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1541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docx

看透王阳明心学试题知识点

看透王阳明心学

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

 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没有志向,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前进的动力,人只能原地踏步。

所以说,没有志向,人就走不了多远,成不了大事。

志向就像黑夜里的一点亮光,无论夜有多黑,有了它心就不会慌;志向就像一条缰绳,无论草原多么广阔,有了它骏马就有了奔驰的方向;志向就像一座山峰,无论山有多高,有了它就有了攀登的勇气。

志向对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王阳明曾经说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生没有志向,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依靠志向才能学成的。

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如果没有志向的话,人们就会荒废自己的本心,不思进取,嬉戏享乐,最后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潜能只有被激发出来,才会转化为力量。

如何激发潜能呢?

毫无疑问,人只有在历经磨难而不曾停下追求目标的步伐的时候,才会激发自己的潜能,这个过程也叫做立志。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树立一个具体可行的志向,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潜能,最终也做不成什么大事。

所以,人生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志。

 苏轼小时候,非常聪明。

他读了许多书,记住了大量的知识,学识明显比同辈的小朋友高出一筹。

周围人都夸他聪明,苏轼便有点飘飘然了。

有一天,苏轼读完一本书,心生豪迈之情,便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副对联的内容确实够狂傲的,别说苏轼小小年龄,如何识得尽天下字、读得完天下书,就是一个老翁,穷其一生,也不能读完天下所有的书籍。

于是,对联刚贴出去不久,就有一位老人找上门来。

他拿着一本书,对苏轼说:

“你说你读遍了天下的书籍,想必什么书都能看懂,现在请你看看这本书。

”苏轼心想一本书有什么难的,就接过了老人手里的书。

可是,苏轼看了几页之后,就面露难色了。

原来,这是一本古书,里面的许多文章都是苏轼没看过的,也有一些生僻字是他不认识的。

苏轼面红耳赤,抬起头来非常诚恳地对老人说:

“老人家,谢谢你,我明白您的用意了。

”然后他揭下了门上的对联,添了几个字,就改成了: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老人见了,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从此以后,苏轼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勤奋读书,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

苏轼的一生,在书与字上,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其文,洋洋洒洒,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内容广阔,天真烂漫,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宋代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行楷自如,号称宋四家之一。

 苏轼小小年纪,只不过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就敢自称读尽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如此狂傲的心态,持续下去,肯定对他日后的成就产生坏的影响。

幸运的是,当他走向弯路的时候,那位老人给了他有力的提醒。

苏轼也不负所望,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心态,立下了正确的志向,从此,他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

苏轼立志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人生要树立正确的志向,有了志向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同时,有了志向,人的意志就会坚定,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经得住磨砺。

没有志向,就像少年苏轼一样,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不知道自己的斤两,这样就会停下前进的步伐,人生自然也不会取得大成就。

王阳明知晓立志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他教导自己的弟子要立志做圣人。

有一个弟子不上进,王阳明教训了他一顿,这名弟子感到惭愧,就向老师请教圣人学问,王阳明却说:

“你这只是表面功夫,为了敷衍而学,不是真正的立志做圣人的态度。

”浙江永康有一名学者,他立志学习王阳明的心学,便千里迢迢地前来拜访王阳明。

王阳明告诉他:

“你来我这里,路途遥远而十分疲劳,你却没有放弃,这是因为你立志学习圣人之道的缘故。

你把这种志向用在读书学习上,还怕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吗?

”这位学者听完后,恍然大悟。

人生无志,天下没有可成之事。

圣贤如此说志,自然是看重志向对于人生的伟大意义。

生活在充满诱惑的红尘俗世里,我们的定力不及圣贤,要想像圣贤一样有所成就,关键就在于立志。

有了切实可行的志向,你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成功的方法,努力向目标靠拢。

到最后,也许你成不了圣贤,但你的境界会比普通人更接近圣贤。

志向正确,人生才能走对路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顾而言曰:

“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

“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

“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传习录》

 人生当立志,立志要正确。

志向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确的志向,会使人生的道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错误的志向,人生的道路自然会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我们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前进,人生才能取得成功。

阳明大师曾经与他的弟子们讨论过“正确立志”这个话题。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顾而言曰:

