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5220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docx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

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车身损伤评估

 

项目八车身损伤评估一、项目要求【知识要求】1.了解车身结构及车身材料基础知识2.了解不同方位的汽车碰撞及碰撞力的传递特点3.掌握碰撞损伤类型及车身碰撞损伤检查与确定的方法4.掌握车身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以及座椅碰撞的损伤评估方法【能力要求】1.对于任何一辆汽车,能够说明其车身各部分名称及其常用材料2.能够运用车身碰撞损伤检查与确定的方法,分析汽车正面、侧面、后面碰撞造成的车身零部件的损伤情况,并能针对汽车车身的具体部件说明其损伤形式和损伤评估方法二、相关知识

(一)车身结构及车身材料基础知识1.车身结构基础知识

(1)汽车车身概述1)汽车车身的功用。

汽车车身既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也是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2)汽车车身组成。

车身结构主要包括车身壳体及门窗、前后钣金件、车身附件、内外装饰、座椅以及空调装置等。

对于货车和专用汽车,还包括货箱和其他专用设备。

3)车身壳体结构。

①非承载式车身②承载式车身③半承载式车身

(2)货车车身1)驾驶室。

①驾驶室的类型货车驾驶室按其结构大体可分为长头式、短头式和平头式,如图8-1所示。

②驾驶室的结构货车驾驶室多采用非承载式无骨架的全金属壳体结构,它是由薄钢板冲压件焊接而成的。

驾驶室没有明显的骨架,由外部覆盖件和内部钣件焊合成壳体,通过3点或4点弹性悬置与车架连接。

2)货箱。

货箱亦称车箱。

3)自卸汽车的举倾装置。

(3)客车车身1)非承载式车身。

这种车身由专业化车身厂生产,然后安装在现成的货车底盘车架上。

2)半承载式车身。

客车专用底盘,其车架由两根前后直通的纵梁与若干横梁等组成,将车架用若干悬臂梁加宽并与车身侧壁刚性连接,使车身骨架也分担车架的一部分载荷。

3)承载式车身。

其底架是由薄钢板冲压或用型钢焊制的纵横格栅,以取代笨重的车架。

格栅是高度较大(约500mm)的桁架结构,因而车身两侧地板上只能布置坐席,而坐席下方高大的空间可做行李箱,适用于大型长途客车。

(4)轿车车身1)轿车车身类型。

①凹背式(3厢型)凹背式车身以出租车为代表,多见于中型轿车。

②2厢型2厢型近来多见于FF车。

③1厢型从外观看是不分箱的平头式,驾驶室和行李箱及发动机室都在同一箱内,发动机的位置有在前座椅下、(地板)下置、前置、后置等各种形式。

2)轿车车身壳体。

①非承载式车身。

这种车身轮轴基本上都是固定在车架之下的。

②承载式车身。

绝大多数轿车都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

③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的碰撞特点。

A.非承载式车身。

非承载式车身碰撞损坏一般集中在一个地方。

B.承载式车身。

a.承载式车身设计的结构不是将损坏定位在一个地方,而是由其结构中比较坚硬的部分将碰撞能量传到车身更多的部位。

b.能使碰撞力尽量分散在车身的更多部分,提高了安全性,但是也会由于冲击力的传递造成车身多处损伤,这给碰撞修理增加了难度。

3)车外安全防护装置。

①车身壳体结构的防护措施A.使乘客舱具有较大刚度的方法。

B.使车身的头部、尾部等其他离乘员较远的部分具有较小刚度的方法。

C.使乘客舱侧面较强固,以便承受较大的撞击力的方法。

②保险杠与护条保险杠的防护结构应包括两部分:

一是减轻行人受伤的软表层,主要由弹性较大的泡沫塑料制成;二是能吸收汽车一部分碰撞能量的装置,有金属构架、全塑料结构、半硬质橡胶缓冲结构、液压或气压装置等形式。

车身侧面的护条与行人接触的可能性很小,一般由半硬质塑料或橡胶制成。

③汽车其他外部构件除了保险杠外,经常致使行人受伤的构件主要有前翼子板、前大灯、发动机罩、车轮、风窗玻璃等。

这些构件不应制造得尖锐而坚硬,最好平整光滑而富有弹性。

4)车门、车窗及其附件。

①车门A.车门的类型。

车门按开启的方式有旋转式、水平移动式、折叠式、外摆式及上掀式等。

B.车门的结构。

②车窗A.风窗。

B.三角通风窗。

C.车门升降玻璃。

D.客车侧窗。

E.轿车的天窗。

5)座椅。

①作用座椅的作用是支撑人体,使驾驶操作方便和乘坐舒适。

②组成座椅由骨架、座垫、靠背和调节机构等组成。

③机械式座椅调节机构A.行程调节装置。

B.靠背角度调节。

④电动座椅A.电动机。

B.传动、调节装置。

C.控制装置。

D.电动座椅组合开关。

2.车身材料基础知识

(1)汽车用金属材料1)低碳钢。

2)高强度钢。

①高强度低碳钢高强度低碳钢广泛应用于车身,如前横梁、后横梁、车门槛、保险杠面罩、保险杠加强件、车门铰链和锁柱等。

②高抗拉强度钢高抗拉强度钢的抗拉强度极高,常用于车门加固件和保险杠加固件。

③马氏体钢马氏体钢是一种合金钢,它的抗拉强度大约是低碳钢的10倍,常用于车门加固件和保险杠加固件。

④DP(双相)钢、IF钢和TRIP钢这种高强度钢只用在车身结构部件上,如纵梁、横梁、A、B、C柱等部位,而不受力的蒙皮依然采用普通软钢,这有利于加工成复杂的外部形状,且柔软的表面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够尽量保护行人。

