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7016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9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品德与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品德与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品德与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品德与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docx

《品德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社会.docx

品德与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

 

2001年4月

▪北京▪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一)开设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社会变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促使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开放,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设置品德与社会课,符合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在世界的互动中,我们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对公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改革,提高教育的成效。

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设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学校公民教育的要求。

(二)开设品德与社会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深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培养人的正确方向。

品德与社会课面向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适应和创造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养成学生自尊、自信、有责任感的公民精神方面,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方面,在锻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切实发挥其作用。

为学生今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三)开设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发展是整体的,小学生情感的丰富、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依赖于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内化的。

既往的课程往往专注于一定领域内知识的掌握,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品德与社会课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内容和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建立在有效的社会性活动和灵活的知识学习基础上,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发现,发展社会情感、培养初步的认识和思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四)开设品德与社会课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多方面的社会变化和多层面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以及价值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应为养成有文化、有理想、有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公民,担负奠定基础的重要责任。

品德与社会课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多角度、多方面地将人文社会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加以整合,将学校课程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强调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在认识和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性质

(一)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公民教育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有文化、有责任感、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公民。

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学会做事、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着眼于学生社会性的整体发展,鼓励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整合多学科的内容,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三)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多角度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及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强调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地区实际设计课程和教学,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和获得社会经验的过程。

(四)品德与社会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将品德、历史与现实、地理和环境、文化和民族等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减少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深化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完善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基本理念

(一)以公民教育为核心我国公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主人,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公民的重要途径。

(二)以儿童为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面向全体儿童所有儿童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公民。

品德与社会课着眼于使全体儿童受益,为他们公民素质的养成奠基。

品德与社会课必须面向全体儿童,着眼于健全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鼓励参与性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为儿童生动活泼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强调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评价应当保证多样化学习活动的实施。

(五)开放学习空间突破封闭的教育体系,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

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教科书的同时,鼓励师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展开多种多样的学习;从博大的自然和广阔的社会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四、设计思路

本标准突破传统学习内容的线性构建方式,采取多元结构方式构建内容。

本标准以学生为本,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三条主线,构建学习内容。

将三条主线具体表现为七个主题轴:

人与环境、个人与群体、社会生活与规则、生活与消费、文化与历史、和平与发展、社会与科学技术。

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主题轴的内涵,选择适合于不同年级、不同区域特征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示意图如下:

 

本标准特别强调三条主线和七个主题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是达到品德与社会课教育功能不可缺少的条件。

片面地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必将造成社会学生发展上的片面性,必将影响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构建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标准要依据基础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

五、建构内容的主题及其内涵(这部分不是体例中要求的,放在哪合适?

以下七个主题轴,贯穿每一个年级,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其包容和涵盖的内容会有所增减。

1.人与环境

使学生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加深对祖国的情感。

让学生知道地方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特性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

通过实际探究学习,了解地方和环境变化的过程;了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出的各种努力。

让学生知道地球生态资源是有限性的,知道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2.个人与群体

使学生了解群体生活的方式,知道怎样在群体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价值,培养正直、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行为态度。

让学生知道群体生活中的常规,了解人们在群体组织内的权利、角色以及不同的交往和合作方式,初步养成尊重他人、遵守公德的品德,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宽厚、自信等品质,平等、合作等意识,并且体验到这些品质和意识对健康的群体生活的价值。

帮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3.社会生活与规则

使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对人们共同社会生活的意义,初步接触有关不同社会制度的知识。

让学生通过对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国家生活不同方面、不同形式规则的了解,探究人们制定规则的原因,知道社会规则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

4.生活与消费

使学生了解经济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体验经济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经济活动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与生活相关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活动与过程,了解市场、贸易等商业活动,了解人们一般的消费方式及消费内容。

初步认识人们经济活动的途径和变迁,养成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态度。

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如何做聪明的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5.历史与文化

使学生理解历史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通过事实性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因果、互动和价值,并从中理解历史与文化在人类演进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知道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史实和人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时空意识、需求意识和演进意识,由此理解个人生命的存在、人类文化的形态、人类文化的创造都受一定时空限制,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潜力却能够超越一定的时空。

初步理解学习历史在认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人类共同文明遗产以及确立文化观、文明观方面的作用。

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互动方式,知道传递和保持本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的意义,知道文化影响人们对问题和事件的看法和反应方式,知道文化互动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6.和平与发展

使学生知道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愿望和作为;知道世界是一个多元的、彼此相连的整体;知道公平与公正、宽容与理解、平等与合作等基本准则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通过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学习,形成基本的环境意识、国际意识、国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而理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认识人类互动中的冲突与合作关系,认识诸如环境保护、粮食、水、贫困、道德、局部战争等当今世界面临重大问题。

从全球视野,树立初步的和平与发展的观念。

7.社会与科学技术

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价值观、信仰和态度产生影响。

让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关注周边和历史上的工程,使学生认识它在改变城乡环境、社会生活以及历史认同方面的作用。