“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

“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

“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

有一天,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陪着王阳明聊天,王阳明说:

“你们的学问没有长进,只是因为没有立志。

” 李侯璧站起来回答说:

“我也愿意立志。

”王阳明说:

“很难说你没有立志,只不过你立的未必是要做圣人的志向。

”阳明大师之所以倡导他的弟子树立做圣人的志向,是因为他认为人生要走对方向,即使以后做不了圣人,也会成为一名贤者。

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人驾着马车往北走,路人问他去哪,他回答说要去楚国。

路人告诉他,要去楚国,应该朝南走。

这个人说他的马好,他的车夫技术好,会很快到楚国的。

路人就更疑惑了:

马跑得越快,车夫的技术越好,岂不是离楚国越远了吗?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立志要正确,人生的方向很重要。

 1993年,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在香港上映,因为故事扣人心弦、表演细致入微、武打场面非常火爆,这部电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在电影故事里,君宝和天宝是少林寺里的一对师兄弟,两个人因为偷学少林功夫而被逐出少林寺。

这时,他们遇到了人生道路选择的难题。

面对生活的困苦,天宝立志要手握大权,因此甘愿受宦官的玩弄,充当他们的走狗;君宝却因为生性善良忠厚,立志劫富济贫,加入反暴政义士行列。

从此以后,两兄弟分道扬镳,各走各路。

天宝成为宦官的走狗后,为了荣华富贵,竟然出卖君宝等义士,并因此而获得宦官的信任,掌握了军权,实现了他的志向。

而君宝虽然被兄弟出卖,备受打击,但是他在大家的帮助下,反而因祸得福,领悟了太极的真谛。

故事的最后,由于天宝死不悔改,继续迫害忠良,君宝决定替天行道,杀死天宝。

可怜的天宝,由于生性残暴,连他的士兵都背叛了他,最后死在君宝的手里。

 被逐出少林寺后,天宝立志名利,君宝立志侠义。

人生的志向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天宝走上了为宦官效忠、为虎作伥的道路;而君宝则走上了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道路。

人生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不一样,天宝鬼迷心窍,出卖兄弟,残杀同僚,最后落得个失道寡助的下场;而君宝虽然被兄弟出卖,但是他宅心仁厚,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最后终于领悟太极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

天宝和君宝同出少林寺,最后的结局却大不一样,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当初所立下的志向不同。

古人云:

“看其志向,便知其人如何。

” 因为每个人的心性和素养不同,所立下的志向也自然不同。

有人反驳说这句话不对,难道一个杀人犯说自己要学做圣人,他的内心就一定是高尚的吗?

这句话粗看有理,其实不值得推敲。

真正的立志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杀人犯如果真的立下学做圣人的志向,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向圣人靠拢,怎么会去杀人呢?

真正的志向给人们指明了人生的道路,人们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使再苦再累,也有勇气和毅力一路走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他勤于反躬自省,时时发现本心,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当他被贬谪到贵州的时候,他没有放弃自己,因为他想做圣人,所以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的典故;他抓获了反叛的宁王,功劳却被皇帝抢了去,这时候他没有怨天尤人,因为他想做圣人,圣人怎么会计较这些世俗的名与利。

“学做圣人”这个志向为王阳明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大明王朝里安全地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完成心学的研究工作,最终成为世人公认的一代儒学大师。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

正确的志向能够带来正确的方向和动力,二者结合,人生才能成功;如果方向偏了,没有动力会犯小错误,动力十足会犯大错误。

人生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命运。

 志向正确,人生才能走对路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顾而言曰:

“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

“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

“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传习录》

 人生当立志,立志要正确。

志向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确的志向,会使人生的道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错误的志向,人生的道路自然会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我们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前进,人生才能取得成功。

阳明大师曾经与他的弟子们讨论过“正确立志”这个话题。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顾而言曰:

“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

“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

“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

有一天,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陪着王阳明聊天,王阳明说:

“你们的学问没有长进,只是因为没有立志。

” 李侯璧站起来回答说:

“我也愿意立志。

”王阳明说:

