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59979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docx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县农民进县城的调研报告为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居民进县城生活居住,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9月29日,我部深入田庄镇贾塬村、候庄村、故邑村、五角村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村居民意见,了解对进城落户的真实意愿。

在掌握了具体情况后,调研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形成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进城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我县辖6镇1乡1城区街道办事处,8个新型农村社区,191个行政村、306个自然村,302个村民小组。

县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县人口129897人,常住农村人口57154人,非农业人口72743人,县域内流动人口达4万余人。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数为51703人(40岁以下从业人员占40%,40岁以上从业人员占55%),劳动年龄(18-60周岁)内乡村从业人员为39827人。

本次调查涉及5个村组200户760人,有意愿进城35户135人,占总户数17.5%,其中20岁至45岁占64%。

通过测算全县农村居民有意愿进县城3500户,占总户数的15%。

(二)有意愿进城居住农民的几种类型。

近十年来,随着我县城镇框架迅速拉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商品房市场不断放开、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以及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农村居民对进县城反应积极,通过调查,有进城落户意愿的农村居民,-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

1、陪读型。

农村居民进县城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自对子女教育的长远考虑。

近年来,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农民为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选择到县城学校附近租房居住陪读,而且这部分人群呈逐年扩大趋势,是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的一个潜在人群。

问卷显示,32%的农村居民把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77%的农村居民希望子女到县城上学,90%的农村居民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2、务工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也在日益增加,年龄结构多在30-45周岁间,一部分人群离家创业较早,通过多年奋斗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经济收入稳定,子女上学、生活习惯已融入城市。

这类人群占有意愿进县城居住人群的50%以上。

但目前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只能等待观望。

另一部分人群主要是川道地区农民,进城打工时间相对较短,城市生活对这些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是迫于一定的经济压力,这类人群县城中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多租住于民房,进城落户愿望迫切。

3、新生型。

新生代农民群体愿意进城落户的人数较多,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20岁以上的毕业生,他们适应了城市的节奏和工作环境,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不以为自己是农民,不在习惯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毕业之后凭借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特长,基本都留守在城市发展,城市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并不-2-习惯农村生活。

调查显示,20个年轻人中18人愿意进城落户。

4、迁徙型。

随着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多元化,一部分农村居民相对富裕,有能力在城镇购买房屋,农忙时在农村居住,农闲时享受城里人生活。

通过测算,这类人群占农村总户数的7%。

人社局报表显示,长期在县城工作的人群中,40%老人冬闲时愿意在县城居住,15%老人愿意放弃农村跟随子女进城落户。

二、制约农民进城的问题及原因

(一)城镇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1、高房价限制农民进城。

目前,县城新建商品住宅每平方米平均售价在4500元左右,有的楼盘甚至高达每平方米5000余元,一套房产动辄就要五、六十万元,梨园新区的价格也要达到2800元左右,这对于靠务农积攒下一定财富的农民来说房价仍然太高,同时银行信贷对农民来说也不是很切合实际,而在农村新建一所住宅每平方米的成本只需1200元左右。

无论是有进城意愿的还是已进城的农民,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县城房价太高,远远超过自己的购买能力。

2、就业问题限制农民进城。

通过调研发现,农民最关注的就是进城后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农民进城难最直接、最主要原因。

据统计,担心收入不稳定不敢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占被调查人数的80%。

一是就业渠道窄,农民进城就业比较困难。

虽然近年我县落户了不少企业,但企业招工对年龄、性别、技能都有的限制,企业招工年龄一般限定在18-40周岁之间,40岁以上的农民进-3-城很难找到工作。

二是就业收入低、工作环境差。

进城农村居民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能,大多只能从事建筑、运输、服务等强体力劳动,县内工资收入与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不成正比,调查显示:

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的占68%,有一定技能的也只能达到2500元/月左右,如果在考虑到工作不稳定、物价偏高,可支配收入就更低。

三是权益难保障。

当前县域内一些中小企业的工作环境、吃住条件不够理想,职工交纳“五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企业不多,农民进城务工的权益难以保障。

四是进城创业困难。

创业需要资金、项目、还要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进城农民因为环境、人员,贷款等因素、办理审批手续存在许多障碍。

3、补贴标准低,政策吸引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实施和农村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农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相反,城市生活的压力和成本日益走高,调研显示,71%的农村居民认为放弃承包地补贴标准偏低;78%的农村居民认为放弃宅基地补贴标准偏低,与在县城或新区购买住房所需资金的差距太大,购房的资金压力难以承受。