通过具体事例,了解科学发明与创造的价值,认同正确的科学观念,知道公民的科学素养与社会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在态度、能力、知识各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说明:

本节所列关键词,旨在指示每一部分“目标”内容的核心含义或必须包含的内容要素,并非是指抽象概念。

另外,它也提示可以扩展的内容。

例如,态度目标中的“价值”,能力目标中的“探究”,知识目标中的“消费”,其内容都不只是对应这里所描述的内容,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充实。

关键词

态度目标

自我

规则

关心

责任

价值

角色

尊重

劳动

宽容

(1)具有热爱生命,自尊和自信的情感。

富有进取心。

开始形成作为活动主体的自我意识。

有规则意识,诚实守信,以积极方式认识、表达和调适自己的心情与情绪,有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善待残疾人和弱小者,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分担、分享他人的情感,形成对他人尊重和宽容的态度。

(3)具有社会角色意识,体验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有责任感地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进而形成对于社会、国家负责任的态度。

(4)具有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对于人类劳动与创造心存感激和感动,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

(5)具有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好奇、探究和质疑的愿望。

(6)具有热爱国土和民族文化的情感,体验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国家的进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感到自豪。

同时,能够欣赏、接纳、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

(7)具有关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和欣赏大自然的博大,对自然的丰富多样性和神奇力量怀有敬畏之情。

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愿望。

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8)具有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

尊重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

感受人类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具有保护和发展的意识,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进步作用。

热爱科学、反对迷信,激发创造的欲望。

理解和认同世界多元文化中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能力目标

表达

沟通

合作

自控

规则

选择

信息

判断

理解

解释

探究

反思

比较

参与

实践

解决问题

(1)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技能,自然地与他人交往。

能够有逻辑地、简洁地、自信地讨论和争论问题。

(2)能够与他人合作,通过平等协商与分工,共同承担并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3)能够认识、描述和解释一般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初步具备参与民主的社会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能力,自觉遵守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各种纪律与规则。

(4)能够初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应对变化、压力、冲突、失败的社会适应能力。

(5)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或其他方式,安全有效地搜集、选择、处理和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具有初步运用地图、图表、年表、数据和其他统计方法说明问题的能力。

(6)能够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做出比较判断和选择,能分清是非。

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在生活中进行尝试、实践、创造的能力。

(7)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探究社会事物的联系和意义,能够感知、感受历史,形成对问题质疑、反思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

知识目标

区域

群体

民族

祖国

世界

资源

生态

环境

关系

组织

规则

生产

消费

文化

文明

历史

和平

发展

共同基础

(1)知道自己与他人、家庭、本地区、祖国、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社会生活中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的重要作用。

(2)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况,了解我国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懂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掌握一些有关环保的常识,理解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3)知道个人的社会权利与义务,理解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知道一些重要的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规则,理解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4)知道生产、贸易、交通运输、通信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了解生产和消费过程,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为维护生存、安全、健康生活所付出的劳动。

(5)知道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与基本的历史事实,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变化,理解文化遗产和思想瑰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学习探究历史的方法。

(6)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理解改革开放对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

(7)知道联合国等重要的国际组织以及他们的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国际交往与合作的主要方式、渠道、原则,理解国际交流对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8)知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同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了解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渴望。

(9)知道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用。

了解科学新成果、新技术的传播对人类思想文化、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年级标准

说明一:

(1)表格中的第一位数字代表年级,第二位数字中的“1”,代表课程标准,第二位数字中的“2”,代表教学活动指导,第二位数字中的“3”,代表评价建议,第三位数字代表该年级课程标准序号。

(2)表格中第二、三栏中的内容,只是选择第一栏“标准”中某项内容提出实施建议,只是参考无须相互一一对应。

说明二:

表中所列的教学活动指导是建议性而非指令性的,突出这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不排斥常规教学活动的进行。

说明三:

对于每一次学习活动,可以重点进行一个方面的评价,通过积累,形成对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比较完整的评价。

原则上,在一个学期内,至少应当就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各进行一次比较详细的评价。

3年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评价建议

3-1-1

明白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居住在一定的社区,关心社区里人们的生活,知道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者和设施,爱护周围的生活环境,获得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情感体验。

 

3-1-2

关心自己社区的环境保护;知道个人所在社区的垃圾处理、生活用水和空气质量的基本状况,懂得利用科学知识,创设美好的生活环境。

 

3-1-3

具有制作和使用地图的兴趣;能够利用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以及正确的方位制作自己熟悉地方的地图(示意图);知道地图在生活中的普遍作用,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

 

3-1-4

懂得不同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的成果。

 

3-1-5

体验群体生活的乐趣,深化对学校生活的认识,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初步懂得人们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3-1-6

