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5657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组织行为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组织行为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组织行为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组织行为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docx

《组织行为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docx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辅导课笔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P1.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用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P1.对组织的涵义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①.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②.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③.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④.组织必须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⑤.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⑥.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P2.行为的概念: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到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待业统称为人的行为。

P2.人的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②.多样性;③.动态性;④.可控性;⑤.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P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

P6.组织行为学的意义、目的:

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是由组织行为学的实质和管理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①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②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③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能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④研究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⑤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⑥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P9.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P9.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边缘性:

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叉性这两个方面.②.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两重性由多科学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③.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P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心理学。

P15.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组织行为学通过依次地对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P18。

行为是人(包括个体人、群体人和组织人)和环境的函数。

P18.组织行为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的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它是在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P22、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五点:

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P24.组织行为学的六个主要特征:

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⑥对未来的预见性.

P2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①.案例研究法;②.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调查法;⑤.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和准实验法三种)。

P34。

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

1、集中趋势分析;2、离中趋势分析;3、抉择分析;4、相关分析;5、因素分析。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P40.任何人心理活动过程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即知、情、意过程。

P41.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对社会知觉包括:

①.对他人的知觉;②.对人际关系的知觉;③.对角色的知觉;④.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P44.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①.知觉防御;②.首因效应;③.晕轮效应;④.投射.

P45.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1906-1964年)对古典的传统管理理论的概括.①.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②.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Y理论是麦克里格在进行X理论的概括后,他表示不赞成那种观点和做法,所以提出一种Y理论来取代X理论.它的要点是:

①.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②.相应的领导方式的领导行为.

P46。

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社会心理学内容。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P48。

如果失败被认为由于能力低、任务难等稳定性因素所致,就会降低随后的成功期望,从而就会失去信心,并不再坚持努力行为;反之,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努力不够或粗枝大叶等不稳定性因素,就会继续保持甚至会增强能取得成功的期望,从而进一步增强信心,坚持努力行为。

P51。

经营管理价值观可分为三类:

①.最大利润价值观;②.委托管理价值观;③.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P53.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由三种因素构成:

①.认知②.情感;③.意向.

P54.态度的特征:

①.态度的社会性;②.态度的针对性;③.态度的协调性;④.态度的稳定性;⑤.态度的两极性;⑥.态度的间接性.

P57.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

①.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②.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③.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④.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⑤.同员工一起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P58.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的性质:

①.组合性;②.独特性;③.稳定性;④.倾向性;⑤.整体性.

P59。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它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P6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P62.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行为特征.a.多血质(活泼型):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兴奋过程和过程)强,均衡,灵活.b.胆汁质(兴奋型):

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兴奋过程较强),不灵活(指由兴奋过程转换为抑制过程).c.粘液质(安静型):

粘液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或不均衡(抑制过程较强),不灵活.d.抑郁质(抑制型):

抑郁质的神经过程弱,不均衡(抑制过程稍强),不灵活.

P63.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按其适应性可分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

P64.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P64。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P67.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①.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②.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

P73.个性差异与管理①.知人善用;②.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③.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P75。

控制方法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P78.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

创造性行为是人的内在创造性能力的外在表现。

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创造性能力,而创造性能力主要来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进行培养开发和提高的.

P79.创造性行为的特点①.首创性(不是重复);②.有用性;③.适应性;④.主动性.

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①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②.科学发现型的创造性行为;③.艺术塑造型的创造性行为;④.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

P81.创造性行为的必要性:

①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创造性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最充分的发挥;②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创造性行为;③.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创造性行为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P91.为创造性行为的发挥应提供的重要社会环境,在此特别强调六个方面:

①能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工作单位的工作职业,也就是说允许人才自由流动;②全社会应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空气;③实行财税扶持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大对创新活动投入的力度;④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创新成果;⑤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和进行奖励;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P95.事业生涯的概念:

事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P95.事业生涯:

生涯就是有关一个人一生中活动的连续经历,而事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工作活动的连续经历。

1.事业生涯的含义并不包含着成功与失败的含义,也不包含着进步的快、慢,只表示一个人在某种职业、事业岗位上所度过的工作活动的整个经历;②.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但诸如父母的支持或反对,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主管领导人的支持与帮助,同事和亲戚朋友的关心等等因素,也起一定作用;③.事业生涯是行为和态度两个方面所组成;④.事业生涯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连续经历.

P96、所谓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P101.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

事业生涯管理(CareerManagement)指组织的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因此,追求职工个人和组织的计划与目标的协调统一是事业生波士顿管理的宗旨.事业生涯管理是当代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学中的前沿性内容.

