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健康.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63133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0.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与健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禅与健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禅与健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禅与健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禅与健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与健康.ppt

《禅与健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与健康.ppt(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禅与健康.ppt

1禅与健康主讲人顾国忠2016年9月2v禅,多音字。

禅Shan(去声),禅让、封禅等。

禅Chan(上声),禅那之简称,佛教中一宗派,所谓禅宗。

禅,原义思维修,静虑。

静者,定也。

虑者,慧也。

禅宗之禅主要涵义是般若。

v禅可用于许多方面,除禅宗外,还有如禅师、禅房、禅院、禅修、禅定、禅悟、禅机、禅林、坐禅、禅七、禅悦等;还有禅学、如来禅、祖师禅、狂禅,等等。

3v禅,示单也。

示,天垂象。

单,单纯。

v禅宗自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v禅宗的最早缘起是在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拈花微笑,众僧不解其意,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陀开口了: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汝当善护持之。

”4灵山法会颂:

我看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此经难觅大藏经,云里雾里需看清;灵山法会天空晴,波罗金花献佛秉。

舍身为座心安宁,邀请说法解惑病;世尊微笑拈花景,人天百万起疑情。

破颜喜悦头陀灵,正法眼藏咐嘱听;不立文字能决定,涅槃实相可引领。

直指人心选精英,教外别处有身影;师徒印证波澜兴,见性成佛不是冰。

原始佛学呈革鼎,大乘气象北方明;达摩东来面壁庭,从此禅宗将大行。

v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

名曰方广。

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

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

捧之上佛。

退以作礼。

而白佛言。

世尊今佛。

已成正觉五十年来种种说法。

种种教示。

化度一切机类众生。

若有未说最上大法。

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

欲行佛道凡夫众生。

布演宣说。

v作是言已。

舍身成座。

庄严天衣。

令坐如来。

v尔时如来。

坐此宝座。

受此莲华。

无说无言。

但拈莲华。

入大会中。

八万四千人天。

时大众皆止默然。

v于时长老摩诃迦叶。

见佛拈华示众佛事。

即今廓然。

破颜微笑。

v佛即告言。

是也。

我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总持任持。

凡夫成佛。

第一义谛。

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言已默然。

56v以上是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花品第二中的几段。

v文字终究不究竟,然作为方便未尚不可。

只是作者和读者都不要执著,应该透过文字表相把握实际。

v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但不能误解不立文字,要知道禅也不离文字。

v文化水准高有利于意识水平的提高,不识字者的眼耳鼻舌身五识处于低层次感觉水平。

7v何为健康?

这是指心身灵全面的健康:

v1.身体健康,这是健康的物质条件。

身心互相影响。

v2.智能健全,先天智障者属于先天不健康的人。

v3.情感正常,正常的人天生对他人有同情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v4.意志坚强。

意志脆弱的人很难适应社会,因为现实生活不可能让人事事称心。

8v5.人格完善统一。

表现为思维、情感、价值、信仰、行为等方面是和谐的。

其中心理行为与实际年龄具有相关性。

v6.自我评价正确,有自知之明。

v7.社会适应良好,能准确知觉现实,有知人之明。

v广义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道德健康。

9v“新东亚病夫”的形象:

虽然营养良好,身体强壮,生活富裕,油头肥脑,衣冠楚楚;但思想苍白,精神空虚,甘愿堕落,沉溺于黑道、白道、黄道之中,迷恋封建思想观念而恬不知耻,不接受被人类千万次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普世价值观。

v由于我们社会还处在较西方更低的发展阶段,故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官场腐败、社会企业伦理道德低下、知识分子堕落(学术腐败、学历腐败等),等等。

