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4923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试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试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试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试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习题.docx

《考试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习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试习题.docx

考试习题

标题:

2011级远程教育第一阶段学习离线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

2011-9-1020:

25:

20

考试说明:

一、本次考试共五十道试题,试卷分两个部分:

1、师德、心理;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对于只申报师德、心理的学员只做第一部分。

二、学员在考试期间应把答题卡(答题卡附在本试卷结尾处,点击即可下载。

)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并把试题答案填入相应的题号内。

三、请各位学员在规定时间段(2011.9.11-2011.9.20)内以附件的方式上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师德、心理)

判断题

 

1.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等时期,饱尝忧患,矢志不渝,从一个为生计所迫的教书匠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

始终坚持“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被尊为“人民师表”的是陶行知。

               ()

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                         ( )

3.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然后他用滋养学生心灵的4块“精神糖果”使学生认识到了错误。

                                         ( )

4.梁启超说:

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

5.终身学习理念,是1965年时任联合国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的。

                               (     )

6.“倦怠”一词最初由美国神经科医生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

        ( )

7.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 )

8.去个性化指的是没有个性、人云亦云的交往方式。

                    ()

9.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

()

10.严格要求学生,是对学生爱护、关心的更深层次的体现。

                ()

11.人的情绪具有传染性。

                                  ( )

单选题

 

12.教师幸福感的最大来源是                                         ()

A.高福利       B.高升学率    C.高专业发展     D.高社会认可

13.教师专业素养中最重要的要素是                                    ()

A.通识性知识   B.研究能力     C.人格魅力         D.本体性知识

14.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                          ()

A.学校         B.学生         C.教师         D.家长

15.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                                            ()

A.教师         B.领导         C.社会         D.学校

16.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成功教育教学所应该具备的          ()

A.实践性知识   B.通识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本体性知识

17.教师的幸福来源于(    )。

                        (     )

A.守法       B.重学       C.内省       D.奉献

18.素质教育要体现“(    )”,体现全面育人。

       (     )

A.开拓创新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   D.以人为本

19.(  )是教师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

   (     )

A.守法       B.学习       C.内省       D.奉献

多选题

20.下列属于教育科研成果表现形式的是                                 ()

A.论文    B.教案    C.课件     D.论著    E.研究报告

21.下列属于教育调查研究法的是                                       ()

A.访谈法  B.问卷法  C.测试法   D.叙事法  E.文献法

22.选择研究主题的原则主要有                                          ()

A.多样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价值性原则  D.创新性原则  E.可行性原则

23.校本研究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

A.走出学校   B.基于学校   C.为了学校   D.在学校中   E.学校主导

24.1993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

                               (  )

A.光荣   B.艰巨  C.勤奋    D.幸福  E.快乐

25.南京晓庄学院黄晓光副教授提出,教师之道可以划分的层次是:

(     )

A.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               B.把教师当作一种责任

C.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               D.把教师当作一种奉献

E.把教师当作一种艺术

 

第二部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判断题

26.倡导探究型学习意味着否定接受型学习。

()

27.讲授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提问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

28探究型学习是围绕着问题解决的求知过程。

()

29结构化的问题反映了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是在内容范畴所提出的本质问题。

()

30量规不仅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技巧。

()

31探究型学习的教学环境一定要有网络的支持。

()

 

单选题

32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不包括()

A初始能力           B.学习风格

C.学习动机与兴趣     D.学习内容

33为了使教学更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之前对学生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评价是()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定性评价

34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以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教学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是()

A.授导型教学         B.探究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教师主导式

35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

A.教学方法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教学设备

36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A.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

B.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

C.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没必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

D.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37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成的说法是()

A、代替教师的角色。

B、展示教学内容。

C、创设学习情境。

D、支持师生交流。

38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你同意下列哪种说法()

A.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B.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不包括现代教育思想的内容;

C.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体现在它更多地注重探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并充分运D.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服务;

39.网络资源的技术性是指(  )

A、资源具备客观、真实、有效的特点,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价值。

B、资源的格式、质量、运行环境等应符合教学要求。

C、符合新课程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资源具有多样的表现手法、生动的情节、合理的构图以及灵活的画面等。

40运用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

从马老师巧用DVD的案例中,DVD光盘充当了什么作用()

A传播知识的中心

B学习资源中心

C教学支持中心

D以上都是

4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以下哪种()

A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平等的概念

B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有着交叉的地方

C信息技术包含教育技术

D教育技术包含信息技术

 

多选题

 

42下面的观点(),正确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A、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身就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

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时涉及课程文本与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

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涉及显性课程,不涉及隐性课程

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

E、能够归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43教学评价不包括()     。

A、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B、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社会评价

C、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D、家长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E、师生互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44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

A、过去经验与现在学习的整合;

B、学科与学科知识间的整合;

C、个人与社会的整合。

D、内容和知识的整合 

E、内容和技巧的整合

45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就是()

