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726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88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docx

新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4《植物结果了》教学设计

课题

植物结果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植物在开花结果期间植株仍然生长

2、花、果实和种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3、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

科学探索

1、完成番茄或黄瓜的生长记录,参与自评或互评活动

2、根据果实的特点学会辨别果实,进而探究我们吃的是植物哪部分

3、通过特殊植物资源的调查,了解人们对它们的利用

科学态度

1、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增强爱护植物的意识

重点

1、花、果实和种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2、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

难点

1、根据果实的特点学会辨别果实,进而探究我们吃的是植物哪部分

2、通过特殊植物资源的调查,了解人们对它们的利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再现植物一生的生长历程。

/

2、番茄从开花到结果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观看视频

遵循由普通到特殊的教学规律

讲授新课

一、完成番茄(黄瓜)成长记录

1、番茄开花结果的历程

①幼苗长大了,出现了花蕾,如绿豆大小

②花蕾长大了,绽放出黄色的花朵,每朵花有六片花,花蕊像宝塔,上小下大

③花朵枯萎了,在花瓣的后面长出绿色的小果实

④番茄的果实成熟了

2、番茄的幼苗长大后,植株是否继续增长?

【提示】

要坚持测量

3、番茄植株是否继续增长观测记录

生长阶段

株高

得出结论

出现花蕾

花朵开放

结果

成熟

【提示】

番茄的幼苗长大后,植株继续增长,知道枯萎死亡。

4、番茄成长的不同阶段,你是如何精心培植的?

【提示】

①播种时要浇透水

②长出“小豆瓣”时,保持土壤半干

③长出两片小叶时也要保持土壤半干

④出现花蕾,保持土壤半干和充足日照

⑤出现花朵时,要放在通风的地方,去掉底部不开花的枝条和过多的花

⑥等果实成熟了,要保持土壤湿润和充足的日照

⑦出现绿色果实时,要勤浇水,去掉过多的小果实,适当加点营养

5、展示你的活动记录表进行自评和互评

6、比较番茄和黄瓜的生长过程,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提示】

植物的生长经历发芽期、幼苗期、开花期、结果期等几个阶段。

二、种子与果实

1、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果实和种子。

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2、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拓展】

吃苹果通常吃的是哪一部分?

3、下图中,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

我们吃的是植物的哪部分?

【提示】

①胡萝卜不是果实,里面没有种子,是蔬菜。

我们吃的是植物的根。

②香蕉是果实,里面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果实。

③豌豆是果实,里面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果实。

④甘蔗不是果实,里面没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茎。

⑤芸豆是果实,里面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果实。

⑥花生是果实,里面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种子。

⑦菠菜不是果实,里面没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茎和叶

⑧南瓜是果实,里面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果实。

⑨芹菜不是果实,里面没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茎和叶。

⑩菜花不是果实,里面没有种子,我们吃的是植物的花。

三、课堂练习:

判断题

1、花、果实和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

2、蔬菜和水果不是一回事。

()

3、种子在果实里,果实里有种子。

()

4、胡萝卜,吃的是果实。

()

5、番茄每朵花有四片花。

()

6、人们利用甘蔗制糖,用橡胶做轮胎。

()

四、拓展提高

调查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特殊的植物资源,人们是怎么利用它的?

【提示】

①长绒棉,因纤维较长而得名,被世人誉为“棉中极品”,是制作全棉内衣的最佳原料。

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和埃及出产。

②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鳞茎供药用。

因其形状得名。

常用来制作化痰止咳药。

③橡胶树割开会流出胶乳,人们用它制作轮胎等。

④用蓝靛果直接印染布料,染出的图案非常漂亮。

⑤用甘蔗制糖

⑥用玉米制作乙醇汽油

五、作业布置

留心观察超市里摆的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展示图片,并加以解说

 

展示测量记录

试图得出结论

 

交流培育经验

 

开展自评和互评

 

比较归纳交流

 

认真听

 

回答:

果皮

 

辨别交流

 

独立完成

 

调查交流

 

课后完成

 

了解记录植物开花结果的变化历程

 

知道植物在开花结果期间植株仍然增高

 

学会培育、精心照料植物的生长,尊重自然规律

 

知道植物的繁殖器官

 

了解果实结构特点

 

学会辨别果实,初步了解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检测课堂学习情况

 

进一步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吃、穿、用的关系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在开花结果期间植株仍然生长;知道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花、果实和种子;知道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知道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科学活动中,完成番茄或黄瓜的生长记录,参与自评或互评活动;根据果实的特点学会辨别果实,进而知道我们吃的是植物哪部分。

通过特殊植物资源的调查,进一步了解植物与我们的吃、穿、用密不可分,增强我们爱护植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意识。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顾历史,我们得到的启迪是,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全球协作,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中共中央委员杨洁篪

