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4936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例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例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例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例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例研究报告.docx

《课例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研究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例研究报告.docx

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中高年段品词品句能力的策略研究”

----xxx小学五年组课例研究报告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现代语文教学崇尚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要摒弃传统语文课上的教师一味讲解、说教,提倡让学生走进文本,品读、理解、体会、感悟。

而进入中高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大了,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也应随之相应提高;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抓重点关键的词句,学会品词品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我校把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为“提高中高年段品词品句能力的策略研究”,旨在摸索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会品词品句,掌握一定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

通过抽签,我校的具体研究课例为五年级下册第22课《歌词两首》。

因课时原因,我们选取了其中一首《让世界充满爱》作为教学课例,由孙巍和熊秀娟老师担当第一轮和第二轮的教学上课实践任务。

《让世界充满爱》是音乐人郭峰在1986年为纪念国际和平年所创作的主题曲。

歌词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爱的美好心愿,歌词简洁流畅、文辞优美,配以舒缓、明快、朗朗上口的旋律,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流传至今。

  歌词作为一种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形式,类似诗歌,但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押韵和对仗是必须的,但又不是非常严格。

但歌词又和诗歌有相似之处即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因此教学时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味歌词的节奏美、情韵美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研讨,我们一致认为:

“提高学生品词品句能力”首先要找到这些词、句。

教学要做到三个层次:

理解-体会感悟-有感而读。

如:

“自由朗读1—4句后谈彼此关爱有哪些具体表现。

”生:

轻轻地捧、深深地凝望、紧紧地握。

首先找到这些关键重点的词句,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换词、动作体会等多种方法加以体会感悟,“情由心生”,采用语文教学中的多种朗读方式读,读出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感悟、学生的感情。

伴随着歌曲自身优美的音乐旋律,学生的品词品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

二、对教学的规划和方案的描述

(一)学情分析

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提高中高年级品词品句能力的策略研究”。

课前执教者针对研究主题,设计了测试卷,学生作答测试卷,教师批阅测试卷,并对测试卷进行分析,检测学生品词品句能力如何。

在此基础上设计提高中高年段品词品句能力的教学方案,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预习《让世界充满爱》,在此基础上完成测试题目。

1、测试题目:

(1)给“擦”“凝”“珍存”注音。

(2)形近字辨析,组词。

擦()

察()

(3)读课文1—4句诗句,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

“轻轻地捧起”体会到的感情。

“深深地凝望”体会到的感情。

“紧紧地握住”体会到的感情。

填填你采用的学习方式有、、。

(4)预习了本课你的疑惑(或希望解决的问题)是。

2、对测试题目的说明:

第一、二题是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形近字辨析。

为了准确、有效的品词品句,首先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把握其正确读音,字形上进行区别。

第三题是检测学生品词品句能力及方法的掌握情况。

3、测试结果:

结果表明“擦”、“凝”读音学生90%能掌握。

“珍存”的“存”平舌音混为翘舌音。

“察”错误组词为“检察”。

对重点词语理解、体会还显浮浅、不够到位。

运用品词品句的方法还显单一,不够多样化。

4、确立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确立抓住关键词句,在句中理解歌词的意境和内涵,在指导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品词品句的方法,授人以渔,并在以后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

(二)方案的设计

《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教学设计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释题、导入环节。

开课导入明确学习本课目的:

学习关于爱的歌词。

对歌词文体和作者创作背景初步了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

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检察生字读音,进行形近字辨析,并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初步感受歌词传递的感情。

这一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品读、圈画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歌词传递的感情。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边读边画边想象画面,体会重点词语意思,领悟表达感情。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做动作、比较词语、看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想象画面,朗读方法,去感受爱是关心、爱是帮助,爱是奉献这一主题。

例1:

学习“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一句,采用先做一做,说一说“捧”这个动作,然后比较“捧”和“托”区别,体会“轻轻地捧”表达的感情,再多媒体出示图片:

一张泪流满面的脸,进一步体会无限珍爱之情,最后分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这份情。

例2:

学习“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一句从细细理解、体会词语入手,“凝望”是什么意思?

