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5314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54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docx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最新整理比较全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含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

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实际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丛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据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口诀、观察和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位置方向,增强数学的好奇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简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任务保障;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更、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2、优生方面:

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

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3、差生培养:

以学生以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大量的丰富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问题。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交流让他们产生兴趣,自觉参入到学习中来,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2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6课时

3~4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实践活动:

有趣的七巧板

4课时

5

国庆放假

6~8

三、表内乘法

(一)

13课时

9~11

四、表内除法

(一),期中复习

9课时

12

五、厘米和米

4课时

13

实践活动:

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

14~16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

14课时

17

七、观察物体

2课时

18

八、期末复习

4课时

 

连加、连减

授课日期:

月日课型:

新授课总课时: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生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

2.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3.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生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思考、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课前预学:

1.用竖式计算下列算式。

36+47=80-35=

2.想一想:

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试一试。

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试试看吧!

19+27+26=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自主学习。

2、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可以一起学习数学了,有信心学好吗?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笔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板书课题:

连加、连减。

3、交流提升

1.同学们对加减笔算的方法还记得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汇报。

2.出示例1.

(1)竖式笔算。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说说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问:

求三个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怎样列式?

板书连加算式。

通过课前的学习,你是怎么算的?

指名问部分学生说算法。

师板书。

指出:

这里的连加,要先算19+27的和,再把这个和与26相加,所以可以分两步列竖式笔算得数。

出示部分学生作业,连写的完整计算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2)小结方法。

同学们用的两种方法相同在哪里?

写法上不同在哪里?

小结:

连加笔算,可以分两步写竖式,也可以把竖式像这样连起来写。

连起来写竖式算,可以简便一些。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算式。

引导:

可以用竖式计算吗?

先互相讨论,再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指名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

连减可以分两步列竖式算,也可以把两步竖式连起来写。

一般连起来写竖式,计算过程稍微简便一些。

4、巩固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再在竖式上计算。

交流每一步的得数,说明连加、连减一般像这样把竖式连起来写比较方便。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

根据板演题交流竖式写法和计算过程。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在课本上,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列式和结果,并要求口答。

提问:

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一共摘了多少个?

又根据什么求的还剩多少个?

5、全课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2.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其余四小题,第3题。

加减混合

授课日期:

月日课型:

新授课总课时: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

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间交流。

2、学习新课。

1.学习例2.

(1)列出算式。

呈现例2,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并连贯地说出三个条件和问题。

提问:

怎样列式?

师板书列式。

说明:

像这样的算式,有加法也有减法,叫加减混合。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2)竖式计算。

(3)提问:

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小朋友把课本翻到第3页,用竖式算出这道算式的得数。

你能行吗?

学生笔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竖式怎样算的,明确先算加法,再连着写竖式算出得数。

指出:

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可以按计算顺序把竖式连起来写,算出得数。

3.完成“试一试”。

4.出示“试一试”的算式。

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

你是怎样算的?

师板书减法竖式。

讨论:

在算出减法得数22后,用什么方法算要方便一些?

你是怎样想到用口算的?

指出: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内容。

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

5.反思。

通过计算这两题,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吗?

按算式的顺序算,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直接用口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分组练习,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说一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票笔算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

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的结果。

提问:

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

为什么可以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方框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

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交流:

每题里哪一步的笔算,哪一步用的口算?

第二小题的竖式里66哪里来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提问:

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求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说一说。

两个问题间有什么关系?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请学生想一想:

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想好后互相说一说。

再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2课堂作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其余三小题,第3题右边两小题。

(2)“想想做做”第5题列式在课本上。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授课日期:

月日课型:

新授课总课时:

3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练习一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逐步形成认真计算、追求正确地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练习内容

1.回忆内容。

提问:

前两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怎么写要方便一些?

什么时候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方便一些?

(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时)

2.揭示课题。

为了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今天我们练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要认真地练习计算,并且能用方便的方法时就用方便的方法算。

二.组织计算练习

1.做练习一第1题。

出示题目。

先找学生口算,再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指出: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

计算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口算,这样算的比较快。

2.做练习一第2题。

(1)出示题目,说一说可以怎样算。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因。

(2)练习反思。

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有什么体会?

指出: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

两步都要笔算时,算式可以连起来写。

计算时还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用口算时可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快一些。

3.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计算,将得数写在括号里。

交流得数。

引导观察:

第一小题得数都是90,请大家观察一下:

个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都是多少?

十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呢?

第二小题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中,都有什么?

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4.做练习一地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三.练习总结,完成思考题。

1.练习总结。

提问:

能和同学说说你的练习收获吗?

2.讨论思考题。

(1)出示图:

有两行苹果,第一行10个,第二行14个。

提问:

从第一行拿几个到第二行,两行个数就同样多?

如果第一行只有8个苹果呢?

追问:

从比多的部分拿多少到第一行,就能使两行同样多?

(一半)

(2)出示思考题。

理解题意。

提问: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只交换两筐?

交流:

学生交流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白不同的想法。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授课日期:

月日课型:

新授课总课时: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种不同个数物体摆得“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和积累数学学习直观操作活动的经验;初步体验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2个红圆片、12个蓝圆片和24根小棒。

自主探究:

○○○○○○

○○○○○○○○○○

想一想:

要想使两排的圆圈一样多,可以怎么办?

在家里用圆片动动手,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的,揭示课题。

1.出示图:

一行苹果一行梨,苹果10个,梨8个,一一对应地排列。

提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苹果和梨的关系吗?

回答:

苹果比梨多2个,梨比苹果少2个。

这句话还能换个说法说一说吗?