世界离不开我们,因为我们比较先进。

——华为集团创始人任正非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

要求: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合作共赢

科技与人,终将握手言和,像一对阴阳鱼,水乳交融。

赫尔曼·黑塞曾说,“在一切对立与矛盾都告消融之处,即是涅槃。

人类擅长惊恐。

从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克斯坦》腐尸烂肉的重生,到如今“人类正在被人工智能这一新物种赶尽杀绝”的谣言,我们面对新兴科技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异己排外的。

本能地,我们认为自己被侵占了生存空间;本能地,曾经的西班牙皇室贵妇勒令把火车车头全部卸掉,换成马拉车厢。

这种惊恐并非没有缘由。

科技确实曾挤占我们的生活空间。

伦敦工业革命时期,工人被迫下岗,赈济站门前常常队如长龙。

但从另一面看,人类主观意识也曾侵占了不少科技发展的空间。

自不必提前启蒙运动时代多少支持格物致知的勇士用肉体浸着火光,中国明清二代闭上眼睛做翰墨文章,任由万里疆域上的科技之火苗在贫病交加中奄奄一息。

黑与白的平衡点,握手言和的契机,究竟在哪里?

是每个人都伸出手来,不沦陷在“高翻会计全部下岗”的恐慌中,而是理解科技,了解科技。

前些日,外国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技术构建人工心脏并尝试植入患者体内的经历被拍成科教片上映,许多我身边的人纷纷皱起眉头。

试问科技若没有受众,从不被理解,它又怎么可能使众人获益?

别皱着眉,深吸一口气,在心中诵读几遍郭沫若的《天狗》。

是各国家与社会组织联手共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互联网的报告中曾说,中国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与人类产生巨大分歧,甚至对人类造成危害,很大程度上还是人心不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

我们耳熟能详的“基因武器”,“核战场”,表面看都是科技之过,实则哪件不是“人祸”?

面对科技,只有把我们整个视为“本是同根生”的命运共同体,伸出一只共同的友善之手,科技才会友善地俯首贴耳。

若各怀异心,各自对这只巨犬上下其手肆意妄为,它可是会咬人的。

人类与科技的握手言和,是历史每一步发展的必然。

消除偏见,理性认识,上下一心,以爱互感,这两只手就必然能有力相握,肌肤相亲。

毕竟,不论人类还是科技,都是自然之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作文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本题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强调:

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全球协作,创造美好生活;第二句强调:

用先进的知识和科技力量改变世界,美化世界;第三句强调:

要联系,沟通,交流;要博爱,体恤,互助。

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死生祸福、喜怒哀乐都紧紧相连。

考生要结合两句或三句话综合立意。

参考立意:

①力争先进,合作共赢;②先进不忘协作,个体更赖整体;③实力催生自信,博爱创造美好;④自信担当,互爱互助,和谐美好。

可用素材:

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

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

齐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

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

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

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

他就是历有名的齐桓公。

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

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

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

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2.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

一次孙权发乒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

终于大破敌军。

  

3.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鱼效应.  

4.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

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

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

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俗话说: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5.台湾广告界有句名言:

与其被国际化,不如去国际化。

其实,树有长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浊,面分丑俊,芸芸众生忙碌在大千世界,他们都离不开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联体兄弟,是两种不同的人际互动关系。

有一年世界原油价格大涨,哈默的对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都略有增加,惟独哈默石油输出量明显减少,这让许多人非常不解。

黑人记者杰西克〃库思千方百计找到了哈默,就这个问题请教他。

哈默说了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话: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那些总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和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

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的路。

6.马克思说得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

聪明的人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

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

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

生活需要共赢。

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

可列举管仲和鲍叔牙、张辽和乐进等事例。

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

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原载《武汉晨报》,作者:

赵顺清)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这也是一种悲哀

  当幼儿园里的孩子画出一张张大同小异的图画时,当路边的花草被人为地裁剪成整齐划一的模样时,当课堂的即兴演讲变成单一的陈词滥调时,我深深感叹:

盲目纠偏,追求统一,也是一种悲哀。

  不要说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能画和课本上一样的图画,那是创造力的翅膀被生生折断的脆响;不要说精心修饰的花草美观典雅,那是自然的个性被残忍抹杀的呻吟。

柏拉图曾说:

“人是蝼蚁般的身体,金子般的心。

”人之外表本来同等渺小,但脑海中自由生长的思想和个性的枝条却能织出各不相同的森林;思想的差异、鲜明的偏向与个性原本就是人性最宝贵的闪光点,我们又如何能暴戾地挖去那长在思想边缘的树苗?

