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698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左右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左右-北师大版_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示例一

左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

认识汉字.

  1.教师:

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

左右

  2.教师:

谁认识?

都谁认识左和右?

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

你们真棒!

那么多同学都认识!

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那只手呢?

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

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

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

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眼、耳、脚……)

  (三)活动三:

找朋友游戏.

  1.教师:

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

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

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

爱吃水果吧?

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

最左边是什么?

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

桔子的左边有什么?

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

为什么?

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

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

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

找朋友

  教师:

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

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

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

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

帮一帮.

  1.出示图片:

上学路口

  教师:

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

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

少年宫

  1.教师提问:

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

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

(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四)活动四:

找球.

  游戏规则:

找一个同学被蒙上眼睛,再找一个同学拿好奖品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游戏开始,全体同学开始告诉被蒙眼睛同学的行走路线,如果你们把行走路线告诉得特别清楚,他就能找到球,我就把球送给你们.

  三、小结.

  你喜欢上这节课吗?

为什么?

教案示例二

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

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

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2.引入课题:

你们说的真好,说明你们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

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

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

(指名做:

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

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

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中间摆一个梨,梨的左边摆一个苹果,梨的右边摆一个草莓,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1)出示图片:

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

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

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

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

水果图片5

  4.讨论:

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

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

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

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

找朋友

  1.教师:

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

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

练习3

  (3)小结:

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

练习4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吧!

 

探究活动

拍手游戏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上、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歌词

  冰板、冰板,冰冰板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骨碌骨碌锤,骨碌骨碌叉,骨碌骨碌一个还剩三,看谁能得大红花.

  游戏过程

  1.教师介绍拍手游戏的歌词,并教会学生.

  2.要求学生根据歌词加上手上的动作.

  3.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分组进行表演.

  4.选出最好的一组作为班级课间休息的游戏.

听反话

  游戏目的

  1.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左右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规则

  1.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反的动作.

  2.做错动作的学生要为其他学生表演节目.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纵队),面向教师站好.

  2.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出相反动作.如:

教师说:

“向左看”,学生就把头转向右边;教师说:

“向前一步”,学生就向后一步;教师说:

“摸左耳”,学生就摸自己的右耳.

  游戏说明

  1.这个游戏可以在教室中进行,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

  2.在操场上活动时,可以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向上跳”“向前跑”“蹲下”等等.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P68面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件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将例题制成的课件,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3-7  15-6  17-8

  78-8  45-30 97-7

  2、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着重说一说15-8和17-9是怎样算的。

  二、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

上面2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

  (第一排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

  师:

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板书课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

第67面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师:

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

”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

”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

(课件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课件出示例2玩具图下面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对话。

  师:

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

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

  (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才够,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么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

你知道这样列式计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

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57-3等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

  师:

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摆的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的方法。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

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师总结算法,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出了几种算法,真不错。

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8面做一做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定1到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订正时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题

  先让学生看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1、小结计算方法。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已学过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学过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给应用题填条件.

难点:

知道要解答题里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选择合适的问题,再解答.(投影片)

(1)学校买了15个足球,又买了20个.________?

①一共买了多少个?

②还剩多少个?

算式:

15+20=35(个)

口答:

一共买了35个足球.

(2)李军家养白兔和黑兔一共26只,其中白兔有10只,________?

①还剩多少只?

②黑兔有多少只?

算式:

26-10=16(只)

口答:

黑兔有16只.

2.口头提出问题,再解答.

(1)小红拍皮球.第一次拍15下,第二次拍10下.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两次一共拍多少下?

②第一次比第二次多拍多少下?

③第二次比第一次少拍多少下?

④第二次再拍多少下就和第一次拍的同样多?

算式:

①15+10=25(下)

②、③、④15-10=5(下)

口答:

(略)

(2)小猫钓了12条鱼,吃了8条,________?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还剩多少条?

②还有多少条?

算式:

12-8=4(条)

口答:

(略)

师:

一道简单应用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如果缺少什么需要补充完整再解答.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光有一本,第一次贴8张照片,两次贴多少张照片?

(1)指名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质疑.

师:

这道题能不能算,缺少什么?

生:

这道题不能算,缺少一个条件.

师:

今天我们学习给应用题填条件,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解答.

板书课题:

给应用题填条件

(3)分析

出示三个条件.

选一个合适的条件,画上线,再算出来.

①还剩多少张?

②送给奶奶3张,

③第二次贴6张,

师:

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

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

师:

要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

要求两次贴多少张照片,需要知道第一次贴多少张,还要知道第二次贴多少张.

师:

题里告诉哪个条件,还缺少什么条件?

现在给出了三个条件,看看哪个条件是题里所缺的条件.

让学生展开讨论.(指名回答选哪个条件)

(4)读题后列式计算.

选好条件后请一名同学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

算式:

8+6=14(张)

口答:

两次贴14张照片.

(5)仿例练习——“做一做”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75页做一做.

师:

这道题要求什么?

生:

这道题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

师:

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

要求白马比黑马多几匹,需要知道白马有多少匹,黑马有多少匹.

师:

题里给了什么条件,还缺少什么条件?

生:

题里给了一个条件是“有35匹白马”,缺少的条件是黑马有几匹.

师:

右边给出三个条件,哪一个合适,自己判断以后,用线和左边连接,再算出来.

让学生独立完成算式.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例3,湖边原来有22只小船,_________,还剩多少只?

(说出缺少的条件,再算出来.)

(1)指名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分析.

师:

这道题缺少什么?

