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2883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

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

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

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技术。

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

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同时,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

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并不奇怪,但从本质上讲,目前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尤为复杂。

(选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转基因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

B.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可以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但这种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C.转基因技术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生物体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生物技术。

D.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各种局限,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同时还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是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还是人类用来改良作物的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这些过程实质上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B.自然状态下的基因转移通常是借助自然媒介来实现,而转基因生物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的产物。

C.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争论,这种争论已涉及到知识产权、宗教和政治等更多范畴。

D.现代转基因技术优于传统育种技术,它提高了基因转移的效率,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且基因的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B.尽管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终究因为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还是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实际应用。

C.转基因生物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不同,它可以按人类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

D.虽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使得转基因产品拥有了许多优点,但转基因产品的确还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

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珙字共父。

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

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

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

“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

珙奏曰:

“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

“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

”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

“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

”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

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

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

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

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

疾革,草遗奏言:

“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

”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

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

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言者逐之风:

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寝:

停止。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具:

准备。

D.疾革,草遗奏言革:

痊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

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

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

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

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4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三)情景式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每空1分,)

(1)《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句子:

,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2)《劝学》中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3)《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

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

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仁者爱人”。

潘光旦是仁者。

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

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

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

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

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

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

”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⑷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

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⑸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

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

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

“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

”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

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

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

“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

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

这一点很重要。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

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

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

”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

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说: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

“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

”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

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

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

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

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

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xx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

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xx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2)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人文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6分)

 

(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

”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2.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现在能看到的《红楼梦》只有前80回是曹雪芹所做,后40回是高鹗续写,但有专家认为曹雪芹实际已经成稿,只不过后四十回遗失了,这从序言中“十载,增删五次”可以看出。

(2)我们普通人和作家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而作家却能够捕捉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场景,找到生活的闪光点、奇异处,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而我们普通人却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鲜有新奇感受。

因此可以说文学创作对于那些对生活的人是基本无缘的。

(3)我们有些人总是喜欢幻想,幻想不刻苦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不努力就想获得成功,简直是。

A.批阅视若罔闻不经之谈B.批阅熟视无睹无稽之谈

C.披阅熟视无睹无稽之谈D.披阅视若罔闻不经之谈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一则通讯,全面介绍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分析了构建精简高效管理体制将带来的积极影响。

B.加强和改进文学评论工作,引领文学创作和广大读者的文学欣赏水平,纠正不良

的创作倾向,是文学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C.近年来,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冲

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D.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景

点,推出新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②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⑤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⑥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A.③④①②⑥⑤B.③④⑥⑤①②C.①②⑤⑥④③D.①③②⑤④⑥

15.仿写句子,使之与上下文衔接紧密,格调一致。

(5分)

生活,如同在沙漠上跋涉,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就是创造,需要刻苦、智慧和知难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在生活的考验中,永做强者。

16.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有一天晚上将近11点,某大学一位副校长还在教室上课,教室管理员以“锁门时间已过”为由,在门口大声催促“锁门了”。

该副校长得知对方身份和来意后说:

“教学重要还是锁门重要?

”“我可以明天就让你走人。

”此事在学生及网民中引发争议。

根据校方规定,老师上课时间到晚9时30分结束,教学楼关闭时间为晚上10时30分。

请你选择事件一方的行为进行简要评论,并为他拟写一句在当时的情境下得体的话。

答:

简评:

;(2分)

得体的话:

(3分)

五、写作(60分,作文内容50分,书写1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四千多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花,名叫普雅花,花期只有两个月,花开之时极为美丽。

花谢之时也是花株枯萎之时。

然而,谁能想到,这种花为了两个月的花期,竟然等了一百年!

它只是静静伫立在高原上,用叶子采集阳光给予的芬芳,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努力营造自己的花香,就这样默默等待了一百年!

只是为了用百年一次花开来获得攀登者身心俱疲时的眼前一亮,只是为了证明生命的美丽和价值。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议论文。

(2)不少于800字。

 

民乐一中xx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张冠李戴,原句中的“之”并不是指“生物体”而是指“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

2.D(“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无中生有)

3.A(“基因的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是指“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革:

读jí,急,重。

5、C②表明刘珙的诏檄感奋人心;⑤表明刘珙成功破敌;⑥表明刘珙善纳人言。

6、D应为:

继母去世时,刘珙五十多岁。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4分)

译文:

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5分;译出大意给1分;“临”(“治理”“管理”“为官”等)、“相与”(“共同”“一同”“一起”等)、“祠”(“祭祀”“祭奠”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分)

参考译文:

刘珙字共父。

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

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

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

金人侵犯边界,宋军战败,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语气激昂壮烈,听到的人都流泪。

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

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并议论说不能这样。

皇上发怒,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说:

“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

”刘珙说:

“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策划。

”坚持上奏和最初一样,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

刘珙上奏说:

“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

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

”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

“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

”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悔过自新,宣称军队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

刘珙于是发兵,告诫部下说:

“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

”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于是仅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归,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

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税十六万六千斛。

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

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

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

病重时,起草遗奏说:

“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

”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

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

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

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①雨后置身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

一场雨过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2分)

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2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比喻。

“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过天晴后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

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

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只要分析合理也可以)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每空1分,)

(1)《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