⑤低合金耐候钢Cor-Ten钢常用于耐腐蚀车身腹板。

3)新材料。

包括铝合金、碳纤维、塑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

①铝合金除了个别轿车车身全部用铝合金材料外,大部分轿车还是局部零部件使用铝合金,如车圈、发动机上盖等。

②耐腐蚀镀层的高强度钢板目前这种具有耐腐蚀镀层的高强度钢板已应用在现代轿车上。

③“泡沫金属”目前用泡沫铝合金做成的汽车零部件有发动机舱盖、行李箱盖、翼子板等。

④碳纤维碳纤维具有绝佳的韧性和抗拉强度,且重量只有钢的1/4。

(2)汽车用非金属材料1)车用塑料。

塑现在越来越多的塑料用于制造各种汽车零件。

常见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如图8-17所示。

①车用塑料的种类应用于汽车上的塑料有热塑性和热固性两类。

②车用塑料类型的鉴别A.标签识别法。

一般塑料零件上贴有标准的识别标签,将零件拆下,对照汽车说明书或修理手册上列出的塑料属性进行鉴别。

常用汽车塑料及其应用如表8-1所示。

B.燃烧识别法。

a.PVC塑料。

置于火中,塑料燃烧并发出浅蓝色火焰。

b.ABS和PP塑料。

用刀片从零件背面隐蔽处切下一块塑料切片,并点火燃烧。

ABS塑料燃烧时会产生黑烟并会短暂地悬浮在空间。

PP塑料燃烧时无明显黑烟,但有其自身独特的气味,将它从火中取出时会继续燃烧,并会浮在水上。

c.PE塑料。

当用火焰直接燃烧时会熔化,膨胀并滴下,也会浮在水上。

移去火焰,小滴会继续燃烧并发出石蜡的气味。

d.TPUR塑料。

这种塑料十分柔软,当置于火上时其燃烧火焰呈橘黄色并发出黑烟,当移出火焰时,塑料会继续燃烧并会四处溅射。

③塑料零件的维修方法A.当零件损坏的程度很大,很容易拆卸,新件也容易定位时,可采用更换。

B.若零件仅是裂缝、破裂、擦伤和孔洞时可采用修复处理,特别是零件很难拆,或者是新零件很难定位时一般采用修复的方法。

对热固性塑料采用胶粘的方法修复,对热塑性塑料采用可熔性焊接。

2)车用橡胶。

汽车车身上的橡胶件主要有各种橡胶软管、密封件、减振垫、轿车上的玻璃嵌条、车门防水密封条、车门缓冲块、保险杠中橡胶弹簧垫片等。

3)汽车用玻璃。

①玻璃的分类目前汽车上普遍使用的玻璃都是安全玻璃。

汽车上使用的安全玻璃可分为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和区域钢化玻璃3种。

A.钢化玻璃。

B.夹层玻璃。

C.区域钢化玻璃。

D.特异功能玻璃。

a.UV(紫外线)阻断玻璃b.电热风窗玻璃(ElectricallyHeatedWindShield,EHW)c.隐避玻璃。

d.憎水性玻璃。

e.防污玻璃。

f.夹丝夹层玻璃。

g.防弹玻璃。

②玻璃上的附件A.防霜加热玻璃。

B.收音机接收天线。

C.雨量传感器。

(二)损伤评估基础理论1.不同方位的汽车碰撞

(1)正面碰撞正面碰撞包括汽车与刚体墙的碰撞和汽车与汽车的碰撞。

1)汽车与刚体墙的正面碰撞的原因。

汽车与刚体墙的正面碰撞一般是在驾驶员酒后驾驶、突发疾病或夜晚视线不清等情况下发生的。

2)汽车与汽车的正面碰撞的原因。

①超车形成的正面碰撞。

②在弯道上形成的正面碰撞。

③瞌睡碰撞。

(2)追尾碰撞追尾碰撞产生的原因如下。

①天气,如雨、雪导致路滑,雾导致能见度低。

②驾驶员违章,可能是追尾车辆超速或是前方车辆过慢,紧急变道。

③汽车自身原因,制动失灵等。

④行驶时与前车之间的距离保持太近,当前车遇到情况紧急制动时,后车的制动是在发觉前车已经先行制动以后才开始的制动,加上惯性和距离的原因,从而未能及时停车,造成追尾事故。

(3)直角侧面碰撞侧面碰撞包括迎头的侧面碰撞、右转碰撞和左转碰撞。

直角侧面碰撞具有以下特点。

①由于被碰撞车多数是在行驶状态,因而相互碰撞的车辆除受碰撞力的力矩作用外,还受摩擦力作用。

②在直角侧面碰撞中,被碰撞车在碰撞方向上的速度分量是零。

故碰撞时,碰撞车的速度就是有效碰撞速度。

③试验证明:

相对被碰撞车的质心,碰撞点偏心距离短的前部碰撞,变形量最大;被碰撞车在行驶状态比静止状态的变形量大。

④碰撞车和被碰撞车在行驶时,发生直角侧面碰撞时,碰撞车的前部受摩擦力作用,要出现弯鼻式变形。

(4)斜碰撞斜碰撞的形成有下列3种情况。

①在引起正面碰撞中,碰撞车在超越中心线或返回本车道的过程中,多形成斜碰撞。

②在直角侧面碰撞中,碰撞车的驾驶人总是力图摆脱事故的发生而急剧打转方向盘,形成斜碰撞。

③在左转和右转碰撞中,多数也形成斜碰撞。

但在这种情况下被碰撞车多数是处于停止或近似停止的缓慢行驶状态。

2.碰撞力的传递与碰撞损伤类型

(1)碰撞力的传递轿车的承载式车身碰撞冲击力的传递及结构变形为例:

如图8-18所示,当汽车前角受到一个力F0作用给B区域时,B区域将会变形而吸收能量;碰撞力减到F1并传递到C点,这段的金属变形,能量继续减少到F2并传递到D点,依次F3继续减弱传给E,F4继续减少,汽车车顶盖金属轻微变形,在F点几乎不再有冲击力,也不再发生变形。