P102.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事业生涯管理涉及到两个基本层面.第一个层面,即职工的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第二个层面,是组织对事业生涯的管理.

P104、事业生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受个人条件的影响;2、受父母的影响;3、受朋友的影响;4、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5、学校教育对职业选择也会有直接影响。

P105.霍兰德认为六种基本“个性定向”决定着人们从事职业的种类:

①.现实操作型;②.调查研究型;③.社会型;④.常规(传统)型(会计、出纳、统计及办公室各类职员等);⑤.管理型;⑥.艺术型.

P108.薛恩认为有五种“职业锚”(职业锚,即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著的一种价值观或关注焦点。

①.技术职业锚;②.管理能力职业锚;③.创造性职业锚;④.安全感职业锚;⑤.自治独立职业锚.

P116.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①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有灵活性;

②.在实施事业生涯的计划与开发中,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③为实施事业生涯的计划与开发工作,还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④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做好双向选择;⑤.两种生涯的结合(双事业生涯的配合).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P120.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P121.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①安全需要;②.地位需要;③.自尊需要;④.情感需要;⑤权力需要;⑥.实现目标的需要.

P122.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的标准程序:

①.形成;②.震荡;③.规范;④.有所作为;⑤.中止.

P126.群体的类型:

①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②群体还可细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其中命令型和任务型群体多见于正式组织中,而利益型和友谊型群体是非正式的联盟.

P132.群体规模的研究可得出两个结论:

a.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成员为偶数的群体更受欢迎;b.5人或7人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的群体或更小一些的群体,都更有效.

P135.群体规范的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境地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群体规范被群体成员认可并接受之后,它们就成为以最少的外部控制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

P140.角色的特性:

①角色同一性;②角色知觉:

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就是角色知觉.③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④.角色冲突.

P14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②.加入群体的难度;③.群体规模;④.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⑤.外部威胁;⑥.以前的成功经验.

P148。

群体促进效应: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P149。

社会惰化效应:

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P150.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的总和.

P15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a.个人因素:

①.智力因素;②.情绪的稳定性;③.自信心;④.个性特点;⑤.人际关系.b.环境因素:

①.群体的气氛;②.群体的竞争性;③.群体的凝聚力;④.群体成员的共同性;⑤.群体目标;⑥.群体的规模.

P154.沟通过程模型包括七个部分①.沟通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P155.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被编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的影响:

①.技能;②.态度;③.知识和社会;④文化系统.

P157。

按照组织的结构特征来分,沟通可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

P159.全方位沟通是最为民主、最为畅通的沟通形式.它强调的是沟通成员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民主讨论,是一种内聚力式的沟通方式。

它是参与或民主管理的集中体现。

P159。

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四种基本形式:

集束式、偶然式、流言式和单线式。

17.非正式系统中,住处通过小道消息的方式传播,而流言也大量滋生,小道消息有三个特点①它不受管理层控制;②.大多数员工认为它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沟通渠道解决问题更可信、更可靠;③.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利益.

P161。

减少小道消息消极影响的建议:

1、公布进行重大决策的时间安排;2、公开解释那些看起来不一致或隐秘的决策和行为;3、对目前的决策和未来的计划,强调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指出其不利一面;4、公开讨论事情可能的最差结局,这肯定比无言的猜测引起的焦虑程度低。

P162.有效沟通的障碍①.失真源;②.沟通焦虑;③.过滤;④.选择性知觉;⑤.情绪;⑥.语言.

P164.提高倾听的八种行为:

①.使用目光接触;②.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③.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④.提问;⑤.复述;⑥.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⑦.不要多说;⑧.使听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转换.

P166.群体决策的优点:

①.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②.增加观点的多样性;③.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④.增加合法性.

P166.群体决策的缺点:

①.浪费时间;②.从众压力;③.少数人控制;④.责任不清.

P170。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

P171。

减少传统的互动群体法固有问题的有效方法1、脑力激荡法;2、命名小组技术;3、德尔斐技术;4、电子会议。

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

P175.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人际关系.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血缘、心理等等关系.其中经济生产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P176.人际关系的作用:

a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b.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c.它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

①影响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度;②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③.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P177。

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

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的成本,人们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

P178.人际反应的特质:

①.包容的需求;②.控制的需求;③.感情的需求.

P18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可以从个人因素的交往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a.个人因素:

①.容貌;②.个性特点.b.交往因素:

①.邻近;②.相似;③.互惠.

P182。

由能力超群或德高望重而具有瑕疵的人比那种至美至善的完人更加令人喜欢。

P186。

人际关系的测量可分:

1、社会测量;2、关系分析;3、参照测量。

P190.合作的概念:

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一般来说合作有两种形式:

分工与互助.