“很难说你没有立志,只不过你立的未必是要做圣人的志向。

”阳明大师之所以倡导他的弟子树立做圣人的志向,是因为他认为人生要走对方向,即使以后做不了圣人,也会成为一名贤者。

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人驾着马车往北走,路人问他去哪,他回答说要去楚国。

路人告诉他,要去楚国,应该朝南走。

这个人说他的马好,他的车夫技术好,会很快到楚国的。

路人就更疑惑了:

马跑得越快,车夫的技术越好,岂不是离楚国越远了吗?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立志要正确,人生的方向很重要。

 1993年,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在香港上映,因为故事扣人心弦、表演细致入微、武打场面非常火爆,这部电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在电影故事里,君宝和天宝是少林寺里的一对师兄弟,两个人因为偷学少林功夫而被逐出少林寺。

这时,他们遇到了人生道路选择的难题。

面对生活的困苦,天宝立志要手握大权,因此甘愿受宦官的玩弄,充当他们的走狗;君宝却因为生性善良忠厚,立志劫富济贫,加入反暴政义士行列。

从此以后,两兄弟分道扬镳,各走各路。

天宝成为宦官的走狗后,为了荣华富贵,竟然出卖君宝等义士,并因此而获得宦官的信任,掌握了军权,实现了他的志向。

而君宝虽然被兄弟出卖,备受打击,但是他在大家的帮助下,反而因祸得福,领悟了太极的真谛。

故事的最后,由于天宝死不悔改,继续迫害忠良,君宝决定替天行道,杀死天宝。

可怜的天宝,由于生性残暴,连他的士兵都背叛了他,最后死在君宝的手里。

 被逐出少林寺后,天宝立志名利,君宝立志侠义。

人生的志向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天宝走上了为宦官效忠、为虎作伥的道路;而君宝则走上了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道路。

人生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不一样,天宝鬼迷心窍,出卖兄弟,残杀同僚,最后落得个失道寡助的下场;而君宝虽然被兄弟出卖,但是他宅心仁厚,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最后终于领悟太极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

天宝和君宝同出少林寺,最后的结局却大不一样,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当初所立下的志向不同。

古人云:

“看其志向,便知其人如何。

” 因为每个人的心性和素养不同,所立下的志向也自然不同。

有人反驳说这句话不对,难道一个杀人犯说自己要学做圣人,他的内心就一定是高尚的吗?

这句话粗看有理,其实不值得推敲。

真正的立志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杀人犯如果真的立下学做圣人的志向,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向圣人靠拢,怎么会去杀人呢?

真正的志向给人们指明了人生的道路,人们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使再苦再累,也有勇气和毅力一路走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他勤于反躬自省,时时发现本心,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当他被贬谪到贵州的时候,他没有放弃自己,因为他想做圣人,所以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的典故;他抓获了反叛的宁王,功劳却被皇帝抢了去,这时候他没有怨天尤人,因为他想做圣人,圣人怎么会计较这些世俗的名与利。

“学做圣人”这个志向为王阳明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大明王朝里安全地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完成心学的研究工作,最终成为世人公认的一代儒学大师。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

正确的志向能够带来正确的方向和动力,二者结合,人生才能成功;如果方向偏了,没有动力会犯小错误,动力十足会犯大错误。

人生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命运。

 成功源于切实可行的目标

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

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王阳明

 小蚂蚁立志要做大象,我们会嘲笑它好高骛远,因为这个目标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大鲨鱼发誓要追上前面的沙丁鱼,结果被引至浅水区而死,我们会批评鲨鱼愚笨,因小失大。

小蚂蚁和大鲨鱼都忽视了自身的条件,从而制定了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因此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更严重的甚至丢掉性命。

我们应该从小蚂蚁和大鲨鱼的故事中吸取教训,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

王阳明也提倡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他曾经说过:

“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

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这句话的意思是:

修身治学,必须有个要旨,功夫才能落到实处。

纵然还不能做到无间断的用功,但也能够如船上有舵,一提便明白,在关键的地方能把握住方向。

就以小蚂蚁立志做大象的例子来说,虽然它立下了这个志向,但没有方法可行,即使不间断地努力,它也永远无法把这个志向落实到实处。

人生需要一个目标,不然就没有前进的方向;人生的目标要切实可行,否则就无法迈出前进的脚步。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树立志向、制定目标的时候,根本没有从自身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欲望出发。

