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docx
《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
1、做一个小实验:
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
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
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
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
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
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
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
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
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
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
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
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
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可是,结果并非如此。
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
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
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
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
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5、在一次识记效果的考查试验中,对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呈现下列两行数字,然后让他们进行书面再现。
甲组:
7142856112224;乙组:
7,14,28,56,112,224。
试验结果表明乙组被试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
请用识记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
因为甲组呈现的一组数字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被试只好采用机械识记;乙组呈现的一组数字中包含着明显的倍数关系,容易为被试所理解而进行意义识记。
识记原理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因而,乙组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
6、1922年党派萧楚女同志去四川开展工作,他应邀担任了《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
由于他文笔潇洒,很快名声大振,后来竟有不少男青年写来求爱信寄至编辑部。
请你试分析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
答:
这是由再造想象所引起的错觉造成的误会。
萧楚女同志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语言的描述,“楚女”人们很可能理解为“楚楚动人之女子”,在头脑中产生“楚女”的再造想象。
所以,有些男青年就写来求爱信。
7、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般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先点名,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
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比较好?
为什么?
答:
第二种做法比较好。
这是因为:
(1)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能使学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从而能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面向全班先提问后点名,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8、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感情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
你认为这个公式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这个公式说明了人的情感具有信号交际功能,信号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的比例最大。
9、革命烈士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地说: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请通过这一实例说明什么是意志,并分析说明江姐的意志品质。
答:
江姐为了革命的利益,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坚贞不屈,自觉地忍耐着严刑拷打的痛苦,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
这个事例说明,意志是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江姐在狱中同敌人斗争的事例,表现出江姐的意志品质有:
(1)自觉性;
(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10、王胜川老师被誉为工读教育专家。
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大的一下把小的推倒在地,两个扭结着来见王老师评理。
王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起来了:
“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真高兴。
打架是你们多年的恶习,可你只推了他再没有打下去;而你呢,也没有还手。
要是过去,非打个你死我活不成。
是不是?
”一席话,像春风化雨,说得两个学生都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原来他们都进步了,老师不说自己还真不知道呢!
请分析说明王胜川老师采用的这种方法运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
运用的是保护自尊心,激发上进心的原理。
王老师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被淹没在错误、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激发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11、在小学低年级儿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
同学之间因小事争吵不休,互不谦让,然后到老师那里去“告状”。
请分析说明低年级儿童为什么喜欢“告状”?
答:
低年级儿童喜欢告状,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道德评价能力的启蒙期,对于是非好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肤浅的特点,加之儿童年龄小,情感易外露,所以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引起矛盾,而解决矛盾只好找自己最信任的老师。
这是儿童喜欢“告状”的主要原因。
其次,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常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
所以争吵时都以为自己有理,谁也不认输,那就只好找老师评判。
再次,儿童找老师“告状”,也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最公正,所以找老师“告状”。
而老师处理“告状”的过程,就成了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过程。
12、有这样一个实验:
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呈示给两组学生(被试)看,在看之先,主试告诉甲组说:
“这是一名罪犯的照片”;而告诉乙组说:
“这是一名科学家的照片”。
看过之后,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形象如下:
甲组:
(罪犯的形象)深陷的双眼隐藏着凶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干罪恶勾当时的“死不回头”。
乙组:
(科学家的形象)深陷的双眼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流露出睿智的目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克服困难的毅力。
请分析说明这个实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效应的作用。
认知者对被认知者事先有一种“成见”,会妨碍认知者看到被认知者的真正特点。
这种“成见效应”对形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倾向,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心理。
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这样的“成见效应”。
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预防和纠正这种“成见效应”。
13、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聪明。
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二,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
马援见了又羡慕又惭愧。
他哥哥安慰说:
“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
”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牛顿出生的时候是个奄奄一息的病婴,体重只有三磅,素质很差。
稍大一些也看不出有什么惊人的智慧。
可后来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
试从这两例来说明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什么差异,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答:
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这两例都是非早慧者“大器晚成”的典型。
人的资质才能确实存在着高低不同和表现早晚的差异,既有“早慧”,也有“大器晚成”。
马援和牛顿都属于“大器晚成”。
教师的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我们一方面应该及早地发现超常儿童,对他们加以精心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教育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发展,不能只抓“尖子”而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
14、儒林小学六年级有这样几名学生:
张勇强,男,热情,直率,做事果敢但有点急躁,容易发怒,常与同学吵嘴打架。
杨敏丽,女,活泼爱笑,情绪多变,动作敏捷,说话快,写字慌,上课不专心。
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
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
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
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
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
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15、做一个小实验:
把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做数学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基本相同,练习内容也相同,不同的是练习方法。
甲组由老师改正练习作业,乙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改正,并将每天练习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列成表,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
一学期后,乙组学生成绩提高比较快。
请分析说明乙组学生进步比较快的原因。
答:
这是乙组学生做练习时,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检查练习结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做比起甲组来,乙组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练习成绩,知道自己的演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时,由于乙组学生了解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因而,乙组学生的练习成绩进步比较快。
16、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学习、纪律都差但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级时,常常先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或提出在运动会上争优胜的目标,待经过全体努力取得成绩和名次后再让大家谈感受,总结经验,引导班集体向“四好”奋进。
结果全班学习进步很快。
请分析说明这种教育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
利用的是动机迁移的心理学原理。
由于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的强烈动机的支配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只要下决心齐心奋斗就能为集体争得荣誉的经验,他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劲头与经验迁移到学习、纪律上来,成为推动学习的力量,使班级面貌大为改观。
17、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把建文帝2岁多的小儿子朱文圭监禁起来,下令禁护人员除按时给他吃饭、按季给他穿衣之外,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就这样把朱文圭从2岁一直关到55岁。
朱文圭虽然血统很“高贵”,曾经是“皇太子”,但等到他被放出来时,却成了一个“初见牛马,亦不能识”的大白痴。
请分析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此例说明了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纵然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这一实例也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8、心理学实验表明:
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25%左右,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若把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左右。
这个实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何启示?