10v如何使我们健康?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心理卫生,其中有这些原则:

v1.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谓道德健康。

批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自利的观念。

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信念。

正教倡导的伦理精神值得重视。

v2.保养身体,锻炼身体。

劳逸结合,营养搭配。

去掉不良嗜好,如酗酒,过度抽烟等,甚至吸毒。

v3.保持乐观和稳定的情绪,拒斥悲观主义,积极地自我暗示。

11v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交友。

朋友能使我们快乐加倍而痛苦减半。

v5.防止与克服心理冲突等。

保持安祥的心态,安详的神情,诚于中而形于外。

v6.不断地学习,广泛地学习,提高思想境界与精神境界。

v7.有事业心,献身于身外一事业。

v8.对性爱有正确的认识。

v身体有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心理有问题也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12v现代心理咨询由弗洛伊德开创。

弗氏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

v1.意识三系统: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v2.人格三结构: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v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存库,是无组织的,仿佛是一团混沌的本能与欲望沸腾的大锅。

它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地寻找出路。

13v自我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它是理性的,按照现实原则来活动。

超我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等,按照善良原则来活动。

v超我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有生物本能的成分。

v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保持平衡,人格就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神经症。

v佛教讲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v在黄帝内经中有祝由科,其具有心理咨询之内涵。

14v弗氏的潜意识相当于第八识,前意识则似乎对应第七识。

v3.泛性论,弗氏发现许多神经症都与性问题有关。

v4.他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活动,是欲望和愿望的满足。

梦的内容往往是隐藏着的,要经过解析。

v5.弗氏开创的精神分析法,通过谈话咨询了解心理症的起因,当患者回忆起以前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思想,释放了有害的心理负荷,症状就会自动消失或减轻。

15v禅超越言语文字,坛经:

“所有经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身不有。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v犹如以手指月,不要执著于手指,而应该通过手指看到月亮。

禅宗被称为心宗。

16v坛经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五灯会元有偈曰: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真佛在我们的心中,觉悟了就成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v佛的三身即法身、化身和报身,都在众生自性之中。

所谓自心,是指每个众生自己独特的心体,亦即本心。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自心的本质是清净和虚空,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芥子可纳须弥,海水可在毛孔之中。

17v“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v禅倡导自由平等,认为佛性就是人性。

慧能认为,人性本净,为妄念故,覆盖真如,“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18v慧能把佛性论转向人性论,故以坛经为经典的祖师禅是入世的,世俗化的,不同于如来禅是出世的,纯宗教化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是一种人文精神。

v终极关怀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而不是在否定现世生活的基础上来追求所谓的解脱。

基督教也认为爱上帝要通过爱人来实现的。

19v现在患精神疾病者非常多,关于各种神经症,常见的有:

v1.焦虑症,这是以焦虑为中心症状的异常心理状态或反应。

焦虑症患者则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激动不安,有时还有生理反应,如出汗、尿频、心悸、疲惫,甚至眩晕。

v2.恐惧症,这是对某种刺激产生一种持久的、特殊的、不合理的恐惧。

如恐高症,还有广场恐惧、封闭恐惧、社交恐惧等。

20v3.抑郁症,这是指情绪沮丧、忧郁、思维迟钝、心理活动缓慢等综合症。

其症状有,悲观、失望、冷漠、疲乏、沉默、食欲不振等。

v4.强迫症,这种心理症患者会不自觉地且不能自我克制地强迫思维与行为。

v还有其他心理症。

精神分裂症更严重,患者会产生幻觉,不能知觉现实21v关于自我心理调节:

v1.积极地自我心理暗示,克服消极地心理暗示。

也即保持乐观心态。

v2.保持安祥的心态,安详的神情,诚于中而形于外。

能控制得住自己,能控制得住局面。

老子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对手算英雄,战胜自己才是圣人。

v3.培养超越情怀,亦可有宗教性的情怀。

智慧性地领悟宇宙人生。

22v各种心理症都与没有发现真正的自我有关,他们的主体是建筑在无意识之上的,基础不稳固,精神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干扰很容易使精神崩溃。

人应认识自己。

如何发掘我们的本心本性,禅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v十牛图值得参考。

这原是道家的八幅牧牛图,后来加了两图,并配了十首诗颂。

其使用借喻法,步步引导我们入佛知见,觉悟后超佛越祖。

入禅无门,既无门,就到处是门,无为有处有胜无。

所谓: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

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23第一图:

寻牛24第一图:

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25v这里以牛来借喻我们人的本性,亦即真心,这是真正的我,就是吾。

心吾要结合,心吾一旦结合了,就成为悟。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v禅偈云:

五蕴山头一般空,同门出入不相逢。

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v向外追寻,力尽神疲,终无所得。

不除无明,怎见佛性,没有悟,何有禅?