此处的“凝望”仅仅是集中注意力看吗?

再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

这是一幅温总理亲临汶川灾区。

他正深深地凝望。

(谈谈你的体会)。

例3:

学习“紧紧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一句,联系生活感悟,指导朗读。

a)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紧紧握手?

b)这紧紧地一握中,传递的又是什么?

师:

爱是温暖的传递!

c)读出这份感情

4、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先对全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通过观看汶川地震人口救助场面,去感受大爱,震撼学生心灵、升华情感;接着配乐朗读;最后小结,激励同学们“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5、课外延伸。

布置课外延伸作业:

1)写唱歌曲。

2)仿照第一部分写写爱的瞬间。

指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美,从读中去学表达。

(三)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此次课例研究,由2名教师负责进行课堂观察,采取座位表记录学生发言情况;以《品词品句评价表》作为观察工具,重点考察教师在品词品句策略研究方式方法、效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我组教师既看到了第一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欣喜地看到,第二轮教学实践在上一轮研讨的基础上有了较明显的改进。

虽然,第二轮教学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与上一轮相比,精彩瞬间多了,教学设计精了,学生活了,问题少了。

这可能就是教研的魅力吧。

下面就从两轮教学实践分别阐述存在的问题;

(一)首轮实践存在的问题:

1、师生情感不够投入

执教的老师在开课时,自身的开课语不够精炼,自己的情感不够投入,一开课,没有创设良好的情境,学生没有完全被吸引,再加上教师的过度语、小结语设计得不够煽情,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能力没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2、对重点词句的品悟,方法过于单一

教师有引导学生品悟词语句子的意识,但方法单一,课堂的灵动感不强,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

如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重点词语:

轻轻深深紧紧,在品悟时采用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使学生的理解流于表面,对学生触动不大。

所以,单一的品词品句的方法,使课堂再次沉闷。

3、品词品句没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特点,它是一门实用行很强的学科。

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它必需与生活接轨,使它必须融入生活,它来自生活,最终回归生活。

品词品句脱离生活,必然走向失败。

如文本中的重点词捧凝望握,教师在教学中只读了,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进一步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细腻真挚的情感。

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没有深入的体验,缺乏心灵的交融,造成品词品句浮光掠影,品却无味,悟却无获。

4、没有创设品词品句的情境

学习语文要创设情境,品词品句同样要创设情境。

课文中有多处能引起共鸣的语句,如: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替你把眼泪擦干,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老师请学生读了以后,提问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里我们不妨把地震中母子相泣,夫妻对视,群体救援的感人画面放给学生看,创设这样的情境,唤起学生对亲情的记忆,强化学生对爱与被爱的真切体验,从而更高效地品词品句,更高效地学习语文。

语文学习只有触动最真的,才能是最高效的。

5、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这节课,我组从课例研究观察表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达五到六次,而近三成学生一言不发。

学生发展严重失衡,说明老师对中差生关注不够,品词品句的训练目标就无法达到。

老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成了优生的舞台,部分学生成了看客,对全体学生来说,对学生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针对以上问题,我组成员作了细致的分析,找到形成问题的症结所在:

授课教师教学理念不新,教法单一陈旧,对文本的解读不深,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对课标的研读不够细致。

全组老师共议共研,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确立以爱为文本之魂,以品词品句为突破口,以动人的音乐与感人的画面作铺垫,以学生情感记忆为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教案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在全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我组请另一位老师于当天下午上了第二轮教学实践课,本节课力争解决上节课存在的问题,更要在品词品句的方法、手段、途径、高效上争取有所突破。

第二轮课上完,老师们欣喜地发现,教学流程畅快了,教师轻快了,学生灵活了,课堂上郎朗书声响起来了,激动的泪花流淌下来了,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了。

最可喜的是,对词句的品悟方法多了,实施的步骤明了,教学效率高了。

但是,这节课也有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把两轮教学作比较,作综合阐述。

我们既能看到教研的效果,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二)第二轮课的得失谈:

