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4404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编 中国文学史.docx

第三编中国文学史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魏晋历经南北朝到唐前期

1.以五七言古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于唐前期臻于鼎盛。

2.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的最大变化:

(1)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2)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文学集团内杰出的作家:

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全国长期分裂、战乱不断

(一)是东晋内部大氏族起兵

(二)是北方的混战与政权的更迭。

(3)是南北之间的战争。

这时文学所表现的主题主要: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关于生死的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诗歌。

分四类:

一是人生苦短,一切事情要抓紧去做,要及时建功立业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龟虽寿》)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壮盛智慧,殊不再来。

”(《秋胡行》)

曹植:

“人居天地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薤露篇》)

左思: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慷慨。

”(《杂诗》)

刘琨《重赠卢谌》: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鲍照《拟行路难》: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二是关于人生苦短的悲叹,所触发的是要及时行乐的思想

《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曹丕《大墙蒿上行》:

“人生居天地间,忽如飞鸟栖枯枝”“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

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芙蓉池上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陆机《短歌行》: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蘋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三是想通过种种努力,改造自己的血肉之躯,使人的生命不再属于有始有终,有生有死的个体—服食求仙,增加生命的长度

四是参透生死,不以生死为念,对人生持一种委运乘化的顺应自然的态度——陶渊明

以上两种都是对生死主题的痛切感受所触发的思想是力图超越生死的界域

“有生必有死。

早终非命促”(陶渊明《拟挽歌辞》)“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读山海经》)“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乔松,于今定何间?

”(《连雨独饮》)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五月旦和戴主簿》)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游斜川》)“穷通靡悠虑,憔悴由化迁。

”(《岁暮和张常侍》)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关于游仙的主题:

与生死主题密切,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及长生的愿望。

曹操《气出唱三首》:

“驾六龙,乘风而行,登仙山,入天门,与仙人共乐共饮,愿得神仙赐药,使人增年,与天相守。

《精列》:

“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

曹植的《升天行》、《仙人篇》、《五游篇》、《远游篇》、《飞龙篇》,张华的《游仙诗》,何劭的《游仙诗》,郭璞的十四首《游仙诗》

关于隐逸的主题

《楚辞》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汉代张衡的《归田赋》可以视为表达这类主题的早期作品。

到了魏晋以后,沿袭《招隐士》的作品有,左思的《招隐诗》二首,陆机的《招隐诗》二首,王康琚的《反招隐诗》。

沿袭《归田赋》的作品,有潘岳的《闲居赋》、陆机的《思归赋》、《幽人赋》等。

二、这是一个门阀森严的时期

所谓“九品官人”,是一种选用官员的方法。

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担任大中正、中正,对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鉴定,分为九等,由朝廷依次录用。

但实际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时文学的特点:

1、文学的氏族化

建安;“三曹”,正始;阮瑀、阮籍;嵇康、嵇绍、嵇含、,西晋:

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南朝谢氏集团:

谢混、谢瞻、谢晦、谢曜、谢世基、谢惠连、谢灵运、谢庄等等;王氏集团:

王微、王僧达、王韶之、王准之、王融、王筠、王褒等等;刘氏集团:

刘勔、刘俊、刘孺、刘览、刘绘、刘孝绰等等;帝王家族:

萧衍(梁武帝)、萧纲(梁简文帝。

衍第三子)萧统(衍长子)、萧绎(梁元帝。

衍第七子)。

2、出现表现寒士不平的庶族文学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也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西晋的左思,东晋的郭璞,刘宋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3、这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

关于玄学

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

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

王弼的“得意忘言”,成为魏晋时代的新方法,人们用这种方法解经典、论证玄理、调和儒道;也用这种方法,作为生活准则,作为文学艺术审美追求。

关于佛学

“格义”的方法。

“格”有比配、度量的意思;“义”,即名称、概念。

格义,就是用中国原有的概念,来对比外来佛学中的观念,让人们容易理解,以熟悉的、中国固有的概念去达到充分理解外来的印度学说的一种方法。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因为佛教三世的观念(前世、今世、来世),三界(欲、色、无色)五道(天、人、畜生、地狱、饿鬼)的观念,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

2.故事性加强:

鹅笼书生。

小说里多因果报应的故事。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多样化。

四、这是一个艺术得到高度繁荣的时期

五、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梁代萧子显著《南齐书》,也专设《文学传》,这都标志着文学与经学的分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文心雕龙·总术》说: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若文者,惟须绮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第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曹丕的《典论·论文》: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浏亮:

清楚明确)。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都对文体进行系统的区分。

第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六、这是文学成就相当惊人的时期。

七、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发展历程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建安诗歌

一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

清峻:

俭约严明,不傍经典,直达所怀。

通脱:

不受传统思想和体制的约束,纯任性情的自然抒发,不加任何掩饰,不受任何约束;骋词:

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十分注重文章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力量,气盛词壮;华靡:

追求文学的华美。

建安文学

时间: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是指建安前后二十年左右的文学现象。

代表人物:

“三曹”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

“建安七子”也大都死于建安时期。

三祖陈王: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陈思王曹植。

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瑀(字符瑜)。

建安风骨,概括的说是指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时代乱离)真挚强烈的感情(抒发哀世、哀时、建功立业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健美有力的文笔所构成的美学范畴。

反映社会动乱、反映民生疾苦的内容,凄凉哀怨的思想情绪,积极进取、献身事业的壮气英风,合起来就是后人所说的“建安风骨”。

2、曹操曹丕

1、关于曹操

曹操(155-220):

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操“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2、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A、反映时代乱离和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

如《蒿里行》、《却东西门行》、《苦寒行》等。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蒿,同薧,《说文》:

“死人里也。

”即墓地。

方东树:

“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以当挽歌也。

《尚书·康王之誥》:

“虽尔身在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后来人们称为国尽忠为“乃心王室”

锺惺《古诗归》:

“汉末实录,真史诗也。

B、抒发自己政治理想和雄伟抱负的诗篇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主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者不负戴。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形。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这草木虫鱼。

短歌行

分析本诗回环往复、情感跌宕起伏的整体建构;

理解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的作用;

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

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和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题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本是乐曲名称,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大约用于宴会的歌词。

结构: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现按诗意分为四节解读,每八句为一节。

第一段借酒抒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起调伟壮,酒酣高吟,慷慨激昂,感叹。

清人魏源评曰:

“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诗比兴笺序》)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忧思(深藏的心事)难忘。

”酒酣高歌的原因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忧思难忘,借酒浇愁。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一说黄帝时人,一说周时人。

这里作为酒的代称。

作者层层铺垫,但始终没有指明自己的忧思到底是什么?

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而是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正如他自己所说: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所以他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同时,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应尽快拿定主意,施展抱负。

第二段诗人开始抒写思贤若渴的心境。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一是比喻对“贤才”的思念;二是暗示“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连同上两句点明自己忧思难忘的原因。

特别是“君”字的运用,仿佛和“贤士”面对面的呼唤,进一步拉近了彼此距离,感情更为深厚和真诚。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借用《诗经》中的成句,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点明自己礼遇贤才的诚恳情意。

第三段诗人以月比人,借月抒怀。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

“贤才”已来了不少,相处也很融洽;然诗人并不满足,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

同样,诗人的求贤之思也不会断绝的。

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难免后来者会顾虑“人满为患”,故曹操在此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

并为结句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阡”、“陌”都是田间的小路。

东西方向的叫陌,南北方向的叫阡。

古谚有“越陌度阡,更为客主”的话,这里用成语,言客人远道来访。

契阔:

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字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意为:

你们远道而来,无论是亲自来还是带信来的,无论聚散,我都会心念旧日的情谊。

进一步抒写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慕和礼遇贤士的真诚。

关羽华容道释放曹操的例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

“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犹豫彷徨者)无所依托。

”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清人陈沆说:

“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

分奔蜀吴,栖皇未定。

若非折节,何以来之?

”(《诗比兴笺》)“,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形势,又深谙“贤才择主而栖”的士之传统,所以真诚启发他们要善于择主而栖。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句意: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表示要不厌贤才,广泛地收罗人才。

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吐露出自己的心曲。

周公吐哺的典故见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诗人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来勉励自己,要效法周公做一番统一天下的大事业。

诗歌艺术特色:

诗意回环往复,情感跌宕起伏。

人生短促的慨叹来开启求贤建功的急迫心情,接着写求贤不得的忧思和期待,然后写得到贤士后的愉悦,有写求仙不得的忧虑和求贤既得得欢乐,并流露出惟恐贤者不来的焦虑,最后以虚心纳士、天下归心收结。