寻牛为灵修之始。

26第二图:

见迹27第二图:

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它?

28v人人有悟性,人人有佛性。

牛迹时而显露,纵是深山更深,天宇辽阔,犹如鼻孔一般,怎藏得住它。

v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

禅要我们睁开第三只眼,芥子纳须弥,刹那即永恒,在我们人身上存在着无限宇宙之全息,人是宇宙史的结果。

29第三图:

见牛30第三图:

见牛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31v见到牛是关键时刻,不要轻易将它放走。

耕耘必有收获,终于发现了牛,看到了自己本性。

但它活动着,头角森森,一下子难以把握得住。

v人人都有佛性,但即佛即魔。

所谓性相近而习相远。

人人都有明珠一颗,只怕久被尘劳封锁。

顿悟不舍渐修,时时勤拂拭,擦亮明珠使其光生。

32第四图:

得牛33第四图:

得牛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34v见到牛,但要得到它是不容易的,要花大力气。

由于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本性,牛与我们距离很远,它的野心很大。

v禅讲顿悟,但并不否定渐修。

禅悟要求突破逻辑与理性的界限。

在此阶段要不怕困难,诚意正心,身体力行,勇猛精进。

v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v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阻野云飞。

35v以上所追求与达到的是愚夫所行禅。

楞伽经将禅分成四种:

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和如来禅。

v所谓愚夫所行禅是指,修行者经仔细谛观,知人无我之理,人身不过是四大和合而成,骨骼筋肉内脏都不净,他们观察领悟到自身空相,不执著人我,坚定信心,不断修行,将得到灭定净的境界以为究竟。

v愚夫所行禅虽不究竟,然也不可或缺。

一门入后门门入,应进一步进取。

36v所谓观察义禅是指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领悟修行,了知自他的修法都没有真实的自性,观察到一切之法相无我。

v再进一步,领悟到人和法都空,沉思冥想,达到不生妄想,心无分别,寂静安宁的境界,这就是攀缘如禅。

v经过攀缘如禅的阶梯,证入如来境地,得自觉圣智的三种乐定(天乐、禅乐、涅槃乐,参考大宝积经),转识成智,转妄成真,成就众生不可思议的功德,此即如来禅。

v天乐可参考庄子。

庄禅相通。

37第五图:

牧牛38第五图:

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39v虽然得到了牛,但它一有机会就要逃遁,故要用鞭锁来对付它。

v禅不念佛,不打坐,旨在破执,既然是破执,禅也并不是非得不念佛不打坐。

可以禅净双修,重要的是做到心体无念。

牧牛是渐修,正在接近顿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觉而成真,迷而为妄。

v工夫与见地缺一不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40第六图:

骑牛归家41第六图:

骑牛归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42v经过顿悟而虎豹之变。

牛随人走,人骑牛行,人牛合一。

这是妙境乐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心吾结合了,达到了悟的境界。

v在般若智中,主客体二元对立不再存在,在对立与矛盾消失后,美感油然而生,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真善美一体。

“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v禅悟者深切地感受到真如实相,法之喜禅之悦,妙不可言。

此时达到了观察义禅。

43第七图:

忘牛成人44第七图:

忘牛成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索空顿草堂间。

45v只知有牛还不够,忘了它才真正达到悟的境界。

真正的觉悟者不再为自己的本性这个问题而烦恼。

v净土之家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