A、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者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B、研讨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

C、.提升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

D、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E、.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6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标准的整合点可以从()来思考:

A、学科课程内容标准中哪些地方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

B、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中哪些地方可以与其他学科内容整合;

C、活动课程或者经验课程怎样和信息技术整合

D、活动课程为什么要和信息技术整合

E、活动课程如何和经验课程整合

47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A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C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D学会分享与合作         

E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8设计量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量规的设计者指的是教师

B同一部分必须出现在每个量规水平里          

C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D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E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49在表现性评价中,对过程和作品的观察、记录评分常采用的方法有()

A日常行为记录

B书面考试

C行为检核表

D评定量表

E学习文件夹

50在查找资源前,首先应该就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思考一些问题()

A本主题所涉及的学科有哪些?

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哪些?

B学生在学习本主题时应掌握哪些知识或技能?

C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习起点?

D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哪些资源作支持

E在设计中需要哪些媒体?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表现为:

在人格上是完整和谐的;在情绪上是乐观稳定的;在意志上是坚韧不拔的。

在人际关系上是协调和谐的;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正是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那么应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呢?

  一、保持健康的情绪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凡是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情绪总是愉快的、乐观的,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

人们的情绪越是乐观,心理健康的水平越高。

一般认为健康的情绪应当是轻松、愉快、精神振奋、适度,一切发生很自然,从原因、强度、时间的变化上都是常态的。

如果喜怒无常,强弱颠倒,时间上延续的长短也有变异等,都属于不正常的情绪。

影响人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控制爆发情绪。

  爆发情绪就是激情,它是一种十分猛烈的、暴风雨般的、为时短促的情绪体验。

我们常用"大发雷霆"、"火冒三丈"等形容之。

爆发情绪在生活中既有积极因素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其积极方面,可以在艰难险阻时,爆发出像黄继光用胸口堵敌人枪眼,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去炸敌人碉堡那种革命的激情。

消极的爆发情绪则是工作的阻力,事业的障碍。

"激石成火,激人成祸",它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思考,一旦遇到强烈的刺激就头脑发涨,不计后果,做出简单粗暴、盲目无忌的蠢事来。

有些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性急打骂学生,以致失手打伤学生,造成严重的后果,就是明证。

转化、控制爆发情绪,必须充分利用认识问题的诱导规律,将一时产生的消极激情,转化到积极方面去。

心理学认为,激情爆发程度取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师控制激情的能力,最根本的是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

  

(二)培养持久情绪。

  持久情绪,在心理学中称为"心境"。

心境是指在长时间内影响人的整个行为的比较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

有的心理学家形象地称心境是被拉长了的情绪。

积极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醒,求知欲旺盛,能提高工作效率;而消极的心境则使人消沉,常处于一种被动的抑郁不欢状态,因而影响工作和学习。

职业和环境对教师的心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着的、有个性的人。

  一位教师在谈到一次作文批改中的感受时说:

它给予我的是事业心的鼓舞,是责任感的鞭策,是心灵美的享受,当我一次又一次陶醉在这种崇高的心境中时,我是那样的兴奋欣喜,如同在道德的高山攀援,峰峦座座,山外有山,……我感到自己是这样年轻而心又火热,忘却了在二十多个春秋的灯下伏案中,白发已爬上了双鬓。

这种轻松愉快的心境和忘却了白发爬上了双鬓,甘当"红烛"的精神,是教师内心的真实体验。

当一个人心境愉快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用肯定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相反,一个人心境不愉快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一切都会觉得不顺眼。

所以,教师应设法消除恶劣的心境,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持久情绪。

  (三)培养幽默感。

  幽默感是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

具有幽默感,使人们对生活总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许多看来令人痛苦、烦恼、厌恶的事物,用幽默的办法对付,往往使不快的情绪荡涤无余,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当人们长期以来对某事抑郁不欢时,旁人如用幽默、风趣的言辞叙述或形容,以生动逼真的情态摹仿或扮演,总会惹人哈哈大笑,头脑中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

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亲近、平静而又幽默的情绪。

单纯的平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

如果一个教师谈话机智、风趣、幽默,这有助于发挥他的课堂讲授技巧和艺术效果。

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听起来不觉得累,反而感到轻松愉快。

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机智,常常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无法理解的墙,增加许多无谓的矛盾。

实践证明,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起缺少这些特点的教师来,更善于缓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紧张局面,因而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置矛盾,从而使自己内心保持轻松、平静。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彼此间的交际关系。

  每一个人都有合群的需要,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情感的共鸣,求得心理的满足。

培根曾说过: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

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克服居高临下、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的错误思想;教师要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对学生既要尊重和信任,又要热爱和严格要求,热切地期待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产生良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全体学生所爱戴,增强师生之间的聚合力,形成健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1967年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交往的四种形式。

其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

其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

其三,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效果较好。

其四,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的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佳。

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研究师生间的交往形式对密切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集体活动。

