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规划.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60398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用地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建设用地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建设用地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建设用地规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建设用地规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用地规划.ppt

《建设用地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用地规划.ppt(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用地规划.ppt

第八章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一节居民点用地概述一、居民点用地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二、居民点的分类1.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

2.城镇分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

3.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第二节城镇化问题一、城市化的概念所谓城市化,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l城镇化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加以量度。

l主要指标法系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l复合指标法系指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借以考察城镇化的进展情况,常选用城镇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密度(即城镇(建成区)中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二、世界城市化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l大城市化趋势明显,使人口和财富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带等。

l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向郊区外围带,即郊区城市化。

l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中心城区、郊区的人口向外迁移,称之为逆城市化。

l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的形式。

三、我国城市化l1949年以后我国步入城市化进程。

l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全国城市数量曾达到208个。

l出现了城市粮食需求增长、农村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

为此,国家不得不采取行政措施,把2000万城市人口迁移农村生活,让其自给自足,以减轻粮食缺口的问题压力,将城市建制压缩至150多个,以限制粮食需求量增长。

l1960-1964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断,跌人低谷。

l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l19902001年加快发展阶段,城市人口比重37.7%,到2001年,我国设市城市数量664座,建制镇20374个,l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47.5%(但这其中能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到40%)。

l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第三节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一、概念及特征1、居民点体系是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市城镇农村居民点组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

(1)城乡居民点分布的间断性和连续性

(2)城市的集中性与乡村的分散(3)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的差异性(4)城乡居民点生存关系的依存性二、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u分析城乡居民点体系现状、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为建立和完善未来城乡居民点体系提供依据;u分析城乡居民点体系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u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找出区域主要部门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在重点居民点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方向,最后落实到每个居民点。

3、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5、城乡居民点体系职能结构6、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7、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结构与布局三、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布局1、极核型城镇网络化布局模式上海市杭州南京市2、“双子座”城镇网络化布局模式起主导和核心作用的是一对实力相当的姊妹城市。

3、多中心城镇网络化布局模式资源环境均质地域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如江汉平原4、走廊型城镇网络化布局模式沿交通动脉形成交通枢纽和城镇节点5、放射状城镇网络化布局模式6、纵横交叉型城镇网络化布局模式在一个地区具有多个中心城市,其间分布较为均衡,产业间存在关联。

7、卫星式城镇网络化布局模式8、自由式城镇网络化布局模式第五节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1、城市规模多大为宜?

目前的研究,认为3-5万人的城镇规模是适合“人的尺度”的自然规模,可以有一种令人满意的环境,随着人口增长,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从经济以及其它因素考虑,一个独立新城市合理规模25200万人,最优城市人口规模80-120万人。

2、城市规模弹性是指城市的人口与占地规模应有一个变化幅度。

城市规模弹性自由度:

规模的最大与最小两者极限值的变化幅度。

城市规模弹性是依据城市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物质要素而决定的。

在区域规划中提出以城市可能得到的水资源为限,确定城市最大允许发展规模,作为弹性自由度上限。

对于水资源充足的城市,可以考虑由其它要素决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

城市规模弹性的下限应根据经济因素、物质因素确定。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观理念提出,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特定空间,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和发展容量,提出以适度环境容量为基础确定城市规模的理论。

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n20世纪以来,认为便于管理的最优城市人口规模最高为100万人,最低9万人。

n影响因素:

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

整个城市经营过程中,效益和费用随着规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超过一定规模,则效益递减,费用递增。

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在城市某一规模水平上相等,为城市合理规模,它是整个城市运行的盈亏分界点。

城市规模的增长超过此水平时,则导致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

n城市规模分布: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指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市集中在一两个大城市里,还是成比例的分布在不同等级的城市里。

n两种类型:

(1)序列式分布:

Pi=K/RiPi序列i的城市人口;Ri序列(1,2,3,。

)K最大城市即首位城市的人口数。

(2)首位式分布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大城市称为首城市,应用首位度(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来衡量首位城市的地位。

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1.历史推断法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

