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59814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x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思考题(39页)

1.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学的含义。

课程含义:

广义:

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课程内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外延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概念。

狭义:

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

教学含义:

广义:

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经验,引起行为变化的一种教育活动。

狭义: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以及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种双边活动。

2.思考泰勒原理的现实意义。

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3.在教学研究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人物与思想有哪些?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熟读静思”,“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昆体良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拉特克提出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的兴趣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

卢梭提出倡导儿童的发现天性。

裴斯泰洛齐提出强调在儿童发展前期家庭生活圈对孩子的影响,儿童后期的教育主要是借助教学全面发展儿童的各种基础能力,并充分论证了自我发展原理和直观原理。

还开创了“教学心理化”的方向。

赫尔巴特从“教学心里化”的层面上确立了教学论的教学内容体系,由此建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强调教师、教材、课堂,成为传统教学论的代表。

杜威强调学生、经验、做中学,成为现代教学论的代表。

斯金纳提出行为主义教学设计。

赞科夫、布鲁纳和克拉夫基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提出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

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是包括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不同学习结果或能力的产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认知教学设计专家还对元认识、问题解决、组织信息、降低焦虑、发展自我监控技能、增进积极态度等方面具体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4.理解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思想之不同。

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现代教学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

5.从课程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理解课程研究的内容。

博比特和查特斯研究课程是什么和课程开发方法。

泰勒研究课程编制模式。

布鲁纳等人研究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

6.谈谈我国解放后课程政策变化的特点。

(1)民主性

(2)发展性(3)开放性。

7.谈谈新课程改革要求我门建立怎样的课程观念。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思考题(70页)

1.如何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整体和一般,培养目标是局部和个别,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

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切实有效,还必须确立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2.谈谈你对我国课程目标表述的看法。

四种课程目标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从实质来看,“普遍性目标”取向和“行为目标”取向都推行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观,都是控制本位的,只不过“行为目标”取向借助了科学的手段,而“普遍性目标”是前科学的,是课程目标初期发展阶段的典型表现形式。

“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行为目标”取向及“普遍性目标”取向存在本质区别,“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实践理性”,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景的交互作用,主张目标与手段的连续,过程与结果的连续,否弃预定目标对实际过程和手段的控制,对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给出了应有的尊重。

“表现性目标”取向是对“行为目标”的根本反动,它比“生成性目标”更进一步,它追求“解放理性”,强调学习者和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性表现,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3.结合课改实践分析四种课程目标表述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主要有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是属于普遍性目标,是国家特定历史时期所制定的教育方针的翻版,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和具体性。

行为目标简单明了、易于把握,但是无法陈述所有的课程目标。

对表现性目标的评价不能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一对应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鉴赏式批评、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

4、任选中小学一门学科的一课时,试按照目标表述方法对其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参见教材56——62页“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一节)

5、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与落实“三维一体”课程目标。

(参见教材66页“如何把握与落实‘三维一体’目标”一节)

第三章课程内容

思考题(99页)

1、什么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是:

(1)课程目标:

内容选择必须依照目标,有什么目标就有什么内容。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需要。

(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学习活动的关系。

(见教材71页“课程内容的含义”一节)

3、谈谈你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教材77——79)

(1)课程资源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2)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过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

从技术层面看,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信息技术源和校外的网络资源。

(3)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形式,可以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

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研究人员以及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

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

4、新课改下如何看待教材和加工教材(81页)

新课改下教材处理的基本观点

(1)教材处理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文化建构

(2)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3)课程内容要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

(4)课程内容为儿童提供反思和创造的对象

5、什么是校本课程(87页),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91页)

校本课程:

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6、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方法。

(93页)

(1)调查研究;

(2)集体审议;

(3)课程编制;

第四章课程组织与实施

思考题(137页)

1.什么是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

作为教师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意义?

课程组织: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将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课程实施:

是指将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教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课程组织的价值与意义: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通过对课程实施的探究,帮助课程与开发人员发现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协助课程研究和开发人员寻找失败原因,探索改进方案和措施;

提醒决策人员避免忽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以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和稳定推进。

2.如果你是教师,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课程组织的理论?

你认为应如何具体应用?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通过学习课程组织的理论后,你认为如何具体应用。

3.结合本章理论,谈一谈作为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一)、关注“全人”的学生发展观

(二)、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倡导“对话式”的教学过程

(四)、提倡“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五)、开展“差异性”的课程评价

4、比较经验课标与学科课标

学科课程:

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类课程被称为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

(1)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有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文化知识;

(3)有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科课程的缺陷:

(1)按照学科门类组织课程,人为地将学生的完整生活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等;

(2)根据学科知识逻辑组织课程,容易轻视学生需要、经验和生活。

(3)学科知识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容易忽视当代社会需求,(4)学科课程的变革难度大,难以实施个别化教育。

经验课程:

也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优点:

(1)发现了课程意义之源,学习者称为主体;

(2)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使儿童在与文化、学科交互作用中获得人格发展;(3)主张社会现实与儿童经验整合,摆正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经验课程的缺陷:

(1)忽视系统学科知识学习,走向“儿童中心主义”;

(2)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其他智力品质和深层心理品质发展;(3)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习惯班级授课和讲解法的教师难于适应。

5.什么是隐形课标?