碰撞动能在冲击力传递过程中逐渐转化成零部件的变形能。

汽车若以相同的速度碰撞不同类型的障碍物,碰撞力的传递则因障碍物的形状、硬度不同而不同,车身变形的程度也不同。

若汽车前部撞击到刚体墙,如图8-19(a)所示,由于接触面积大,则整车变形量小,但涉及的面积大。

如果撞到电线杆、树等物体,如图8-19(b)所示,由于接触面积小,保险杠、发动机罩、散热器等都会发生严重变形,甚至会使发动机后移,或使碰撞力扩展到后悬架。

(2)碰撞损伤类型1)按碰撞损伤行为不同分类。

①直接损伤直接损伤是指车身与其他物体直接碰撞而导致的损坏。

由于车身结构、碰撞力、角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损伤区域各不相同。

②间接损伤间接损伤是指发生在直接损伤区域之外,并离碰撞点有一段距离的损伤。

A.间接损伤的类型。

a.波及损伤。

波及损伤是指冲击力作用于车身上并分解后,分力在通过车身构件过程中所形成的损伤。

b.诱发性损伤。

诱发性损伤是指一个或一部分车身构件发生损坏或变形以后,同时引起与其相邻或装配在一起的其他构件的变形。

c.惯性损伤。

惯性损伤是指汽车运动状态发生急剧变化,在强大惯性力作用下而导致的损伤。

B.间接损伤的特点。

a.间接损伤是碰撞力从碰撞接触区域向后传递,引起的毗邻钣件、结构物变形损伤,如图8-20所示的车门变形。

b.间接损伤的程度取决于碰撞力的大小、作用方向以及吸收碰撞能的各个结构件的强度。

c.间接损伤有时不易发觉,如钣金件皱曲、漆面开裂和伸展、钣金件缝隙错位、接口撕裂、开焊等,定损员要注意这些。

2)按车身损伤结果分类。

按车身损伤结果不同,碰撞损伤可分为左右弯曲、上下弯曲、折皱或压溃、菱形和扭曲变形等,如图8-21所示。

①左右弯曲(侧弯)②上下弯曲(凹陷)③折皱或压溃损伤④菱形损伤⑤扭曲损伤3.车身碰撞损伤检查与确定

(1)碰撞事故对车身的损伤1)碰撞的方向性分析。

碰撞作用力方向的分类如图8-26所示。

①正面向心式碰撞的危害是最严重的。

②来自后方的向心式追尾碰撞的危害则相对小得多。

③来自车身侧面的向心式碰撞,冲击力恰恰指向汽车重心,侧向冲击力与重心位置重合的结果是使碰撞过程中汽车横移受到了限制(即不易发生整体横向滑移)。

④偏心碰撞后车辆除发生平移运动外,一般都会伴有回转运动,有时甚至因回转运动而继续引发二次碰撞,碰撞后的运动形式也十分复杂。

2)碰撞力对非承载式车身的损伤。

①碰撞力对非承载式车身的损伤种类。

A.车架的弯曲。

车架的弯曲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左右弯曲(水平方向上的弯曲),另一种上下弯曲(垂直方向上的弯曲)。

其中,前者多为正面的碰撞所致,而后者则是由侧面的冲击所引起的,如图8-27所示。

B.车架的扭曲。

车架的扭曲也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水平方向上的对角扭曲(也称菱形扭曲);另一种是垂直方向上的扭转。

前者多由偏离车架中心线的角碰撞引起,后者为垂直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冲击载荷所致。

