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2.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3.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5. 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介绍,了解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所遵循的一般程序,并在学习科学家事迹中,体悟他们的科学精神,激发以“像科学家那样”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4.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5.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7.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8.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9.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3.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5.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6.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7.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3.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5.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6.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7.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四个单元,STEM学习和一个专项学习。
1.认识能量的本领,描述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
理解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理解栖息地、食物链、生态平衡等概念,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运用案例分析、比较、推理、建模的方法,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能举例说明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能详细说明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和异同,举例说明新能源的构成和利用方式。
4.指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水域、空气、生物、土地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列举雾霾、污水等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5.经历“节能小屋”从需求到建成的全过程,能够列举并说明STEM项目学习的大致流程。
能够梳理回顾已有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问题情境中,对解决问题产生作用。
三、各单元设计意图
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设计意图:
能量,简称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
一切物质都在运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运动、化学运动、分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能量形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磁能、核能等。
我们虽然看不见能量,但是它无处不在:
热水冒出“白气”,喇叭发出声音,太阳发出光和热……事实上,任何物体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可以说,能量驱动着宇宙万物的运行。
现代公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不开能量知识。
通过之前《人的呼吸和消化》《物体的运动》《冷和热》《热传递》《物质的变化》等单元的进阶学习,为构建能量概念奠定了基础。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和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在“做”中体验、理解科学概念的思想。
通过动手探究、科学阅读、观察实验、设计制作、交流研讨等方式,认识能量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识一切物体的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
通过具体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势能,体验动能与势能、热能、电能等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辨别、分析能量的各种形式,描述、体会能量的转换,为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通过对搜集到的事实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科学论证能力,培养善于倾听、合作分享、质疑反思等科学态度。
本单元的设计关注了难易程度的把控。
教材对“能量”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没有提及“能量守恒”这个概念,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标要求。
第2单元《生物和栖息地》设计意图:
在地球上,从高山到海洋,从路边小溪到校园大树,每个角落都有生命的踪迹,但生活在各个地方的生物却因地域、气候和食物的不同而大不一样。
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它的栖息地,那里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
在栖息地,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就是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错综交织。
例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而校园花坛则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在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的重要责任。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比较、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如基于问题的观察、实验、记录、调查等。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探究过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将通过研究生物和栖息地的关系,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等,发展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将继续使用图式(箭头图式等)表达复杂的关系;在制作生态瓶的活动中,还将进行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动物适应生存的本领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的高阶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围绕“栖息地”“食物链(网)”“生态平衡”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栖息地—栖息地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平衡”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选择不同环境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典型生物作为探究对象,使学生获得对人、其他生命、环境之间关系的体验,建立生态平衡的认知模型。
第3单元《自然资源》设计意图:
自然资源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这种依赖性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加强。
自然资源还是一个国家安全的保证。
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自然、经济、社会及生态属性等相互关联并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安全的总体态势。
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过度向自然索取,同时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树立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是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必备素养。
学习资源科学,不仅是为了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和同理心,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过程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引发的社会问题感到忧虑。
另外,通过前五年的学习,他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常见的自然物质,因而具备开展自然资源教学的认知和心理基础。
然而,小学生不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只是各种产品的使用者。
他们不熟悉生产制造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因此对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特征、分布缺乏了解。
他们不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甚至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肆意糟蹋和浪费人类共有的资源的现象。
因此,让他们从小认识自然资源的有用性、有限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形成崇尚资源保护的价值观,养成资源节约型生活方式,以科学观念参与社会决策并解决资源安全问题。
第4单元《理想的家园》设计意图: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这个家园的完好程度,对生物的生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一些环保举措,对于现代公民来说,是参与很多公共话题讨论的重要知识基础与决策依据。
本单元之所以以“理想的家园”为主题,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价值确立,旨在引导学生建立“理想的家园”这一价值目标,对于究竟怎样的家园才是理想的家园建立自己的标准。
所谓心中有目标,手上才有行动。
二是现实省思,构想“理想的”和反思“现实的”相联系,深入现实世界,学生才能看清当下的严峻现实,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设桥梁。
三是行为选择,就是让学生思考、决定自己应该为建设理想的家园做些什么。
我们固然可以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环境问题作出改变,但是最根本的改变还是在人的意识和行为本身。
只有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理想的家园才能成为现实。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经历了整个小学阶段关于水、空气、动植物、土壤以及生物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后,是时候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去讨论怎样建设理想的家园这样较为复杂的问题了。
但是,对这一复杂问题还是要做必要的梳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因此,本单元将“家园”分解为水域、空气、生物、土地等四个方面,将“理想的”相应地具象为洁净的、清新的、多样的、健康的四个具体的标准,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分到合地去研究,最终建立整体性的认知。
STEM学习《节能小屋》设计意图:
建筑节能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课题。
从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到建筑使用的过程中,要消耗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能源,建筑在用能的同时,还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既省料节能又绿色环保的建筑形式,各国普遍开始重视建筑节能。
于是,绿色节能建筑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又称可持续性建筑、环境友好型建筑,其概念诞生于“绿色设计”阶段,其实体形成于“绿色施工”阶段,其效果体现于建筑实体为社会提供“绿色服务”的时时刻刻。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意义重大。
绿色建筑能节约土地、水、材料等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排放,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和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绿色建筑代表了未来居住方向和生产方向,是实施生态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良好载体。
绿色建筑的形成必须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如理解并充分利用自然规律,选用和开发合适材料,合理安排建筑形态、围合结构节能技术和建造方式等。
因此,学习本主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建筑能耗越来越大,建筑节能成为迫切需求。
