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5课《道士塔》学案含答案.docx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5课《道士塔》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5课《道士塔》学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5课《道士塔》学案含答案
15 道士塔
注释:
①殷:
声也。
雷:
喻车声。
②遑:
闲暇。
译文: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阳坡震撼。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
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边上响起。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
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脚下轰鸣。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
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赏析:
《毛诗序》关于此诗的主题,不仅今文学派的三家无异议,而且后来的解诗者也无大的争论。
虽然所思念的对象不必如《毛诗序》之拟定为“大夫”,但从诗中所称“君子”来看,则这位行役在外者当是统治阶级中人,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
朱熹承袭此说,释为:
“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
”(《诗集传》)而严粲(càn)释云:
“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
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
”(《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
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
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
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
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
朱熹亦承此说。
姚际恒《诗经通论》云:
“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
”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似更切合情理。
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
女主人公作出这样的赞叹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表明女主人公虽然明白丈夫是为公事奔走,但还是希望他能早早归来。
这种转折实质上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
《诗序》称“劝以义”,就是着眼于其理的一面,以张扬其伦理教化的意义,但忽视了其情的一面,而且是此诗的主要一面,因而受到后人的质疑。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批评了《诗序》的这一偏颇:
“按诗‘归哉归哉’,是望其归之辞,绝不见有‘劝以义’之意。
”崔述的《读风偶识》也称:
“今玩其词意,但有思夫之情,绝不见所谓‘劝义’者何在。
”然而“绝不”云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失之偏执。
还是朱熹概括得好:
“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毕事而还归也。
”(《诗集传》)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此诗“既劝以大义,又望其生还,可谓得情理之正者也”,诚为中肯之论。
此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复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每章均以雷起兴,却变易雷响的地点,不仅写出了雷声飘忽不定的特点,而且还引出对丈夫行踪无定的漂泊生活的挂念,诚如胡承珙所云:
“细绎经文三章,皆言‘在’而屡易其地,正以雷之无
定在,兴君子之不遑宁居。
”(《诗经后笺》)“遑”“息”“居”三字则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忠于职守、不敢懈怠的态度。
此诗的每一章虽只寥寥数语,却转折跌宕,展示了女主人公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多种情感交织起伏的复杂心态,活现出
一位思妇的心理轨迹,堪称妙笔。
初读此诗会不得要领,或以偏概全,产生上文所述的歧见,因而姚际恒会这样批评朱熹:
“夫冀其归,可也,何必美其德耶!
二义难以合并,诗人语意断不如是。
”殊不知诗作为心灵的自白,断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推理,可以说诗人之语正当如是。
此诗之妙正在于其上下不一的语意转折,在否定亦复肯定中呈现活的心灵。
此外,此诗的语言简洁朴素,齐言中又有长短相错,模拟说话的声口,在一唱三叹中倾吐衷情,颇为传神。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逮(dài)捕 发酵(jiào) 档(dǎng)案 片言只(zhī)语
B.榫(sǔn)头舌苔(tāi)攒(cuán)射宁缺毋(wù)滥
C.咯(kǎ)血剽(piáo)窃供(gōng)销浑身解(xiè)数
D.忸怩(ní)打烊(yàng)贮(zhù)存北门锁钥(yuè)
解析:
A项,档(dàng)案;B项,宁缺毋(wú)滥;C项,剽(piāo)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发轫 幅员 纷至踏来 树倒猢狲散
B.座落 付梓 殒身不恤 苛政猛于虎
C.赝品 诙谐 铩羽而归 汲汲于富贵
D.熨帖 影牒 直截了当 图穷匕首现
解析:
A项,纷至沓来;B项,坐落;D项,影碟、
图穷匕首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已经布置了的工作,应该认真______检查。
③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______的行为如不停止,将毁掉自己的生存空间。
A.窜改 敦促 玩火自焚
B.篡改 督促 作茧自缚
C.窜改 督促 作茧自缚
D.篡改 敦促 玩火自焚
解析:
“窜改”是改动的意思,窜改的对象一般指成语、文件、古书等。
“篡改”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变或曲解,篡改的对象适用于比较重大的问题,具有贬义色彩,一般指经典、理论、政策等。
“督促”指监督催促。
常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敦促”指恳切地催促。
常用于外交场合。
“作茧自缚”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玩火自焚”玩弄火者,自身遭焚,比喻作恶多端的人终无好下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B)
A.《新闻周刊》第二十六期披露的招生内幕令人触目惊心,定向招生以往无序混乱的局面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中介人或组织明目张胆地贩卖指标。
B.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无可非议,关键是当网络搜索上升为“人肉搜索”时,这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行为,而是实实在在地给某些当事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精神上的伤害,这与传统暴力事件性质接近,也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C.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8日凌晨4时,日本东京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奥委会全会上,一举击败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
D.“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解析:
A项,“反而更加变本加厉”重复赘余;C项,“获得”和“举办地”不搭配;D项,两面对一面。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
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
①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
②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
③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
④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
⑤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
A.④③⑤②① B.③④⑤①②
C.⑤④③②① D.⑤③④①②
解析:
④③均讲的是古典与现实的融合,而且是由实到虚的升华;③⑤是化虚为实,而且是诗意的升华;②①是感
知与感受的关系。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6~11题。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
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
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
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
但当时,洞窟文
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
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
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6.“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中的“古怪”,其含义是(D)
A.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脾气古怪,行礼行的鞠躬礼,称呼称什么“司大人讳代诺”什么的。
B.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头脑好简单,编几句瞎话,他就相信了。
C.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连一点经济头脑也没有,得一点小利就心满意足。
