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理想国 济南.docx
《寻找理想国 济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理想国 济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寻找理想国济南
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2014寻梦济南
山大附中2013级1班
济南这座美丽的城市位于泰山之阴,黄河南岸,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最著名和最吸引人的是她的泉水,“海右此亭古,历下名士多”。
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文化历来召唤者名人、居士到此,并感慨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早就了这么一座美丽的城市,曹操、李白、苏轼、曾巩、乾隆、刘鹗、老舍、梁实秋等都到此留下过足迹及对济南美好的赞叹。
济南为什么如此让人着迷呢?
让我们走进她,领略她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她深厚的历史底蕴吧!
东的济南近年的发展并不让人们高兴,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发展速度远不及东临大洋西靠群山的青岛,究竟是什么拥有良好地形的济南成为“败落的圣都”?
泉标(泉城广场)
天主教堂(洪家楼)
济南大名湖
今天,过度开的济南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平静美。
现在的他带给我们的是大城市威严也透露出千篇一律的重复。
早在元朝,诗人赵孟頫就在《趵突泉诗》中描写道:
”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
”后来,济南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神地。
我的游乐场——大观园
大观园里头可谓是吃喝玩乐,样样皆全。
有电影院,戏院,变魔术的,摔跤的,还有各种饭馆,最有名的是米饭把子肉和天津狗不理包子。
每到寒暑假我就整天在大观园里玩耍,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泡在网吧里一样。
我母亲会说,你就像长在大观园一样。
其中拉洋片的,是最吸引小孩的。
所谓洋片子,就如同现在的动画片。
一个木箱子,里面有不同的景象,中间有个圆孔,通过这个小孔向里看,就像现在的万花筒,一边解说,一边更换场景,还不停的叫卖,“向里面瞧嘞,向里面看”
诸如这类新奇玩意儿大观园里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大观园,就是我童趣所在的地方。
回忆老济南的火车站
老济南火车站,在那个年代来讲,就是跨时代的建筑。
整个火车站是哥特式建筑风格。
在火车站票房外围,有一座高大的钟楼,在它的四个方向都有钟表,显得异常高大。
火车站的缘起,是因为适应时代潮流,由德国人在天桥附近修建。
那时是蒸汽火车,坐火车的流程一般是:
先买票,排队等候列车,人群熙熙攘攘,每个站台都有200多人,检票员拿着大喇叭在站台上高喊:
“xxx火车进站了,请拿好行李入座”人群便井然有序的走进车站。
20年前,火车站为了扩建,被拆除了,老火车站不复存在,但它的一砖一瓦都被编号保存,等待着火车站重焕生机。
童年的游戏
上世纪50年代,孩子们的童年远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我们依然在古老的游戏中玩的不亦乐乎。
当时的游戏数不胜数,我最喜欢玩的莫过于骑马打仗,打嘠,抗拐。
这里详说打嘎:
