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5278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docx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五爪金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植物形态蛇含,又名:

蛇含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

主根短,侧根如须状丛生。

茎多数,细长,略匍匐,具疏生的绢状毛。

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较小,柄短;掌状复叶;小叶3〜5,椭圆形或狭倒卵形,长2〜4厘米,宽0.5〜1.7厘米,先端浑圆或钝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粗锯齿,下部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脉间有绢状毛;托叶阔披针形,基部与叶柄结合。

花小,成顶生的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5,卵状披针形,副萼5,近线形,背面均有少许毛;花瓣5,黄色,倒心脏形,先端稍凹;雄蕊多数;雌蕊多数,着生于花托上。

瘦果有纵皱,无毛。

花期4〜5月

生长于山坡或湿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夏季采收。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

治惊痫高热,疟疾,咳嗽,喉痛,湿痹,痈疽癣疮,丹毒,痒疹,蛇、虫咬伤。

1《本经》:

’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痿恶疮,头疡。

'

2《别录》:

’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

'

3《药性论》:

’能治丹疹,小儿寒热。

'

4《本草拾遗》:

’主蛇咬。

'

5《日华子本草》:

’能治蛇虫蜂虺所伤及眼赤,止血,?

风疹痈肿。

'

6《本草图经》:

’治咽喉中痛,含咽之。

'

7《植物名实图考》:

’治咳嗽。

'

8《草木便方》:

’发汗解肌。

治风痰咳嗽,惊痫,洗眼消毒。

I

9《分类草药性》:

’治咳嗽,风寒湿气,跌打损伤。

'

10《湖南药物志》:

’治疯狗咬伤,脚背痛,痢疾。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1.5〜3钱,鲜者1〜2两。

外用:

煎水洗,捣敷或煎水含漱。

选方①治小儿惊风:

㈠五皮风四钱,土升麻三钱,辰砂草二

钱,银花藤二钱,土瓜根二钱。

煎水服。

㈡五成风三钱,全虫一个,僵虫一个,朱砂五分。

各药研成细末,混合成散剂,开水吞服。

(《贵阳民间药草》)

2治温疟、发高烧、咳嗽:

五匹风五钱,白蔹二钱,紫苏三钱。

加水煎汤,于发疟前两小时服用,每日一剂,连服三剂。

(《贵州民间方药集》)

3治疟疾:

蛇含五至七株(以无毛茎细者为好),泡开水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伤风咳嗽:

五皮风、排风藤。

煎水服。

5治百日咳:

五皮风五钱,生姜三片。

煎水服。

6治麻疹后热咳:

五成风、白蜡花、枇杷花各三钱。

研末,

加蜂蜜蒸服。

(④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7治风湿麻木:

五匹风、生姜。

熬水洗患处。

(《贵州草药》)

8治痈肿,偏头痛:

蛇含全草捣汁搽,或捣烂敷患处。

(《湖

南药物志》)

9治金疮:

蛇含草捣烂敷之。

(《肘后方》)

10治赤疹:

蛇含草捣令极烂,敷之。

(《古今录验方》)

(11)治蛇咬伤:

五爪龙、山棕子各三两,一条边一两。

上药一

半煮汤,一半杵烂敷伤口。

(《闽东本草》)

(12)治蜈蚣螫人,蛇含草?

敷之。

(《斗门方》)

(13)治身面恶癣:

紫背草入生矶研,敷二、三次。

(《仁斋直指

方》)

圍治角膜溃疡:

鲜蛇含全草三株。

洗净,捣烂,敷患眼眉弓,一至二日换药一次。

(《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15)治雷公藤中毒:

鲜蛇含全草二至四两,鲜构树枝梢(连叶)七、八枝。

捣烂取汁,加鸭蛋清四只混匀,灌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6)产后泻痢用蛇含极一反,浓煎服下。

(17)刀伤出血。

用蛇含草捣烂敷伤处。

(18)身面恶癣。

用蛇含草加生矶研敷。

(19)蜈蚣、蝎伤用蛇含划揉碎敷伤处。

(20)痈肿瘀血、产后积血等。

作蛇含、大黄、附子、芍药、大

戟、细辛、独活,黄芩、当归,莽草、蜀椒各一两,薤白十

四枚,共研为末,在夺酒中泡一夜,加猪油二斤熬成膏收存,

用时每服一弹丸大的经量,温酒送下。

一天服两次。

病在体外,则用膏敷涂。

此方名'蛇含膏'。

临床应用治疗肠梗阻取鲜蛇含全株4两,捣烂绞汁,冲入等量童便,稍加热,缓缓服下。

冬季用干品,每次2两作煎剂,冲等量童便内服,同样有效。

服药后如有剧烈呕吐吐出药液时,应补足服药量;采取小量多次服药方法,一般第2次服药即不呕吐。

临床试治数例,均在24小时内见效。

植物形态乌蔹莓多年生蔓生草本。

茎紫绿色,有纵棱,具卷须,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

叶为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排列成鸟爪状,中

间小叶椭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2.5〜3厘米,小叶柄长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渐