②非承载式车身损伤的判别。

A.左右弯曲(见图8-22)。

一般可通过观察钢梁内侧及对应钢梁外侧是否有皱曲来确定。

通过发动机罩、行李箱盖及车门缝隙、错位等情况也能够辨别出左右弯曲变形。

B.上下弯曲(见图8-23)。

判别上下弯曲变形时,可查看翼子板与门之间的上下缝隙,是否顶部变窄下部变宽,也可查看车门在撞击后是否下垂。

C.折皱与压溃(断裂)损伤(见图8-24)。

压溃损伤通常表现为发动机罩前移和侧移、行李箱盖后移和侧移。

有时看上去车门与周围吻合很好,但车架却已产生了皱折或压溃损伤,这是非承载式结构不同于承载式结构的特点之一。

折皱或压溃通常发生在应力集中的部位,而且车架通常还会在对应的翼子板处造成向上变形。

D.菱形变形(见图8-25)。

目测可见发动机室及行李箱盖错位,通常菱形变形还会带来许多断裂及弯曲变形的组合损伤。

E.扭曲变形。

重车单侧车轮下沟翻车常会引起车架扭曲损伤。

③非承载式车身的损伤评估。

A.非承载式车身被碰撞后,可能是车架损伤,也可能是车身损伤,或车架车身都损伤。

车架车身都损伤时可通过更换车架来实现车轮定位及主要总成定位。

B.非承载式车身用橡胶垫支撑固定到车架上,受到严重的碰撞时可以导致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螺栓和橡胶支架弯曲或断裂,在车身与车架之间形成一条缝隙。

所以,对于非承载式车身的碰撞勘查要注意橡胶连接处的勘查。

C.非承载式车身的修理只需满足形状要求。

3)碰撞力对承载式车身的损伤。

①承载式车身的安全结构。

承载式车身汽车在其前部和后部通常设计有碰撞防护区域,这些防护区域在规定的碰撞限度下能够吸收碰撞能量或者能按照设计要求形成折曲,这样传到车身的振动波在传送时就被大大减小,起到减轻事故损伤的作用。

如图8-28所示,来自前方的碰撞能量由车身前部和防护区域吸收;来自后方的碰撞能量由车身后部和防护区域吸收;来自前侧方的碰撞能量被前翼子板及前部纵梁吸收;中部的碰撞能量被边梁、立柱和车门吸收;来自后侧方的碰撞能量被后翼子板及后部纵梁吸收。

②不同方位的碰撞力对承载式车身的损伤。

A.正面碰撞。

a.碰撞较轻时。

b.如果碰撞加重。

c.如果碰撞程度更剧烈。

d.如果前面的碰撞从侧向而来。

e.前端碰撞常伴随着前部灯具及护栅破碎,冷凝器、水箱及发动机附件损伤,车轮移位等。

B.倒车或追尾碰撞。

a.如果碰撞较轻。

b.如果碰撞较重。

c.碰撞更严重时。

d.后端碰撞常伴随着后部灯具等的破碎。

C.侧面碰撞。

a.较为轻度的侧向碰撞。

b.较为严重的碰撞。

c.前车身或后车身受到垂直方向的重度碰撞时。

d.如果前车身的中部(相当于横梁的位置)受到冲击时。

e.侧向碰撞有时还会影响到发动机、转向系统部件的正确装配。

f.中间车身部分发生的碰撞。

D.底部碰撞。

E.顶部碰撞。

③承载式车身的损伤评估。

A.承载式车身受碰撞后通常会造成车身结构件的损伤。

B.承载式车身的修理既要满足形状要求,更要满足车轮定位及主要总成定位的要求。

所以碰撞对不同车身结构的汽车影响不同,从而造成修理工艺和方法的不同,最终造成修理费用的差距。

(2)汽车碰撞损伤的区位检查法1)5个区位。

一区:

车辆直接受到碰撞的部位。

二区:

受到间接损伤的车身其他部位。

三区:

受到损伤的机械零部件。

四区:

乘员舱,包括舱内受损的内饰、灯、附件、控制装置等。

五区:

车身外部件和装饰件。

2)遵循的基本顺序。

①从前到后②从外到内③从主到次3)一区(直接损伤区)的检查。

①前部碰撞②后部碰撞③侧面碰撞4)二区(间接损伤区)的检查。

①间接损伤的直观痕迹A.查看翼子板、发动机罩和车门等钣件之间的间隙是否规则。

B.对于严重的前部碰撞,应查看A柱上部与车门窗框前上角之间的缝隙是否增大,比较左右两边的缝隙,如果缝隙变大,说明前围板向上推动了立柱,并且可能已使车顶受损。

C.行李箱盖或背门无法打开和关闭,说明车辆后部可能受到了间接损伤。

D.查看外部钣件是否产生褶皱。

外部钣件的变形通常预示着内部结构件受到了间接损伤。

在严重碰撞事故中,B柱正上方的车顶常常会产生褶皱;对于装有天窗的车辆,还要检查天窗窗框的各个边角是否有变形。

E.查看后轮罩上方、后门后部的C柱下段是否开裂和变形,后角窗立柱正下方的后侧围板是否产生褶皱,这些痕迹都预示着后部车身纵梁可能弯曲。

F.打开发动机罩和行李箱盖,查看漆面是否产生皱折,焊点密封剂是否开裂,以及焊点是否断开。

②测量间接损伤A.车身尺寸一般采用公制单位,用钢卷尺或轨道式量规就可以测量。

B.量规测量的每个尺寸都应记录下来,而且必须另选两个控制点进行交错检查,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对角线尺寸。

C.最好选择悬架和机械零件的安装点作为量规的测量点,因为这些点对于定位至关重要。

D.很多原厂车身尺寸手册中给出的尺寸是从轨道式量规杆上读取的测量值,而不是钢卷尺测量的绝对距离,实际作业时一定要仔细查看手册中的有关说明。

E.使用量规测量时,需要对照原厂车身尺寸规范,才能对车辆损坏情况进行精确评估。

如果没有原厂车身规范,可以对一辆完好无损的相同车型进行测量,获得原厂尺寸。

F.如果车辆只有一侧损坏,通常可以对未损坏的一侧进行测量,然后比较这两侧的测量值。

5)三区(机械损坏区)的检查。

①机械零部件的外观检查。

②发动机、变速器、离合器的检查。

③电气部件的检查。

A.打开空调,确保空调正常运转。

B.查看充电、机油压力等仪表板灯和仪表,如果发动机故障灯或类似的灯点亮,说明发动机存在机械或电控故障。

④检查故障码。

利用车载诊断系统(OBD)对车辆进行故障检测,读取故障码。

⑤转向和行驶系统的检查。

A.在车辆下面检查转向和悬架元件是否弯曲,制动软管是否扭曲,制动管路和燃油管路及其接头是否泄漏。

B.将转向盘向左和向右打到头,检查是否犯卡,是否有异常噪声。

C.转动车轮,检查车轮是否跳动,轮胎是否有裂口、刮痕和擦伤。

D.降下车辆,使轮胎着地,转动转向盘,使车轮处于正直向前的位置,测量前轮毂到后轮毂的距离,左右两侧的测量值应当相同,否则,说明转向或悬架元件有损伤。

6)四区(乘员舱)的检查。

①检查车辆前部②检查转向盘和转向柱相关部件③检查座椅④检查车门和车窗⑤检查乘员约束系统7)五区(外饰和漆面)的检查。

①灯光、信号部件的检查②保险杠的检查③检查油漆状况(3)车身碰撞损伤的目测1)钣金件截面变形。

2)零部件支架断裂、脱落及遗失。

3)检查车身各部位的间隙和配合。

4)检查汽车本身的惯性损伤。

5)检查来自乘员及行李的损伤。

(三)汽车正面碰撞损伤评估1.前保险杠

(1)功用①能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有效地保护车身。

②有利于减轻被撞人或物的伤害程度。

③具有很好的装饰性。

(2)类型1)普通型。

①过去汽车保险杠是以金属材料为主。

②为了追求与车体造型的和谐与统一,追求本身的轻量化,轿车上采用塑料保险杠。

2)吸能型。

①橡胶吸能器②压溃式吸能器③泡沫垫层吸能器④充气或充液型吸能器⑤弹簧吸能器3)智能型。

(3)保险杠损伤评估1)常用保险杠损伤评估。

常用保险杠损伤评估如表8-2所示。

2)保险杠吸能器的损伤评估。

①橡胶吸能器:

勘查定损时,要注意检查吸能器的固定轴和固定板是否弯曲,橡胶垫是否撕裂,如出现上述情况,则应更换吸能器。

②压溃式吸能器:

勘查定损时,通过比较两个吸能器的长度,可确定是否变形。

如果吸能器弯曲、开裂或压碎,则必须进行更换。

③泡沫垫层吸能器:

勘查定损时,如果吸能器弯曲、开裂或压碎,则必须进行更换。

④充气或充液型吸能器:

勘查定损时,要注意检查其是否有开裂、凹陷、弯曲、渗漏等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则应更换吸能器。

⑤弹簧吸能器:

勘查定损时,要注意检查其是否有开裂、凹陷、弯曲、渗漏以及弹簧折断等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则应更换吸能器。

2.格栅

(1)格栅的结构和功用位置及材料。

格栅(中网)位于车辆前部中央,有的固定在保险杠装饰板上,有的固定在散热器支架或发动机罩上。

(2)格栅损伤评估带电镀层的格栅受损时,需要更换。

塑料或甲酸酯格栅受轻微碰撞时,可用塑料焊接技术或粘接修补方法修复,严重时则要更换。

格栅上的车标、前照灯下饰条有些车辆可单独更换,有些与格栅一体,应整体更换。

图8-38所示为严重损坏的格栅。

3.散热器框架

(1)散热器散热器框架的功能是支撑前部钣金件、散热器和冷却系统相关零部件,一般焊接在前翼子板和前横梁上形成车辆前板。

在一些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的车辆中,散热器框架用螺栓固定在翼子板、车轮罩和车架总成上。

(2)散热器框架损伤评估框架轻微变形,可以修复;如果框架部分损伤,只需更换相应损伤部件;当框架严重变形时,应整体更换。

4.发动机罩

(1)发动机罩的结构和功能发动机罩位于发动机舱两侧翼子板之间,通常由冷轧板材制成,现代汽车也有采用铝、玻璃纤维和塑料制造。

(2)发动机罩损伤评估①冷轧钢板在遭受撞击后常见的损伤有变形、破损,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可选择钣金修复或整体更换。

②若发动机罩是使用两个冲压成形的冷轧钢板经翻边胶粘而成的,则在严重碰撞后,需将两层分开进行修理;若需将两层分开整形修理,则难以保证质量。

另外,若此种维修的工时费加辅料接近或超过其价值,则应更换发动机罩。

图8-40所示为扭曲变形严重的发动机罩,应予以更换。

③铝质发动机罩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时,需要更换。

④发动机罩锁止机构遭受碰撞变形、破损,以更换为主。

⑤发动机罩铰链碰撞后会变形,以更换为主。

⑥发动机罩撑杆有铁质撑杆和液压撑杆两种,铁质撑杆基本上可校正修复,液压撑杆撞击变形后,以更换为主。

⑦发动机罩拉线在轻度碰撞后一般不会损坏,碰撞严重会造成折断,应更换。

5.前翼子板

(1)前翼子板的结构与功用翼子板与发动机罩、保险杠总成一起形成车身前端的外表面轮廓,如图8-41所示。

对于承载式车身,翼子板用螺栓固定在散热器框架以及挡泥板上。

(2)前翼子板损伤评估①损伤程度没有达到必须将其从车上拆下来才能修复,如整体形状还在,只是中部的局部凹陷,一般不考虑更换。

②损伤程度达到必须将其从车上拆下来才能修复,并且前翼子板的材料价格低廉,材料价格达到或接近整形修复的工时费,应考虑更换。

③若翼子板上有较大的撕裂,应考虑更换。

④若每米长度超过3个折曲、破裂变形或已无基准形状,则应考虑更换;若每米长度不足3个折曲变形,且基准形状还在,则应考虑整形修复。

⑤如果修复工时费明显小于更换费用,应考虑以维修为主。

⑥前翼子板的附件有饰条、砾石板等。

饰条损伤后以更换为主,即使未被撞击,也常因钣金整形翼子板需拆卸饰条,拆下后就必须更换;砾石板因价格较低,撞击破损后一般更换即可。

⑦钢制翼子板变形后可经过钣金矫正修复;玻璃纤维和塑料上的凿孔和破碎可用玻璃纤维修补剂修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