所谓嘎,其实是一根3公分粗的木条,两头削尖,至于怎样打,很简单:
用木板敲击它的一端,让它弹击在空中,然后用木板使劲一抡。
它便被巨大的冲力击向远方。
男孩们经常互相比赛,看谁累计抽的远,一次没抽到算输。
我的最高纪录是二三十里地。
同时,我也非常喜欢养蝈蝈。
捉蝈蝈,先要听到它的声音,慢慢的靠近它,然后双手合拢,快速一扑,就捉住了一只。
养它也有技巧,要把它放在葫芦里,每天喂胡萝卜等杂食。
冬季把它揣进葫芦放在衣服里,听它的叫声,可真是一种享受。
转眼间,我已在济南度过了我的青春与盛年,在我即将老去的现在,我依然会关心济南的一点一滴。
老人姓郝,名桂英,1944年生人,五岁从淄博来到济南,也算是老济南人。
她最拿手的,就是烹饪美食。
她大概从七八岁时学着做饭,如今已有近70年来的烹饪经历,是我们的首席厨师。
下面为大家介绍济南传统美食:
甜沫儿
甜沫儿是冬天最理想的食物。
甜沫的食材主要是小米面,豆腐皮,粉条,花生,姜末,菜叶,胡椒面与盐。
说到这里,姥姥神采奕奕。
制作其实很简单,先在锅里放上水,开水后将小米面放在其中,不停搅拌,温火慢熬,按一定次序将食材放入其中。
姥姥边说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在亲自熬制。
出锅的甜沫香气扑鼻,一碗喝下,浑身舒爽,全身热乎乎的,暖暖的糊在心头。
麻叶儿
麻叶是饭后甜点,食之酥脆可口,满口香酥。
麻叶的主要食材是面粉,鸡蛋,水,芝麻,盐或糖。
先用鸡蛋和面,让面醒好后把它做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片,用刀切成一定长度,从中间切一刀口,用手翻个花,说到这,姥姥的双手来回翻转灵巧跃动,仿佛一朵花已在她手中飞出,柔软又不失利落,就像有一根细线在牵动她的双手。
将麻叶翻好后,再放入锅中炸至金黄即可。
姥姥慈祥的笑笑,那样轻松。
其实,做什么美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做美食时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这样食物的味道才会醇厚,绵长。
在与街道相连的小胡头里,便是曲水桥。
一座玲珑小巧的桥,跨过仅2米的的水流,但并不碍眼。
灰色的桥身,一种穿越岁月的古朴,桥身上铭刻的字迹早已被风吹跑了,只留下星星点点,只留下沧桑的纹。
桥与水天生一对,而这座古朴的桥已与水融为一体,当你想看水流时,你就会看到盈盈的水在你眼前流过;当你想看桥时,你会赫然发现,一座浑然一体的桥铺在水面上,成一个圆润的弧度,安详的看你或看我。
这一座小桥,你不注意,它就不会引起你的发现,这样朴实,这样静。
一名老人坐在桥边的小亭子里乘凉,头发白了,在微风里如杨柳般拂动,你看不准他的表情,更无法得知在想什么,只是坐在亭子里,看街上人来人往。
这种感觉,便是身处静谧之境,心亦平静,看着喧嚣的大街,如局外人,以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如灵魂出窍,从身外审视自己一般。
读书会是访谈类型的,一位主持人采访牛国栋,一幅老济南的画卷就此铺开在我眼前。
窗外的雨点淅沥下着,滴滴与我心跳同步,这不变的声响,是这访谈最好的背景乐。
我看到一位有少许白发的中年人,穿着单衣,牛仔裤,脸有些黑,但棱角分明,声音有些低沉,但他的眼神却是活泼的,一语一句间,似乎有许多星点般的思绪,从他眼里飞出,飞到每个人的心里。
一本《济水之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摸上去既不粗糙也不细滑,只是普通的纸片,却载着不平凡的爱。
我摸到的,是一颗永远跳动着的火热的心。
我不知道这琵琶桥名字的由来,也不知道它在这里屹立了多久,我只知道它与万千济南桥一样,承载了一代代济南人。
桥身成一个彩虹般的弧度,中间部分最高最薄,但却没有摇摇欲坠之感,反之,这桥好似浑然天成,瘦弱却有种坚韧的力量,以及不会移动星点的坚定。
走上桥,两边是滑道,中间是楼梯,滑道上的石块已被刮得溜滑,颜色更深,完全没有棱角,这桥啊,渡了多少济南人?