4、县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滞后,教育资源配臵吸引力不强。

老城区房价高、物价高,人口接近饱和。

新城区配套设施较弱,整体环境较差,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发现,子女虽然可以进公办学校与城市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但进城农村居民与子女在经济条件、住房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处于-4-弱势,生活习惯、日常消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别,存在心里与现实生活上的不平衡。

(二)农民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1、后顾之忧多,担心“双放弃”后没有退路。

调研中发现,农村居民对进城落户热情很高,但对“双放弃”却顾虑重重,特别是舍不得土地。

即使有意愿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没有根本改变,多数也只愿意放弃承包地,而不愿意放弃宅基地。

大部分农村居民由于担心进城之后工作不稳定,害怕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田后,今后一旦失业,在城市无法生存,想再回农村时又没有退路,生活没有保障。

2、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束缚农民进城。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农村居民“以土为本”、“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类人群大都在50岁以上,伴随着近几年苹果市场的繁荣,塬区很多家庭也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是实际情况是这类家庭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两难情况,老人留在农村养老的观念十分浓厚,尤其是考虑到儿女的就业成家的问题时顾虑很多,70%以上的人即使有进城的想法也是考虑儿女的前途和婚嫁。

3、较高的生活成本制约农民进城。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过惯了农村自给自足式的生活,对于城市样样都要花钱的高成本生活方式也难以接受,普遍认为进城后生活负担较大,日常生活费用高,同市民一样什么东西都要买,吃、穿、住、行等费用远远高于农村,生活负担较重。

-5-篇二:

··镇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与现状我们***共有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3391户,13803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779人,五年以上222人,发放调查表310份。

二、调研结果1、愿意进城定居的占40%,其中30%想在西安定居,11%想在商洛市定居。

大都认为户籍重要,主要因为户籍变更对孩子在城市就近入学十分重要。

子女进城占60%、全家进城占40%。

愿意通过政府组织渠道进城的占90%,愿个人进城定居的占10%。

他们进城定居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教育问题占60%,就医和社会保障问题占40%。

进城定居后60%人期望生活稳定,30%人期望工作稳定,10%人要求社会稳定。

90%人员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转市民进城定居实施意见》很有必要,10%认为无所谓。

90%人认为责任田和宅基地补贴标准偏低,10%认为无所谓。

有26%的人不愿意放弃责任田和宅基地,30%人愿意接受政府补贴后双放弃,40%人员愿意放弃责任田,30%人员愿意放弃宅基地。

2、60%人不愿进城定居,主要因为进城后生活成本高,收入不稳定,购房补贴太低,缺乏购房资金,长期就业困难,靠打短工生活难以维持生计。

三、推动农民进城的对策建议1、加大组织力度,推动农民进城。

加快这一过程,不能盲目无序、完全靠农民自发,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组织和帮助农民离土进城。

要从着眼于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把农民进城问题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力度,清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的体制、政策因素。

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确立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做好劳务输出、推动农民进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并延伸到乡镇、村,以更好地收集劳务信息、搞好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做好相应服务,实现对农民进城的综合性规范、服务和管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2、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拓展农民进城的就业空间。

目前,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要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要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以城镇的方式组织非农产业生产,并形成规模化、优质化;要以产业为依托,择优发展小城镇。

重点建设县城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增强小城镇的人口集聚、产业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入镇。

3、进行政策、制度创新,破除制约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完全放开城市的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农民举家进城定居。

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并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二、要大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大批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

要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依法进行有偿转包、转让、转租;允许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由集体再行发包;也可以用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同种田能手合作,并取得合理补偿。

第三、妥善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有步骤地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制。

在过渡阶段,可探索把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济同土地挂钩。

进城农民如放弃土地承包权,在城镇失业或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就享有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以割断进城农民与土地的“脐带”,变两栖农民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第四、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财产补偿制度。

对属于进城农民的集体财产,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按其所占份额,进行补偿或有偿转让。

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制,实现统筹就业。

必须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就业歧视,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

第一、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就业偏向。

劳动部门不但要管城市就业,还要管农村就业。

要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切实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并把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第二、加快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形成城乡通开的劳动用工制度。

劳动用工要完全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进城农民和城镇就业人员在劳动合同、工资标准、缴纳保险等方面要同等待遇,一视同仁。

第三、加强劳动服务体系建设。

要把就业服务机构向乡镇延伸,形成覆盖县、乡、村的就业服务网络,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服务。

第四、强化对就业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打击各种以劳务输出为掩盖的欺诈活动,保护进城农民的权益。

5、加强农民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要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要重点办好县(区)职业中学,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选择专业,注重技能培训;乡镇中学可在第三学年开设(选修)技术课,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技能。

要发挥城乡各类培训中心的作用。

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办学体系多元、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体系。

一方面,对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开展半年至一年的技术培训,使之掌握一项谋职技能;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培训。