答:
这一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
在课堂学习中要想使学生记住学习的材料,
(1)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种形式地呈示学习的材料;
(2)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眼看、耳听、口念、心想、手做,多渠道地感知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19、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
有一个学生朗读得结结巴巴,很不流利,自己也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脸。
此时,老师的做法有三种:
其一是对学生说:
“你读得不好,回去先坐下,好好听别人读!
”其二是只说“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吧!
”其三是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说:
“你能认真地读,比上次有进步,这很好!
但有些地方读得还是不理想,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以上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比较好一些?
为什么?
答:
第三种做法比较好一些。
因为这样做能给学生一个情感回旋的余地,不致于在同学面前出丑。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自尊心很强,如果老师当众批评或讥讽,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引起逆反心理。
第三种做法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所以比较好。
20、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为了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在班上组织开展了评选“全班之最”活动。
这一评,什么样的“最”都有了,有人字写得最好,有人歌唱得最好,有人学习最勤奋努力,有人最关心集体┈ 当评判一个名叫方强的小男孩时,谁也想不出他有什么最好。
但任小艾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就鼓励小方强自荐优点。
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方强说:
“我养鹦鹉最好!
”有人不服,第二天他带来了一对鹦鹉,漂亮极了,大家刮目相看,就评他“养鹦鹉最好”。
请分析说明任小艾老师是根据什么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工作的?
答:
任小艾老师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才能特长,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对有自卑感的学生,通过启发、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
任小艾老师的班级工作很出色,依靠的就是心理学这把金钥匙。
21、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相混淆,如把6看成9,把“折”写成“析”,出现“b”和“d”不分,“己”和“已”不分等等。
请解释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答:
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觉事物不精确所致。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较笼统,不精确,分析和综合能力水平低的特点,在教学相似的数字与文字时,应该间隔一段时间,以避免彼此相互干扰。
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辨别出相似的数字与文字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提高感知的效果。
22、一位年轻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得很频繁。
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
根据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上面这位教师的服装在课堂教学中会引起学生的分心,成为教学活动的干扰因素。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老师的服装上,而没有在教学内容上。
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23、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日昂学生进教室。
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答:
郝老师的做法比较好。
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迟到的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用招手示意让其进教室,不中断讲课,可以保持听课学生的有意注意。
24、音乐教师王爱琴发现上小学的儿子王乐群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
当即批评儿子说:
“一心不能二用,你这样做,啥事都干不好!
”王乐群不服气地说:
“你也不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吗,怎么就不能一心二用呢?