  教师对于学生的集体活动应当支持并积极参加,并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的目的,并在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融洽的教师之间的关系

  1.相互尊重。

  教师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强烈的自尊心。

教师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做到感情融洽,合作共事。

如果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容易引起极端行为。

  2.利益协调。

  人际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竞争与合作两大基本类型。

竞争是互动的各方为了获得一个物质的或精神的目标而争夺的过程,争夺的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

合作是互动的各方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本人,也有利于对方。

竞争、合作与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即满足各自的物质、精神需要密切相关。

如果利益相斥,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他方需要的满足,就往往出现竞争,竞争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

如果利益一致,相互作用有助于各方需要的满足,就往往出现合作,合作导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彼此之间的利益有的是相互排斥的,有的是相容的,大多数情况则是排斥、相容共存的。

例如,给教师提升职务,因为有一定的名额限制,提升了你就提升不了我,提升了我就提升不了你,他们两人的利益是互相排斥的。

机械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两人合力设计了一台新机器,我的成功有赖于你的成功,你的成功有赖于我的成功,两个人的利益是相容的。

篮球运动员为了本队的胜利,必须协调配合,为同伴创造进球的机会,队员之间的利益既排斥,又相容。

社会心理学把这三种利益关系,分别称为分岐利益,一致利益和交叉利益,如果把实现利益视为追求的目标,那么可以把竞争与合作视作实现目标的手段。

教师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从分岐利益中发现一致利益,缩小手段竞争的范围,扩大手段合作的范围。

随着人们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不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而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与学生家长的和谐关系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

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决不能贬低家长,不负责任的随便指责家长。

教师要虚心向家长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其次,端正与学生家长联系的动机。

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其目的是为了和家长互通情况,统一步调,调动家长积极性,共同教育孩子。

而不是告状、解恨、推卸责任。

再次,教师应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合作,征求家长意见,这样有利于和学生家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与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处理心理冲突

  教师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是全面的和高要求的,而教师的实际角色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因而,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之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存在内心冲突。

  二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八十年代中前期有关教师的调查表明,我国教师待遇引起的心理冲突不是很主要的。

近年来这种冲突上升到明显的地位。

自八十年代后期教师的实际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横向比较教师的收入却显得更少了,于是冲突加剧。

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较其他很多行业的职工更慢、更难,自然心理很不平衡。

  三是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效的矛盾。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成绩、好能力、好品德,而很多学生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也较差。

教师的理想要求与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现实成绩要求反差大,教师成就需要实现的程度低,教师焦虑,产生心理冲突。

  四是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性的矛盾。

教师劳动方式以个体进行为主,又要共同协作才能出育人成果。

同时教育界的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所以对教师个体的作用难以作出精确的衡定和评量。

有的教师的努力和贡献长期被忽视,或主客观评价差距过大,也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出现心理冲突。

教师要正确对待心理冲突,善于调适自己。

即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的反应状态,既不为冲突压倒,产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朝气勃勃地前进。

  

(一)充实提高,自勉自慰。

  一般地说,肯于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

教师工作要求不断吸取新知识,探索新环境,不能满足于熟悉某学科或某段教材,一般性地完成任务。

特别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总有跟不上的感觉,信息传递的广泛和快速给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很多方便,教师了解科技前沿知识不如学生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形势逼着教师必先受教育。

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和先进的观念武装自己,自勉自慰,精神充实富足,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态度。

  

(二)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教师对自己实现目标的水平都有预先的设想,这就是目标期望。

实施计划、实现目标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多会受到来自客观或主观因素的限制、干扰。

当目标期望迫切而障碍严重时,当目标价值大而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感,个人焦虑、压抑、烦躁。

适当的挫折给人以教训,使人增加聪明才智,意志得到磨炼,忍耐力增强。

超过个体承受力,则会使人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不堪重压,陷入危机之中。

  (三)情绪乐观,充满师爱。

  在艰苦的工作中,教师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

教师最大的满足是学生的成长,主要的奖赏和慰藉是学生的好评和进步。

师爱使教师的心理永远年轻、乐观豁达。

学生的言行举止时时引动教师的目光,学生的进退忧乐深深牵动教师的情怀。

有的教师说:

"站在讲台上,看着几十双闪亮的眼睛,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正确对待挫折

  

(一)积极地适应挫折

  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使用合理的方法正确地对待挫折,通过正常途径和渠道,将消极、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将自己难言的苦衷坦白说出来,求得别人的帮助,学会用建设性的方法适应环境。

人在碰到挫折的情况时,对引起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改变主观状态或客观条件,以达到心理平衡,这叫适应。

人对挫折的适应有两类,一类是个人顺从所处情境的消极适应,一类是改变环境创造新的情境的积极适应。

消极适应只能取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但问题并未解决。

例如,在挫折情境面前退却,避免与其接触,做白日梦,在幻想世界中得到适应,压抑自己,把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埋藏心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