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94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激趣。

实现”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事理、分析推理方法”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中要先问三个问题”1.本文在材料安排的条理性上有何特点?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围绕这几个问题,深入浅出地预设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我国已故的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写的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课本将它编排在说明单元,一个首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对说明文的知识进行巩固。

根据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事理、分析推理方法”目的,确定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并设计了预期教学目标(见后)。

力求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激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进

行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工业生产等的重要意义。

把握课文的内容;

2.进一步掌握说明方法和作用;

3.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5.学会观察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课前准备

观看有关于物候现象的图片,对文章提及的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不同节气观察到的自然变化,可以联系一些古代诗词和诗歌意象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

有一位老爷爷就喜欢观察大自然,每天早上都去观察,并且认真记录。

他从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发展了我国的气象事业,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大自然的语言》,看一看大自然告诉了竺爷爷什么?

竺爷爷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对说明的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那就请同学们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文章写的是什么?

生听,思考回答。

(物候-让学生了解说明对象)

(三)明确目标。

1.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2.掌握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的顺序。

刚才大家已经明确本文介绍的是物候方面的知识,请大家用五分钟速读课文,看一看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的?

方法指导:

①抓住关键字词与句子②注意暗示性的词语③理解段落之间的衔接

(五)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2.什么叫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速读课文,讨论并筛选归纳答案。

(默读动笔不指读初步思考抛出五个问题)

1.什么叫物候?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什么叫物候学?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

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六)深入思考。

为获取信息做的科学类阅读和语文课学习阅读有什么区别?

先来看词典对”物候”的解释: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

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落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

始霜、始雪、始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再来看课文: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比较写作意图。

词典中”物候”的释义:

由专家撰写,向大众精确解释,力求全面、客观、准确,不带感情色彩。

竺可桢的科普说明文:

目的是知道农事活动,面对广大劳动群众,描写带有温情,力求使抽象的道理被介绍得具体可感。

(七)你能给课文换种问法吗?

1.什么叫物候?

文中是怎么解释的?

与《词典》中的”物候”相比较,二者用语有什么区别?

2.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3.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种,请你以其中一种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4.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

请举例说明。

5.文章的这种写法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

为什么?

不能。

这里运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主————次

逻辑顺序

 

小结:

⑴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的顺序

,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读者理解,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人文关怀。

⑵恰当的顺序能使文章条理清楚、井然有序。

(二)掌握几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

这三种说明方法前面已经了解了,今天在这篇文章中进行巩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组长分工每两位同学一种方法,找得越多越好。

正副发言人就一个例

子思考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然后互相交流,将结果用铅笔标注在课本上。

公布学习结果,班级交流。

小组发言人谈自己对说明方法好处的认识。

小结:

举例子的作用——使说明真实具体。

作比较的作用——通过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的

作用——①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

(三)判断下面谚语是否属于物候。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馒头云,天气晴。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四)判断一下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早春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纬度)

●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海陆——经度)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海陆——经度)

●秋冬之交:

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高下)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高下)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纬度)

(五)给下列语句排序。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5)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6)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销声匿迹。

●(8)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26184753

2立春6冬天到春天的转变1暖和了春天候鸟飞回8转入夏天4秋天7逐渐变冷5过渡到冬天3循环

(1)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2)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4)还可以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5)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6)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7)为了便利山区农业的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1524637

1通过作比较总说物候学类似什么5首先2此外4还可以(前面说安排农作物区划后面说引种递进)6也可以(种了再防虫)3介绍山区农作物耕种难度7解决这个难题要开展观测

排序题做题应关注:

●1.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2.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3.标志性词语:

如“再”“还”“于是”“……之后”“如此看来”“诸如此类”“总之”“首先”“此外”“也”……

●4.重视自己的初印象,相信自己的语感。

(六)引导学生阅读第一、二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1、2段,思考

1.第一、二段写了什么?

2.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3.这样写起着什么作用?

【第一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

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

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的关系。

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否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引导学生自结:

说明文虽然不同于文学作品,但也不能写得呆板枯燥,也要推敲词句,尽可能做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

当然,我们必须不能因追求生动而失掉了”准确”,因为”准确性”才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七)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体会内容及语言特点、熟悉说明方法。

(八)课堂总结。

1.谈谈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的作用。

(1)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将物候这种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

(说明顺序的选择)

(2)描写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有如展示一幅幅精彩动人的四季风景画,引起读者对物候知识的兴趣。

(本文语言特点)

(3)以四季为序,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从而使读者理解物候现象是有

规律可循的。

(帮助读者对说明对象进行理解)

2.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指出使用它们的好处。

⑴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⑵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

⑶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请你想一想:

本节课的预期目标你达成了吗?

(九)作业。

1.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来的。

请你利用你所能掌握的资料来源查找这一类的科学故事,与大家分享。

2.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皑皑,这些物候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请你认真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告诉大家。

欢迎你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在”知乎”等网站的相关的科学讨论区,请专家指点。

(十)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