1、以情带情真情互动

首轮教学,由于教师自己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学生情感没起波澜,教学气氛沉闷。

这轮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开课语、过渡语、小结语,并且一直用激励性的指导语,不断吸引学生的目光,整节课师生都在饱满的情绪中,快乐地互动,师用情读,用情导,生用心悟,用心感。

真情流露,真诚交流使这节课暖流激荡,爱意浓浓。

一扫首轮课的沉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但这节课老师的语言略显琐碎,如果更精炼,更诗意,效果会更好。

2、实实在在品词品句

首轮教学中,教师采用读与问的方法,重点词句品悟不到位,且方法单一。

这轮教学,教师抠住捧握等一系列动词,运用替字法,换词法,去词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法,上下文对照法等一系列品词品句方法,步步扎实,环环相扣,点点到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意,大胆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

学生时而默默静思,时而激情朗读,时而含泪低首,时而会心微笑整个课堂被爱的暖流包围。

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不厌烦,灵活的运用,让学生能实践,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有话说。

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品词品句,学生习得方法,有积累。

但是,如果老师在引导品词品句时,重点更突出,详略更明显就更好了。

3、联系生活直达人心

首轮教学,教师没有建立文字与心灵的桥梁,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品读感悟不够深入。

这轮教学,教师注重激活学生记忆的宝库,把文字与学生的个人经历,个人体验,个人感悟紧密结合,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架设起词句与学生心灵的桥梁,学生的情感迅速升温,借助生活之桥直达心灵。

如教学“紧紧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时,教师创设了他乡遇故人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亲人,想象一下,握住老乡的手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会想些什么。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精彩不断,这就表明品词品句的方法选对了,学生有话可说,当然也乐意表达。

第二轮课,如果在课件选取上更精劲,音乐的选取上更贴合,感染力会更强一些。

4、巧设情境辅助理解

首轮教学,教师没有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不高。

这轮教学,教师多处精心巧设情境,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重点词句。

如:

开课语,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又如:

教师精心收集了一张温总理深切凝望汶川地震废墟的图片,学生从总理的凝望中,读出了他的痛心,他的同情,他的忧虑,他对人民无限的爱与关怀。

这种蕴含在文字与图画中浓浓的,深深的,真真的大爱之情,老师没做任何讲解,学生却一一解读了出来,可见,巧设情境,使品词品句简单化了,课堂因此高效化了。

当然,在创设情境时,也要有主线,有主次。

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不妨多教学生唱一唱,不妨让这优美的旋律一直回荡在课堂上,课要结束时,学生能随音乐高唱,情境的创设会更完美。

5、全员参与全体行动

首轮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面窄。

第二轮教学中,教师运用声,光,电,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大量情境,为学生的表达做了大量铺垫。

如:

歌曲的旋律适时的加入,学生就有表达的欲望,图片的呈现,让学生有内容表达,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镜头,一次次情感的波澜,一阵阵心灵的地震,将师生情感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全员参与,全体行动在一缕缕阳光般的热情中,自自然然地达到了。

但在品词品句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上,还要有进一步的体现。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品词品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方法,为他每们的长远发展服务。

总结学法,让学生有发可依有章可循,对他们今会及课外阅读都大有裨益。

四、对教学成效的检讨

从前天抽签、集体备课,到昨天上课、评课,课例研究小组的成员好像没有一刻的停歇。

虽然累,大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立足于实际课堂教学的研究,比什么帮助都大。

下面就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和研究收获三方面谈一谈

(一)学生的学:

在课例研究的第一轮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精心备了课,可学生的学习却是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更不要谈能力的提高了。

上课时,学生的发言面窄,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观望的状态,期望倾听别人的发言。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

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农民工子女。

在如今培优、特长培养等各种校外辅导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老师却经常为学生上课发言面窄,讲的内容学生难掌握或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而大伤脑筋,就更不要提能力的培养了。

分析原因,老师们一般都认为:

学生自觉性差,家中无人能辅导或督促学生学习,基础也不好,所以理解能力差也是情理之中。

在课例研究时,通过对照观察表分析研究,老师们发现上课老师虽然认真备了课,但是有借鉴别人的做法,这些设计用在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身上,也许会呈现出许多精彩的课堂片段,但我们的学生本身理解能力就差,问题太抽象,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呈现出来的效果自然就和老师的初衷大相径庭了。

要想既上好一节课,又提高学生的品词品句的能力,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上第二轮课时,因为老师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吸取第一节课的教训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案,所以,学生不仅发言面广,无论是列举的生活事例,还是精彩的感悟都让听课的老师听得频频点头,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也真正得到了提高。

(二)教师的教:

在第二轮课的品词品句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将许多难度大的问题都放低了一个台阶。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时候老师还为学生搭梯建桥,帮学生在理解上平稳过渡,从而有信心进行下一轮的学习。

如学生在反馈中提到了“深深地捧起”这个词组时,老师没有再点学生继续谈对这个词组的体会,而是让学生做一做“捧”的动作,看从动作中能体会到什么。

一个简单的设计,却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了这个词。

在教学中,老师也不仅仅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文章为工具,意在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

在指导学习完第一句后,老师有意识地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放手,让学生发展个体思维,从而到达训练能力的目的。

在第二轮的课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老师对处理非预期行为上的经验不足。

如学生在自学了1—4句的反馈中,并没有先说到第一句,而是反馈了第三句。

老师也许是不想打乱备好的教学程序,也许是基于文章学习的层次性的考虑,直接就否定了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坐下去,再点其他学生从第一句说起。

简单的话语,不做任何说明,本来是解惑的过程却变成了增加困惑。

此时,如果教师改变教学程序,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如果设定好的教学程序确实不能改变,老师也应向学生说明。

毕竟在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其次是老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调控不够。

如在学习最后回归整体时,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背景音乐正是《让世界充满爱》,学生一边听着熟悉的旋律,一边看着感人的画面,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唱起了歌。

这正是学生情感的最好表达,此时的唱胜过了任何形式的读。

可老师在此时让学生停了下来,拿起书齐读全文,虽然也有音乐伴奏,但给人的感觉却差了很多。

(三)研究收获:

1、备课要立足实际

常听到一句话:

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的一定是最好的。

课,也是如此。

现在,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许多老师就资源共享。

特级老师的课,获奖的课,公开课,只要是公认的好教案就拿来用,却没有从实际去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

其实备课,首先要备学生。

要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要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更要备学生的情感因素和身心发展。

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实际,才能备好课。

品词品句能力的培养,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到深,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掌握。

2、目标是提高能力

老师常常感叹:

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怎么可能提高能力。

于是,老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下班时间,不辞劳苦地为学生补课,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点知识。

其实,能力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不提高能力,怎么掌握知识?

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仅仅盯着学生是否背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了。

当然,这也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3、教学不要墨守成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所以课堂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会始终按照老师的既定轨迹发展,偶尔也会有非预期行为的出现。

老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锻炼自己的机智,提升应变能力,才能真正驾驭课堂。

4、教研要先教再研

教研活动,老师都是坐在会议室里,你从你的经验出发,我从我的实际来谈。

大家大都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来评论。

但是课例研究的课大家都有任务。

所以同一节课,老师们关注的却是不同的方面:

有的谈的是学生的反应,有的谈的是对教案的想法,还有的谈的是对教学突发情况的思考。

多侧面的东西也是更全面的东西。

今后,我们还要多开展此类的教学研究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古人云:

学,然后知不足。

我们深深感到:

教,然后知不足。

研,然后知差距。

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能力提高了,特别是对词句的品悟,有了新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发现了一定的规律。

作为教师本身,我们何尝不是也收获着?

这一切,都让我们兴奋不已。

对中高年级品词句能力的策略研究,我们将一直坚持,争取还有更多新的突破。

 

附表2份:

附表1:

教案观察表

附表2:

课堂观察表

填写人:

孙x、邹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