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7章复习要点有答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7章复习要点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7章复习要点有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7章复习要点有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7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含综述)
1、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
(1)原因:
直接原因:
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
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重要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国力衰弱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能。
(2)经过:
第一阶段:
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1840)
第二阶段:
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
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战争结束)
(3)影响:
①政治上: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阶级关系上:
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
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思想文化上:
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⑤社会矛盾上: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
3、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史实。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外国侵略?
(1)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全面而惨无人道的。
军事:
1发动许多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军阀混战的格局
政治:
迫使中国签下许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1迫使中国支付高昂的战争赔偿,造成中国积贫积弱
2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经济掠夺,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3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4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举步维艰
思想文化:
①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
②冲击传统文化,使人产生崇洋媚外思想
(2)客观看待历史:
西方列强的侵略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与历史进程。
政治:
1使有志之士奋起探索救亡图存之道,促进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等政治运动兴起
2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经济:
1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促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制度管理方法等在中国的传播
3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思想文化:
1打破了人们心中“天朝上国”观念
2客观上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于人们的束缚
3促进资本主义民主自由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社会: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民族精神的觉醒
5、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
(1)关天培。
鸦片战争
(2)邓世昌。
甲午战争黄海海战
(3)张自忠。
抗日战争
4、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
1842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虎门条约》
1843
英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可在五口租地建屋。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海关税率值百抽五。
(注:
五口通商章程签于1843年7月,但后来是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
)
使中国的主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权益,给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中美《望厦条约》
1844
除割地赔款外《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的所有条款;扩大领事裁判权;美国兵船可在各港口自由航行;五口可租地建立教堂、医院。
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是比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及其附件更细致更完备的不平等条约。
它是加在中国身上的又一道更为沉重的枷锁,并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中法《黄埔条约》
1844
除割地赔款外《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所有特权及《望厦条约》所有特权;允许在五口建立教堂和坟地,还得由中国进行保护。
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法国通过中法《黄埔条约》,获取了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除割地、赔款外的特权以及中美《望厦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这个条约也为外国侵略者利用传教权利进行公开的侵华活动埋下了第一块基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关税、领海的自主权。
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1858
①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⑤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是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严重的破坏,使英国又获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权。
它为英国通过其驻华使领人员对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施加影响提供了条件,并使得英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扩展到了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北,更加靠近出口货物的产地和进口货物的行销地,从而更加有利于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原料,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中俄《瑷珲条约》
1858
侵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西的六十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
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 万两白银。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者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更一步加深了。
中俄《改定条约》
1881
《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的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又很不彻底,
中日《马关条约》
1895
(1)中国割让台湾及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3)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大大的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辛丑条约》
1901
(1)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
(2)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6)修订商约。
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的损害了中国人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二十一条"
1915
1.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2.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南满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承认日在东三省南部内蒙东部特殊权利3.规定汉治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4.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5.必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等顾问警政军械厂
目的:
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该条约的部分内容由于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在华利益,一次大战结束后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废除部分条款。
此后《民四条约》内容不断被改写,直至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彻底废除)
第二章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经过(包含重大事件)、结局及影响。
(1)原因:
直接原因:
广西赋税沉重,连年灾害,自然灾害激发了社会矛盾的爆发
根本原因:
清王朝走向没落,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额战争赔款并弥补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大肆征税。
同时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洪秀全科举数次失利,并受到了基督教传教影响)
(2)经过:
1844金田起义;1853定都天京;1853领军北伐、西征;1856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天京失守(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3)结局:
失败了,但是客观上打击了清王朝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不可击败的顽强意志。
(4)影响:
积极:
1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3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4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5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6提出了近代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良方案《资政新篇》,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消极:
1东南各省遭战火浩劫,经济、社会受到极大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或流离失所;
2太平天国客观上削弱了清政府抵抗外国侵略的力量
2、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历史贡献、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
(1)代表人物:
奕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2)历史贡献:
(没找到政治方面的)
经济:
1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2兴办轮船招商局等管办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蚀
3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思想文化:
1近代教育的开端,派遣留学生,为国家后来的救亡图存运动提供人才
2主张中体西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军事:
1创办军事工业
2培养了南洋北洋水师,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军事力量
社会:
主张“自强”“求富”,一定程度打破了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改变了社会风气
(3)失败原因:
1洋务派的改革只停留在经济层面,没有涉及政治改革,不够彻底
②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③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3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维新运动
(1)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历史贡献:
1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助推日后清末新政实行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知识分子对清政府幻想破灭
3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激起了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4为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条件
(3)失败原因:
直接原因:
①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多为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空有报国热情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
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致经济落后;
③外国势力的干涉。
根本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
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2顽固派非常强大,极力阻挠维新变法,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阻碍维新运动。
3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
第三章
1、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1它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2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3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孙中山为建立和维护中华民国做了哪些工作?
1领导为推翻清朝的各次革命起义,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等革命组织
2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一次将国家称呼定为中国,组建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并就任临时大总统,
3创立三民主义建国方针,
4创立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
5领导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6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北伐完成统一等等
3、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抵押各项权利贷款,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
(2)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的利益
(3)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4、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为振兴中华做了哪些努力?
结果如何?
为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
(1)农民阶级: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将西方基督教义和儒家大同思想及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来改造中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资政新篇》提出了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失败原因:
①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②宗教色彩浓重;
③片面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
B.义和团运动(扶清救国)——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群众,从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妄图用“扶清”的方式达到“灭洋”的目的,以挽救民族危亡。
失败原因:
客观上:
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主观上:
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
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
④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晚清时期一次民族自强自救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武装自己,使中国迅速走上富强道路。
主要内容包括:
组建西式军队,北洋水师为代表;兴建西方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为代表;兴建西方民用工业,汉阳铁厂为代表;开办西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为代表;修铁路、建立电话电报网络、西方金融、选派学生留洋等。
失败原因:
①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②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③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④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3)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救国——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维新思想,力图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并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维新运动,进而进行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失败原因:
直接原因:
①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
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致经济落后;
③外国势力的干涉。
根本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1)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吴虞
(2)主要内容:
1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反对专制与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历史意义:
1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2、陈独秀、李大钊在建党过程中的贡献。
1.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
2.李大钊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
3.李大钊是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提示者和早期的主要带头人。
3、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1899年由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分期刊登了英国进化论者颉德所著《社会进化论》前三章的中文译文,其中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这是中国最早涉及马克思主义和出现“马克思”译名的中文出版物
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提到“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其后,《近世社会主义》一书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片断.
3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部分地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要点.
41912年孙中山在《社会主义派别及其批评》中,称赞马克思“发阐真理,不遗余力”.但在当时的中国人中知道上述内容的人很少。
51921年7月1日,在中国的工业中心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工人阶级战斗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冲破各种障碍,从胜利走向胜利.
4、为什么说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了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国共合作及合作破裂的原因。
合作原因:
1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军阀纷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加深
2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4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合作破裂原因:
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第五章
1、红军创建时期的三大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过程、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1)提出过程:
1.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2.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2)主要内容:
1、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
2、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3、工农武装割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3)历史意义:
①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③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④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3、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相关史实。
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
4、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
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时刻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