2.规划指标法依据国家标准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

3.分区测算法方法与规划指标法不同在于城市内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

4.模型预测法城市用地规模常用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

第五节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一)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所谓经济服务半径是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服务影响的地区范围。

(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三)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二、居民点布局方法

(1)线性规划法

(2)力多边形法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一)指标比较法通过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比较,从供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或满意的方案。

(二)运输重心法当投资项目厂址的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作为厂址选择的依据。

各原材料产地的相互位置为已知,并把它们标明在直角坐标图上,根据坐标公式可计算得“重心坐标位置,此点的运输费用最小。

(三)分级评分法分级评分法是指对不同的厂址方案中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优厂址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时首先要列出影响厂址选择的所有因素,然后按照因素的重要程度应用特尔菲法确定其权数。

每一个影响因素依其影响的不同程度划分为等级(最佳、较好、一般、最差),其相应地等级系数为4、3、2、1。

再将权数和等级系数相乘便得到因素分,将各因素分相加得到该地点的总分数,最后以得分最高的地点为较佳地点。

(四)费用比较法1投资回收期法2年等值费用法年等值费用为各方案的经营费用与按年分摊的投资费用之和。

3年生产费用法第九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第一节概念和内容1、交通运输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包括护路林用地。

2、规划的内容交通运输量预测、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交通运输用地规模的测算。

公路用地规划l一、公路和公路等级l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一)计算行车速度它是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部分(如弯道)所能允许汽车达到的最大行车速度,是公路路线规划设计中的主要指标和依据。

(二)行车道宽度公路的行车道宽度,一般规定如表82所示。

(三)路基公路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

当设有中间带、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会车带时,应当包括这些部分的宽度。

(四)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各级公路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如下表。

(五)停车视距l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六)纵坡l纵坡控制得合理,直接影响到公路的路线长短、使用质量、行车速度、交通安全以及运输成本和整个工程造价。

三、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

(一)公路选线所谓公路选线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二)选线原则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便于施工的走向上,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三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五是要经济合理,一方面要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三)不同类型地区选线的特点1平原、微丘陵地区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没有纵坡限制,应力求取直短捷,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为确保汽车安全,在长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径的平曲线。

在微丘陵地区,受坡度约束小,为节省土石方工程量,路线往往沿地形布设。

(2)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但为了方便使用也不能离开太远,必要时可修支线联系,做到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既方便运输又保证安全。

当路线与铁路和其他公路相交时,尽可能正交或不小于45的斜角通过。

(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对于小桥涵洞的位置,原则应服从路线走向,但当斜交过大(一般在桥轴线与洪水流向的交角小于45时)或河沟过于弯曲时,采取改河(沟)措施或适当改移路线,调整斜交角度,以免于增加施工困难和加大工程费用。

2山岭、重丘陵地区

(1)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

(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今后养护和运营费用最经济。

(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工和养护。

山岭、重丘陵地区的公路路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使路线不是顺沿溪谷、山坡选线就是翻山越岭,其线形可归纳为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几种。

沿溪线就是沿溪流岸铺设的路线,选线时应综合考察定位(路线位置的高低)、选岸(选择走溪流的哪一岸)和桥位选择(路线选择在何处跨桥)三方面的问题。

跨河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

(1)在支河(沟)口直跨

(2)向支河(沟)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

(3)在S形河弯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弯的腰部,因为此处河床较稳定,线形比较顺直。

越岭线是山区公路中常见的一种线形,当公路从山岭这一面翻到另一面时,要求选择适当的垭口。

(1)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展线,常见展线形式有跨沟线、绕山嘴展线。

(2)回头展线,如果沿线方向没有适宜的垭口,则可考虑采用隧道方式穿过山脊,或采用回头展线的方案。

(3)山脊线和山坡线,山脊线是走在山脉顶部的曲线。

对于狭窄陡险的山脊,则不宜设线,而要沿山坡展线。

(四)选线方案择优公路选线时往往会出现几个方案,必须通过对整个路线或某段路线的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方案。

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道路的工程造价:

包括公路及其工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