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

引《郑风·子矜》的“青青子矜”两句,表达渴望贤才来归之情

引《小雅·鹿鸣》四句,表达来归之后盛情礼遇之意,均贴切而生动。

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礼贤下士的决心,更见其胸襟的扩大和抱负的高远。

有助于形成全诗庄重古朴典雅的格调。

比兴手法的运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来喻指黑暗的战乱时代现者奔走四方。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指贤者择木而栖却难得知遇。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来喻指明主不怕贤才多。

曹操的人才观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两汉文化思想上的僵化,董仲舒更倡导儒术与神学相结合的谶纬学说。

曹操则对神学迷信、封建礼教等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公开否定。

从用人来说,两汉以通经、仁孝取士,曹操则提出“唯才是举”,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他“知人善察,难弦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短歌行》

张玉榖《古诗赏析》:

“此叹光阴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也。

魏源《诗比兴笺序》:

“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沈德潜:

“喻客子无所依托。

”(《古诗源》)

《韩诗外传》记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朱秬堂:

“意在延揽英雄以图天下,情之汲汲,见于眉宇。

吴淇:

“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六朝选诗定论》)

《步出厦门行·龟虽寿》

《庄子·秋水篇》: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韩非子·难势篇》: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蝇蚁同矣!

谭元春:

“不但在天,使腐儒吐舌,与‘昼短苦夜长’大相径庭。

《世说新语》:

东晋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曹丕的诗歌的主要内容:

1、征夫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

 如《燕歌行》、《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杂诗》等。

《离骚》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古诗十九首》:

“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的伤逝。

《古诗十九首》: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明月皎夜光》: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变异。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锺惺:

“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

陈祚明:

“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姿”(《采菽堂古诗选》)

吴淇:

“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

”(《六朝选诗定论》)

王夫之:

“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薑斋诗话》)

2、抒发年命之悲,及时行乐之感

《芙蓉池上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于玄武陂作》“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大墙上蒿行》:

“人生居天地间,忽如飞鸟栖枯枝”,“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

”“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如飞。

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3、抒情言志之作

《黎阳作三首》、《至广陵于马上作》: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沈德潜: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方面。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发的情感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而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其二,是文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精工绮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操的风格是悲凉慷慨,曹丕诗的风格是哀婉凄清,直接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传统。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四、五、六、七言、杂言都有,但成就较高的是五言和七言。

三、曹植

1、关于曹植

2、曹植诗歌的主要内容

A、前期主要抒发个人理想抱负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因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

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

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

诗人经历:

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

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二、诗歌结构

全诗共28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开头至“勇剽若豹螭”,写游侠少年的形象、不平凡的经历和他超群的武艺。

第二部分写白马英雄幽并游侠沙场奋力杀敌、尽忠报国的情景,又分两成:

第一层“边城多紧急”六句:

写游侠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

第二层:

写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艺术手法

1.铺陈

2.倒叙

3.议论

4.刚健质朴

5.充满豪情和乐观浪费色彩

四、《白马篇》的影响及价值

1.对游侠理想的重新诠释

汪涌豪:

“行侠就其本义而言,在于以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行为,获得社会认同和道德荣誉,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付出的行为,而非世俗间以得利或生利为目的的获得行为。

没有哪一类人可以赖此为生,或非得行此才能生存,自然也就没有哪一类人可以专擅其美。

以往的游侠主要是作为专制权威的对立面出现的,往往因为冒犯统治者权威招致打击外。

韩非子在理论上把游侠列为五蠹之一。

对游侠采取诛杀政策。

如汉武帝将郭解灭族。

《白马篇》提出的最核心的道德,就是为公废私: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游侠审美理想的重塑

游侠的审美理想,最初是尚德恶华的。

颇有侠气的学派如墨家,“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

西汉的侠魁如朱家,“衣不完采”,“乘不过軥车”。

郭解亦大体如此。

这种审美理想跟他本身不盈利的特点是一致的,也是最初大侠尚能保持较高道德情操的重要原因。

随着暴豪之徒的加入,奢丽之风亦渐渐兴起,如原涉“衣服车马才具”,(《汉书》),“轻骑妖服,追逐于道路”(《西京杂记》)。

此风到汉末更盛,袁绍车徒甚众,甘宁“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

《白马篇》:

崇高道德、杰出才能和高华审美趣味的完美结合

一是洁,游侠的坐骑颜色为纯洁的白色。

二是华,不是色彩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