对人诚实、守信,能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初步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3-1-7

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关心善待残疾人和老年人;知道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尊重生活中不同的人。

 

3-1-8

知道一些与自己生命安全有关的常识,懂得哪些是应当并且能够由自己负责的,养成对于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学习和掌握遇到意外时自我救助的方法。

 

3-1-9

理解规则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进而领悟社会规则对于人们共同生活的意义,知道纪律和秩序可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

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3-1-10

初步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念。

能够观察和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备独立购买简单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3-1-11

初步理解商业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以及个人消费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泛联系。

有探究商业与农业、工业、贸易、交通相互关系的兴趣,知道科学技术改变了流通方式,加深对商业在生活中作用的理解。

3-1-12

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物产,尊重并且热爱家乡具有特色的文化;知道家乡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具有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3-2-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上下学的时间,注意观察学校和所在街区的生活环境。

例如:

道路、车站、商店、邮局、医院等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知道这些设施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3-2-2

通过调查社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基本情况、考察社区垃圾处理、生活用水和空气质量的状况,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社区发展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

 

3-2-3

通过对居住环境的实地调查,学会辨别方向。

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制作一个基本方位正确、包括主要设施的社区地图或模型,知道自己的家和学校在其中的位置。

 

3-2-4

分小组访问本社区的劳动者,然后在小组或全班会上联系现实生活描述他的劳动性质。

也可以请不同职业的人来学校介绍自己工作和职业的特点。

 

3-2-5

可以在低年级学习基础上,通过拼图活动,体验合作完成作品的快乐。

也可以通过“描绘学校蓝图”等活动,表现每个学生的想法,然后把最有个性的内容选出来,集体绘成一幅憧憬画,将个人体验和集体智慧融会在一起。

3-2-6

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或通过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对人诚实和讲信用在生活中的意义。

3-2-7

可以采用模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付出的努力。

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次所在街道的敬老爱老等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

3-2-8

通过收集一些发生在学生生活周围的危及安全的事例,启发他们交流自我保护和相互救助的方式,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与自己生命安全有关的故事,通过讨论,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3-2-9

通过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规则对人们共同生活的重要性。

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熟悉的游戏,自己归纳出规则对于游戏的意义,然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领域。

3-2-10

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种消费行为及其有关的事物,对消费观念和行为进行讨论,还可以要求学生做一周家庭日常消费的简单统计,并且制作简单的实物统计图。

3-2-11

组织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的不同产地,认识个人消费与社会经济的广泛联系。

 

3-2-12

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具体了解本地一项有特色的风俗、工农业产品、传统工艺、一位有贡献的人物或重要的事件,然后在小组或全班会上做介绍,说明该物品、人物、事件对本地或更大范围地区的影响。

还可以通过演讲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教师可以从家乡的民族、家乡的民风、家乡的开发等方面,提示学生选题。

3-3-1

能够说出学校周围的主要景物。

能够说明白社区周围的设施及环境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3-3-2

能够联系个人生活说出社区环境保护方面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综合各小组调查在方案设计、结果分析和文字表述等方面的长处和有创意的意见,完成一份班级的报告,提交有关主管部门。

3-3-3

能够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能够利用简易的模型(如用折纸、沙子等手段和材料)表现实物。

比较不同的作业,讨论它们的长处和改进方式。

3-3-4

能够完整地表述一种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职业。

访问提纲的设计是否合理,描述是否准确,有没有尊重的态度。

3-3-5

愿意展现自己的技能。

能够表达对学习成果的感受。

 

3-3-6

用身边的例子做交流,谈个人对诚实、守信的看法。

 

3-3-7

每个学生用几句话写出参与活动的体会。

 

3-3-8

教师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评析。

鼓励在自我保护方面有创意而且合理的想法。

 

3-3-9

是否知道一些公共规则。

是否理解规则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

 

3-3-10

可以完成自己家庭消费的简单归类和统计。

 

3-3-11

能够简单、正确地说出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

 

3-3-12

可以从态度、方法、表述等方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调查报告、演说给予书面评价,在此基础上,就全班情况讲评。

4年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评价建议

4-1-1

知道领土、领空、领海及中国的国土概况,了解祖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的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4-1-2

加深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理解,了解并尊重我国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和生活习惯,懂得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4-1-3

知道我国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重大发明和文化遗产,了解它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增进亲近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的艰辛,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1-4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生活环境的差异,懂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1-5

乐于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农业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过程,理解其中人们相互合作的道理。

懂得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4-1-6

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程序和规则,知道它们对提高生产效率、安全生产的作用,理解劳动分工的意义和个人在生产流程中的角色作用,从而感受到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分工、合作的关系。

 

4-1-7

知道本地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感受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和交通网络的发展。

关注交通安全和交通污染问题。

 

4-1-8

了解人类通信方式的演变历史,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基本的通信方法,感受到通信方式的进步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