一串清脆的笑声,一名牙齿还没长全的小孩,咧着嘴从桥上滑下来。
吱呀吱呀,一名青年脚踏自行车,看到桥后猛蹬几下,想一下子冲上去,却无奈重心不稳,垂头丧气的拖着快散架的自行车走上桥。
一名脚夫,肩头挑着覆着白布的扁担,偏不走正道,从这滑道上一摇一摇的登上去。
干净利落的老太太,手拉小推车,双脚有劲的走上桥,小推车在滑道上吱呀作响。
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桥上走的依然是济南人。
不管河流干涸,景物消失,济南依然在这桥上疾行。
孩童,青年,中年,老年,都在这桥上走,不同姿态的走,不同心情的走。
而这护城河,也在这桥下流,平静的流,不紧不慢的流。
时光在这里被保留下来,谁来谁就会看到一个济南,在桥上跑着,滑着,笑着,走着,走下去。
一条河,孕育了石桥,一座石桥,承载了济南。
行走济南——青龙桥篇
今天,我和五位同学来到了济南的护城河,行走、观看了五座桥。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名的青龙桥。
虽然每次去书店或泉城广场都必经青龙桥,但看到的都只是桥面上的马路,这次行走济南使我第一次看到了青龙桥的全部。
仔细端详青龙桥的样子,颇有中国古代建筑古朴典雅的风韵。
桥底是护城河,由八根结实的圆柱撑起桥面,上面是青瓦铺成的顶,再往上就是桥面。
最外面的两根柱子上还写着对联:
上联“迎送一色葱翠柳”,下联“俯览两重宝蓝天”,横批“青龙桥”。
每联都是蓝底金字金边框,古老中透着高雅,鲜明的颜色对比,使每个字都充满着光彩,散发着力量,字字入人心。
桥两边是长长的走廊,虽然很少有人走过,但是干净无尘的白色石板路在五月骄阳的照射下泛着亮黄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济南往昔岁月的故事。
垂柳已全绿,从树枝到叶尖,没有一处不是绿色。
树枝是染了墨的绿色,它拥有健康的肤色,而树叶则是“葱翠”的,一串树叶就是一串流动的绿,一棵树就是一棵流动的绿,一排树就已成了绿色的海洋。
微风想把这绿吹下来,但绿总是在叶尖凝着,就是滴不下来,我想如果风在的一点的话,那绿就会想雨一样滴到河里,河水又把绿带到大明湖、趵突泉、五龙潭……这样济南所有的水都绿了。
黄河!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中国,有五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在中国,也有闻名世界的圣人—孔子。
而我最喜欢的却是中国的两条河—长江、黄河。
生活在济南的我,却对黄河喜爱有加。
借这次行走济南的活动,何不去看看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呢?
5月18日那天,天气甚好,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正适合外出走走。
目标就定在黄河周围的桥上了,出发!
到了那。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济南黄河大桥,济南黄河大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郊,也就是天桥区,该桥于1978年12月正式破土动工,1982年7月通车。
大桥由主桥和引桥组成,总长2023.44米,主桥长488米,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桥。
有5个孔,其中最大跨径220米,是当时亚洲跨径最大的桥梁,在当时世界十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中排行第8位。
桥面分行车道和人行道两部分,全宽为19.5米,双向4车道,其中行车道为15米。
过去看黄河大桥,只能从上面看、正面看,绝不可能从底下看,而现在,因河道变宽变窄,又不是夏季汛期,所以我们便有机会去桥底下看黄河。
只见黄河那大地般土黄色的河水在俩旁的树林之间格外显眼,让人不由得心生亲切。
走近看,更觉得黄河的男子汉气概果真是名不虚传,黄河所谓的男子汉气概,不是大声喊叫,发狠劲,而是外柔内刚,表面看起来很平静,而深处的水流速度却异常迅速,毫不拖泥带水,真是让人感概万千!
看完著名的黄河大桥,我们又来到了黄河铁路大桥,和济南老火车站一样,这座桥也是德国人建造的,所幸没有拆掉,建成时间为1912年11月16日,至今也有101年的历史了,但中途遭受过几次破坏和维修,最终在2000年5月31日正式归济南政府管理,开始通车,至今只有13年的时间。
而最值得一看的则是济南黄河浮桥,,这座桥的历史也很长,是在“百万雄师过大江”建造的,这样可以更快速的运送解放军部队,我们采访了当地的一位负责管理浮桥的老人,他告诉我们之所以修建浮桥,是因为当时的材料不够修建一座能跨黄河(那时候的黄河要比现在宽得多)的大桥,用船也渡不过去。
战事紧急,而在情急之中有一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许多船横放在水面上,用插销连在一起,铺上一层铁板。
这样利用船的浮力,就能既通车又同人。
只用了3天的时间就建成了。
可是这样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虽然能用船的浮力支撑起很大一部分重量,但是如果物体太重、河水暴涨、冬季结冰时,就必须把桥拆掉,这时候,插销便起了作用。
现在的插销比以前要先进得多,出现情况时只需把所有的插销解开就可,船便放在岸边,在组装时只需再把插销插上,便能继续使用,从拆除到组装也不过半小时的事,不会影响交通。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渐渐地,太阳便接近了西边的地平线,黄昏散发出来的余光照在河面上,亮闪闪的,静悄悄的,水流的速度似乎也慢了一些。
突然,太阳落山了,河面上的余光也一下子消失了,黄河又恢复了安静。
我笑了,因为我知道她会继续留下去,只不过这会,她有点累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