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9375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x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

金刚石、石墨:

C?

水银、汞:

Hg(3)生石灰、氧化钙:

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CO(5)盐酸、氢氯酸:

HCl(6)亚硫酸:

HSO(7)氢硫酸:

HS(8)熟石灰、消石灰:

Ca(OH)

22322

(9)苛性钠、火碱、烧碱:

NaOH(10)纯碱、碳酸钠:

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

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

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

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

CH3OH有毒、

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

C2H5OH(1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

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

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

Cu、Fe2O3、HgO、红磷(硫:

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

凡含

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

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

Fe3+的溶液呈棕黄

 

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

白色↓:

CaCO3、BaCO3(溶于酸)AgCl

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

蓝色↓:

Cu(OH)2红褐色↓:

Fe(OH)3白色↓:

其余碱。

6、

(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

NH3、SO2、HCl(皆为无色)

 

、BaSO4(也

 

(2)无色无味的气体:

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

CO液体:

CH3OH固体:

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

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2-

含SO4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2-

含CO3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

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

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

Fe(OH)

2

)注意:

沉淀物中AgCl和BaSO不溶于稀硝酸,

4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

如:

Mg(OH)

CaCOBaCO

3

Ag

2

CO等

2

3

3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

(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

能溶的有:

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

在:

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

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

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

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

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

(2)Fe2O3、(3)Fe3O4。

7、溶液的特征有三个

(1)均一性;

(2)稳定性;(3)混合物。

8、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

表示反应

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

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9、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O);

(2)磁铁矿(FeO);(3)菱

2

3

3

4

铁矿(FeCO)。

3

10、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

有三种方法:

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

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

氢氧

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

-

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

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

氨气:

NH3

(碱性气体)(18)

氨水、一水合氨:

NH3·H2O(为

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

亚硝酸钠:

NaNO2

(工业用盐、

有毒)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

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

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1、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

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2、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

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3、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减小。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15、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

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6、单质可分为三类: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7、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

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

(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3、三大气体污染物:

SO2、CO、NO2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

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3)不尝药品的味道。

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造纸、制火药、烧瓷器32、工业三废:

废水、废渣、废气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

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

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

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

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

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

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

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

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

+

-

NH

、OH);

4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如高

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

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

8。

(第一层为最外层

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

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

只有具有

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对不同溶质而言)

(2)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

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

即S一定大于

W。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

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

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注意:

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

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

NH4NO3

(前面的N为-3

价,后面

的N为+5价)

+

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

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

+

+

H

、NH

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

(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

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

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

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

(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

(如:

HMnO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4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

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溶液显碱性。

但硫酸氢

3

钠溶液显酸性(

4

++

4

2-

),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NaHSO=Na+H+SO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

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如:

HSO、NaHSO溶液都显酸性,

2

4

4

而NaHSO4属盐。

(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

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如:

NaOH、NaCO、NaHCO溶液

2

3

3

都显碱性,而

Na2CO3、NaHCO3为盐。

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

-

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

HMnO4);记住:

碱性

氧化物中只KO、Na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

2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

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

CO、SO、SO

、PO、SiO

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

2

2

3

2

5

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

SiO)不溶于水

2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CO与金属氧化物的

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

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

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2Na+2HO=2NaOH+H↑;

2NaOH+CuSO4=Cu(OH)2↓+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

NH、

CH4

3

1、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

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

*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

2价的亚铁

 

2、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

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

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4、物质的检验

+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

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

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

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

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

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

(2)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

-

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

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则证

-

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

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

-

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

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

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

-

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3)CO

2-

-

3

或HCO的检验。

3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

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

将此气体通入盛

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

2-

-

CO

或HCO的存在。

3

3

+

(4)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5、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③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6、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

如:

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

如:

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

如:

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

如:

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7、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

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

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8、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9、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

2)为

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4为失电子,>或=

4为得电子,=

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

2)

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10、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

燃性等性质。

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

热。

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

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