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9008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

云南省玉溪市届五校联考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卷四含答案

云南省玉溪市2018届五校联考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四)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宋刑统》:

“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食材以肉类为主B.重视食品安全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

2.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 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③

3.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这些史实表明(  )

A.英国开始掌握世界殖民霸权B.世界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

C.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世界历史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4.巴金以“五四”前后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小说《家》中,一个年轻人大胆地告诉他的哥哥,“大哥,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

家里没有人关心我的前途,关心我的命运,所以我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我毅然这样做了。

”“我”逃婚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不满B.受西方个人主义影响

C.失小家、顾大家,为了参加革命斗争D.与传统家庭彻底决裂

5.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

“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

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6.有学者认为:

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7.有学者认为:

西周国家更像一个家族的扩大,贵族们通过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

这种认同的基础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皇权专制

8.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

这表明(  )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9.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10.“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这个战争”(  )

A.促成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觉醒

B.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结果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11.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

“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

”这一规定旨在(  )

A.提高行政办事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

C.减少中央行政决策失误D.加强君主专制

12.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失业是工业社会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把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进行及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英国的失业与贫困问题非常严重,英国社会的基本共识是主张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

1842年英国失业工人总数达到100万人。

——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

材料二罗斯福说:

“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所以,后来他就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取而代之的是……还在竞选总统期间,他就曾答应将黑人“绝对地和没有偏见地”包括在他为被遗忘的人们实行的“新政”之中。

到1935年,黑人受救济人口增为350万,几达黑人总人口的30%。

——万雪梅《试论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材料三“欧洲社会基金”实际上作为欧盟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配套工具,提供财政帮助,用于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工人技术,创造更适合的就业空间。

在其支持下设立的共同体培训计划,使各成员国之间的职业技术标准可以进行比较并相互承认,为共同体范围内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丁建定、孙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福利整合》

(1)材料一中对失业“主张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体现了怎样的经济理念?

失业情况严重,对当时欧洲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罗斯福新政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有何特点。

罗斯福在解决失业方面“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欧盟国家解决就业的措施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变化?

有何意义?

(4)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性措施是什么?

 

14()19分1.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

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

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

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迭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

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

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

“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

……古人云:

‘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

‘任官惟贤才。

’又云:

‘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

“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张与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材料主要讲述了脯肉有毒使人致病,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变质食品,违反规定的杖打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C,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导致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因为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推进教育改革,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971—1997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与“希望工程”无关,排除③。

3.【答案】D

【解析】日本开国无法体现英国开始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故A项错误;世界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世界历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故C项错误;日本的开国是自己主动融入世界市场,中国的门户开放是被动融入世界市场,澳大利亚、印度都是因为世界市场形成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于落后国家的控制,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五四”前后,进步青年逃婚离开传统家庭,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不满只是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进步青年受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想影响,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提及革命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和传统家庭的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但经过了文学加工不是原始资料;盛泽镇在南方;材料的描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瓦解,排除ABC,选择D项。

6.【答案】A

【解析】材料“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诸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城邦各自独立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国寡民,故B项错误;C、D项体现的是其民主政治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C、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体现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时代政治特征,其形成存在的基础是重视血缘亲疏关系的宗法制,故答案为B。

8.【答案】C

【解析】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右倾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说明李立三等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显然在革命道路选择上存在着分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共产国际的指导信息,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1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使得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

促成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觉醒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结果是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与材料“团结”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这个战争”是指抗日战争,当时新中国没有成立,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促进中华民族团结。

故D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唐代尚书省在三省里面属于执行机构,就是现在所说的行政机关,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故A项正确;尚书省属于中央官制,不能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涉及处理文书的时间限制,与决策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皇权的加强或相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题中所要强调的,故A项错误;题中的观点简单可以概括为:

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中得到合理的分配,因此,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故B项正确;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外在形式,并不是学者所要强调的,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言,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不是机遇,故D项错误。

13.【答案】

(1)理念:

自由放任。

影响:

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或掀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特点:

注意保护失业者的自尊心;注意避免种族歧视。

措施: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3)变化:

各国把失业保障纳入福利制度;欧盟统一设立资金培训工人技术;建立欧盟内部自由流动的统一就业市场。

意义:

提高了欧盟各成员国的就业率,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问题:

下岗工人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措施: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答福利制度亦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工业革命联系工业革命后出现经济思想不难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工人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黑人受救济人口增为350万。

”等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联系罗斯福救济措施及特点来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从““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工人技术,创造更适合的就业空间。

在其支持下设立的共同体培训计划,为共同体范围内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等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就业率以及社会稳定角度回答意义。

(4)第一小问联系国有企业改制导致工人下岗出现问题来回答;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围绕福利制度角度作答即可。

14.【答案】

(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的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2)经济方面:

生产力极大提高、;政治方面: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主义诞生;开创无产资级革命新时代、;文化方面:

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方面:

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生态方面: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

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主要是“西方腾飞”。

理由: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它东方国家。

赞成③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

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

中国基本依然故我。

【解析】

(1)回归教材,首先要明确三次变革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然后归纳西方人文精神的三次大发展的历史意义即可。

(2)阅读材料及所学分析问题,千万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材料、课本双管齐下,并结合时代大背景作答即可,要注意,从多角度作答,用“五位一体”思维法。

(3)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般要把握三个步骤:

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15.【答案】

(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和影响的考查。

其中第

(1)题从民族矛盾这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背景的理解,针对该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解决,答题时要有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

(2)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理解太子恂在当时代表的是反对改革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并且要特别注意孝文帝与太子恂是父子关系。

第(3)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重在考查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对后世唐朝的影响。

16.【答案】

(1)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美苏争夺霸权激烈;德国分裂;两德是美苏对峙的前沿。

(2)加速了德国的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面;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冷战结束的步伐。

【解析】本题考查对美苏冷战的理解分析能力。

(1)问,主要从美苏冷战的角度分析国际形势;第

(2)问,可从对德国、对欧洲和对世界三个角度分析其影响。

17.【答案】

(1)主张:

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措施:

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减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

(2)评价:

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

【解析】

(1)从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反对奢华,提倡节俭;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结合材料中“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等信息分析其“具体措施”。

(2)从唐太宗治国的背景和积极意义等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