要把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结合起来,通过确定技术等级、颁发上岗证书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专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6、为农民进城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一、提供劳务信息,给更多的进城农民创造就业机会。

第二、简化农民就业和农民子女入学手续,取消各种名目的收费。

进城农民凭本人身份证和计生证就可以在城镇务工、经商和居住,其子女凭户口本可以就近入学。

第三、提供法律援助。

劳动、公安、司法等部门,要介入支持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民进城工作。

要加强对劳务合同的管理,监督劳动合同的执行,用法律维护劳务合同的严肃性。

第四、为农民进城经商、居住创造宽松的环境。

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对进城农民办理营业执照、投资注册企业,可降低门槛,减免手续费;对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业的,可暂免各种税费。

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中小城镇住房低息贷款,为进城农民购房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可为进城农民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并减免土地出让金等税费。

黑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八日篇三:

旬阳县农民进城入镇调研报告旬阳县农民进城入镇调研报告作者:

程海林促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农民怎么想?

政府如何帮”的核心问题,县委宣传部组织调研组,分别选取城郊镇、中心镇和边远乡镇的川道、中山、高山村进行随机抽样选点,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的进行访谈交流,倾听农民对进城落户的看法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调查组分别选取旬阳东区的蜀河镇(代表古老建制镇),旬阳北区的甘溪镇(代表县城建制镇),旬阳南区的金寨镇(代表新型建制镇)。

每镇选取高山、中山和低山3个村,每村按高、中、低随机选取10户农民,入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

调查组重点走访了蜀河镇的高桥村(低山村)、甘溪镇的桂花树村(高山村)、施家坡村(中山村)、袁湾村(低山村)、金寨镇的小营村(低山村)、谭家院村(中山村)、观音堂村(高山村),同时走访了构元乡的开花村(低山村)、吕河镇的周家阳坡村(中山村)部分农户,共9村100户农户。

调研结果为:

其中39户农户有进城定居意愿,占调查总户数的39%;59户农户不愿意进城定居,占调查总户数的59%;2户农户视情况待定,占调查总户数的2%。

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有27户因资金各方面限制,等待相关政策扶持,持观望态度,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69.23%;有12户为条件成熟户,有无政策扶持均坚定进城定居,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30.77%。

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愿意进县城农户为16户,占41.03%;愿意进集镇的农户为23户,占58.97%。

从调查统计数据看,愿意进城农民虽然没有不愿进城的农民多,但所占比例不小;在有意愿进城的农民中,持等待观望态度、看政策优惠幅度的农户占很大比例;愿意进集镇农民比愿意进县城农民人数要多。

二、特点分析:

(一)愿意进城群体特点:

1、青壮年农民。

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年龄大多在25岁至45岁之间。

这部分农民思想较解放,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城镇便利舒适的生活。

同时,这个年龄段农民年富力强,有条件和能力实现二次创业,能够解决进城后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问题。

2、外出务工人员。

主要是在外打工的(来自:

WWw.Zaidian.Com在点网: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包工头或常年在外务工有一定积蓄的外出务工农民。

这部分农民有一定经济实力、头脑灵活,长期的打工生涯已习惯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回到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居住,渴望拥有较为舒适的城镇生活环境。

进城入镇后可安心落户城镇创业,也可选择继续外出务工。

这是本次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中最重要的一类群体。

3、“半城半农”家庭。

即夫妻双方一方在农村务农,一方在集镇租房经商、务工、照顾子女读书的家庭。

这部分人长期在城镇租房经商、务工或照顾子女读书,他们早已成为城镇的一份子,能不再支付高额的房租、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4、有固定收入家庭。

在调查中,我们还走访了几户家属是干部职工或教师的农户,这些农户家庭有一定固定收入,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他们进城生活意愿较强烈。

(二)不愿意进城群体特点:

1、集镇周边农民。

主要是居住在城郊、集镇周围或村镇,交通便利,土地条件较好的农民。

这部分农民不愿意进城,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城镇周围,居住生活条件与生活在城镇相差并不大,并且拥有较好地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条件,进城入镇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2、建新房农户。

这部分农户认为他们倾其一生精力才建起新房,如果再让他们迁居,他们认为不管是从精力还是财力难以承受。

3、年迈传统型农民。

这类农民年龄多为50岁以上,常年靠土地生活,思想较为守旧,头脑不够灵活,已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城镇生活消费水平高,进城后难以生存,有后顾之忧,守着土地至少衣食无忧。

综合以上两类群体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现阶段农民进城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

2、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

3、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

4、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三、农民想法:

1、对进城入镇持肯定态度。

农民普遍认为进城入镇这项决策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民心工程,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广大农民群众对这项决策表示肯定和欢迎。

2、非常关心政策优惠程度。

农民进城后原农村宅基地怎么补偿?