  诚然,全面而无偏科的发展,的确是人的成长之道,但古往今来的大家,走的往往是常人不屑的旁门小道,追求的是“术业有专攻”。

郎朗从小便是数理课堂的逃亡者,但他脑中那棵与音乐相承的小苗,却得到了父母的包容与理解,从而茁壮成长。

那双握不住笔写不好字的手,居然流淌出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钢琴曲,让世人领略到了钢琴的魅力。

  倘若郎朗的父母盲目纠偏,挖去了那株长在边缘的“偏苗”,那么郎朗也可能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殉葬品,那将是他一生的悲哀。

  张晓风曾说:

“我曾手植一株自己,长在山的岩缝里。

”韩寒标新立异,以自己的个性行文赢得如潮的好评;乔布斯荒弃学业却让苹果文化风靡全球……个性的彰显飞扬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思想碰撞的火花更推动了社会的前行。

八股文压制个性,范进中举的闹剧何其悲哀;清朝文字狱钳制思想,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祸及生命;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此浅薄可笑。

盲目纠偏,盲目裁剪,万物长成一个样,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花鸟虫鱼,请交给烂漫孩童去想象,世界应作一方梦的沃土,让孩子乘着梦想去勇敢创造;日月星光,请交给寒窗士人去细数,这是时代的气度,文明渴求新颖思想的养料;学海无涯,请交给莘莘学子去横渡,脑中长偏的树苗也能织成怡人的绿阴。

世界不需要一模一样的机器人,社会不需要呆板机械的书生,请给我一片庄子的“广莫之野”,请让我远离那千人一面的悲哀,让我自由生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目。

解答这类作文题目,首先要观察漫画中的图画和文字,然后概括漫画内容,联系现实分析其寓意,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本题中,漫画的内容是一个青年模样的人脑海里(脑部横截面)长了一棵小树苗。

由于小树苗长得太偏,有个戴眼镜的人(年纪稍大,可能是教育者、家长,也可能是公司管理者、部门领导,也可能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手拿铁铲,声称:

“长得太偏,必须挖掉。

读懂这幅漫画,关键是理解小树苗代表什么。

理解漫画和文字说明,再联系目前我国社会现实、教育现状,小树苗代表的是年轻人的思想、观念。

这个思想、观念有些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偏激、有些新异、有些非主流。

但有人一定要挖掉这棵小树苗。

由是反思社会、教育,存在着某种模式化、单一化、趋同化的弊端,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进步等。

面对这些“长偏的树苗”,正确的做法是:

或者给予尊重、认可、支持,或者适当引导、教育、扶正,但是绝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将它铲除、挖掉,这是扼杀个性、排斥创新的行为,值得教育者、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去反思。

立意:

长得“偏”也可能成材

长得偏点有何妨?

兼容并蓄是大智

教育不该“模式化”

思维不应单一,求同还需存异

素材:

1、百家争鸣:

不仅是孔子(儒家),老子(道家),墨子(墨家),法家(韩非子)可以纵横捭阖,各持己见,杨朱、惠子、鬼谷子等影响相对较小的哲学家,也有自己的声音。

2、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

于是便出现了11位教授联名发表了给新任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3、北京大学与校长蔡元培: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校训,观点激进、信仰革命的陈独秀、李大钊,拖着长辫子的满清遗老辜鸿铭、“怪才”黄侃,都可以在北大开坛讲座。

4、陈寅恪的碑文:

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去世两周年,研究院师生设立纪念碑,陈寅恪先生撰写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化作了一代代清华学人的精神风骨。

5、《病梅馆记》:

作者龚自珍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结构:

开头用类比引出论点“盲目纠偏也是一种悲哀。

”,提出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问题,从表面现象探究出实质,引用名句和名人的例子如郎朗的素材,论证“盲目纠偏,也是一种悲哀”;接着正反对比,强化论点,论证个性发展对事业成功的作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联系社会,联系自我,要自由发展,远离千人一面的悲哀。

【点睛】

漫画类作文的审题方法:

1、漫画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

只不过提供的材料不是文字,而是画面。

看漫画作文与文字材料作文在写法上基本一致。

在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由此引申论证,不宜脱离画面内容(漫画上的人物和漫画标题“长得太偏,必须挖掉”)。

比如“谈个性”,一定是比较偏、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性格或者思维,而不是泛泛而谈人的个性。

2、认真读懂画面。

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旁白以及相关文字,兼顾画面的几个组成部分,准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寓意。

特别注意漫画标题,或有画龙点睛之效。

比如漫画《长得太偏,必须挖掉》中,挖树者表情凶恶,动作丑陋,语气生硬,气势汹汹,给人一种反面形象的感觉,而被挖者五官端正,给人一种无辜者(受害者)的感觉。

3、特别注意标题。

它一般是漫画的点睛之笔,也可能是你写作时要把握的中心。

4、联系社会生活。

漫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江苏常州某学校召开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听证会,与会代表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心理学专家和法律界代表,大家共同讨论校园惩戒应如何开展实施,并希望建立惩戒制度,把“戒尺”还给老师。

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热议。

事后,该校校长回应:

惩戒不是真的妥打,会严格区分惩罚和惩戒。

要求: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答案】教育需要适当惩戒

学生被老师扇耳光,被老师逼迫去打扫厕所等事件时有发生,不断地被曝光。

老师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惩罚,是令人憎恶的。

但是,学生殴打老师,甚至持刀杀害老师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所以,我认为惩戒是必须的,但惩戒需适度。

惩戒是什么?