欲望无止境,因此人们常常好高骛远,树立的目标远远地超出了自身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因为没有方法可行,无法激发人们的潜力、燃起人们的斗志,因此会使人感到无力,进而兴叹。

 苹果园里来了三只毛毛虫,它们相约来这里找苹果吃,但是它们的做法却各不一样。

第一只毛毛虫,自己没什么想法,就跟着毛毛虫“大部队”稀里糊涂地往树上爬。

它自己不单独找苹果,只是跟在别的毛毛虫后面,因此它只吃到了别的毛毛虫吃剩下的苹果。

无论如何,它总是吃到了苹果,因此这只毛毛虫很高兴。

第二只毛毛虫立志要吃最大的苹果,可是它不知道这个最大的苹果在哪棵树上,也不知道在树上的什么位置。

它想,这个苹果大概就在树的最顶端吧,因为最顶端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于是,这只毛毛虫随便选择了一棵果树,然后奋力往树上爬,一路上忍住了其他苹果的诱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树的顶端。

可是它发现,这里一个苹果都没有。

第三只毛毛虫比较聪明,它找了一棵果树仔细地观察,记住了每根树枝上的苹果分布,确定了方向就开始往上爬。

每当遇到分叉的时候,它总是自信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然而不幸的是,这只毛毛虫的速度太慢,当它找到那个苹果的时候,苹果上面可能已经有了其他的毛毛虫或者苹果已经烂掉了。

 不要嘲笑这三只毛毛虫,其实它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的缩影。

有些人就像第一只毛毛虫一样,人生中没有目标,永远只知道“随大流”,盲目地跟着大多数人的脚步往前走;有些人就像第二只毛毛虫一样,虽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却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因此只能按照习惯做出选择,看似正确却逐渐远离了目标;还有些人像第三只毛毛虫一样,制定了自认为清晰的目标,可是这部分人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能力,目标过大,行动迟缓,成功也变得遥远。

    很多时候,人们缺少的不是豪言壮志,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目标切实可行,人们就知道向哪里迈出自己的脚步,即使遇到困难,那也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才会燃起自己的斗志,激发自己的潜力。

当克服了一个困难,那种成功的感觉非常美妙,会激发人们继续前进,这样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豪言壮志往往超出了人们自身的能力,空有一个大志向在眼前,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即使迈出了第一步,克服了不少困难,你却发现并没有接近目标,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无力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你停下前进的脚步。

    正是因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对于人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王阳明才会提醒我们“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

制定人生目标的时候,要多动脑筋想想,仔细分析现实与欲望的差距,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的人生才会轻松。

王阳明说“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也是这个意思。

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人生不用时时用功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树立了一个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即便你不间断地用功,你也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们常常说人生要有目标,有些人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却从来不去考虑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

人生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努力就有可能实现的,这样才能唤起你的斗志,激发你的潜能,成为你人生前进的推动力。

对于那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或者说豪言壮志,奉劝各位,当个玩笑可以,千万别当真。

这样的目标会使你产生绝望的情绪,成为你人生的阻挡力。

立志当高远

 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

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王阳明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了一首诗《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正如这首诗所描述的那样,人生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它能提升品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生活。

远大的志向可以使人内心强大,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废,也不因一时的成功而得意,它会促使人们不断地前进,开创美好的人生。

在立志高远这个话题上,王阳明是这样阐述的:

“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

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们在这里学习一定要立下做圣人的决心,时刻保持着“一棒子打出一道伤痕,一掌打出一条血迹”的精神,才能在听我讲学的时候感到字字有力。

如果你们没有这种立大志的念头,稀里糊涂地过日子,那就和一块死肉一样没什么分别,打你也不会感到疼痛,最终也学习不到什么,回家之后还是要把以前的老方法拿出来使用。

如此的浪费时间,你们不觉得可惜么?