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分叶柄,小时的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总叶柄长3〜5厘米。

聚伞花序

腋生,横径6〜15厘米,序梗长3〜12厘米;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

浆果倒圆卵形,横径约7毫米,成熟时黑色。

种子2〜4粒。

花期6月。

果期8〜9月。

生长于旷野、山谷、林下。

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此外,尚有变种毛叶乌蔹莓的全草,广西民间称为'红母猪藤

',亦同等入药。

化学成份全草含阿拉伯聚糖(araban)、粘液质、硝酸钾、甾

醇、氨基酸、酚性成分、黄酮类。

根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树胶。

果皮中含乌蔹甙。

采集夏、秋采收。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

用于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1陶弘景:

'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

2《唐本草》:

’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3《履?

岩本草》:

’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

4《纲目》:

’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

5《草木便方》:

’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

补益虚损。

'

6《分类草药性》:

’去风散痰。

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

毒。

'

7《江苏植药志》:

’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

8《贵阳民间药草》:

’治风湿瘫痪。

'

9《湖南药物志》:

’治偏头风,痔疮。

'

10《闽东本草》:

’治热泻,血痢。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0.5〜1两;研末、浸酒或捣汁。

外用:

捣敷。

选方①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

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

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

用大蒜代姜亦可。

(《寿域神方》)②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

五叶藤捣敷之。

(《丹溪纂要》)

3治发背、臀痈、便毒:

乌蔹莓全草水煎二次过滤,将两次

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一次。

(《江西民间草药》)

4治无名肿毒:

乌蔹莓叶捣烂,炒热,用醋泼过,罨患处。

(《浙扛民间草药》)

5治臁疮:

鲜乌蔹莓叶,捣烂敷患处,宽布条扎护,每日换

一次。

或晒研末,每药末一两,同生猪脂三两,捣成膏,将膏摊纸上,贴敷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6治喉痹:

马兰菊、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

上三物,杵汁,徐徐饮之。

(《医学正传》)

7治九子滥痒:

母猪藤、九子连环草、何首乌。

炖肉服。

(《四川中药志》)

8治肺劳咳血:

乌蔹莓根三至四钱,煎服。

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蛋各三钱,同煎服。

(《浙江民间草药》)

9治风湿关节疼痛:

乌蔹莓根一两,泡酒服。

(《贵州草药》)

10治小便尿血:

五叶藤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卫

生易简方》)

(11)治白浊,利小便:

乌蔹莓根捣汁饮。

(《浙江民间草药》)

(12)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

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

取汁二两,米酒冲服。

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

(《江西民间

草药》)

(13)治蜂螫伤:

五爪龙鲜叶,煎水洗。

(江西《草药手册》)

圍治跌打损伤:

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

(《简

便单方》)

(15)治跌打接骨:

血五甲根晒干,研细,用开水调红糖包患处。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16)小便尿血。

用乌蔹莓阴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17)项下热肿(俗名蛤蟆瘟)。

用乌蔹莓捣烂敷涂。

(18)乳痈、恶疮初起。

用乌蔹莓的藤或根一把、生姜一块。

一起捣烂,加好酒一碗,绞取汁,热服令发汗,同时以药渣敷患处。

方中的生姜,用大蒜代亦可。

(19)跌打损伤。

用乌蔹莓捣汁,加童便,以热酒送服。

临床应用①治疗化脓性感染

取新鲜全草或茎叶洗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

或取叶、根研成细末,和凡士林调成20%的软膏;或取其原汁烘干碾粉外用,每日换药1次。

治疗疖肿、痈、蜂窝组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外伤感染创口、烧伤感染残余创面、脓疱疮、天疱疮、冻疮溃烂、湿疹、皮炎等,具有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

对一般早中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敷后即感到清凉舒服,经1〜2次即可见炎症消退;对破溃或化脓创面,治疗后脓液明显减少,肉芽新鲜,加速上皮生长。

对绿脓杆菌

感染创面。

经敷药1〜2次,可见分泌物培养转阴。

鲜草捣泥外敷也可用于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挫伤。

使用中未见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此外,也可配成1:

1或1:

2的鲜草煎剂内

服。

2用于接骨及消肿取洗净泥沙、剔去硬结的新鲜根1斤,糯米饭半碗,千捶成膏敷患处。

或在秋冬时采根洗净切片晒干,研成粉末,密封,用时以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一般敷药12〜24小时,如

局部感灼热应立即换药,否则容易发泡。

治疗关节炎时,一般敷3〜7天即可。

曾治1例右手尺骨骨折,断面整齐,患部肿痛,经整复后敷上五将草药膏,固定,3天换药1次,1

星期去夹板,半月即愈。

植物形态狭叶崖爬藤多年生攀援藤本。

茎藤褐色,粗糙,嫩茎绿色,无毛,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上部分枝。

鸟足状复叶互生;柄长3〜3.5厘米;小叶5枚,中央小叶最大,两侧两对小叶渐变小,小叶披针形或狭卵形,先端渐尖,边缘有刺状小锯齿,中间小叶有7〜10对侧脉。

伞房状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或腋生;花小,淡绿色;花瓣4,三角状卵形,外面顶端有短角;雄蕊4,柱头4裂。