D.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
解析:
下文“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说明了王道士的愚蠢。
以及探险者认为王道士这么愚蠢的人管理这么重要文物认为文物在“黑暗”中。
7.“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
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敦煌拥有主权。
8.解释“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
额尔金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投降,“我”接受额尔金投降;“我”把剑甩过去,要同额尔金决斗,额尔金接剑,接受挑战。
9.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跟强盗拼个死活的思想感情。
10.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哪些问题?
答案:
一方面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说明清政府官员毫不珍惜这批无比珍贵的文物。
另一方面,官员又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收藏。
11.“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一句,是狠狠心说的,又觉“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这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答案:
这是一句气话,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恨极了,发狠说出这句气话表达自己的气恨。
表明了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椎心疼痛的时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浣花草堂
黄 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
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
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
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
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
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2.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解析:
分析作者以杜诗开头的原因,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去思考。
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需注意杜甫的身份和后文描写的内容;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这篇游记所写的杜诗位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文章起始句段的作用一般是统摄全文,或引出下文。
答案:
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13.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解析:
第
(1)句中“清疏”“仙气”等是理解的重点,同时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是“难得”。
第
(2)句中“梦游者”“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具体内涵,同时还要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及表达效果。
答案: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
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
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14.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
解析:
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开头写蜀道重读杜诗带来新鲜的感觉: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第九段,概括了草堂的环境: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
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由此我们得到对杜甫的新的认识。
最后一段的“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等语句也是写作者对杜甫的新的认识。
答案:
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15.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解析:
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作者的做法;二是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要分析概括作者在
全面认识杜甫的做法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阐述这些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在游记里,作者从别人对杜甫诗歌的介绍、评价,后人对杜甫草堂的修建,个人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及他人对诗歌的误解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杜甫,我们便可从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写出带给自己的启示。
答案:
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三、语言运用
16.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
语文是一位画家,__________①______;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农家丰年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________②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
,结合画线句子的特点,选用一个诗句,然后用拟人的手法、抒情的笔调加以描摹,最后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
答案:
(示例)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到诗意寒冬的美好。
废 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
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
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
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
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
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
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
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
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
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
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
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
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
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
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
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
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
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
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
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
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
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
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
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
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
这与历史,干系不大。
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
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
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
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
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
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
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
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