”究竟能不能一心二用,请结合此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的情况。
小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还比较差,常常顾此失彼,所以王乐群还不能做到一心二用。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都是熟练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王乐群看书和听音乐都是生疏的,很难实现注意的分配。
而王爱琴是音乐老师,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符合注意分配的条件,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25、小学低年级学生看一部电影,听一个故事,往往表现聚精会神,对其内容也容易记住。
但是对于书本上的概念、法则、公式、道理等在学习时常常精神不集中,即使老师再三强调,反复讲解,也不容易记住。
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
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概念记忆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
电影、故事中的内容情节一般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记住;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则比较抽象,学生难于记住。
教师在教学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儿童的记忆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26、华明在中考前把功课复习得透熟,可是一进考场,就把原来记的东西忘了,出了考场以后却又想起来了。
请分析说明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
答:
华明进考场,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对原来熟记的知识起了抑制和干扰作用,发生了暂时性的遗忘。
出了考场,华明的紧张情绪消失了,就对考试内容又回想起来了。
要防止这种暂时性的遗忘,一是放松情绪,排除紧张情绪的干扰;二是使注意转移一下,先选容易的会做的题答,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被暂时遗忘的知识也就能够回忆起来了。
27、考生们都有这样的感受:
做选择题比做填空题较容易一些。
请分析说明其中的心理学道理。
答:
考试答题需要回想所学过的知识,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接触时能识别出它,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当前而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映象。
选择题属于再认性的,填空题属于回忆性的,由于再认较回忆容易些,所以,做选择题较填空题容易些。
28、熟记一篇文章,往往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难于记住。
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
(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是影响记忆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
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材料数量少于中间部分,数量少,记忆就容易些,中间部分材料数量多,记忆就较难些。
(2)由信息干扰产生的抑制现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观原因之一。
记忆一篇文章时,先学习的开头部分的材料信息会干扰后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结尾部分的材料信息也会干扰先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倒摄抑制。
由于记忆中间材料受到来自开头和结尾两方面的信息干扰,既产生前摄抑制,又产生倒摄抑制,所以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29、一位教师给学生教了“果实”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只知道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并认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
请用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说明这位教师教学的缺陷。
答: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的缺陷主要有二:
一是没有充分运用“变式”,致使学生误认为只有树上结果实,缩小了“果实”这一概念的外延;二是对“果实”这一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使学生误认为果实都是能吃的,把非本质属性当成了本质属性。
30、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总是习惯于把底边画在下部的水平方向上。
请分析说明这样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
这位教师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没有充分利用变式进行教学,以突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这样做会造成学生对底边不在下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的误解,认为不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正确理解。
31、白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林云在参加郊游时,想象到将来能在天上去旅游,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地在空中飞来飞去。
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面。
老师看了以后在旁边批道:
“这真是异想天开,太天真了!
”请分析说明老师这样的批语合适吗?
为什么?
答:
老师这样的批语不合适。
学生幻想将来能遨游天空,虽然脱离现实有些天真,但这是学生可贵的品质,应该加以保护和支持。
小学生富于幻想,什么鸟兽虫鱼、山川河流,都可能是他们幻想的对象。
教师对学生的幻想应该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不能指责、讽刺。
32、儒林小学六年级有这样四名学生:
A.张勇强,男,热情,直率,做事果敢但有点急躁,容易发怒,常与同学吵嘴打架。
B.杨敏丽,女,活泼爱笑,情绪多变,动作敏捷,说话快,写字慌,上课不专心。
C.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D.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
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
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
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
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
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33、小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奖励,往往会使他们学习、工作的劲头更足,这如何解释?
答:
这是由于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强化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表扬、奖励,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而且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感能够强化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4、生物课上,老师正准备做解剖青蛙的实验时,却发现解剖用的小刀不翼而飞了。
原来有个调皮的学生悄悄把小刀藏了起来,结果实验无法进行。
老师大发脾气,责令谁拿了小刀立即交出来。
结果无一人回答,老师很尴尬。
请分析说明为什么无一人回答,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偶发事件?
答:
“无一人回答”的原因是教师产生了消极的激情,大发脾气,在老师盛怒之下,学生怕碰钉子挨训,所以不敢交出小刀。
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老师应心平气和,问问有哪位同学刚才拾到了一把小刀,交上来先让做解剖青蛙实验。
此法若行不通,可暂时放弃解剖实验,坚持把课上下去,课后再设法把藏小刀的学生查出,帮助其认识错误,检讨错误,以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众生之目的。
35、爱“意气用事”,遇事不能“三思而后行”的人,往往比较莽撞,常常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后悔事”来。
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缘故。
答:
这是缺乏自制性的意志品质所造成的。
自制性是一种很重要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曾比喻说:
“一个人缺乏自制力,犹如一台刹车坏了的机器。
”缺乏自制力品质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任性或怯懦的弱点,正因为是其任性,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意气用事”,结果必然导致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后悔事”来。
36、淑玲和淑娟是一对孪生姐妹,一周岁后,姐姐淑玲随奶奶到乡下住,妹妹淑娟随爸爸、妈妈留城生活。
六岁时,姐妹二人同在城里一所小学上学。
姐姐学习踏实,爱帮爸妈干活,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都攒了起来。
妹妹学习浮飘、贪玩,放学回家后有事无事总要围着妈妈闹一阵,要这要那。
爸爸、妈妈批评妹妹,要妹妹向姐姐学习,可她总不听。
请分析说明两个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答:
此例中淑玲和淑娟是孪生姐妹,先天条件基本相同,而两人的性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后天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对性格的影响的结果。
例中的姐妹俩自幼生活条件不同,姐姐在乡下生活,其生活条件比城里艰苦,且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这使姐姐养成了勤劳、踏实、节俭、吃苦耐劳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妹妹一直生活在城里爸爸妈妈身边,若家庭教育跟不上,过分宠爱,就会使孩子养成浮飘、贪玩、任性、娇气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生活环境、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等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7、不少独生子女总显出骄横无礼、任性、自私等性格特征,人称这为“四二一综合症”。
请以性格形成的理论为依据。
分析说明“四二一综合症”产生的原因。
答:
人的性格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外界环境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其性格形成具有更深刻的影响。
独生子女养成不良的性格特征,人称“四二一综合症”,其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祖辈“四”、父辈“二”和独生子女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