总结使用技巧;6、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

我改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学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所以在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课二上式教学课例

执教者

向博

学科

理科

年级

八年级

时间

2014年11月

教学内容

测量物体的密度

研究主题

参与者

 

课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型

新授

知识

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

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

态度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

天平200g20个、量筒100ml20个、水、盐水、石块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

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一、量筒的使用:

(一)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8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

结合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

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

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

(1)方法如下:

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2)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

引入量筒。

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

(1)单位ml

(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ml(3)正确读数:

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

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

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

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

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

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分组实验: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

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课堂小结: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

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同桌交流,互相补充,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2)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3)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4)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5)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A、

(1)B、

(2)或(4)C、(3)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A、500ml,10mlB、250ml,5mlC、100ml,2mlD、50ml,2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

(1)测量牛奶的密度

(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A、

(1)

(2)B、

(1)

(2)(4)C、

(1)

(2)(4)(5)D、

(1)

(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课后练习另附

实施

【运用教学实录或教学情景描述的方式,记录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变化】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实验,测密度的方法很多,授课方式可以是普通的启发式教学,也可以是分组讨论式,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分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希望通过这节课开阔学生的思路,讨论如何减少误差。

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些关于密度的基础知识,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工具,为学生分析如何测密度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参与学习与探讨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对问题的争论与探讨,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数据处理,讨论本节课的难点,实验误差的根源,从中找到减少误差的方法。

同伴建议

【根据研修主题、教学目标及教学实施状况,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到或体现不出来。

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都说太难,看不懂。

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

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与改进设想

【以波论教学的反思,即依据学生学习状态——兴趣、交往、思维、目标达成,评论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步骤、教学方式策略、教学目标;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设想】

 本堂课的思想也很明确,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完成这个结果,在自己探索、讨论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不正确,从而真正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和原来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引导学生朝某个方向奔的方法效果好一些,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印象深刻,最后经过讨论,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较大,因此找到更为合适的方法,由于学生是通过做实验和讨论,明白新的设计实验的优点,对实验方案就非常理解,通过课后的习题效果来看,问题少了很多,较集中。

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

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

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

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

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

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

还有的是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

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

改进设计

以一定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如何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同桌交换意见进行整合,1分钟后随机提问,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点评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将学生的设计方案写在黑板上,在没有其他方案之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

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明确的规范和正确的指引。

在对各方案进行点评时,着重引导学会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经过教师的点拨之后,学生能很快意识到问题所在“部分油粘在瓶壁上,导致测量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顺势追问:

“如何有效地减小这种实验误差?

”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得出新的方案:

1、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测出空瓶子的质量,记为m1;

2、向量筒中导入适量的油,读出油的体积,记为V1;

3、将量筒中的油倒入一部分在瓶中,用天平测出油和瓶子的总质量,记为m2;

4、读出剩余油的体积,记为V2;

5、计算密度。

提问:

“此方案中实验的步骤还能否进行调整?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有些茫然,教师此时做了一些说明,然后展开小组讨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小组合作的时机自然就出现了,小组合作的优势也展示出来,一番讨论之后,就有了新实验方案:

1、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测出空瓶子的质量,记为m1;

2、倒入适量的油在瓶中,用天平测出总质量,记为m2;

3、将油倒入一部分在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记为V;

4、测出剩余油和瓶子的总质量,记为m3;

5、计算密度。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能力得以提升,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继续给出问题“如何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完成起来就非常的顺利。

改进实施

 1、教学设计中,对教材的分析很重要,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是有目的,经过多方论证的,需要理解。

  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哪些内容是新的?

那些是巩固以前的知识?

分辨清楚了,在教学环节中有侧重处理,防止平铺直叙。

 3、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可以解决教师多将的问题。

将学生的学习纳入到活动中,即做中学,学得深刻。

4、活动顺序的安排,有利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5、教师做教学设计思路:

先整体分析,后具体磨练语言。

再次研计

1、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

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

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

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

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3、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

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4、实验设计中都要自己先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完成,排除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准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反思总结

1、、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

实验器材充足,学生可以根据本组情况完成多个实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将实验改为开放性设计实验,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将自主探究变得更有实际意义。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2、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

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生活性;从多种器材中选择器材设计实验,体现主体性。

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密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实践性。

 

3、本节亮点:

 

(1)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自助餐式作业,体现探究的自主性。

 

(2)评估、改进实验方案,体现探究的实践性。

 (3)小组交换数据,共求平均值,体现探究的合作性。

 本节不足:

 

时间有限,不能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测密度的方法;如果时间允许,

存疑与困惑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