浆果多汁,如豌豆大,紫红色至紫黑色。

生于山坡沟边或灌木丛中。

分布云南、四川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功用主治①《云南中草药》:

’接骨生肌,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治骨折,跌打损伤,风湿肿痛,闭经。

'

②《云南中草药选》:

’凉血活血,壮筋骨,消肿止痛。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火烫伤,皮肤糜烂。

'用法与用量内服:

浸酒,2〜3两。

外用:

捣敷或研末调敷。

选方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五爪金龙根或全株二至三两。

泡酒一斤,浸七日后即可内服,每次服10毫升,一日

二至三次。

(《云南中草药选》)采集夏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用主治止咳除蒸。

治骨蒸劳热,咳嗽溢血。

选方①治骨蒸劳热盗汗:

五爪金龙花(干)十四朵,合老母鸭一只炖服。

②治咳血:

五爪金龙花(鲜)十四朵,煎汤调蜜服。

植物形态光叶崖爬藤

多年生攀援藤本,长3〜5米。

根肥大,纺锤形,皮紫红色,质坚韧。

缠绕茎细长,表面有细沟纹;卷须不分枝,卷曲。

质坚韧。

叶互生,掌状复叶;小叶5枚,具短柄,椭圆状披针形,中央一枚最大,基部两枚较小,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具浅波状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花杂性异株,伞房花序排列成聚伞花序;花细小,黄绿色。

浆果球形,肉质生于山坡杂木林中或陡壁处。

分布于云南等地。

采集秋冬采集,切片晒干。

功用主治①《云南中草药》:

接骨生肌,止血消炎。

治骨折,瘰疬,外伤出血。

'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舒筋活络,止血生肌。

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症,关节筋骨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3〜5钱。

外用:

捣敷或研末撒。

植物形态紫薇(《酉阳杂俎》),又名:

猴郎达树(《酉阳杂俎》),不耐痒树(《曲洧旧闻》)。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

枝条光滑,幼枝具4棱,叶对生或近于对生,上部的互生;叶近乎无柄;椭圆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7厘米,宽1〜4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平滑无毛,或下面沿主脉上有毛。

圆锥状花序顶生,长4〜20厘米;花萼长7〜10毫米,萼筒外部不具棱槽,顶端通常6浅裂,裂片卵形;花瓣6,近圆形,紫色,边缘皱曲,基部成爪;雄蕊36〜42,外侧6枚的花丝较长,花药较大,呈绿色,花粉粒紫色;雌蕊1,花柱细长,

柱头头状。

蒴果圆球形,长9〜13毫米,宽8〜11毫米。

花期5〜8月。

多栽培于庭园。

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紫薇根)、叶(紫薇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功用主治①《滇南本草》:

’治产后血崩不止,血隔百瘕,崩中,带下淋漓,疥癞癣疮。

'

②《岭南采药录》:

’治小儿烂头胎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1〜3钱。

外用:

煎水洗。

选方治风丹:

紫薇花一两。

煎水煮醪糟服。

(《重庆草药》)

植物形态崖爬藤常绿或半常绿藤本。

小枝和叶柄有刚毛;卷须有吸盘。

掌状复叶,互生。

具柄,长1.5〜3厘米;小叶3〜5片,无小叶柄,菱状倒卵形,长1.5〜3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圆锯齿,齿具刺状小尖头。

伞形花序腋生,杂性异株。

有细长的总花梗,长1.5〜2.5厘米,小花绿色,小花梗细长,稍有不等,花为4基数,花瓣展开;无花柱,柱头4浅裂,花盘与子房基部结合。

浆果,呈圆球状倒卵形,长6毫米,含有种子2〜4粒。

花期6〜8月。

果期10月。

生于温暖、阴湿的山区石崖上或林中。

分布我国中部及西南地区。

采集全年可采。

药材藤茎细长,节间较长,叶紫红色,略肉质。

根少。

以根入药尤佳。

产四川、云南等地。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行血,解毒。

治头痛、身痛、风湿痹痛,流注,疮毒。

1《峨嵋药植》:

’敷蛇咬伤。

'

2《昆明药植调查报告》:

’治骨折。

'

3《四川中药志》:

’发散风湿,行血导滞。

治头痛、身痛、筋骨痛、风湿麻木及流注;外用洗疮毒。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3〜5钱。

外用:

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①治风湿筋骨疼痛:

走游草、伸筋草、筋骨草、络石藤、威灵仙,煎服。

(《四川中药志》)

2治黄水疮:

走游草叶,炕干打粉,干撒患处;如无黄水,可用麻油调搽。

(《四川中药志》)

3治跌打损伤:

走游草二两。

泡酒服。

(《贵州草药》)

4治巴骨癀,走游风:

大、小走游草各五钱,排风藤叶、三角风各三钱。

煎水洗患处并服用。

(《贵州草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