结合实践,试举例说明。

显性课程:

又称“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是列入学校教育中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根本实施途径是教学。

结合课本117页学校隐形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学风、班风”等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第五章教学设计

思考题(173页)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简述教学设计的特征与功能。

特征:

(1)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2)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3)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4)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功能:

(1)教学设计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4)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系统观的主要思想。

教学设计系统观就是以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参与教学过程的要素,各个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教学环节等进行尽量优化的设计,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特点:

融合性、分析性、选择性、工具性、具体性、参照性。

4、简述常用的几种教学组织形式优缺点。

个别教学

优点:

个别教学在适应个别差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缺点:

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

群体教学

优点:

群体教学的发展为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缺点:

学校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制度,学生入学、毕业都不固定。

班级授课

优点:

成立固定的班级组织、内容统筹规划、教学时间固定

分组教学

优点:

增强了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便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要求。

缺点:

不同水平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难以达成,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之间缺少预期的对话及效果。

开放课堂

优点: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

5.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分类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分类是依据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类:

语言传递类教学方法、直观感知类的教学方法及实际训练类的教学方法。

语言传递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发。

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教师)问与(学生)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是一种运用得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开展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讨论法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做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6)参观法

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

(7)参观法

练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内和课外完成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8)实验法

试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实验法主要运用在小学理科教学中。

6.简述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

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安排教学活动,切忌照搬照用;

应根据教学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不同类型的学习,要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

应灵活地安排好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不必每节课都有九个教学环节,要铭记“法无定法”。

7.谈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环节。

引起注意;

(2)告诉学习者目标;(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导行为;

(7)提供反馈;(8)评定行为;(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8.根据系统观思想设计一堂课

根据教材144页——146页的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一堂课。

第六章教学模式

思考题(205页)

1、什么是教学模式?

简述教学模式的构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架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模式主题。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这体现在模式主题上。

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主题的教学模式。

例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有些教学模式主题虽然不一致,但其理论基础都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如加涅的累积性教学模式、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等。

鉴别一个教学模式成熟的程度,首先看它的主题是否鲜明,是否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2)模式目标。

模式目标是表明一种教学模式所要针对实现的教学最终结果。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立的。

如集体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为目标的,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则是以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能力为目标的。

(3)操作程序。

指活动过程中运用教学模式时,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个步骤应完成的主要任务。

如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而杜威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4)操作条件。

包括教师、学生的准备状态,互动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媒体手段的运用方式,教学节奏的把握等等。

(5)评价体系。

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如有意义的地学习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理解与运用,而发现是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评价。

2、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下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

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人格取向的教学模式典型代表。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

这样,非指导性教学就强调了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作非指导性应答。

罗杰斯认为,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

这就强调在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

4、什么是发现式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实在20世纪中期学科结构运动课程改革中诞生的。

布鲁纳认为,教学应以一定的概念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现概念的结构法则,通过分类、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并掌握概念,学会用概念思考以获得的知识。

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概念本身,而且是获得概念的方法,从而形成获得概念的能力,即形成探究性思维。

因此,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又称为概念获得模式。

与此相匹配,在教学上主张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知识,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而且也获得探究的态度和方法,即所谓的“发现学习”。

范例教学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

范例教学理论认为,范例教学不但可以说明一个科学的整体,既传授知识,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包括他们的认识、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态度。

学生在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科学的一般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新的能力(包括了解事物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为观点)。

这是范例教学模式的核心主张。

5、谈谈问题、探究模式在新课改下的作用。

又叫引导——发现式,是指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是:

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能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它主要运用于定理、原理、法则一类内容的教学。

(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

第七章思考题答案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其基本特征有那些?

由哪些要素构成?

教学策略:

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构成要素:

思想观念策略目标操作程序元认知调控

谈谈你对新课程下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认识。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由于性质和特征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叫做接受性学习;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叫做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3、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4、课程改革中的研究者

三、谈谈你对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

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把书本知识作为结果来获得的接受性学习相对。

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

在学科课程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其探究往往围绕本学科领域的问题来展开。

而作为一种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又可称为研究型课程,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不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独创。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都有类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领域,如美国的“设计学习、法国的动手做、日本的“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等等。

四、谈谈你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书213页——214页)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2)开放性

(3)探究性

(4)实践性

自主性学习

(1)自主性学习的含义: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

(2)自主性学习的品质:

主动性、独立性、内省性

(3)自主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第一,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第二,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第三,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练习机会;第四,使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第五,处理好“双主体”的关系。

(3)合作性学习的实施要求

第一,优化合作学习的组合结构;第二,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责任;第三,优化合作流程,提高学习效益;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第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开放性学习:

一是课题内容的开放。

二是研究资源的开放。

三是组织形式的开放。

四是研究时空的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