王阳明的这番话和墨子所说的“志不强者智不达”如出一辙,都是意在促进人们用远大的目标去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出丰功伟业。

纵观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成名者很多都是在少年时代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一不是大志向在督促他们向着成功的道路前进。

 秦朝末年,朝廷赋役繁重,天灾连年不断,百姓生活困苦。

阳城(今河南登封阳城)地区有个叫陈胜的年轻人,因家里穷吃不起饭,他就给有钱人家当雇工。

当雇工的日子特别辛苦,每天拼尽力气做最累最脏的活,得到的是仅能温饱的食物。

陈胜不甘心受人奴役,他渴望改变这种苦日子,同时也非常同情其他的雇工。

有一天,陈胜和其他的雇工在田间休息,陈胜说:

“我们不能老是过这种苦日子,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

”陈胜说完,其他的雇工都笑了,他们说:

“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

咱们生来就是穷苦命。

”陈胜叹息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贫苦农民习惯了贫困和被压迫的生活,习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一时无法接受陈胜的高远志向。

同样是贫苦农民,陈胜对自己的贫贱地位愤恨不平,并产生了改变命运的想法,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出了他的高远志向。

这个远大的志向使得陈胜不再满足于现状,促使他在大泽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率领贫苦农民举行起义。

起义军发展迅速,陈胜果断地做出了称王立国的决定,国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称王立国,是陈胜“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志向的身体力行,也是推翻暴秦、解救天下穷苦百姓的需要。

陈胜举起了反秦的大旗,显示出了巨大的号召力,各地农民军、反秦势力纷纷揭竿而起,反秦起义的烈火终成燎原之势。

王阳明号召别人树立远大的志向,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

王阳明幼年在私塾念书,他问老师: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老师回答说:

“读书考上进士就是一等重要之事。

”王阳明听了老师的话后,不以为然,他反驳说:

“考上进士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而读书学做圣贤才是头等大事。

”刚进入私塾没多久的王阳明,便立下了“成贤胜过入仕”这种大志向。

有了这个大志向作为引导,王阳明读起书来就有了目标和重点,他开始关注圣人们的生平事迹,关注他们的箴言训导,一点点地武装自己的头脑。

最终,王阳明的知识体系丰富起来,思想境界也获得提升,在阅遍先贤著作、广收百家所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心学,成为后世敬仰的圣人。

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

远大的志向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在很多时候它能够变成攻克人生障碍的强大心灵武器,让你拥有更高远、更超然的视界,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最终获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如果你想有一个充实完美的人生,就要将远大的志向当做人生的航标,因为只有远大的志向才会促使你不满足于现状、虚度光阴,也只有远大的志向才能帮助你去完成那些别人看似不能完成的事。

眼睛只盯着脚下,就会看不到前方

 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

——王阳明

 司马迁曾经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过: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这句话的意思是:

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躲避小的责备。

的确,人生如棋,唯有把握大局,关注棋盘的走向,不被一两个棋子所牵绊,这样才能赢得整盘棋局的胜利。

很多人的成功也是如此,他们往往牢牢掌控着大局,却不去苛求细节。

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过分拘泥于细节,就会失去对大局的控制,让“大局”跌入“小局”,得不偿失。

过分拘泥于细节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害处呢?

王阳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一个人还没有去致良知,却纠结于一些小事情,这就是把难以理解的东西作为学问的弊端。

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平常人也能够像圣人一样明白“致良知”这个大道理,但是我们经常拘泥于一些细节问题,往往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致良知”的道路上无法前进,导致最后无法真正地做到“致良知”,这就是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

“学之弊也”,王阳明通过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因小失大的做法,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个人用功到精细之处,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并非是刻意的,如果将细节主观地当做自己攻克的目标,这种近乎病态的执著就会变为阻挡其成功的障碍。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

大气磅礴。

因为他们做事保持着一种随意的状态,眼光一直盯着前方,这样才能无所羁绊地持续前进,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东非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个头很小的吸血蝙蝠,它们主要吸食野马的血液,可以说是草原野马的天敌。

之所以说吸血蝙蝠是草原野马的天敌,绝不仅仅是指它们吸食野马的血液,而是说它们能够威胁到野马的生命。

小小的吸血蝙蝠,有什么本事可以杀死野马呢?

原来,吸血蝙蝠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们很难被驱赶,一旦吸附在马腿上,无论野马怎样跳跃,都不会被甩下来。

众所周知,野马是一种脾气暴躁的生物,当吸血蝙蝠吸附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