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1590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docx

九下第5单元文言答案

(一)第17课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用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出发,动身)于(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到)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希望)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

“请(请允许我)献(奉送)十金。

  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制造)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损失)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

知而不争(劝阻),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停止)乎?

  公输盘曰:

“不可,吾既已(已经)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

“胡不见(引见)我于(向)王?

  公输盘曰:

“诺。

” 

  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装饰华美的车),邻有敝舆(破车)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粗布短衣)而欲窃之;舍其粱肉(好饭好菜),邻有糠糟(粗劣的食物)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什么样的)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方圆)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注音:

biē)鼋(注音:

yuán)鼍(注音:

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注音:

zhàng,多余的)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认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解下)带为城,以牒(木片)为(作为)械,公输盘九(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表转折,但是)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原因、缘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于是、就)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拿)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一、填空

1.《公输》选自《  墨子。

公输 》。

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约前476-前390),名 翟  ,是 春秋战国     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____说____通_悦________,_高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九距之___距___通__拒_______,_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圉_____通__御_______,抵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输盘诎______诎__通_____屈____,__理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古义:

虽然这样今义:

连词,与可是、但是连接表转折

(2)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

用来……的方法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胡不见我于王古义:

为什么今义:

表示随意

四、解释下列“之”

1、为楚造云梯之械这种2、子墨子闻之代这件事

3、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4、宋无罪而攻之代宋国

5、吾既已言之王矣这件事6、荆之地方五千里的

7、文轩之与敝舆同……相比8、王吏之攻宋主谓取独

9、九设攻城之机变的10、公输盘之攻械尽的

11、子墨子之守圉的12、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主谓取独

五、解释下列词类活用

(1)子墨子之守圉守卫的方法,动作名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名作动

(3)吾义固不杀人坚守道义,名作动(4)犀兕麋鹿满之布满,形容词做动词

六、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说

(1)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2)请说之(解说)

★见

(1)见公输盘(拜见)

(2)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然

(1)然胡不已乎(但是)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类

(1)为与此同类(种类)

(2)不可谓知类(事理)

七、解释文中划线字词

八、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对我又什么见教呢

2、吾义固不杀人我坚守道义本来就不杀人

3、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聪明的。

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你崇尚仁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6、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我知道你有什么办法抵御我,但我不说

7、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也是杀不尽的

九、回答以下问题

1、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劝说楚王停止攻打宋国

,体现了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

2、结合全文,你认为公输班、楚王、墨子是怎样的人?

公输班:

能工巧匠却助强凌弱,而且有点顽固;

墨子:

有兼爱非攻的思想,机智多谋,大义凛然,镇定自若;

楚王:

顾眼前利益,看不清本质,固执的人

3、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独具匠心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快马加鞭

4、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的是锋利巧妙的言辞?

不是,除此以外,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了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5、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

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班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6、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请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标语。

维护和平,反对战争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绕)而攻之而(但)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武器装备)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极点),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填空

1.本文选自《孟子》,这部著作是由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孟子(前372-前289),名  轲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_____畔___通_____叛____,_________________背叛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古义:

护城河今义:

池塘

(2)亲戚畔之古义:

内外亲属今义:

指家庭成员以外的关系较亲的人

四、解释下列“之”

1、三里之城的2、环而攻之代内城,外城

3、封疆之界的4、寡助之至到了

5、攻亲戚之所畔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解释下列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

六、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依靠)

(2)以天下之所顺(用)

★利

(1)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2)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七、解释文中划线字词

八、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很多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帮助很少。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都归顺的条件,攻打亲戚的君王,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人民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好的时机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不如人心团结。

九、回答以下问题

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道义

2、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采取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述?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采取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举出了弃城而逃的事例,真实可信地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写了攻城和弃城的对比,突出强调论证了“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

含义:

人心团结

事例:

:

<<曹刿论战>>中齐王能"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就是得到民心的保证,人民人心团结,才赢得长勺之战.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被任用)于畎亩之中,傅说举(被任用/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这样的)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则无法家拂士,出(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常常)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填空: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____曾___通__增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于虑____衡__通___横______,___梗塞,不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拂____通_____弼____,____辅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受苦

(2)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受饥饿之苦(4)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贫困之苦

(5)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6)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坚忍

(7)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于

(1)死于安乐(在)

(2)舜发于畎亩之中(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4)困于心(在)

★发

(1)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2)发于声(表现)

★拂

(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五、解释文中划线字词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苦,使他的身体劳累,使他的身体受饥饿之苦

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的身体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惑,思路堵塞,这样以后在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这样以后人们在了解他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的国家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七、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

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用原文回答)

3、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请举两句“逆境出人才”或“多难兴邦”的名言;一个恰当事实论据(包括人名、所受磨炼、取得的成就)

两句名言:

爱默生: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罗曼罗兰: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事实论据: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了吴

4.语段说:

“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你的看法。

言之有理即可

5、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谈谈你的认识。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

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

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在我们发展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

可以说,我们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局面。

(四)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舍弃)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厌恶),所恶有甚于(比...更严重)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假如,即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丧失,丢掉)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指高位俸禄)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侍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填空

1.本文选自《孟子》,此书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辟_通__避_______,______躲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辩__通__辨_______,___辨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得___通__德______,_______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与__通__欤____,______语气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乡___通__向______,____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

钟表

(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

今义:

四、解释下列“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人皆有之代“这种本性”

3、得之则生代“食物”4、呼尔而与之代“他”

5、行道之人的6、宫室之美的

五、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为

(1)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为了;接受)

(2)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

(3)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得

(1)所识穷乏者得我(通“德”感激)

(2)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于...相比)

(2)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与

(1)呼尔而与之(给)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六、解释文中划线字词

七、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为这样(可见)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不只有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本性。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大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来接受它。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舍弃生命来选择正义。

八、回答以下问题

1、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运用了对比论证。

作用:

通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体现了从前与现在态度的改变,突出强调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_舍生取义

3、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子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试写出两条(不从本文中选取)。

a._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

b.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有关“大义”的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各1个。

答:

道理论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事实论据:

南宋文天祥,战败后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但文天祥坚守大义,宁死不屈,从容赴义,他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敬佩。

(五)惠子相梁

惠子相(做宰相,名词变动词)梁,庄子往(去)见之。

或(有的人)谓(对……说,告诉)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取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害怕),搜于国(国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

夫鹓雏发(起飞)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在这时)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一、填空:

1.本文选自《庄子》,这部著作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

是道家经典之一。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游刃有余、吐故纳新、失之交臂

二、解释下列词类活用

(1)惠子相梁做宰相,名词变动词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吓

(1)仰而视之曰:

‘吓!

’(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2)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吓唬)

四、解释“之”、“于”字

1、庄子往见之代惠子2、子知之乎代鹓雏

3、子之梁国的4、仰而视之代鹓雏

5、搜于国中在6、发于南海从

7、飞于北海到

五、解释文中划线字词

六、翻译下列句子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今天你想要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七、回答:

庄子在文中把自己比作鹓雏,把惠子比作鸱;用腐鼠比喻功名富贵,用梧桐、练实、醴泉比喻淡泊名利,体现了他高洁、不在意功名利禄、淡泊名利的情怀,巧妙讥讽惠子醉心功名、对朋友无端猜忌。

(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桥)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顺着)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已经)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固

(1)固不知子矣(当然、固然)

(2)子固非鱼也(本来)

★之

(1)游于濠梁之上(的)

(2)是鱼之乐也(的)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我知之濠上(代“鱼之乐”一事)

二、解释文中划线字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呢?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

为什么?

答:

我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以赤子之心来看待万物,他认为万物都有灵性,显得像孩童一般天真浪漫。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我最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更能体现辩论所需要的科学依据。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反问;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无意于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