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学生关注度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认识建筑能耗问题的严峻性,才能产生学习需求。
由此本项目依次展开六个学习环节:
了解需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改进,评价反思。
“节能小屋”属于STEM项目学习单元。
它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
“节能小屋”让学生在模仿工程师的工作方式中学习,其本质还是学习。
通过对已有科学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促进学生建构科学大概念,提升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不要过多纠结于学生做出的节能小屋模型的质量,或者说不要把这一单元上成劳动技术课。
受限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有所欠缺,如果过分追求物化成果,可能会出现无视学生实际而刻意拔高要求,强行灌输知识点、训练技能点的情况。
本单元重在引导学生经历STEM项目学习的过程,让高阶思维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真正开启,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STEM学习过程通过学生所做的“工程笔记”串联起来。
《专项学习》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
教师应理解和把握什么才是“像科学家那样”。
首先,我们要带着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
“做”科学的方法,一方面包括运用观察、测量、分类、实验、推理、预测、控制变量、假设、解释、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是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及科学学习的一般特征出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其概括为八个要素,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这八个要素表达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结构。
具体的科学探究技能,在探究过程结构中运用,形成了科学教学中学生“看得见的探究”。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带着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想”科学。
像科学家
那样“想”科学,就是要以证据为基础,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和发展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体现出科学课的学科本质。
因此,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
从发展儿童科学素养的角度来看,动脑“想”与动手“做”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废。
正如加德纳所说:
“要想得到学科思维的训练,绝不仅仅是用事实填满脑袋就行,而应该深入研究某一事件的细节,从中发展出学科思维的脉络。
”培养学生能够“像科学家那样”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
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围绕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应该也必须使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如果忽略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的反思性思考,忽略帮助学生回顾与勾画探究路径的结构,缺乏对一些方法的要素加以点拨提升,那么学生不必然能体悟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不必然能掌握科学方法的要旨。
这也就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设置“像科学家那样”专项学习单元的用意。
四、教学策略
一、针对小学学生 具体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目前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调查看,科学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差异, 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
对于科学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根据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教学。
一方面,根据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及科学学习和接受能力的差 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课堂上建立小组,第一类学生,学习基础好,主动性强,接受能力好,学习热情尤其科学学习热情较高;第二类学生是学习基础较好,但是接受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较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第三类学生则是学习基础较差,主动性和热情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和家长时刻监督。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三类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平均分到若 干个组中,在各个组中形成互帮互助小组。
可见,分层教学对现在的学生而言,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一项研究表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兴趣让学生力求认识新事物,积极参与某种活动。
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有了兴趣的学生才会有好奇和求知心理倾向,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科学课上成愉快的、互动的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如对学习成绩好的给予适当表彰与奖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对成绩较差的更要鼓励,以让这部分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
要有意识地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利用计算机这个教育资源,运用游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秀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通过合作交流等教学形式掌握和理解基本科学知识,培养技能,学习探究方法,获得科学知识。
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发现、去揭示。
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学生在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以后,不妨设计一个游戏。
利用计算机这个教育资源,采用游戏方式,让学生正确判断科学小实验的各种结果的可能。
目的在于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既感受学习科学的意义所在,又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包含许多科学知识。
不仅如此,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游戏每一个环节。
用亲身体验代替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尽可能扩大参与面,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
小学科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实验的最佳路径,并在引导下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揭示。
这样不仅着眼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建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科学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学习。
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
激发思维,充分合作。
讨论时,先小组内交流。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整节课要保持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科学基本知识,思维得到发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
不足之处:
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有些探究活动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1) 学生情况:
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2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小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但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
本班学生的地域来源比较繁杂,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自律性差,上课好动,喜欢说话等。
其中男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但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加认真,但分析能力却不及男生。
(2)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
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教学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
实践活动
1-4
第一单元
神奇的能量
1.什么是能量
1
1.能观察、分析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具体事例,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能够探究、分析、描述具体情境中动能、势能的具体表现,知道动能和势能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初步感受能量的大小。
重点:
认识能量的本领,描述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
难点:
理解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棋子、小球、打气筒、米尺、橡皮筋、弹簧
1.做撞棋游戏体验动能。
2.做小球反弹实验,观察拉长橡皮筋、压缩弹簧
等现象,体验势能。
2.各种各样的能量
1
1.知道生活中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理解多种能量形式的作用。
2.能通过实验体验光具有能量。
3.懂得能量对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
知道生活中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理解多种能量形式的作用。
难点:
通过实验体验光具有能量,知道光与微波、X光都是电磁波,具有电磁能。
冰袋、辐射计、手电筒
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什么是热能。
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什么是电能和化学能。
3.借助辐射计,体验光具有能。
3.能量的转换
1
1.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而且可以多次转换。
2.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能量形式发生的转换。
3.懂得看似平常的现象往往蕴含着科学道理。
重点:
体验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难点:
能针对具体的生活情境,说明能量形式发生的转换,而且可以多次转换。
牛顿摆、扣子、细线;瓶子、硬币、水杯、水摇摇发电棒、橡皮塞;小苏打、白醋、瓶塞、锥形瓶、火柴、酒精灯
1.通过一系列动手实验,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通过多种实验知道能量可以多次转换。
4.电磁铁
1
1.学会制作电磁铁,能说明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2.通过探究实验,能发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线圈匝数有关。
3.通过观察、分析,能举例说明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认识电磁铁的特点。
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铁钉、长导线、电池、电池盒、若干连接导线、回形针、条形磁铁等
1.学习制作电磁铁,比较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点。
2.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8
第二单元
生物和栖息地
5.多样的栖息地
1
1. 理解栖息地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
2.理解多样化的栖息地生活着多样化的生物。
3.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与其栖息地相适应。
4.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重点: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
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基本需要。
难点:
能对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梳理出有用信息。
校园里的大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