生:

缺少条件.

师:

缺少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生:

应该补充一个条件.

师:

应该补上什么条件呢?

我们应该怎样想?

请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使学生知道从问题入手思考.要求还剩多少只,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

现在已经知道原有22只小船,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师:

所填条件必须适合所要解答的问题,否则就不能计算.

学生回答:

“租出去×只”,或“划走×只”,

(3)解答.

根据学生补充的条件,老师给予肯定后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1.校园里有白菊花和黄菊花一共32盆,_________,黄菊花有多少盆?

选一个合适的条件,画上线,再算出来.

(1)粉菊花有10盆,

(2)白菊花有8盆,

(3)紫菊花有6盆,

算式:

_________

口答:

黄菊花有_________盆.

2.口头补充条件后,再解答.

(1)二年级组织参观雷锋叔叔事迹展览._________,女生有20人,男生有多少人?

算式:

_________

口答:

男生有_________人.

(2)停车场原来停着30辆汽车,_________,现在停着多少辆?

算式:

_________

口答:

现在停着_________辆.

3.商店有25台电视机,_________,_________?

(说出缺少的条件和相应的问题后,再解答)

启发学生这样想:

已经知道有25台电视机,缺少什么条件呢?

可以是“又运来×台”,或者“已经卖出×台”.根据条件再提出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前面已学过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提问题,这节课学习给应用题填条件,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已学过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巩固反馈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从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第2题是让学生给应用题填缺少的条件,这比选择条件要难一些,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是第

(2)题比较灵活,可以填“开走×辆”也可以填“又开来×辆”,用不同方法解答,第3题让学生补另一个条件和问题,就更难一些了.

本节所讲授内容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九中的第1~4题;第二课时教学例3,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九的第5~8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片断赏析

“圆的周长”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十一册教学内容,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情感目标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现节选几个有创新的片断,与各位同行探讨。

片断一:

开始上课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谈,老师说: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大家还记得吗?

”“整数”、“小数”、“自然数”、“分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继续说:

“你能说出一个小数吗?

”学生举例:

“0.3”、“5.2”……老师接着说:

“你能说出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吗?

”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老师问道:

“还有哪些同学对π有一些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1:

“π也就是圆周率。

”生2:

“祖冲之研究了圆周率。

”生3:

“圆周率是3.1415926……。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适时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很多数学家都在研究它。

公元480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祖充之就计算出π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把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第一个人,直到一千多年后,欧洲人才求出来。

祖充之在数学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三枚宇宙火箭,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把其中一个。

定名为“祖充之山”,由此可见,祖充之在国际上享有崇高荣誉。

1946年,人们开始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试图把它算出来或发现它的规律,算到了620位,但是没有获得成功。

到1999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把π值精确到2061亿位,如果把这些数字全部记录下来长度可达421185千米,如果用A4纸把这些数字一个挨一个的打印出来,这些纸落起来的高度和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塔一样高,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没有算出它的结果。

在老师讲述的过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就连平时那些坐

不住的学生,此刻也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

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于这样奇妙的一个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1:

“我想知道π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2:

“我想知道π到底是多少?

”……老师顺势点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π。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数学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

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的效果:

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充之在数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在世界上享有的胜誉,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同时,在研究圆周率的漫漫历史中,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艰辛,但至今仍没有计算出它的结果,使学生对这个奇妙的数产生了神秘感,产生了研究的欲望,因而提出了“圆周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圆周率到底能不能算出来?

”等一系列疑问,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探究、发现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

片断二:

在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老师请各小组讨论:

要想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

倍数关系需要做哪些工作?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出示探究建议:

(1)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

(2)记录数据;(3)进行计算;(4)得出结论。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的探究材料有:

纸杯、硬币、圆形杯子垫、硬纸片剪的圆、纸剪的圆、布剪的圆、直尺,线绳、水彩笔,剪刀。

每组学生可以从学具盒中选出2--3个圆形学具进行测量,把数据和结论填在表中。

(表如下)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  

2  

3  

4  

在汇报交流时,各组测量的方法多种多样:

方法1:

用硬纸片剪出的圆或圆形纸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方法2:

先用线绳绕在纸杯口,然后再把线绳拉直测量长度。

方法3:

先用剪刀沿着布圆或纸圆的周长剪下一条,剪得越细越好,再测量布条或纸条的长度。

方法4:

先用水彩笔沿着硬币的圆周长涂上颜色,然后将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量纸上留下的痕迹的长度。

各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之后,老师问学生:

“虽然大家的算出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观察后发现:

“都是3倍多一些。

”老师进一步激疑:

“为什么大家算出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老师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发了学生深入地思考,过了一会有同学说:

“可能是我们在测量圆周长时有误差吧)这时,老师借机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割圆术”(老师一边讲述,一边演示电脑课件):

我们的祖先也曾用这种方法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后来,人们发现,圆的周长是无法精确地测量出来的,于是改进了研究的方法。

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看作是圆的周长的近似值,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后来,又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加倍,得到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再加倍得到正二十四边形,边数越多越接近于圆,它的周长也越接近于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也越来越精确,但是人们发现,它永远也算不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数,人们把它命名为希腊字母π,于是人们就用π来表示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这种研究的方法叫“割圆术”。

听了关于“割圆术”介绍,有的学生恍然大悟地点着头,嘴里情不自禁地说着;“噢,原来这么回事),有的学生还在若有所思地回味着、思考着,……,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显然对“割圆术”颇感兴趣。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

学生对“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