承包地怎么补偿?

补偿标准有多高?

进城后就业有哪些优惠政策?

这些牵扯到进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农民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具体标准,他们希望政府各方面的补助能够填补他们进城买房的资金缺口,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能够让他们生活无后顾之忧。

因优惠政策尚未明确,因此造成大多数想进城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如果政策扶持好、吸引力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进城。

3、房价太高担心难以承受。

调查中大部分民众有进城入镇居住的意愿,但普遍认为县城房价太高或集镇地价太大,无购买能力。

民众认为县城一套房动辄就要三、四十万,而集镇建房100平米的地基也要四、五万,建起至少需要十六、七万,他们认为难以承受。

进城农民大部分希望政府能够单独规划建设农民进城安居小区或提供廉租房、保障性住房,面积在90平米左右,房价控制在1500/平米以下;集镇100平米地价应控制在三万元左右。

4、解决好进城就业等后顾之忧。

民众希望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应该“特殊照顾”,开展就业培训指导,提供就业岗位或就业信息。

同时,解决好进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

使进城农民收入固定、生活稳定、心理安定,适应城镇生活,由城市的客人转变为城市的主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

5、取消户籍等阻碍进城定居的“门槛”。

农民认为目前要进镇居住,各集镇所在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取或变相收取不等的“上户费”,这种“土政策”成了阻碍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民众希望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取消户籍、教育等“门槛”,使进城入镇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四、几点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政策是符合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是广大进城农民的殷切希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政策出台势在必行,应及时制定、果断出台。

建议政府在推进农民进城入镇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点:

1、明确政策,提高吸引力。

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导向问题。

要把政策机制作为吸引农民进城的着力点,用最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让农民“想进来”。

一是要尽快明确进城农民原农村宅基地、承包地补助标准,明确进城农民住房保障、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具体优惠政策,建立进城农民财产评估机制,对两放弃农民的原有房屋、地面附属物及土地等财产进行有效评估,维护进城农民应得利益。

补助标准和优惠政策既要依据省市相关文件,又要结合旬阳实际,最大限度增强吸引力。

二是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知晓率。

充分利用会议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进城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优惠政策、保障措施等,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建立咨询平台,开通农民进城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指导农民按程序申请两放弃、享受优惠政策。

在县政府网站设置农民进城定居专栏,接受外出务工农民网络咨询,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自愿两放弃,进城购房置业。

通过强势宣传让农民进城政策家喻户晓,营造“人人了解农民进城政策、人人关心农民进城工作、人人支持农民进城工作”的良好氛围。

2、科学规划,解决房价问题。

住房问题是进城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现行商品房价格大部分进城农民无经济能力承受。

探索建立农民进城住房保障机制,是解决农民进城的核心问题。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进城农民住房保障。

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县城统筹规划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

二是结合“安居工程”、“生态移民”在乡镇集镇统一规划建设进程农民安置小区,统一纳入所在乡镇管理,对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实行“一费制”管理,简化建房手续、降低地价,使进镇农民“建得起房”。

三是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村镇社区规划,使一部分既不想进县城又无经济能力进集镇的农民先进村镇社区。

3、提供服务,解决就业保障。

切实做好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保障,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

一是组织开展进城农民技能培训,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载体,大力开展农民进城劳动技能培训,力争使进城农民人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

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快县城、集镇的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满足进城农民的务工需求,使进城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

各部门要对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并积极制定落实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

尤其是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要结合县城建设和农民进城发展趋势,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正常教育。

通过实施一系列进城农民配套服务政策跟踪服务,使进城农民真正达到“稳得住、留得下”的目标。

4、及早谋划,解决进城农民土地问题。

为有效解决进城后农民土地问题,建议政府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尽快出台明晰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补偿标准,进城农户直接将土地上缴村集体,由村集体按照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积极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流转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农户收取土地转让金或租赁费;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合作社,规范运行程序及相关机制,进城农户亦可将土地交农村土地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为农户颁发土地股权证,每年领取股息和分红,推进农村烤烟、蚕桑、现代农业、养殖等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5、因类而异,分批次推进。

对农民进城入镇定居不强求整县整镇推进、步调一致、一拥而入,不搞“一刀切”,给农民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利,分类分批次推进。

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在农民愿不愿意进城、房屋和土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

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条件成熟农户先进城,条件暂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进城,分批次推进农民进城。

三是农民可选择进县城、亦可选择进集镇、也可选择进村镇社区,根据条件,分类实施农民进城工作,但无论是农民选择进县城还是选择进集镇,均应按照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