引导:

苹果去掉2个和梨同样多,梨添上2个和苹果同样多。

还可以平果给梨一个就同样多了。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比较两种不同个数的物体,可以先找出同样多和多的两部分,直接看出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这样的经验,来解决把两种物体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关系。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出示例3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

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

学生展示课前探究时想出的方法。

(1)添上4个。

(板书:

少的补上)

(2)拿掉4个。

(板书:

多的去掉)

(3)移动2个。

(板书:

移多补少)

2.整理方法,感悟关系。

引导:

我们刚才摆出12个和8个两行彩珠,通过动手操作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

你能再看看这里摆得圆片,整理一下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吗?

(学生说明方法)

指出:

刚才两串珠子个数不同,多的一串比少的这串多4个。

在少的一串里添上少的这4个,得到的个数就和多的同样多;从个数多的一串里去掉多的这4个,剩下的个数就和少的那串同样多;如果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只要拿出这4个的一半给少的一串,两串就同样多。

3.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引导:

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你有哪些收获?

指出:

小朋友有许多学习的收获,特别明白了:

动手操作可以很快的解决问题,帮助我们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有时会找到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经验。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摆小棒操作,并根据操作的结果完成填空。

全班交流,说说想的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1小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先填空,再交流结果。

(2)出示第2小题。

引导看图:

这两个条形各表示什么数量呢?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追问:

明明比大力多20枚邮票,为什么只给10枚后,两人就同样多?

还可以怎样使两人邮票的枚数同样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追问:

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就同样多就是求什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口答第2小题,启发学生想象两盆花排列的样子,并尝试着想象调整盆花的过程。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概况内容。

提问:

今天学习的是解决怎样的问题?

(把两个大小不同的数量摆成同样多的问题)

通过什么活动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的?

你知道这类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吗?

认识多边形

授课日期:

月日课型:

新授课总课时: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4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

形,能判断一个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能按要求围出或剪出多边形。

2.学生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图形,以及观察、实践操作等数学活动,

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

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经验;体会不同图形边数

的特点,发展相应的空间观念。

3.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

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课前预学:

一、摆一摆,填一填。

1.四边形有()条边,用小棒摆一个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用()根小棒。

3.搭一个六边形,至少要用()根小棒。

4.试着搭一个七边形。

二、试一试。

你能在钉子板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边数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

根据一个图形的边数来认识它是什么图形。

小朋友有信心认识新的图

形吗?

三、交流提升

教学例1。

1.观察图案。

出示例1的窗格图案。

让学生说说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图案,再观察窗格上有些什么形状,说

说对这样的窗格有什么感觉。

指出:

这是在我国古代建筑上经常能见到的窗格图案,这样大大小小、

不同形状的图形连在一起组成的图案非常漂亮。

这是图形在我国古代建筑

上的应用,你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多聪明、多有智慧!

直到现在,还经常用

它来装饰门窗和建筑呢。

2.分类认识。

(1)找图形。

要求:

你能从例l这个窗格图案上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

自己找一

找,把你找的边数相同的图形描一描。

引导:

请小朋友看看你找到的是几条边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

谁来指一指,你找到了哪些图形,各有几条边?

(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按学生找的分类画出不同边数的图形)

(2)认识四边形。

提问:

这里有你认识过的图形吗?

(有三角形)

指出:

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在三角形相应位置板书:

三角

形),这是我们认识过的图形。

引导:

(指着四边形)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图形画在一起呢?

说明:

这些图形都有四条边,(教师比划图中的四条边)像这样由四条边

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在四边形相应位置板书:

四边形。

再集体说一说:

四边形。

追问:

为什么把这类图形叫作四边形?

还能从窗格图案里找到一些四

边形吗?

想一想,我们认识过的图形有哪些也是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什

么也是四边形呢?

你能画一个四边形吗?

试试看。

(学生画图并交流画的四边形)

小结:

我们在窗格图案中找到的和画的这些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大

小也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所以都是四边形。

长方形和

正方形也都是四条边围成的,所以都是四边形。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各自判断后交流,并说明为什么三个图形是四边形,而另一个

不是。

指出:

只有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才是四边形。

(4)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引导:

有四条边的图形叫四边形,那么后面这两类图形中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呢?

你认为应该叫什么图形呢?

大家讨论一下。

交流:

你认为这两类图形各叫什么图形?

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在相应

位置板书:

五边形六边形)

小结:

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一一

(六边形),由七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七边形);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

就叫——几边形。

四、巩固拓展

1.摆一摆,填一填。

四边形有()条边,用小棒摆一个四边形。

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用()根小棒。

搭一个六边形,至少要用()根小棒。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明图里围出的各是什么图形。

指名一人板演围图形,其余学生分别围一围并交流围出的不同图形。

结合交流说说围成的是几边形。

强调:

围成的图形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

先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明确第

(1)题的要求。

出示两张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想想怎样剪成两个三角形,怎样剪成一个

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学生操作剪图形,教师巡视。

交流剪的图形,了解要得到题里的结果,

(2)让学生明确第

(2)题的要求。

出示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想想怎样可以剪下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剪下一个三角形。

展示交流:

你是怎样剪的?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追问:

从正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剪法?

(从一个顶

点向相对的顶点剪,从一个顶点向相对的边剪)剪下一个三角形后,剩下的

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能找到几个就找几个;然后交流自己找到了几

个四边形。

对能找出四边形的,不管找到几个,都给予肯定、鼓励。

对能从

不同角度找出四边形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样看出是四边形的。

总结学生的观察方法,指导找四边形的方法,了解可以先数最小的四边

形有几个,再横看、竖看由两个最小的四边形连成的四边形有几个,最大的

四边形有几个,得出一共有9个。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授课日期:

月日课型:

新授课总课时: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初

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指出平行四边形和围出平行四边形。

2.学生经历从直观、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形成平行四边

形的直观表象,并能操作再现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积累通过多种感官学习平

面图形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