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59217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

例如殿字。

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

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

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

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

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

如:

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

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

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

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

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

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

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

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

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

往远处看。

 

画舫:

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

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

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

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

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

例如:

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

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例如:

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

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

(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

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

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

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

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

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

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

分段结果:

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说明长廊的位置:

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长,一眼望不到头。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分层次写具体。

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

(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长廊的外部:

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

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

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

(1)小题。

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

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

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

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

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

(2)小题:

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

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

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

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

(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

描写得很具体、形象。

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

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

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

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

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

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

思考:

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

(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

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

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

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

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11课。

 

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