它不是体罚,更不是老师用来折磨学生的工具。

它应该是一种管理学生,规范学生行为的措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要学生进入了学校,就应当被约束,被规范。

学生犯了错,老师应适当提醒,防微杜渐,而不是等到发生了极端事件发生后,再去挽救。

因为,那时候的挽救,已经是悲剧了。

学校或老师应当如何控制惩戒的力度呢?

俗话说,有再一再二,无再三再四。

既给机会,又不纵容,这就是惩戒的最好尺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何况是青春年少的未成年人呢?

当学生第一次犯错时,老师可以适当提醒。

这样做,既不会让他滋生对老师的厌恶之情,又可以使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如果他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对他进行适当的处理。

有时候,即使老师对犯错学生合情合理地进行处理,依然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

某市一家医院凌晨接到一位割腕自杀的男孩,原因竟然是老师提醒他不要在校内玩手机。

老师一句简单的提醒,居然酿成了悲剧。

难道学校对玩手机的孩子们放任不管吗?

当然不行。

这起悲剧告诉我们,告诉学校,除了把握好惩戒的力度外,还要向学生和家长公开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

我认为,很多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原因,还有家长对孩子们过分的宠溺啊!

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很多学校和老师宁可背负骂名也要去惩戒学生呢?

因为惩戒是有作用的。

通过惩戒一两个学生可以规范大多数学生的行为。

惩戒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所以惩戒是必须的。

如果放任学生们随意干自己想干的事,那学校和老师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没有惩戒,部队里面的军人在与敌人打仗的过程中,早就当了逃兵;没有惩戒,马路中央早就乱成一片。

惩戒就是一道防线,一座界碑,越过了线,就要受到惩罚。

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惩戒虽好,但不可过度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能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本题材料是一则社会时事新闻,新闻首先指出近日在江苏常州某学校召开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听证会,然后介绍了参会人员,接着介绍了这次听证会的内容——大家共同讨论校园惩戒应如何开展实施,并希望建立惩戒制度,把“戒尺”还给老师。

紧接着介绍这次事件的影响——引起广泛热议。

最后点出该校校长针对热议的回应“惩戒不是真的妥打,会严格区分惩罚和惩戒”。

从题目本身看,材料就暗示着开放,“听证会”,“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热议”,以及事件本身就存在探讨性质,即赞成,反对和辩证分析三种态度,从材料最后“事后该校校长回应”的救火队员行为看,这个热议的冲突不小。

赞成:

教育惩戒权作为立法赋予学校或教师的权力,是国家教育权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

戒尺教育本是祖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尊崇师道尊严的古代中国,戒尺就是老师教育的辅助手段,彰显教师威信,教孩子尊师重道。

反对:

教师的个人素质、负面情绪把控能力等,可能会直接决定戒尺是有效“惩戒”还是沦为变相“惩罚”,毕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把握好戒尺力度,最后必然会有学生受到过度的伤害。

辩证分析:

“教师要眼中有光,心中有戒尺。

”教育者首要的是心中的“爱”,有爱才有教育的魅力。

“戒尺”是一把“软”尺子,对学生的惩罚要适当有度。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

(1)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把“戒尺”还给老师。

(2)学校、教师不应该拥有“惩戒权”,因为拥有“惩戒权”可能导致暴力被合理合法地“植入”教育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3)学校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但必须对其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权力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监督,避免滥用惩戒权,适当惩戒,关键在度(法),惩是为了戒。

(4)学校、教师有没有惩戒权,或要不要将惩戒权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都不是最要紧的,如何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降低孩子犯错的可能性,帮助孩子规避或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惩是为了戒,是为了孩子改正错误。

其他立意,只要从材料出发,言之有理,亦可。

作文时,首先根据材料或者当今社会教师与学生热点新闻提出观点,比如“教育需要适当惩戒”,然后采用平列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分析自己为什么持有该观点,如适当的惩戒是管理学生,规范学生行为的措施;适当的惩戒能警醒提示学生不再范类似错误,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等;最后强调观点,做到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具体写作时,一定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对材料分析到位准确。

要结合社会现状从不同角度谈自己对这个事件这个问题的认识。

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可以提供,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

分析问题,层次要清晰,分析要有逻辑性。

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谈论自己想法。

相关素材积累: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