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1057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docx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1

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还可以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

2.体会语言特点:

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

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

教法学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语言揣摩法,写作训练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图片欣赏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

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

揭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复习回顾

说明文知多少?

“说明文”文体知识回顾:

1、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或阐述某一种道理;或解说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

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

作比较、下定义等。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的语言:

准确、简明、周密、平实、生动。

三、作者及有关资料介绍: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学科——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检查预习

注音释义

翩然(piān):

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nì)迹:

原意是不公开说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zài)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次第:

一个接一个。

农谚(yàn):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

周而复始:

围绕一周,重新开始。

萌(méng)发草长(zhăng)莺飞

多音多义词辨析

衰(shuāi)草连天——鬓毛衰(cuī)

连翘(qiáo)——翘(qiào)尾巴

差(chā)异——差(chāi)遣——差(chà)劲——参差(cī)

观(guān)测——道观(guàn)

播种(zhŏng)——耕种(zhòng)

落(luò)叶——丢三落(là)四——落(lào)枕

五、速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信息

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体会文章标题的作用

文题品味

标题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既与科学小品文的特色相合,又十分新颖别致。

它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引人入胜。

这个标题,切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读者们无疑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的。

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整体认知

快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第二课时

六、探求合作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拟人

2、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

仔细揣摩、品味。

“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个接一个,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翩然”,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燕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有:

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

2、本段文字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3、本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描写

4、本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分——总

5、本段段意:

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

1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4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本段的中心句是:

(1)句。

2、第四句中的“这样”指代(2、3句的内容)

3、本段2、3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两句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第4句中的“语言”与文段中的(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相照应。

这句里使用了(拟人、比喻、对偶)修辞手法。

揣摩重要句子的含义。

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一个接一个,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句中的“后者”与“前者”分别指什么?

“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一句中的“这些”指代什么?

什么是物候?

什么是物候学?

这是用的什么说明方法?

答:

“这些”指代: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2、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

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

“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说明顺序

纬度逻辑顺序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经度的差异由大到小由主到次

哪些因素(6—10)高下的差异由空间

古今的差异到时间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

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七、品味语言

说明方法

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1)早春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5月初: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2)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

(4)秋冬之交:

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5)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加横线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

“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

“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八、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的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思路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生动、准确的语言更值得借鉴,科学家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尤其崇高。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说明顺序

(1—3)

大物候观测对农业的

自重要意义(4、5)纬度由主到次

然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经度的差异由大到小

的哪些因素(6—10)高下的差异由空间

语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古今的差异到时间

言(11、12)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

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的差异,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名言佳句欣赏

百花争艳的春天充满活力;烈日曝晒的夏天富有热情;瓜果飘香的秋天极具魅力;白雪纷飞的冬天最富遐想。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罗曼罗兰]

九、畅所欲言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

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十、拓展迁移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1、蚂蚁搬家要落雨。

2、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3、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

4、麻雀囤食要落雪。

5、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6、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7、猪衔草,寒潮到。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十一、写作训练

先请观看《迷人的四季》,然后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季节来写。

要求:

1、写说明性文字,抓住特征,力求展示这一季节的美的方面。

2、至少要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字数在200字左右。

《迷人的四季》图片

 

板书设计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说明顺序

(1—3)

大物候观测对农业的

自重要意义(4、5)纬度由主到次

然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经度的差异由大到小

的哪些因素(6—10)高下的差异由空间

语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古今的差异到时间

言(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