竞争:

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进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其特点是个人在竭力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力图阻止而不是支持别人接近目标.

P192.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①动机;②.威胁;③.信息沟通;④.个性特征;⑤.组织文化.

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

P197.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

①相互依赖性,在相互依赖关系中有三种主要的类型:

联营式、顺序式和互惠式;

②.任务不确定性;③.时间与目标取向.

P200.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①.规则与程序;②.层次等级;③.计划;④.联络员角色;⑤.特别工作组;

⑥.工作团队;⑦.综合部门:

当组织中很多群体地目标冲突时,非常规的问题很多时,以及群体间的决策对组织的总体运行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时,应该使用这种方法.

P204。

冲突的早期观点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不良的、消极的,它常常作为暴乱、破坏、非理性的同义词。

P204.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的还是功能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工作绩效.

P205.冲突的过程分为:

潜在的对立或失调,认知与个性化,行为意向(分为竞争、协作、回避、迁就和折衷意向),行为和结果(分为功能正常和功能失调两种结果)。

P216.处理冲突的策略.①.运用竞争;②.运用合作;③.运用回避;④.运用迁就;⑤.运用折衷.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P223.领导的共同特征:

①从领导的地位和作用来看,领导是能够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角色;②从领导的行为来看,领导是组织发展方向的指引者和人际行为的协调者,其本质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③.从领导的个性特征来看,领导者的行为始终要受到领导者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期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景因素的函数,这种函数关系用分式表示为:

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情景因素)

P226.领导的特点①示范性;②.激励性;③.互动性;④.环境适应性.

P226.领导的功能:

①创新功能:

a组织领导方式的创新;b组织成员的创新活动;②.激励功能;③.组织功能;④.沟通协调功能;⑤.服务功能.领导的权威是有效领导的基础.

P229.权力的性质:

①.权力的情景性;②.权力的依赖性;③.权力和不确定性;④.权力的资源性.

P230.权力的构成:

①.资源控制权;②.奖惩权;③.专长权:

专长能使下级感到满意,由此而来的影响也比较持久.

P232.由传统观念、职位、资历所形成的权力都不是领导者实际行不造成的,而是外界赋予的.

P234.威信:

威信是领导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领导威信的特点①.内在性;②.持久性.

P234.领导威信的作用:

①.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②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③.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④.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⑤.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威信的方法.权威=威信+权力,通过领导提高领导者品质中的这些因素建立领导者的威信:

①.优秀品质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第一要素;②.渊博的知识和专长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基础;③.工作实绩;④.以身作则.

P240.工作绩效是检验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也是下属了解和认识领导者的最直接的途径.

P240.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①.工作的效率;②.工作的效益;③.人员的满意度;④.人员的流向;⑤.出勤率.

第十一章节领导理论

P244能力是领导素质的核心,一般认为,完成领导工作至少需要有三方面的能力,即技术能力、交际能力和行政管理力。

P248。

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就构成了企业家的核心能力。

P258.按照这两种行为导向在领导和群体中的表现程度,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

1.低规章,低协商;②.低规章,高协商;③.高规章,高协商;④.高规章,低协商.

P260。

五种领导行为类型:

1贫乏式管理;2乡村俱乐部式管理;3任务式管理;4中间型管理;5团队式管理。

P264。

放任式领导,由于强调活动自由,很少约束,适用于各种学术团体、协分或咨询机构,但对国家行政部门和现代化的大型组织来说,这种领导行为是不适宜的。

P265。

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

1、领导者自身的特点;2、被领导者的特点;3、领导的情景。

P269.菲德勒通过对1200个群体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①.在团体情况极有利和极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类型,效果较好;②.在团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关系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类型,效果较好.

P271.何塞的布兰卡特认为,领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工作中被领导群体的成熟度,领导要根据被领导群体工作成熟度的变化来调整和改变领导方式,以达到较好的管理绩效水平.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卡门首先提出的。

P273.领导有效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①权变理论是领导有效性评价的核心;②从领导的素质理论出发,对领导的能力,个性特征和基本素质进行评价;③.应用领导行为理论对领导的类型、方式进行评价.

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

P278.决策是领导过程中最主要和职能,决策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领导活动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都离不开决策。

领导决策的原则:

①信息健全原则;②可行性原则③系统分析原则④.对比择优原则⑤.时效原则⑥.集体决策原则.

P286。

领导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核定价值准则;4、拟定方案;5、方案评估;6、方案选择;7、实验实证;8、组织实施。

P293.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

①决策观念的民主化;②.决策体制的合理化;③.决策研究的公开化;④.决策的法制化:

决策的法制化是决策民主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